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五大兴市战略 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 2014年03月18日 00时00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刚刚结束的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吹响了成都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下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军令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都方略。《人民日报》3月15日刊文,对成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这一总体战略进行了深度关注,现转载如下。 

      刚刚过去的2013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00亿元,成为中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的副省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等均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 

      站在国家新一轮向西开发开放的枢纽点,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成都新的历史方位在哪里? 

      2月24日至25日,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召开。全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治蓉兴蓉的工作思路和基本方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领先发展”的发展取向,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坚持以“五大兴市战略”为工作抓手,朝着“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奋力前进。全会首次提出了市场化、法治化、现代化、国际化和强化创新驱动“四化一驱动”的改革路线设计。 

      一直勇立潮头的成都,再次站到深化改革的前沿。 

      交通先行 

      大力提升支撑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 

      今年,成都市新开工5条地铁线。未来的成都,将形成公交、地铁、BRT快速公交、有轨电车“四网合一”的公共交通体系。 

      2013年5月30日,全国首个快速路和快速公交系统“双快”合一的城市道路——二环路“双快”工程建成通车。以超常决心建成的新二环路,既是一项缓堵保畅的“民生工程”,还是成都打通融入全球交通大循环的重要节点之一。 

      “头顶上的通道”向全球快速延伸。双流国际机场跻身世界最繁忙机场之一,第二航站楼投入运营,开通71条国际航线……成都正成为欧洲、中东连接中国及东北亚地区的航空中转枢纽,以及面向东南亚的国际航空门户枢纽。直飞伦敦航线开通后,成都或中西部地区的旅客到伦敦仅需10小时左右,比之前缩短6到8小时。 

      陆路运输与航空协力,使成都更加紧密地融入全国全球交通大循环。 

      …… 

      站在新的时空方位看成都,成都作为承接华南华中、联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特别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点,是国家新一轮向西开发开放的枢纽城市,具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对“交通先行”战略进行了提升。对外交通将加快由“国内交通枢纽”向“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转变,全域交通将由“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向“全域互联互通”转变。成都将进一步建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第五大铁路枢纽和西部公路主枢纽,打造城区和市域两个“半小时交通圈”。 

      交通先行,塑造了成都的区位新优势,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升级 

      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 

      2月27日,总投资67亿元,包括腾讯西南总部、OPPO全国第二运营中心等5个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新川创新科技园,除增资项目之外,多个项目均是首次选择西部、落户成都。 

      与此同时,从成都高新区传来好消息:2013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039.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1.3亿元。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继续稳居全国第四,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三。 

      成都经开区2013年实现了纯汽车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全球著名的三大汽车品牌大众、丰田、沃尔沃都扎根在此。已形成“十车九机”的整车(机)生产格局,百万辆造车平台搭建完成,成为全国聚集整车品牌最多、产品门类最丰富的汽车城。 

      至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千亿台阶,突破9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按照最新部署,成都将深入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实现更具活力、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立城优城 

      着力塑造宜人成都的城市品质 

      过去两年来,成都深入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坚持趋利避害,更加注重优化城市功能品质,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纵一横”二期道路实现通车能力提升;全面打响旧城改造攻坚决战,初步探索出旧城改造的曹家巷自主改造模式;白鹭湾湿地、锦城湖成为市民踏青新去处……天府新区和“北改”建设发展的背后,不是简单的人口分布变化和城市拓展,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也折射出成都推进改革的重要考量: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注重数量规模增加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内涵提升。 

      关系全市人民“同呼吸共奋斗”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前不久,《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方案(2014—2017)》发布,计划利用4年左右时间,以40条重拳出击的综合性措施,力争能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加快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刚性约束的“零容忍”机制,将取消重点生态功能区(市)县GDP考核,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统筹城乡 

      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13年3月,成都发布《2013—2017年全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方案》,被称为成都统筹城乡“升级版”的方略出炉。方案明确提出,将以更宽视野、更高层面、更大力度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获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将“有机更新”“四态合一”“产城融合”理念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始终……通过改革创新,以产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和以人力资本聚集为显著标志的城镇化在融合发展中不断形成效率高地,推动了成都城市空间、城市产业、城市生态、城市管理和城乡形态的同步转型和升级。 

