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川省“十二五”渔业发展综述

  • 2016年01月08日 14时53分
  • 来源: 农业厅
  • 【字体:
  •   “十二五”时期是四川省水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全省渔业总产值达到340亿,水产品总产量近140万吨,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助增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文件精神和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等有关要求,加强基层调研力度,认真研判水产业发展形势,找准水产业发展短板,几易其稿,精心策划,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业的通知》(川办发〔2014〕10号)文件,就全省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业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作出了全面部署。《文件》是指导四川现代水产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水产业在“十三五”乃至更长的时间内蓬勃发展争取了政策空间,夯实了基础。

      “十二五”以来,四川渔业扎实落实中央、省一系列强渔惠渔政策措施,积极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渔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势头,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和重要增长点,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产业支撑作用。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围绕保障市场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以抓好大宗水产品种和优势特色品种养殖为重点,大力实施原良种场改扩建工程,新增省级以上原良种场19个,总计达到41个(其中国家级2个),原良种覆盖率达到了60%。科学拓展水产养殖面积,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水库生态健康养殖、稻田综合种养蓬勃发展。预计到“十二五”末,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0.25万公顷,较2010年增加1.93万公顷,增长10.53%。稻田养殖面积达到31.01万公顷。全省水产品产量连续五年保持增长势头,预计水产品产量达到138.58万吨,较2010年增加33.52万吨,增长31.91%。

      ——渔业经济产值显著提升。在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休闲渔业、餐饮服务、仓储流通、水产品加工等二、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不断提升渔业经济效益。预计“十二五”末,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将突破340亿元,较2010年增加124.21亿元,增长57.56%。其中: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23亿元、29亿元、91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72.55%、18.66%、46.57%。其中,“通威”、“凤凰”、“三友”、“芳草”等一批四川渔饲料渔药企业集团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了在全国的行业领先地位。

      ——渔业助农增收成效显著。预计“十二五”末,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3100元,较2010年提高78.92%,年均增长12.34%,渔民年平均收入超过农民年平均收入3000元。全省农民年人均渔业收入527元,较2010年提高63.73%,年均增长10.36%。

      ——助力新村建设成效突出。按照产村相融、互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水产业的产业支撑作用,凡有条件有优势发展水产的地方,将水产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统筹实施。通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强化水产公共服务,突出发展水产养殖,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典型。“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建设现代水产业示范村725个,渔业产值超过30亿元,农民人均渔业收入超过万元。

      ——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大力培育扶持水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渔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鼓励养殖池塘、养殖水面、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适度规模经营。全省水产企业达到1625个,其中国家级水产龙头企业2个,省级水产龙头企业7个。全省水产专业合作社达到2028个,其中国家级水产示范合作社达到14个、省级以上水产示范合作社达到74个。全省各类休闲渔业基地超过900家,其中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3家,省级示范农庄4个。全省渔业规模化率达40%。

      ——水产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全省水产行业共承担由国家主持的科研项目8项,部、省级主持的57项,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1项,其中“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研究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政府2012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稻田综合种养获全国丰收计划一等奖。“长薄鳅全人工养殖及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获得2014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投饵网箱鱼体排泄物回收系统及效能研究”等5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发明专利38项,新型实用专利40项,国际期刊发表论文74篇,国内核心期刊222篇,出版专著14部。这些成果不断被应用到生产实际,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推动和促进了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向好。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质量监督监测体系。省局以农业部渔业环境与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为核心,已具备198个参数的检验检测能力;21个市州和149个县的农产品质检机构均具备水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全省19个市(州)和90个水产大县(市、区)渔业主管部门配备了水产品药残快速检测仪器,实现了监管链条由生产环节延伸到收储运环节。在25个县建立了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配置了疫病和质量检测设备,重点开展风险监测和预警;在19个市州设立了148个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点,强化了预警预防。全省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234家,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298个,面积6.12万公顷;获得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1004个,获得地理标志水产品6个,获证绿色水产品4个,有机水产品11个。“十二五”以来,全省未发生任何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发布水产地方标准39项,现行地方标准达98项。

