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快速发展

  • 2020年06月10日 20时05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字体:
  • 6月10日15时,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正春做客省政府网站,就“传承创新发展 不断提升我省中医药服务能力”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图片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四川模式”

    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个《实施意见》的出台背景是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更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本次抗击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药有效应对新发传染病,在患者退热,核酸转阴时间,阻止轻症、普通型患者转为重症、危重症,缩短治愈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方面效果明显,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四川省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预防“大锅汤”在全省乡镇社区、相关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普遍推广使用,为预防和“早治疗”提供指南。

    四川是中医药大省,历代中医名家辈出,川产中药材资源富集,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无川药不成方”的美誉。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中医药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医药并举、三产联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协同发展,在健康四川建设中发挥了中医药的独特作用,探索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四川模式”。但是,也面临基础薄弱、传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深入实施中医药法,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因地制宜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实施意见》的出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承是根本,创新是动力,发展是目标。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


    (图片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全省中医医疗机构7578家,年服务量近1.5亿人次

    四川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川派中医屹立杏林两千余年,从汉代至明清,有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达1000余人,影响杏林2000多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方针政策,中医药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目前,全省共有中医医疗机构7578家,年服务量近1.5亿人次,93.4%的乡镇卫生院和85.7%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拥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高层次中医药人才30余名,中医药高级职称人员8000余名。开设有中医药类专业的院校29所。四川省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中药资源,据全国第四次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拥有中药材品种7290种,川芎、川附子、川黄连等86种道地药材享誉全球,素有“无川药不成方”之说。川芎等16个品种、24个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拥有4个全国第一:中药资源蕴藏量全国第一,常用中药材品种数全国第一,道地药材品种数量全国第一,国家GAP认证数量全国第一。

    同时,在健全我省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上,采取了多种举措,一是着力加强中医药发展和法制保障措施。去年12月1日,第五版《四川省中医药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发展中医药的责任,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中医药区域发展布局,健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传承发展川派中医药。整合资金项目,采取扶优扶强、弥补短板、筑牢网底,仅2019年财政投入较上年增长143%,推动对部分重点中医医疗机构补齐短板,强化人才、科技、学科等能力提升。开展10个区域医疗中心、100个重点县级中医院、1000个基层中医馆能力提升“十百千”工程。

    二是着力发挥中医药三个作用。建成区域治未病中心20个,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治未病科室,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中医药积极参与重大疾病防治,累计建成艾滋病、糖尿病等省级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协作)中心25个。建成国家中医临床(糖尿病)研究基地,承担糖尿病相关科研立项200余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年诊疗量超过2000例,病死率降低至20%以下,居世界领先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建成国家中医骨伤应急平台,组建中医应急医疗队,成为全省三大医疗应急救援队伍之一。三是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建设,三级中医院数量居全国前列。建设17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国家中医重点专科64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25个。全省100%的乡镇卫生院和95%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45%,居全国第一。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中医药服务,全省民营中医医院达120个,中医(备案)诊所6600家,居全国第一。

    39家三级中医医院对口支援86家贫困地区中医医院

    中医药不仅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更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还是脱贫致富的好帮手。中医药助力脱贫攻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扎实推进健康扶贫。争取中央预算内健康扶贫工程项目,支持木里县等9个贫困县中医医院改善基础设施。仅2019年,就争取中央资金7960万元,提升贫困地区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安排省级资金5100万元,支持旺苍县等25个贫困县中医(民族医)医院“补缺补短”建设。

    二是做实做细对口帮扶。全面实施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省中医药局安排39家三级中医医院派出265名医疗骨干对口支援86家贫困地区中医医院。依托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培养中医药(民族医药)人员530余人次,着力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队伍。

    三是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开展产业扶贫机制研究与资源普查,进一步摸清贫困地区中药材家底。持续推进《四川省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方案(2017-2020年)》相关任务实施,重点推进在贫困地区实施的24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继续实施川产道地药材综合开发与区域发展项目,共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种植面积达20.8万亩,实现产值41亿元,带动2200余户增收致富。

    提高中医药产品质量,提升四川中药品牌

    针对网友提出的怎样提高产品质量,整体提升四川中药的品牌问题,杨正春说,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省中医药管理局作为“川药”产业牵头单位和中医药强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实施多项措施,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医药产品质量,提升四川中药品牌。一是科技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中药材提纯复壮及良繁基地,提升中药材种子种苗的良种繁育能力。开展中药材创新研究及重大技术集成与推广示范。积极推进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健全全程追溯协同工作机制和正常投入保障机制。二是规范化基地建设工程。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园区的培育,形成川药产业发展的样板园区。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推广生态种植模式,保障中药材品质和质量安全。三是产业化水平提升工程。制定具体品种的产地初加工流程和方法,加强产地初加工管理。传承和创新中药饮片炮制工艺,优化特色饮片产品工艺,加强中成药加工技术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升川药产业化经营水平。依托龙头企业推进“互联网+中药材”等道地药材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终端消费服务能力提升建设,以市场带动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四是品牌市场培育工程。大力推进地理标志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的注册、运用和保护工作,以管理规范化和专用标志推广使用为重点,推进中药材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支持四川道地药材企业对外发展,加快推动“川药”国际化步伐。五是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工程。增强中药工业优势,大力引进境内外知名医药企业来川建立研发基地,开展中医药衍生品研发及成果就地转化。大力发展食药同源产业,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开展新产品研发。发展中药养生旅游,开展“中草药+”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记者 石小宏)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快速发展

