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所高校相关负责人齐聚成都,谋划开创新时代省校战略合作新局面
省校双向奔赴 共攀“新”高度

  • 2024年09月05日 16时0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10年来,四川累计引进人才33.9万人次,共建科研机构236个,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万余项

    ●合作结出的硕果不仅为治蜀兴川注入强大创新动力,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9月2日至3日,四川高规格举办省校战略合作十周年系列活动。36所高校的100余位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同志齐聚成都,在新起点谋划开创新时代省校战略合作新局面。

    省校合作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有效模式。作为省校合作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成果最丰的省份之一,10年来,四川累计引进人才33.9万人次,共建科研机构236个,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万余项,合作结出的硕果不仅为治蜀兴川注入强大创新动力,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新时期,四川同各高校将如何双向奔赴、共同发力,推动省校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聚焦关键内容 合作提“质”聚能

    “希望以此次交流为新起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打造合作亮点。”9月3日下午,四川省校战略合作十周年创新发展推进会在成都举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相关负责人,部分省校战略合作平台负责人,以及四川的3个市和2个省直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省校合作展开交流,并就深化合作介绍下一步考虑。

    在发言中,北京大学副校长任羽中表示,北京大学将充分结合四川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以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为依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科研范式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形成示范引领。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交流培养,是省校战略合作的关键内容。聚焦关键内容,提升合作质量,是包括北大在内的众多高校的共同心愿。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庆红在发言中表示,清华大学将继续做大做强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积极推动“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专项在川集聚;围绕四川重点产业,共建重大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重大技术协同创新攻关。

    科技厅负责人介绍,科技厅将持续实施省校科技创新合作年度计划,共同建立科技成果项目库,形成精准对接清单,并加大各类省级科技计划支持力度,提升产业技术创新策源能力,同时分类做好项目跟踪对接,依托各类科技人才项目,赋予新型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切实行动已拉开帷幕。今年7月,省委组织部已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深入推进省校战略合作实施办法》,明确四川将通过加强与国(境)内外知名高校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加快集聚一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布局建设一批高能级产学研平台,落地转化一批合作高校科研成果,推动促成一批干部人才交流合作。

    围绕改革创新 携手向“新”而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开展省校合作,是“三位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有效路径,也是对一体改革的有益探索。在9月3日的推进会上,与会者针对改革创新展开深入交流,“积极开辟合作新赛道”“拓展合作新领域”“激发合作新活力”等成为热词。

    “我们将以平台为依托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汪本聪表示,北京理工大学将加强与川内单位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在川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等,探索更多新型合作模式,推动合作走深走实。

    “我们将充分结合地方‘所需’与自己‘所能’,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说,天津大学将以高校科技优势助力四川前瞻部署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付刚华表示,中南大学将积极围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生物制造、清洁能源、先进材料6个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产学研合作,助力四川攻克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四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成都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邓涛在发言中表示,成都将紧扣重点产业链需求,支持校企协同建立“实验室+专业化运营公司+基金+中试平台+技术经纪人+产业化基地”全链条转化体系,加快把校地合作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产业发展优势。

    宜宾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静说,宜宾将鼓励支持在宜高校进一步强化特色学院和优势学科建设,切实提升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将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鼓励支持重点高校与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记者 樊邦平)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36所高校相关负责人齐聚成都,谋划开创新时代省校战略合作新局面
    省校双向奔赴 共攀“新”高度

  • 2024年09月05日 16时08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10年来,四川累计引进人才33.9万人次,共建科研机构236个,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万余项

    ●合作结出的硕果不仅为治蜀兴川注入强大创新动力,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9月2日至3日,四川高规格举办省校战略合作十周年系列活动。36所高校的100余位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同志齐聚成都,在新起点谋划开创新时代省校战略合作新局面。

    省校合作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有效模式。作为省校合作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成果最丰的省份之一,10年来,四川累计引进人才33.9万人次,共建科研机构236个,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万余项,合作结出的硕果不仅为治蜀兴川注入强大创新动力,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新时期,四川同各高校将如何双向奔赴、共同发力,推动省校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聚焦关键内容 合作提“质”聚能

    “希望以此次交流为新起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打造合作亮点。”9月3日下午,四川省校战略合作十周年创新发展推进会在成都举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相关负责人,部分省校战略合作平台负责人,以及四川的3个市和2个省直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省校合作展开交流,并就深化合作介绍下一步考虑。

    在发言中,北京大学副校长任羽中表示,北京大学将充分结合四川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以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为依托,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科研范式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形成示范引领。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交流培养,是省校战略合作的关键内容。聚焦关键内容,提升合作质量,是包括北大在内的众多高校的共同心愿。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庆红在发言中表示,清华大学将继续做大做强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积极推动“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专项在川集聚;围绕四川重点产业,共建重大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重大技术协同创新攻关。

    科技厅负责人介绍,科技厅将持续实施省校科技创新合作年度计划,共同建立科技成果项目库,形成精准对接清单,并加大各类省级科技计划支持力度,提升产业技术创新策源能力,同时分类做好项目跟踪对接,依托各类科技人才项目,赋予新型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切实行动已拉开帷幕。今年7月,省委组织部已与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深入推进省校战略合作实施办法》,明确四川将通过加强与国(境)内外知名高校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加快集聚一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布局建设一批高能级产学研平台,落地转化一批合作高校科研成果,推动促成一批干部人才交流合作。

    围绕改革创新 携手向“新”而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开展省校合作,是“三位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有效路径,也是对一体改革的有益探索。在9月3日的推进会上,与会者针对改革创新展开深入交流,“积极开辟合作新赛道”“拓展合作新领域”“激发合作新活力”等成为热词。

    “我们将以平台为依托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汪本聪表示,北京理工大学将加强与川内单位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在川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等,探索更多新型合作模式,推动合作走深走实。

    “我们将充分结合地方‘所需’与自己‘所能’,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说,天津大学将以高校科技优势助力四川前瞻部署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付刚华表示,中南大学将积极围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生物制造、清洁能源、先进材料6个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产学研合作,助力四川攻克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四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成都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邓涛在发言中表示,成都将紧扣重点产业链需求,支持校企协同建立“实验室+专业化运营公司+基金+中试平台+技术经纪人+产业化基地”全链条转化体系,加快把校地合作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产业发展优势。

    宜宾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静说,宜宾将鼓励支持在宜高校进一步强化特色学院和优势学科建设,切实提升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将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鼓励支持重点高校与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记者 樊邦平)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