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系统多措并举、用心用情
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3月30日,四川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招聘会现场。
四川高校粤港澳大湾区联合访企拓岗暨校企对接系列活动现场。
教育厅组织四川高校到浙江访企拓岗,图为校企合作签约仪式现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四川省2024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75万人,同比增加2.77万人。
一年来,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不断完善政策、深挖资源、优化服务、强化帮扶、深化改革,用心用情推动2024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截至目前,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毕业去向落实率有望超过去年同期,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A
压实责任抓担当,高位推动稳就业
一名毕业生连着一个家庭,一批毕业生的背后是千万个家庭,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国之大者”“省之要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实抓好。7月11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推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各项工作要求落地落实。
省级部门协同发力。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牵头组建由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构成的就业工作专班,每周向省领导报送就业进展情况。教育、人社等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判就业形势,先后出台“稳就业十五条”“促青年就业创业十三条”“促青年就业创业三十五条”等政策文件,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政策措施,协同推进就业工作。
教育系统挺膺担当。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将就业工作纳入年度重点任务,明确24项重点工作,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党组会专题研究就业工作。分管领导多次带队深入高校调研就业工作,以“点对点”提醒、集中约谈等方式督促高校加快进展。各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部署,分管负责人靠前指挥,各部门协同推进,党政教辅全员参与,有力有效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B
多措并举抓落实,凝心聚力促就业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光荣任务,也是教育系统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一年来,省内各地各高校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当仁不让的责任感,多措并举、凝心聚力全力促进2024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挖潜拓源,扩大就业“蓄水池”——最大力度市场化拓岗。创新开展省外集中访企拓岗,分管领导带队赴江苏、浙江、广东、重庆等地开展校企对接活动,实地走访华为、比亚迪、腾讯等头部企业,累计拓展岗位近5万个。在全国首创“书记校长联系百家企业活动”,今年以来累计走访企业6200余家,拓岗13.17万个,相关经验做法受到教育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最大限度政策性拓岗。积极发挥公共部门示范作用,深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存量,扩大国有企业招工规模,增加基层项目招募计划。教育系统全力挖掘自身政策性岗位潜力,2024年,下达专升本、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8.7万余名,高于去年同期;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今年上半年毕业生应征入伍8400余人,数量超过去年同期;支持毕业生积极参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把人生理想书写在基层。
优化服务,打造就业“加油站”——多角度强化就业育人。组织就业导师深入20余所高校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学生上万人次。打造省级就业金课60门,评选省级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10家。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2人获得金奖。深入开展四川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典型人物宣传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今年以来,全省高校举办各类就业指导服务活动1.22万场次,累计服务毕业生81.85万人次。
多渠道搭建供需平台。会同地方政府和省级部门先后在宜宾、德阳、南充等地举办专场招聘会,以及师范生、退役大学生等类型专场招聘会,近1500家企业为毕业生提供4.6万余个岗位。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指导高校持续开展“万企进校园”活动,今年以来,全省高校累计举办各类招聘会1.21万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充足岗位。
多举措维护就业权益。抓实全省高校“月监测”“周监测”和布点高校“日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反馈相关情况。集中开展全覆盖式就业核查工作。赴就业数据存疑的高校开展实地检查,常态化开通就业统计工作信访举报电话和邮箱,对查实的问题和信访举报责成学校依规依纪严肃处理。指导高校加强就业安全教育,帮助毕业生防范“黑中介”“有偿实习”等就业陷阱,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招聘欺诈、恶意解约、“培训贷”等违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毕业生权益。
重点帮扶,织密就业“保障网”——摸清底数,采取“大数据”+“铁脚板”方式,全面摸排脱贫家庭、低保家庭、残疾人和零就业家庭等四类重点群体毕业生基本情况,建立重点群体毕业生基本信息和就业帮扶“两本台账”。提升能力,依托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为5900名重点群体毕业生及在校生提供求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健全机制,完善“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帮扶机制,落实就业帮扶“3个3”(开展3次谈心谈话、推荐3个有效岗位、组织参加3次线上线下就业活动)工作要求,切实做到优先提供指导服务、优先推荐就业岗位、优先开展就业培训。抓实兜底帮扶,省级相关部门成立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专班,开展“送岗进高校 助残促就业”等活动,持续为重点群体毕业生提供充足就业岗位。毕业生离校后,教育部门将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采取公益性岗位兜底等措施,确保有就业意愿的重点群体毕业生年底前全部实现就业或处于见习状态。
深化改革,夯实就业“压舱石”——完善联动机制。建立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出台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文件,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发布《就业反馈招生分析报告》,调减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50%的专业招生计划,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
优化结构布局。聚焦我省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计划等,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2023年新增本科专业47个、撤销本科专业64个,新组建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
强化倒逼机制。实行毕业去向落实率“红黄牌”制度,对连续两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出示“黄牌”,连续三届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出示“红牌”,压缩招生计划直至停招,推动高校把学生就业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一体推进。
C