  • 2020年06月10日 20时05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6月10日15时,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正春做客省政府网站,就“传承创新发展 不断提升我省中医药服务能力”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图片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四川模式”

    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个《实施意见》的出台背景是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更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本次抗击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药有效应对新发传染病,在患者退热,核酸转阴时间,阻止轻症、普通型患者转为重症、危重症,缩短治愈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方面效果明显,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四川省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发挥了重要作用。预防“大锅汤”在全省乡镇社区、相关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普遍推广使用,为预防和“早治疗”提供指南。

    四川是中医药大省,历代中医名家辈出,川产中药材资源富集,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无川药不成方”的美誉。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中医药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医药并举、三产联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协同发展,在健康四川建设中发挥了中医药的独特作用,探索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四川模式”。但是,也面临基础薄弱、传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深入实施中医药法,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因地制宜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实施意见》的出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承是根本,创新是动力,发展是目标。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


    (图片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全省中医医疗机构7578家,年服务量近1.5亿人次

    四川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川派中医屹立杏林两千余年,从汉代至明清,有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达1000余人,影响杏林2000多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方针政策,中医药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目前,全省共有中医医疗机构7578家,年服务量近1.5亿人次,93.4%的乡镇卫生院和85.7%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拥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高层次中医药人才30余名,中医药高级职称人员8000余名。开设有中医药类专业的院校29所。四川省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中药资源,据全国第四次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拥有中药材品种7290种,川芎、川附子、川黄连等86种道地药材享誉全球,素有“无川药不成方”之说。川芎等16个品种、24个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拥有4个全国第一:中药资源蕴藏量全国第一,常用中药材品种数全国第一,道地药材品种数量全国第一,国家GAP认证数量全国第一。

    同时,在健全我省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上,采取了多种举措,一是着力加强中医药发展和法制保障措施。去年12月1日,第五版《四川省中医药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发展中医药的责任,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中医药区域发展布局,健全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完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传承发展川派中医药。整合资金项目,采取扶优扶强、弥补短板、筑牢网底,仅2019年财政投入较上年增长143%,推动对部分重点中医医疗机构补齐短板,强化人才、科技、学科等能力提升。开展10个区域医疗中心、100个重点县级中医院、1000个基层中医馆能力提升“十百千”工程。

    二是着力发挥中医药三个作用。建成区域治未病中心20个,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治未病科室,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中医药积极参与重大疾病防治,累计建成艾滋病、糖尿病等省级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协作)中心25个。建成国家中医临床(糖尿病)研究基地,承担糖尿病相关科研立项200余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年诊疗量超过2000例,病死率降低至20%以下,居世界领先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建成国家中医骨伤应急平台,组建中医应急医疗队,成为全省三大医疗应急救援队伍之一。三是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建设,三级中医院数量居全国前列。建设17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国家中医重点专科64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325个。全省100%的乡镇卫生院和95%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45%,居全国第一。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中医药服务,全省民营中医医院达120个,中医(备案)诊所6600家,居全国第一。

    39家三级中医医院对口支援86家贫困地区中医医院

    中医药不仅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更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还是脱贫致富的好帮手。中医药助力脱贫攻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扎实推进健康扶贫。争取中央预算内健康扶贫工程项目,支持木里县等9个贫困县中医医院改善基础设施。仅2019年,就争取中央资金7960万元,提升贫困地区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安排省级资金5100万元,支持旺苍县等25个贫困县中医(民族医)医院“补缺补短”建设。

    二是做实做细对口帮扶。全面实施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省中医药局安排39家三级中医医院派出265名医疗骨干对口支援86家贫困地区中医医院。依托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培养中医药(民族医药)人员530余人次,着力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队伍。

    三是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开展产业扶贫机制研究与资源普查,进一步摸清贫困地区中药材家底。持续推进《四川省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方案(2017-2020年)》相关任务实施,重点推进在贫困地区实施的24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继续实施川产道地药材综合开发与区域发展项目,共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种植面积达20.8万亩,实现产值41亿元,带动2200余户增收致富。

    提高中医药产品质量,提升四川中药品牌

    针对网友提出的怎样提高产品质量,整体提升四川中药的品牌问题,杨正春说,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省中医药管理局作为“川药”产业牵头单位和中医药强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实施多项措施,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医药产品质量,提升四川中药品牌。一是科技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中药材提纯复壮及良繁基地,提升中药材种子种苗的良种繁育能力。开展中药材创新研究及重大技术集成与推广示范。积极推进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健全全程追溯协同工作机制和正常投入保障机制。二是规范化基地建设工程。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园区的培育,形成川药产业发展的样板园区。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推广生态种植模式,保障中药材品质和质量安全。三是产业化水平提升工程。制定具体品种的产地初加工流程和方法,加强产地初加工管理。传承和创新中药饮片炮制工艺,优化特色饮片产品工艺,加强中成药加工技术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升川药产业化经营水平。依托龙头企业推进“互联网+中药材”等道地药材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终端消费服务能力提升建设,以市场带动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四是品牌市场培育工程。大力推进地理标志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的注册、运用和保护工作,以管理规范化和专用标志推广使用为重点,推进中药材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支持四川道地药材企业对外发展,加快推动“川药”国际化步伐。五是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工程。增强中药工业优势,大力引进境内外知名医药企业来川建立研发基地,开展中医药衍生品研发及成果就地转化。大力发展食药同源产业,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开展新产品研发。发展中药养生旅游,开展“中草药+”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记者 石小宏)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