      农村“二元”结构的资金壁垒也在成都逐渐破冰。在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林权抵押融资的基础上,成都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资产融资专项改革试点,丰富现有农村产权融资方式,让农村土地资产充分展现其价值。 

      2013年12月,成都出台新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所有劳动者“一视同仁”:只要在成都生活,就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包括社保、教育、医疗、就业等制度安排,都在加快走向城乡公平。 

      坚持发展和改革并举,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已有的实践中,在全国“改革样本”的高度之上,“成都实践”正在继续拓展空间。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让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围绕“统筹城乡”战略,成都提出要率先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率先落实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率先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率先形成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争当全国统筹城乡改革的排头兵。 

      全域开放 

      广泛汇聚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动能 

      近年来,成都大力实施“全域开放”战略,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城市经济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2012年4月,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打造的内陆开放性经济战略高地。2013年5月,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支持成都领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更好地发挥“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成都不辱使命,全域开放硕果累累,目前已与2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经贸关系,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和世界华商大会。国际化的生产环境、政务环境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国务院批准,从2013年9月起,成都口岸对部分外国人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使得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全国第四个、西部第一个实施该政策的城市,标志着成都对外开放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大开放促大发展。从成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国际化的开放门户”到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国际化”,成都更加强化产业领域和市域空间的全面开放,既高水平“引进来”,更大胆地“走出去”,深度参与世界城市分工和全球产业合作,打造全球产业、资本、人才汇聚中国西部的首选之地。截至去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52家在成都落户。 

      大开放促大改革。成都正以产业开放、市场开放、合作开放“三个维度”。围绕全方位推进国际化,不断完善全域开放体制机制,以高水平的开放倒逼多领域、深层次的改革,赢得更多资源和市场。 

      大开放促大合作。以成德同城化合作为新突破,成都充分发挥“首位城市”的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加快把成都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圈;以主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新机遇,加快构建多元化的对外经济合作格局。 

      “成都——都成”!联动省域、联通全国、联结世界的大开放格局,为“财富之城、成功之都”汇聚起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强大发展动能。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五大兴市战略 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 2014年03月18日 00时00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刚刚结束的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吹响了成都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下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军令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都方略。《人民日报》3月15日刊文,对成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这一总体战略进行了深度关注,现转载如下。 

      刚刚过去的2013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00亿元,成为中西部经济总量最大的副省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改善民生等均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 

      站在国家新一轮向西开发开放的枢纽点,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成都新的历史方位在哪里? 

      2月24日至25日,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召开。全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治蓉兴蓉的工作思路和基本方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领先发展”的发展取向,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坚持以“五大兴市战略”为工作抓手,朝着“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奋力前进。全会首次提出了市场化、法治化、现代化、国际化和强化创新驱动“四化一驱动”的改革路线设计。 

      一直勇立潮头的成都,再次站到深化改革的前沿。 

      交通先行 

      大力提升支撑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 

      今年,成都市新开工5条地铁线。未来的成都,将形成公交、地铁、BRT快速公交、有轨电车“四网合一”的公共交通体系。 

      2013年5月30日,全国首个快速路和快速公交系统“双快”合一的城市道路——二环路“双快”工程建成通车。以超常决心建成的新二环路,既是一项缓堵保畅的“民生工程”,还是成都打通融入全球交通大循环的重要节点之一。 

      “头顶上的通道”向全球快速延伸。双流国际机场跻身世界最繁忙机场之一,第二航站楼投入运营,开通71条国际航线……成都正成为欧洲、中东连接中国及东北亚地区的航空中转枢纽,以及面向东南亚的国际航空门户枢纽。直飞伦敦航线开通后,成都或中西部地区的旅客到伦敦仅需10小时左右,比之前缩短6到8小时。 

      陆路运输与航空协力,使成都更加紧密地融入全国全球交通大循环。 

      …… 

      站在新的时空方位看成都,成都作为承接华南华中、联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特别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点,是国家新一轮向西开发开放的枢纽城市,具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对“交通先行”战略进行了提升。对外交通将加快由“国内交通枢纽”向“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转变,全域交通将由“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向“全域互联互通”转变。成都将进一步建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第五大铁路枢纽和西部公路主枢纽,打造城区和市域两个“半小时交通圈”。 

