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3

中医药服务提质 四川有何“良方”

  • 2020年04月23日 07时5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近日,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医医院免费为辖区群众提供大锅药,供市民饮用。图为医务人员正在配制中药。杨尚威摄(视觉四川)

       

    “城乡中医药一体化”的改革试点通过“下派帮扶”和“上挂培养”,为基层培养了一大批精兵强将,并建立相关科室

    着力培养贫困地区卫生队伍,仅省级层面就安排中医药支援人员近400人,实现88个贫困地区中(藏)医院全覆盖

    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十百千万”工程,重点支持10个中医区域医疗中心、100个县级中医院(民族医院)、1000个基层中医馆提档升级,在1万个村卫生室建设中医角

    4月19日上午10点,广元苍溪县歧坪镇五棵树村卫生室已有30多人排队。村医刘徽从早上7点半就开始忙碌起来,这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副主任中医师,几乎每天都要为30多位村民问诊、开药、理疗、按摩……“现在我们有病都先找他,既近又花钱少。”村民刘朝锡说。

    刘徽和他的诊室,仅是一个缩影。目前,我省拥有中医药从业人员近30万人,中医医疗机构近7000家,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45%。在乡镇,绝大多数村民能享受到家门口的中医药服务,在城市,不少的疑难重症也能在中医院得到有效治疗。

    近日,我省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等作出安排部署,彰显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心。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四川一直在提速。

    93.4%

    基层队伍覆盖

    大多乡镇卫生院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近年来,为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四川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2015年,“城乡中医药一体化”的改革试点启动,通过“下派帮扶”和“上挂培养”,不仅为基层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业务能力过硬的精兵强将,更在基层将肛肠科、皮肤科等科室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此后,这一改革措施在全省逐步铺开,有效缓解了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难题。

    2017年,四川出台相关方案,将中医药特色服务改革推向纵深。去年,我省发布《关于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给予支持。

    基层医疗水平也在不断加强。去年3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康复理疗中心松潘分中心启用。松潘县政府与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建立起密切协作,提出“1+4+N”学科建设模式,新建1个ICU,在原有专科基础上做强4个省级以上重点专科,合作建设“N”个特色专科,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大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走出了一条让三级医院、专家和当地政府、医院、群众“五方满意”的医联体发展道路。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起中医医联体462个。

    提升中医药行业水平,一个关键是队伍建设。

    2018年,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治医师张媛媛被下派到渠县中医院定点帮扶。在她的帮助下,渠县中医院结束了无法进行结肠镜检查的历史。帮扶一年时间,她带了3名徒弟,其中2名能够独立完成结肠镜检查,1名通过中级职称的考试。

    我省着力培养贫困地区卫生队伍的“传、帮、带”工程,两年多来,仅省级层面就安排中医药支援人员近400人,实现88个贫困地区中(藏)医院全覆盖,为深度贫困地区培养一支愿承担、有能力、带不走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保障群众小病不出村,急病不出县。

    在凉山州,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州卫健委开展校地合作、定向人才培养,用3年时间培养了1200名本土医药卫生人才,毕业后按照协议回州内公立医疗机构工作。

    有了强劲的中医队伍,基层中医服务得到不断充实。全省93.4%的乡镇卫生院和85.7%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十百千万”

    基础设施升级县级中医院、基层中医馆等变脸

    “中医很巴适!”从有病就往大医院跑,到在社区就能看上好中医,65岁的高血压患者张大妈在成都市双流区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验了一把“VIP”的诊疗待遇。

    随着中医药服务的普及和能力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像张大妈一样,感受着就诊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走进北川县中羌医医院,眼前的一切让你感到耳目一新:陶土色主题风格,羌族特色的羊头装饰,整齐干净的临床科室均以中羌医药药名命名。北川县中羌医医院院长朱伟介绍,现在当地居民对羌医的接受度高,全县24万人,其中每年看羌医的就有近6万人。

    我省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十百千万”工程,重点支持10个中医区域医疗中心、100个县级中医院(民族医院)、1000个基层中医馆提档升级,在1万个村卫生室建设中医角,从各个层面提升全省中医药服务能力。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不仅是在基层,也不仅仅局限在常见病、多发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依托综合资源优势,遵循中医理论和规律,创造了中西医结合诊治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世界典范。据统计,年均2000余名患者在这里转危为安,病死率降低至20%以下,大大低于同期国际权威文献报道的30%-40%,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17年,西南地区首个中医经典病房在四川省中医院成立,中风病(脑出血/脑梗死)、肺纤维化、冠心病3个主攻病种的中医治疗率达到91.33%,有效率均在80%以上。

    我省中医服务能力体现还不止于此。

    在科技创新方面,去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等4个单位获批成为第二批四川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单位,组织高校、企业对花椒药用价值进行挖掘,同时对大健康产品进行研发,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四川省中医院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中医循证医学中心,建立特色突出、层级分明、专业齐全、中西医互补的中医重点专科体系,获准建设17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数量居全国前列……