接续奋进抓实干,健全机制强就业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如何高质量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厅主要负责人表示,要进一步释放高校毕业生人才红利,让广大毕业生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能,需要多管齐下,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协同发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优化培养供给,加快形成动态调节机制。持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布局一批未来技术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设置一批航空航天、先进装备、新能源等急需紧缺和新兴学科专业,压减裁撤一批重复过剩专业,推动建设一批市域产教融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各行业部门和地方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定期发布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过剩学科专业“红黄牌”提示清单,引导新质生产力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和高校双向精准对接,加快形成人才供应与市场需求动态调节机制。
强化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做实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推动课程标准、学科专业、规划教材、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示范课程质量提升。把就业教育作为“三全育人”重要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毕业生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积极到基层建功立业。
四川农业大学:“五抓五强化”深化就业工作
四川农业大学把推进毕业生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系统谋划、高位推动,持续促进毕业生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抓思想认识,强化“三风”建设。强化统筹部署,把毕业生就业纳入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作为检验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指标。大抓“三风”建设,抓好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联动人才培养,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市场要求。
抓机制建设,强化协同联动。着力顶层设计,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学校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建强协同联动机制,抓实以校院领导、专业负责人、“就业秘书”、班主任为主体的校、院、班三级联动协同,形成全校全员促就业工作合力。
抓观念培塑,强化学科特色。用好校本资源“培根铸魂”,厚植爱农情怀,将“川农大精神”和百年“兴中华之农事”校史校情贯穿就业育人全过程。联动一二课堂“贯通培养”,校领导讲授“大国三农”“开学第一课”,第二课堂广泛开展“乡村振兴+新就业形态”等就业创业育人活动,培养职业认同感。
抓分类指导,强化精准施策。建好“三本台账”,管好毕业生基本情况、求职意向、指导服务跟踪台账。分类推进指导服务,精准把握毕业生就业意向,针对性开展工作。高度关注重点群体,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开展就业帮扶。
抓岗位供给,强化资源整合。抓实“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强化就业信息化建设,确保就业信息及时精准推送到位。抓好校园招聘主阵地,坚持高频次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定期组织大型校园双选会。
西南石油大学∶下足“三个功夫”稳就业促就业强就业
西南石油大学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毕业生作为学校有效助力国家能源事业发展、经济建设发展和学校事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坚持在机制完善、供需对接、育人赋能上下功夫,全力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坚持在机制完善上下功夫,压实责任“稳就业”。落实“一把手”工程,坚持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书记、校长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构建“一盘棋”格局,制定就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促就业。压实“包干制”责任,实施重点群体毕业生“学院领导、行政干部、辅导员包干”,其他毕业生“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包干”制度,分管校领导实地督导落实情况,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坚持在供需对接上下功夫,精准适配“促就业”。创新就业“四访四促”(访企业拓展岗位促就业、访学校深入学习促发展、访校友增进交流促互动、访家庭强化联动促成长),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升级开展“四访四促”专项行动,拓展更多有利于学校毕业生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打通育人“三大环节”,推动“就业—招生—培养”联动,围绕“双碳”目标,优化专业结构。打造校园“招聘广场”,建成“24365·校园招聘广场(大厅)”,高频次举办小而精、专而优的招聘活动,实现招聘季“天天有宣讲,周周有双选,月月有专场”。
坚持在育人赋能上下功夫,深化教育“强就业”。涵养“家国情怀”,建成占地600平方米的“就业育人”主题教育基地,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坚持“课改走深”,依托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国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金课等,升级打造“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准备”课程。抓实“精准帮扶”,坚持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全过程、分层、分类”开展,各项活动年服务学生10万人次。
成都大学:出实招重实效,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成都大学深化校城融合发展,全链条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统筹资源助力高质量就业,获评2023年度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单位。
坚持服务地方,增强人才培养供需匹配度。学校以国家战略及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就业导向调控引导作用,持续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90%的本科专业紧密对接成都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紧紧把握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强化“数字素养课程”建设,扩大“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行业的专业招生规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度。
深化校地融合,推进“就业—招生—培养”一体联动。坚持产教融合,推进与华为、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合作,打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新高地,共建医疗智能体产业学院、智能语言产业学院等10个现代产业学院,新建校地企协同育人项目277个,新增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优质就业实习基地100余家。近两年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84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融合更加高效。
细化帮扶措施,系统构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建立校、院、班三级包干责任制,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推行部门、学院负责人“五跑”行动(跑政府部门、跑科研机构、跑兄弟高校、跑用人单位、跑就业基地),与地方人社部门共建就业指导服务站、人才工作站,与深圳、杭州等多个城市建立人才战略合作关系。制定“就业10条”,开展“1000+岗位”“百岗计划”“百企进校”“百企走访”“百创项目”等10项专项行动,全员全过程服务毕业生求职就业。设立“就业助跑计划”专项基金50万元,实施“一对一”帮扶,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100%就业。(沈学轩 图片由四川省教育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