2020-07-14

5年 成都建设“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23个

  • 2016年04月18日 09时37分
  • 来源: 成都日报
  • 【字体:
  •   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新都区新繁镇玲珑锦苑、都江堰市柳街镇五一社区、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邛崃市夹关镇周河扁和高何镇寇家湾安置点……通过近5年的探索,全市共建设形态优美、配套完善、产村相融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23个,总投资58.1亿元;超过2万户、约8万人入住新居。

      规划先行

      遵循“小组微生”理念


      “小组微生”能够顺利推进,得益于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奠定的制度基础。尤其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都找到通过要素流动盘活资源、解决新村建设“钱从哪里来”问题的有效途径。

      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成都坚持规划先行,实现规划一盘棋。为此,我市专门出台《成都市“小组微生”农村新型社区规划技术导则》,明确新村建设的规划选址、风貌设计、集约用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在推进“小组微生”的建设过程中,还有乡村规划师全程指导“小组微生”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确保规划落实不走样。如: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将川西民居庄重典雅的建筑造型与简洁大方的现代建筑造型相融合,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水渠,打造宜居宜游乡村美景,整合文化元素,将传统农耕文化通过精雕细琢的外墙彩画、别具一格的木制对联全面展现。

      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例如崇州市白头镇省级贫困村五星村,通过实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甩掉了贫困村帽子,2015年农民人纯收入达到16000元。

      咋建咋管

      都是村民说了算

      “市场化、民主化”是“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的一大特色。市统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建设中,成都鼓励和引导农民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组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采取农户自筹、产权融资、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郫县古城镇指路村创新采取农民“自主筹资、自主整理、自主建设、自主发展、自主分配”的“五自”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镇探索出农民自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共建共享幸福美丽新村的新路子。其中,自主筹资,就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认真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凡有意愿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的村民均以自有资金参与;自主整理,则是该村土地综合整治方案、农民新居建设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等均由全体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的村民民主议定并形成决议,经公示无异议后组织实施;自主建设方面,是由全体参与农户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农民新居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自主开展施工单位招投标、合同审定等工作,并对工程建设的所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自主发展,是指参与农户以整理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及节余的挂钩指标入股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将预留的产业用地发展鸟笼制作和展销、文化旅游、特色餐饮、乡村酒店等产业;自主分配,则是指集体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转让整理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以及产业发展等获得的收益按持股比例分配。

      公共服务

      建10分钟生产生活圈

      随便走进一个“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人们会惊叹其如城里一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天府新区籍田街道地平新家园为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增设了集中停车场、安全监控系统、感知健康舱等配套项目;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新农村综合体,集成配套了健康绿道、村民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广场、休闲健身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青杠树村新农村综合体,全村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4.6%和100%。

      据市统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也是“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中,成都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着力构建10分钟生产生活圈,提高了农民现代生活品质。

      产业支撑

      让新村持续幸福美丽

      要想持续新村的“幸福美丽”,就必须让“经济活血”给幸福美丽的状态提供持续动力。

      “其实,新农村综合体组团式布局,就是为了突出新村建设与产业布局相融合、方便生产与方便生活相结合,通过改革释放红利,为农村发展‘造血’,加快推进新村建设。”市委统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广农业共营制、托管经营制、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做强新农村综合体产业支撑。通过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在新农村综合体周边规划布局农业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特色主导产业连片规模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则是通过挖掘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农村旅游资源,推进新农村综合体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一三产业互动;新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同步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商贸流通等产业,推进产村相融,促进农民就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重现美丽乡村

      打造新农村升级版

      成都将“小组微生”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作为保持农村特色、传承耕读文明的重要载体全域推进,受到中农办、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正在成都平原谱写一个又一个美丽新村,打造新农村的升级版。成都的农村涌现了一个又一个留住了乡愁,富裕了乡亲的美丽家园。

      点位1 崇州市桤泉镇余花龙门子

      信步川西林盘

      欣赏田园牧歌

      穿斗结构的梁房、“四合头”的庭院、曲径通幽的林盘,或是篱笆小院,或是木栅栏小院,或是砖墙小院,小院龙门前,鲜花点缀,芳草萋萋。每到周末,崇州市桤泉镇群安村余花龙门子,总能见到络绎不绝、成群结队而来的游客。信步其中,纷纷被这样的川西民居风格深深吸引住了。“这就是我们按照川西林盘保护和改造要求打造的首个川西民居风格、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新景点——余花龙门子!”昨日上午,在崇州市统筹委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记者再次来到了这里。