    传统中医药还与互联网联上了姻。去年2月,四川省“互联网+中医药”电子地图上线,系统可进行自动定位,推荐附近中医院,还能预约挂号。

    95.37%

    参与预防及治疗中医药在战“疫”中发挥作用

    2月3日,遂宁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遂宁市传染病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赵川说,患者入院便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在我省新冠肺炎防疫战中,中医药发挥着作用。省级医疗专家组中有20余名中医药专家,实现中西医救治“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督导”。

    1月16日,成都市报告发现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观察病例,省中医药局立即组织名中医精心研制中医药预防建议处方和中医药防控技术指南。1月21日,预防处方在全国率先发布。在对患者的治疗中,明确每例确诊病例除有专科管床医生外,还专门配备1名管床中医师,并组织临床经验丰富的省级中医药专家进行巡回指导和远程会诊。截至4月20日24时,全省累计确诊病例561例,中医药参与治疗535例,中医药参与率95.37%,中西医结合治愈出院530例,症状改善4例。

    2月25日,“互联网+中医医疗”网上问诊平台开通,全省196家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接入平台。通过线上方式进行诊疗,不仅减少人员聚集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也为群众提供了正常的中医服务。

    在国家推荐方“清肺排毒汤”基础上,组织省内专家研发“新冠1号”(清肺排毒合剂),并结合四川特点推出“新冠2号”(银翘藿朴退热合剂)、“新冠3号”(荆防藿朴解毒合剂)。系列制剂均严格按照国、省相关规定和技术评审,通过应急防控用药特别审批程序,取得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在全省226家医疗救治定点医院调剂使用,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在临床上也取得了疗效,大部分确诊患者服用后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在援湖北医疗队里,我省累计派出55家中医院呼吸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309名骨干支援武汉,他们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救治工作。四川重点中医药企业装配应急中药流动车,向武汉15家大型救治医院免费配发16万余副中药配方颗粒。

    其中,四川省中医院援湖北医疗队接管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10楼、11楼病区,他们根据医院的专业特色,将病区改造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病区,引入了较为成熟的中医治疗手段。

    此外,四川还为澳大利亚、捷克、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药应对疫情防控经验,或派出中医药专家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发挥了中医药独特作用。(记者 石小宏)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医药服务提质 四川有何“良方”

  • 2020年04月23日 07时5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近日,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医医院免费为辖区群众提供大锅药,供市民饮用。图为医务人员正在配制中药。杨尚威摄(视觉四川)

       

    “城乡中医药一体化”的改革试点通过“下派帮扶”和“上挂培养”,为基层培养了一大批精兵强将,并建立相关科室

    着力培养贫困地区卫生队伍,仅省级层面就安排中医药支援人员近400人,实现88个贫困地区中(藏)医院全覆盖

    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十百千万”工程,重点支持10个中医区域医疗中心、100个县级中医院(民族医院)、1000个基层中医馆提档升级,在1万个村卫生室建设中医角

    4月19日上午10点,广元苍溪县歧坪镇五棵树村卫生室已有30多人排队。村医刘徽从早上7点半就开始忙碌起来,这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副主任中医师,几乎每天都要为30多位村民问诊、开药、理疗、按摩……“现在我们有病都先找他,既近又花钱少。”村民刘朝锡说。

    刘徽和他的诊室,仅是一个缩影。目前,我省拥有中医药从业人员近30万人,中医医疗机构近7000家,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45%。在乡镇,绝大多数村民能享受到家门口的中医药服务,在城市,不少的疑难重症也能在中医院得到有效治疗。

    近日,我省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等作出安排部署,彰显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心。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四川一直在提速。

    93.4%

    基层队伍覆盖

    大多乡镇卫生院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近年来,为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四川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2015年,“城乡中医药一体化”的改革试点启动,通过“下派帮扶”和“上挂培养”,不仅为基层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业务能力过硬的精兵强将,更在基层将肛肠科、皮肤科等科室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此后,这一改革措施在全省逐步铺开,有效缓解了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难题。

    2017年,四川出台相关方案,将中医药特色服务改革推向纵深。去年,我省发布《关于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给予支持。

    基层医疗水平也在不断加强。去年3月,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康复理疗中心松潘分中心启用。松潘县政府与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建立起密切协作,提出“1+4+N”学科建设模式,新建1个ICU,在原有专科基础上做强4个省级以上重点专科,合作建设“N”个特色专科,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大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走出了一条让三级医院、专家和当地政府、医院、群众“五方满意”的医联体发展道路。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起中医医联体462个。