      交通先行,塑造了成都的区位新优势,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升级 

      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 

      2月27日,总投资67亿元,包括腾讯西南总部、OPPO全国第二运营中心等5个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新川创新科技园,除增资项目之外,多个项目均是首次选择西部、落户成都。 

      与此同时,从成都高新区传来好消息:2013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039.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1.3亿元。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成都高新区继续稳居全国第四,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三。 

      成都经开区2013年实现了纯汽车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全球著名的三大汽车品牌大众、丰田、沃尔沃都扎根在此。已形成“十车九机”的整车(机)生产格局,百万辆造车平台搭建完成,成为全国聚集整车品牌最多、产品门类最丰富的汽车城。 

      至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千亿台阶,突破9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按照最新部署,成都将深入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实现更具活力、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立城优城 

      着力塑造宜人成都的城市品质 

      过去两年来,成都深入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坚持趋利避害,更加注重优化城市功能品质,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三纵一横”二期道路实现通车能力提升;全面打响旧城改造攻坚决战,初步探索出旧城改造的曹家巷自主改造模式;白鹭湾湿地、锦城湖成为市民踏青新去处……天府新区和“北改”建设发展的背后,不是简单的人口分布变化和城市拓展,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也折射出成都推进改革的重要考量: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注重数量规模增加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内涵提升。 

      关系全市人民“同呼吸共奋斗”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前不久,《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方案(2014—2017)》发布,计划利用4年左右时间,以40条重拳出击的综合性措施,力争能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加快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刚性约束的“零容忍”机制,将取消重点生态功能区(市)县GDP考核,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统筹城乡 

      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13年3月,成都发布《2013—2017年全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工作方案》,被称为成都统筹城乡“升级版”的方略出炉。方案明确提出,将以更宽视野、更高层面、更大力度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获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将“有机更新”“四态合一”“产城融合”理念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始终……通过改革创新,以产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和以人力资本聚集为显著标志的城镇化在融合发展中不断形成效率高地,推动了成都城市空间、城市产业、城市生态、城市管理和城乡形态的同步转型和升级。 

      农村“二元”结构的资金壁垒也在成都逐渐破冰。在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林权抵押融资的基础上,成都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资产融资专项改革试点,丰富现有农村产权融资方式,让农村土地资产充分展现其价值。 

      2013年12月,成都出台新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所有劳动者“一视同仁”:只要在成都生活,就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包括社保、教育、医疗、就业等制度安排,都在加快走向城乡公平。 

      坚持发展和改革并举,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已有的实践中,在全国“改革样本”的高度之上,“成都实践”正在继续拓展空间。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让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围绕“统筹城乡”战略,成都提出要率先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率先落实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率先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率先形成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争当全国统筹城乡改革的排头兵。 

      全域开放 

      广泛汇聚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动能 

      近年来,成都大力实施“全域开放”战略,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城市经济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2012年4月,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打造的内陆开放性经济战略高地。2013年5月,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支持成都领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更好地发挥“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成都不辱使命,全域开放硕果累累,目前已与22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经贸关系,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和世界华商大会。国际化的生产环境、政务环境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国务院批准,从2013年9月起,成都口岸对部分外国人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使得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全国第四个、西部第一个实施该政策的城市,标志着成都对外开放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大开放促大发展。从成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国际化的开放门户”到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国际化”,成都更加强化产业领域和市域空间的全面开放,既高水平“引进来”,更大胆地“走出去”,深度参与世界城市分工和全球产业合作,打造全球产业、资本、人才汇聚中国西部的首选之地。截至去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52家在成都落户。 

      大开放促大改革。成都正以产业开放、市场开放、合作开放“三个维度”。围绕全方位推进国际化,不断完善全域开放体制机制,以高水平的开放倒逼多领域、深层次的改革,赢得更多资源和市场。 

      大开放促大合作。以成德同城化合作为新突破,成都充分发挥“首位城市”的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加快把成都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圈;以主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为新机遇,加快构建多元化的对外经济合作格局。 

      “成都——都成”!联动省域、联通全国、联结世界的大开放格局,为“财富之城、成功之都”汇聚起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强大发展动能。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