      在“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桤泉镇依托川西林盘保护性开发项目实施,不大拆大建、不砍树、不毁林维持原有川西民居风貌,盘活农村资源,配套完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使群众就地提升居住品质,望山见水忆乡愁。

      记者了解到,在改造过程中,桤泉镇围绕不同林盘的历史文化民俗和产业特色,建设一批个性鲜明、特色迥异的原生态林盘。挖掘余花龙门子历史文化,将林盘群1、2组团建成具有浓郁西蜀文化气息的池塘文化林盘,恢复守望广场,开设文化院坝,传承百年余家历史文化。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发挥9组地处千亩红提核心区域优势,将3组团(9组)打造成红提产业林盘,使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相融。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赋予群众更多产权性收益,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对林盘群内的农户房屋采取租(租赁)、转(转让)、安(安置)方式(目前已租赁两户、转让一户、安置一户),撬动农民财产变现,盘活农村土地和房屋资源,促进农村产权要素流动,引进“申易红提农庄”“万春卤肉”等乡村特色餐饮名店,打造以“农家客栈”为主题的乡村历史文化特色旅游村落。此外,围绕人居环境改善和公共服务配套,推动群众实现城镇化。对林盘内民居风貌、道路、沟渠进行整治,对农房进行功能性改造,配套排水、绿化、停车场,明显改善林盘人居环境,再现余花龙门子川西农耕文明。

      点位2 都江堰天马镇凤栖苑

      一三产业互动

      尽显农耕风情

      天马镇通过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农旅融合的良好开端,借助葡萄采摘节充分展示和彰显“天府农耕风情小镇”的魅力。并致力于都市现代农业和乡村体验游的互动融合发展,为广大城市居民、旅游爱好者、好吃嘴打造一个理想的农耕乐园。

      天马镇凤栖苑在打造之初,采取群众自主决策。参不参与自己定。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群众大会、村民议事会和户代表会议,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群众,同时组织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各地参观学习,亲身体会“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的优势,组织镇村干部入户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长远账。

      设计方案自己议,推选群众代表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单位的比选和规划设计方案的评审,设计单位在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新村点位布局、新居户型设计、民居风貌形态、公建配套和景观布局规划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充分体现了群众意愿。

      建设施工自己管。选举产生9人组成的农房建设项目业主委员会,全程参与房屋设计、建设全过程。

      在绿凤社区凤栖苑农民集中居住区临彭青线侧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功能,将社区活动阵地,包含社会综合服务管理工作站(劳动保障、就业、残联、便民服务室、物管用房等)、警务、卫生、文化活动、便民商店等设施。按照凤栖民俗村的建设规划,下一步将完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广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除村级党组织阵地的功能外,还含有凤栖民俗村对外旅游接待管理职能。

      依托便捷的交通路网和丰富的土地、林盘、水系以及湿地等资源,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同时,结合现有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有机蔬菜、生态苗木种植,集中连片发展大地景观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有机农业转型发展。

      点位3 都江堰柳街陶兰馨居

      打造文化新农村

      田间地头吟诗歌

      通过发动群众环境整治,都江堰柳街成为城市人体验美丽农村的目的地,如今,美丽的环境与文化联姻,正在成为柳街新的发力方向。

      都江堰田园诗歌吟诵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薅秧歌、中国田园诗歌创作基地授牌、诗歌论坛、田园诗庐揭牌等活动,在柳街一次次上演,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诗人前来感受田园诗歌。

      游客来到柳街,不仅可以聆听现场诗歌吟诵,游览诗歌大院,还有机会参与其中,轻舟曼舞、竹筏对诗,亲身感受诗歌、国学的魅力。

      柳街政府因地制宜,整合村民房屋资源,在村民家中开设民宿。游客入住民宿,与农民同吃同住,尽可能地保持原始民俗风貌,留住传统,留下历史痕迹。

      如今的柳街镇,院落整洁,生态优美,兰花飘香,现代农业五彩缤纷,民间诗歌文化丰富精彩,民宿旅游和乡村旅游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目前,“柳街薅秧歌”衍生出了两支民间文化、艺术队伍,一支是以薅秧歌歌词作为农民诗歌表现形式为基础诞生了“柳风农民诗社”;一支是以薅秧歌的音乐渲唱形式促成了“柳风艺术团”的应运而生。