    提升中医药行业水平,一个关键是队伍建设。

    2018年,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治医师张媛媛被下派到渠县中医院定点帮扶。在她的帮助下,渠县中医院结束了无法进行结肠镜检查的历史。帮扶一年时间,她带了3名徒弟,其中2名能够独立完成结肠镜检查,1名通过中级职称的考试。

    我省着力培养贫困地区卫生队伍的“传、帮、带”工程,两年多来,仅省级层面就安排中医药支援人员近400人,实现88个贫困地区中(藏)医院全覆盖,为深度贫困地区培养一支愿承担、有能力、带不走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保障群众小病不出村,急病不出县。

    在凉山州,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州卫健委开展校地合作、定向人才培养,用3年时间培养了1200名本土医药卫生人才,毕业后按照协议回州内公立医疗机构工作。

    有了强劲的中医队伍,基层中医服务得到不断充实。全省93.4%的乡镇卫生院和85.7%的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十百千万”

    基础设施升级县级中医院、基层中医馆等变脸

    “中医很巴适!”从有病就往大医院跑,到在社区就能看上好中医,65岁的高血压患者张大妈在成都市双流区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验了一把“VIP”的诊疗待遇。

    随着中医药服务的普及和能力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像张大妈一样,感受着就诊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走进北川县中羌医医院,眼前的一切让你感到耳目一新:陶土色主题风格,羌族特色的羊头装饰,整齐干净的临床科室均以中羌医药药名命名。北川县中羌医医院院长朱伟介绍,现在当地居民对羌医的接受度高,全县24万人,其中每年看羌医的就有近6万人。

    我省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十百千万”工程,重点支持10个中医区域医疗中心、100个县级中医院(民族医院)、1000个基层中医馆提档升级,在1万个村卫生室建设中医角,从各个层面提升全省中医药服务能力。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不仅是在基层,也不仅仅局限在常见病、多发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依托综合资源优势,遵循中医理论和规律,创造了中西医结合诊治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世界典范。据统计,年均2000余名患者在这里转危为安,病死率降低至20%以下,大大低于同期国际权威文献报道的30%-40%,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17年,西南地区首个中医经典病房在四川省中医院成立,中风病(脑出血/脑梗死)、肺纤维化、冠心病3个主攻病种的中医治疗率达到91.33%,有效率均在80%以上。

    我省中医服务能力体现还不止于此。

    在科技创新方面,去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等4个单位获批成为第二批四川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单位,组织高校、企业对花椒药用价值进行挖掘,同时对大健康产品进行研发,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四川省中医院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中医循证医学中心,建立特色突出、层级分明、专业齐全、中西医互补的中医重点专科体系,获准建设17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数量居全国前列……

    传统中医药还与互联网联上了姻。去年2月,四川省“互联网+中医药”电子地图上线,系统可进行自动定位,推荐附近中医院,还能预约挂号。

    95.37%

    参与预防及治疗中医药在战“疫”中发挥作用

    2月3日,遂宁市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遂宁市传染病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赵川说,患者入院便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在我省新冠肺炎防疫战中,中医药发挥着作用。省级医疗专家组中有20余名中医药专家,实现中西医救治“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部署、统一督导”。

    1月16日,成都市报告发现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观察病例,省中医药局立即组织名中医精心研制中医药预防建议处方和中医药防控技术指南。1月21日,预防处方在全国率先发布。在对患者的治疗中,明确每例确诊病例除有专科管床医生外,还专门配备1名管床中医师,并组织临床经验丰富的省级中医药专家进行巡回指导和远程会诊。截至4月20日24时,全省累计确诊病例561例,中医药参与治疗535例,中医药参与率95.37%,中西医结合治愈出院530例,症状改善4例。

    2月25日,“互联网+中医医疗”网上问诊平台开通,全省196家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接入平台。通过线上方式进行诊疗,不仅减少人员聚集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也为群众提供了正常的中医服务。

    在国家推荐方“清肺排毒汤”基础上,组织省内专家研发“新冠1号”(清肺排毒合剂),并结合四川特点推出“新冠2号”(银翘藿朴退热合剂)、“新冠3号”(荆防藿朴解毒合剂)。系列制剂均严格按照国、省相关规定和技术评审,通过应急防控用药特别审批程序,取得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在全省226家医疗救治定点医院调剂使用,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在临床上也取得了疗效,大部分确诊患者服用后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在援湖北医疗队里,我省累计派出55家中医院呼吸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309名骨干支援武汉,他们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救治工作。四川重点中医药企业装配应急中药流动车,向武汉15家大型救治医院免费配发16万余副中药配方颗粒。

    其中,四川省中医院援湖北医疗队接管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10楼、11楼病区,他们根据医院的专业特色,将病区改造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病区,引入了较为成熟的中医治疗手段。

    此外,四川还为澳大利亚、捷克、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药应对疫情防控经验,或派出中医药专家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发挥了中医药独特作用。(记者 石小宏)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