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工程 圆困难群众住房梦--绵阳市十大民生工程系列报道之八
搬进廉租房 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
“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漏雨,冬天房子透风冷了。”在圣水小区,满脸笑容的蒲映炯告诉记者。蒲映炯是一位下岗工人,原来在某化工厂当维修工人,1998年下岗之后,收入拮据的他独自带着孩子过起了租房生活。
蒲映炯身体不好,在做维修时手指不慎截断,还得过乙肝、胃出血等病,下岗之后,一直靠在工地打临时工为生。为了房租便宜,他在热电厂附近、血站附近和代家湾租住过好几个地方。“那几年租的房子,夏天潮湿又不通风。到了冬天,墙面四周透风根本不能保暖。”蒲映炯说,当时考虑到身体不好,就在热电厂附近租的一楼,可是房间里阴暗潮湿,床上的被子湿得可以拧出水来,晚上下班回家后根本没法使用。后来因为租的房子拆迁,他又搬到了血站附近。考虑到一楼潮湿,这次租了顶楼,可是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漏雨。再后来他又在代家湾租过几次,可是因为房子是顶棚,夏天热得无法睡。每天晚上要在外面散步到深夜,等到房里的热气散去后才能回家休息。
石塘社区的工作人员得知他的情况后,帮助他申请、办理手续。今年5月,蒲映炯搬进了新房。记者看到,新房40余平方米,两室一厅,厨房、厕所、阳台通风透光。蒲映炯将家里布置得井井有条。
拥有经济适用房 终于有了家的温暖
“以前租房住总是有种失落感,总想有套自己的房子。”能有房子住是张英多年的心愿。张英一家是打工一族,夫妻俩都在沈家坝的某医药公司上班,每个月拿着微薄的工资,从2003年起,他们过上了租房生活。她说,给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搬家。“每次搬家,家里大大小小的物件都得搬走,这样来回折腾,有几件像样的家具都搬坏了。”张英抱怨道:“每一次搬家,心里都很失落,心想不知哪时才有自己的房子。”夫妻俩刚开始租的房子,说是一室一厅,其实就是一个单间加了一个卫生间、一个厨房。2004年,张英的女儿出生了,家里多了一个孩子,房子空间小,小孩子根本活动不开。于是一家人又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因为租的是一套顶楼,随时抱着孩子上上下下累得够呛。
下雨天房顶还漏雨,夏天又很闷热。由于房租越来越贵,后来又搬了一处。就这样,他们搬了好几次家。
在开元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通过申请和审核,2011年3月底,张英拿到了一套60余平方米、两室一厅的经济适用房。
多项措施 确保居民安居乐业
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人士介绍,为动态掌握我市低收入家庭情况,相关部门开展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情况摸底调查,建成了低收入家庭档案管理信息网上系统。在家庭户主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由调查小组对申请人的家庭成员、收入和房产情况等进行核实,并录入全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档案管理系统。同时,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制定并出台了《绵阳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实施细则》、《绵阳城区廉租住房保障实施细则》等文件。对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规范审核办理程序方面,我市依法受理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及低收入家庭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实行本人申报,社区(居委会)受理,街道办事处初审,区级房管部门审批,市级房管部门复核和街道办、区级房管部门、市级住房保障部门三级公示制度,做到了政策公开、价格公开、房源公开、保障对象公开,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今年全市建设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15800套,截至目前,已开工10279套,占目标任务的65.06%。其中:廉租住房已开工424套,公共租赁住房已开工1444套,经济适用住房已开工3435套,限价商品住房已开工200套,筹集房源4776套。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