      柳街五一社区的陶兰馨居,改变过去简单“穿衣戴帽”的做法,实施农村散居院落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公推、自荐、民选的方式,选举成立院落管理委员会,负责院落环境整治具体管理和协调,建立院落长效管理机制,改善旧院落生产生活条件,使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清新淡雅。通过召开业主大会,民主选举小区业主委员会,通过自筹资金、自主管理,小区随时保持干净整洁,群众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实施产村相融有机结合,按照“小组微生”理念,小区周围引进了百益生态农庄,建立了葡萄、蓝莓、枇杷等水果种植基地,小区内设民宿客房20余间,既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又为农旅互动创造了条件。

      点位4 蒲江甘溪明月村

      文创激活古村落

      艺术生态相辉映

      在老318国道一旁,蒲江甘溪镇明月村曾经籍籍无名,而创新型产村相融乡村规划的出炉,如同静水投石,激发了文化传承与新村建设、邛窑旧址与文化项目的联姻,老村落变身国际陶艺村。通过规划引领,让林盘保护、院落打造、乡村旅游,在明月“陶艺村”的载体上,得以整合。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农民增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和谐统一,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互动、产村相融发展新模式,成为成都新型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成都新农村建设示范。

      在明月村,知名主持人、定居国外的规划设计师、陶艺大师、画家、诗人、作家,众多文化人成为这里的“新村民”。截至目前,明月村已引进陶艺家、艺术家、设计师、作家、青年创客30余位,引进文创项目25个。手工艺创意聚落和文化创客聚落粗具规模,共同建设多元文化、丰富形态、生态友好、和谐共生、朝气蓬勃的新村落。

      今年3月,政府引导农户成立旅游合作社,对农户开设餐饮、客栈、茶社等提供标准并进行指导,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在明月村,实践着一种与以往大多数新农村建设或文化创意、文化旅游项目迥然不同的模式,政府牵头、市场导向,整合文创项目、公益组织、农户等多方资源,共建共享。

      文创支撑,以公司和艺术家、专业人士为投资主体,项目独立经营管理,创建以陶为主的手工艺创意园区。旅游合作社联动,形成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项目,推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业态,创建共建共享发展模式。

      未来,艺术与生态共生,村民共建共享,产业良性发展、人与环境友好、人际关系和谐,村民安居乐业,这是明月村的目标。(记者 粟新林 洪继东 赵荣昌)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5年 成都建设“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23个

  • 2016年04月18日 09时37分
  • 来源: 成都日报
  •   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新都区新繁镇玲珑锦苑、都江堰市柳街镇五一社区、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邛崃市夹关镇周河扁和高何镇寇家湾安置点……通过近5年的探索,全市共建设形态优美、配套完善、产村相融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23个,总投资58.1亿元;超过2万户、约8万人入住新居。

      规划先行

      遵循“小组微生”理念


      “小组微生”能够顺利推进,得益于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奠定的制度基础。尤其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都找到通过要素流动盘活资源、解决新村建设“钱从哪里来”问题的有效途径。

      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成都坚持规划先行,实现规划一盘棋。为此,我市专门出台《成都市“小组微生”农村新型社区规划技术导则》,明确新村建设的规划选址、风貌设计、集约用地、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在推进“小组微生”的建设过程中,还有乡村规划师全程指导“小组微生”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确保规划落实不走样。如: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将川西民居庄重典雅的建筑造型与简洁大方的现代建筑造型相融合,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水渠,打造宜居宜游乡村美景,整合文化元素,将传统农耕文化通过精雕细琢的外墙彩画、别具一格的木制对联全面展现。

      通过新农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例如崇州市白头镇省级贫困村五星村,通过实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甩掉了贫困村帽子,2015年农民人纯收入达到16000元。

      咋建咋管

      都是村民说了算

      “市场化、民主化”是“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的一大特色。市统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建设中,成都鼓励和引导农民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组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采取农户自筹、产权融资、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郫县古城镇指路村创新采取农民“自主筹资、自主整理、自主建设、自主发展、自主分配”的“五自”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镇探索出农民自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共建共享幸福美丽新村的新路子。其中,自主筹资,就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认真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凡有意愿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的村民均以自有资金参与;自主整理,则是该村土地综合整治方案、农民新居建设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等均由全体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的村民民主议定并形成决议,经公示无异议后组织实施;自主建设方面,是由全体参与农户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农民新居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自主开展施工单位招投标、合同审定等工作,并对工程建设的所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自主发展,是指参与农户以整理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及节余的挂钩指标入股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将预留的产业用地发展鸟笼制作和展销、文化旅游、特色餐饮、乡村酒店等产业;自主分配,则是指集体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转让整理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以及产业发展等获得的收益按持股比例分配。

