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互动的新都样本
7月初,按照四川省培育成长型特色园区的调整方案,新都工业区调整为500亿元产业培育区。几乎与此同时,2010年四川县域经济“十强县”榜单出炉,新都连续17年位列“十强”前茅。
7月18日,新都迎来9个工业项目集中开工——计划投资总额26.5亿元,项目涉及特种车、改装车项目、工程机械再制造项目和汽车零部件项目,预计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近100亿元,年利税10亿元以上。这是继该区今年3月青岛海通车桥、西南轻卡城等4个项目集中签约浪潮后的又一次热潮涌动,再次掀起比、学、赶、超工作氛围的一波又一波大浪。
随着一汽“10万辆商用车”项目、青特集团“各类汽车部件、特种车、改装车”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机械制造产业链日趋完善,新都区工业“机电装备制造业”的定位愈加明晰。
“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二十强区县”、“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区”……光环之下探寻动力源泉,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正将新都带入全新历史发展轨道。
2011年,新都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6亿元;财政总收入12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5.7亿元,地方税收21.2亿元,财政收入结构明显改善,“三个集中”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63∶32。
眼下的新都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统筹有力;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生态建设同步推进……
“两化”互动正在“三千年古都 田园式新城”生动演绎。
□刘莉
规划
厚积薄发 “三区”建设浓缩科学发展内涵
“2011年,新都工业集中度达到70%。”数字背后,预示着新型工业的再一轮崛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工业集中发展初探,到近三年来的厚积薄发,新都已找准了发展之路。
2008年,新都区委书记杨羽明确提出:“工业化发展不可逆转地成为了新都改革发展的主线,工业成为支撑新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这一年,在此前发展基础上,特色鲜明的机械、电子、食品、医药、家具五大支柱产业在新都悄然成形,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与汶川特大地震双双突袭成都,但新都工业集中度仍达到了61%,这一数字在2004年仅为29%。
2009年,新都以“北部新城、成都新区”为定位,按照“两个加快”和“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着重抓好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建设,新都区位优势、竞争优势、宜居优势不断提升。这一年,新都完成工业投资88.9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51.2亿元,工业集中度达62.5%,实现止滑提速保增长。
2010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其中397户规模企业实现增加值136亿元。关停、调迁、整合园外企业396家,工业集中度达67.8%。
迈入2011年,“奋力打造高端低碳、集约高效的产业强区,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宜居新区,传承创新、独具魅力的文化名区……”新都的“十二五”规划中,“三区”建设是核心。
杨羽说,在产业强区建设上,要体现在物流业为工业服务、房地产业和城市建设、商业和功能区建设等方面的互动;在文化名区建设上,要体现在历史、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在宜居新区建设上,要体现交通、市政、能源等基础设施、卫生劳动就业等社会保障、绿色低碳的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解读“三区”,不难发现,这恰是一条以“产城一体、产城相融”为思路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齐头并进、交相辉映的新路,是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互促互进的有力支撑点。
支撑
追逐高端 “两化”互动促新型城乡形态初现
日前,国家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公布首批认定的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新都本土企业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成为四川省三席之一。“感谢对成都经济发展的贡献。”成都市政府主要领导一纸批示,肯定的不仅是科伦的锐意进取,也折射出新都新型工业化发展中的点滴成就——
上水平、强规模,重大项目接踵而来。在杨羽的计划表里,深圳佳仕科技、美国哈里伯顿石油钻探装备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在即,青岛一汽年产10万台商用车、晨明电动汽车生产研发总部基地等重大产业化项目正急待加快推进。
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成效明显。科伦药业成功上市,新都化工IPO申请获准通过,新增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4家,总数达到7家……
剖析新都人的“新型工业化”体系,除了数字,还有更丰富的内涵。
做优产业规划,强化技术创新,集约利用资源,在“田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过程中,新都着眼于“西部机电装备制造工业区”建设,高标准推进新都——青白江工业连片发展区建设;
CBD模式、千亿元园区建设,新都加速全球家具建材CBD建设,构建“高端低碳、产业联动”经济形态,通过做优新型工业,做强现代服务业,追逐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工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城市发展则是工业再寻突破的载体和依托。”与此同时,新都谋划着城市发展的路径,将围绕“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按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和“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的要求,构建“两线三带五园区”、“一主两翼四走廊”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新型城乡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唯有强基固本,才能纲举目张。
如今的新都,“198”区域、毗河、南门河等区域建成绿道35.3公里,城市绿廊雏形已现,已通过省级生态区技术核查和省级绿化模范区创建验收;2010年,新都新城区18个城市功能配套项目完成投资25.5亿元,成都医学院、南门河河道整治等项目顺利实施,医院、学校、农贸市场、公交场站等城市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新繁镇“两园一城”建设共实施82个项目,投资216.35亿元。石板滩镇“一纵三横一绕”道路加快建设。三河、斑竹园两个一般场镇改造试点加快推进;泰兴、马家、龙桥等镇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型城乡形态初步构建。
亮点
产城一体 机制体制搭建“两化”互动桥梁
近三年来,新都区主要领导率招商小分队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港澳台等地区10余个城市,高密度考察符合本区产业定位的20余个目标企业……在18日的工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国内最大的专用汽车企业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新都区的良好投资环境是吸引中集项目落户的重要原因。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值得一提的是,三年来,新都区以大丰街道北延新居、三河街道二台子社区、斑竹园镇“花香果居”、石板滩镇“客家风情社区”、马家镇“丁家大院”为代表的一批新农村综合示范基本建成,实现了“三农”向新型农业产业、新型农村居住、新型农居生活过渡。
“两化”互动,新都的底气在哪里,新都的环境从何而来?
从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而来——2010年,新都实施重点交通项目16项,完成投资17.1亿元,金丰高架,成德大道三期及其新民、军屯连接线,香城大道西延线,鸿运大道西段,石化大道等项目建成通车。“一枢纽”(新都客运枢纽)、“两基地”(地铁机车维修基地、和谐号动车组检修基地)、“一轨道”(绵成乐城际铁路)、“十纵六横”干线交合而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划出时间表。
从高效的政府服务和行政管理水平而来——2010年,新都审批事项集中办理率、按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政务中心办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在政策、资金、土地等资源配置上向重点镇倾斜,下放部分区级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权。
从稳步推进的公共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而来——建立区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政府债务规模风险预警机制得到完善。政府、企业、银行、担保机构四方联动,去年为中小企业落实信用担保融资3亿元。
从进一步对外开放而来——2010年,全年实施省外项目154个,完成省外到位资金162亿元,其中新引进项目44个,总投资18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1亿美元。外贸出口2.45亿美元。往前看,上海世博会“新都日”、“中国西部现代商贸跨越式发展峰会”等活动,签订230亿元投资协议,更将新都形象推向世界。
可以说,示范线建设集成推进机制、促进就业增收新机制、多元化分类投入机制,健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机制……亮点不断,新都以体制为保障,为“两化互动”搭建起坚实的平台。
“新都将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切实打好‘两化互动’‘组合拳’,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战略支点,撬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力推进‘三区’建设取得更大成绩,努力开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局面。”杨羽的话语铿锵有力。
责任编辑:
可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