      公共服务

      建10分钟生产生活圈

      随便走进一个“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人们会惊叹其如城里一般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天府新区籍田街道地平新家园为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增设了集中停车场、安全监控系统、感知健康舱等配套项目;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新农村综合体,集成配套了健康绿道、村民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广场、休闲健身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青杠树村新农村综合体,全村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4.6%和100%。

      据市统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也是“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中,成都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着力构建10分钟生产生活圈,提高了农民现代生活品质。

      产业支撑

      让新村持续幸福美丽

      要想持续新村的“幸福美丽”,就必须让“经济活血”给幸福美丽的状态提供持续动力。

      “其实,新农村综合体组团式布局,就是为了突出新村建设与产业布局相融合、方便生产与方便生活相结合,通过改革释放红利,为农村发展‘造血’,加快推进新村建设。”市委统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广农业共营制、托管经营制、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做强新农村综合体产业支撑。通过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在新农村综合体周边规划布局农业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特色主导产业连片规模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则是通过挖掘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农村旅游资源,推进新农村综合体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一三产业互动;新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同步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商贸流通等产业,推进产村相融,促进农民就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重现美丽乡村

      打造新农村升级版

      成都将“小组微生”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作为保持农村特色、传承耕读文明的重要载体全域推进,受到中农办、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正在成都平原谱写一个又一个美丽新村,打造新农村的升级版。成都的农村涌现了一个又一个留住了乡愁,富裕了乡亲的美丽家园。

      点位1 崇州市桤泉镇余花龙门子

      信步川西林盘

      欣赏田园牧歌

      穿斗结构的梁房、“四合头”的庭院、曲径通幽的林盘,或是篱笆小院,或是木栅栏小院,或是砖墙小院,小院龙门前,鲜花点缀,芳草萋萋。每到周末,崇州市桤泉镇群安村余花龙门子,总能见到络绎不绝、成群结队而来的游客。信步其中,纷纷被这样的川西民居风格深深吸引住了。“这就是我们按照川西林盘保护和改造要求打造的首个川西民居风格、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新景点——余花龙门子!”昨日上午,在崇州市统筹委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记者再次来到了这里。

      在“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桤泉镇依托川西林盘保护性开发项目实施,不大拆大建、不砍树、不毁林维持原有川西民居风貌,盘活农村资源,配套完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使群众就地提升居住品质,望山见水忆乡愁。

      记者了解到,在改造过程中,桤泉镇围绕不同林盘的历史文化民俗和产业特色,建设一批个性鲜明、特色迥异的原生态林盘。挖掘余花龙门子历史文化,将林盘群1、2组团建成具有浓郁西蜀文化气息的池塘文化林盘,恢复守望广场,开设文化院坝,传承百年余家历史文化。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发挥9组地处千亩红提核心区域优势,将3组团(9组)打造成红提产业林盘,使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相融。围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赋予群众更多产权性收益,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对林盘群内的农户房屋采取租(租赁)、转(转让)、安(安置)方式(目前已租赁两户、转让一户、安置一户),撬动农民财产变现,盘活农村土地和房屋资源,促进农村产权要素流动,引进“申易红提农庄”“万春卤肉”等乡村特色餐饮名店,打造以“农家客栈”为主题的乡村历史文化特色旅游村落。此外,围绕人居环境改善和公共服务配套,推动群众实现城镇化。对林盘内民居风貌、道路、沟渠进行整治,对农房进行功能性改造,配套排水、绿化、停车场,明显改善林盘人居环境,再现余花龙门子川西农耕文明。

      点位2 都江堰天马镇凤栖苑

      一三产业互动

      尽显农耕风情

      天马镇通过实现一三产业互动、农旅融合的良好开端,借助葡萄采摘节充分展示和彰显“天府农耕风情小镇”的魅力。并致力于都市现代农业和乡村体验游的互动融合发展,为广大城市居民、旅游爱好者、好吃嘴打造一个理想的农耕乐园。

      天马镇凤栖苑在打造之初,采取群众自主决策。参不参与自己定。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群众大会、村民议事会和户代表会议,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群众,同时组织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各地参观学习,亲身体会“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的优势,组织镇村干部入户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长远账。

      设计方案自己议,推选群众代表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单位的比选和规划设计方案的评审,设计单位在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新村点位布局、新居户型设计、民居风貌形态、公建配套和景观布局规划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充分体现了群众意愿。

      建设施工自己管。选举产生9人组成的农房建设项目业主委员会,全程参与房屋设计、建设全过程。

      在绿凤社区凤栖苑农民集中居住区临彭青线侧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功能,将社区活动阵地,包含社会综合服务管理工作站(劳动保障、就业、残联、便民服务室、物管用房等)、警务、卫生、文化活动、便民商店等设施。按照凤栖民俗村的建设规划,下一步将完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广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除村级党组织阵地的功能外,还含有凤栖民俗村对外旅游接待管理职能。

      依托便捷的交通路网和丰富的土地、林盘、水系以及湿地等资源,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同时,结合现有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有机蔬菜、生态苗木种植,集中连片发展大地景观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有机农业转型发展。

      点位3 都江堰柳街陶兰馨居

      打造文化新农村

      田间地头吟诗歌

      通过发动群众环境整治,都江堰柳街成为城市人体验美丽农村的目的地,如今,美丽的环境与文化联姻,正在成为柳街新的发力方向。

      都江堰田园诗歌吟诵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薅秧歌、中国田园诗歌创作基地授牌、诗歌论坛、田园诗庐揭牌等活动,在柳街一次次上演,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诗人前来感受田园诗歌。

      游客来到柳街,不仅可以聆听现场诗歌吟诵,游览诗歌大院,还有机会参与其中,轻舟曼舞、竹筏对诗,亲身感受诗歌、国学的魅力。

      柳街政府因地制宜,整合村民房屋资源,在村民家中开设民宿。游客入住民宿,与农民同吃同住,尽可能地保持原始民俗风貌,留住传统,留下历史痕迹。

      如今的柳街镇,院落整洁,生态优美,兰花飘香,现代农业五彩缤纷,民间诗歌文化丰富精彩,民宿旅游和乡村旅游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目前,“柳街薅秧歌”衍生出了两支民间文化、艺术队伍,一支是以薅秧歌歌词作为农民诗歌表现形式为基础诞生了“柳风农民诗社”;一支是以薅秧歌的音乐渲唱形式促成了“柳风艺术团”的应运而生。

      柳街五一社区的陶兰馨居,改变过去简单“穿衣戴帽”的做法,实施农村散居院落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公推、自荐、民选的方式,选举成立院落管理委员会,负责院落环境整治具体管理和协调,建立院落长效管理机制,改善旧院落生产生活条件,使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清新淡雅。通过召开业主大会,民主选举小区业主委员会,通过自筹资金、自主管理,小区随时保持干净整洁,群众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实施产村相融有机结合,按照“小组微生”理念,小区周围引进了百益生态农庄,建立了葡萄、蓝莓、枇杷等水果种植基地,小区内设民宿客房20余间,既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又为农旅互动创造了条件。

      点位4 蒲江甘溪明月村

      文创激活古村落

      艺术生态相辉映

      在老318国道一旁,蒲江甘溪镇明月村曾经籍籍无名,而创新型产村相融乡村规划的出炉,如同静水投石,激发了文化传承与新村建设、邛窑旧址与文化项目的联姻,老村落变身国际陶艺村。通过规划引领,让林盘保护、院落打造、乡村旅游,在明月“陶艺村”的载体上,得以整合。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农民增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和谐统一,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互动、产村相融发展新模式,成为成都新型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成都新农村建设示范。

      在明月村,知名主持人、定居国外的规划设计师、陶艺大师、画家、诗人、作家,众多文化人成为这里的“新村民”。截至目前,明月村已引进陶艺家、艺术家、设计师、作家、青年创客30余位,引进文创项目25个。手工艺创意聚落和文化创客聚落粗具规模,共同建设多元文化、丰富形态、生态友好、和谐共生、朝气蓬勃的新村落。

      今年3月,政府引导农户成立旅游合作社,对农户开设餐饮、客栈、茶社等提供标准并进行指导,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在明月村,实践着一种与以往大多数新农村建设或文化创意、文化旅游项目迥然不同的模式,政府牵头、市场导向,整合文创项目、公益组织、农户等多方资源,共建共享。

      文创支撑,以公司和艺术家、专业人士为投资主体,项目独立经营管理,创建以陶为主的手工艺创意园区。旅游合作社联动,形成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项目,推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业态,创建共建共享发展模式。

      未来,艺术与生态共生,村民共建共享,产业良性发展、人与环境友好、人际关系和谐,村民安居乐业,这是明月村的目标。(记者 粟新林 洪继东 赵荣昌)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