      ——水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以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为重点,扎实推进水生生态文明建设。狠抓一年一度的春季禁渔,严厉整治使用绝户网、电鱼、毒鱼、炸鱼等非法捕捞行为,切实保护了江河渔业资源。不断降低捕捞强度,努力减轻资源压力,目前全省水产品捕捞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已降低到4.5%以下。持续开展鱼类增殖放流,促进天然水域资源增殖,“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放流各类苗种5.6亿尾。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涉渔影响评价和补救措施落实,大型水电工程项目建设鱼类增殖站8个,全省开展补救项目评价192项次。大力推进鱼类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新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6个,全省累计达到37个,其中国家级31个,省级6个;新建国家级、省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各1个,全省累计达到1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4个,市级2个,县级2个。新建省级水生生物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水生生物湿地保护示范区3个。

      ——渔业法制建设取得新突破。2013年12月16日四川省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四川省渔船渔港管理办法》,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办法》的实施标志着全省渔业船舶和渔港管理有了比较完整的政府规章,约束力更强、效力更高、管理更规范。

      ——渔业政策性养殖保险试点稳步推进。目前,成都市、乐山市市中区、泸县、龙马潭区、内江市东兴区等地启动了渔业政策性养殖保险试点,为养殖户撑起了“保护伞”,极大地调动了养殖户生产积极性。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承保水产养殖面积14.5万亩,签单保费8742万元,理赔6758万元。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十二五”渔业发展综述

  • 2016年01月08日 14时53分
  • 来源: 农业厅
  •   “十二五”时期是四川省水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全省渔业总产值达到340亿,水产品总产量近140万吨,在“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助增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文件精神和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等有关要求,加强基层调研力度,认真研判水产业发展形势,找准水产业发展短板,几易其稿,精心策划,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业的通知》(川办发〔2014〕10号)文件,就全省加快发展现代水产业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作出了全面部署。《文件》是指导四川现代水产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水产业在“十三五”乃至更长的时间内蓬勃发展争取了政策空间,夯实了基础。

      “十二五”以来,四川渔业扎实落实中央、省一系列强渔惠渔政策措施,积极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渔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势头,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和重要增长点,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产业支撑作用。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围绕保障市场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以抓好大宗水产品种和优势特色品种养殖为重点,大力实施原良种场改扩建工程,新增省级以上原良种场19个,总计达到41个(其中国家级2个),原良种覆盖率达到了60%。科学拓展水产养殖面积,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水库生态健康养殖、稻田综合种养蓬勃发展。预计到“十二五”末,全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0.25万公顷,较2010年增加1.93万公顷,增长10.53%。稻田养殖面积达到31.01万公顷。全省水产品产量连续五年保持增长势头,预计水产品产量达到138.58万吨,较2010年增加33.52万吨,增长31.91%。

      ——渔业经济产值显著提升。在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休闲渔业、餐饮服务、仓储流通、水产品加工等二、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不断提升渔业经济效益。预计“十二五”末,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将突破340亿元,较2010年增加124.21亿元,增长57.56%。其中: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23亿元、29亿元、91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72.55%、18.66%、46.57%。其中,“通威”、“凤凰”、“三友”、“芳草”等一批四川渔饲料渔药企业集团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进一步巩固了在全国的行业领先地位。

      ——渔业助农增收成效显著。预计“十二五”末,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3100元,较2010年提高78.92%,年均增长12.34%,渔民年平均收入超过农民年平均收入3000元。全省农民年人均渔业收入527元,较2010年提高63.73%,年均增长10.36%。

      ——助力新村建设成效突出。按照产村相融、互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水产业的产业支撑作用,凡有条件有优势发展水产的地方,将水产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统筹实施。通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强化水产公共服务,突出发展水产养殖,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典型。“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建设现代水产业示范村725个,渔业产值超过30亿元,农民人均渔业收入超过万元。

      ——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大力培育扶持水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渔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鼓励养殖池塘、养殖水面、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适度规模经营。全省水产企业达到1625个,其中国家级水产龙头企业2个,省级水产龙头企业7个。全省水产专业合作社达到2028个,其中国家级水产示范合作社达到14个、省级以上水产示范合作社达到74个。全省各类休闲渔业基地超过900家,其中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13家,省级示范农庄4个。全省渔业规模化率达40%。

      ——水产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全省水产行业共承担由国家主持的科研项目8项,部、省级主持的57项,获得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1项,其中“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研究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政府2012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稻田综合种养获全国丰收计划一等奖。“长薄鳅全人工养殖及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获得2014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投饵网箱鱼体排泄物回收系统及效能研究”等5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得发明专利38项,新型实用专利40项,国际期刊发表论文74篇,国内核心期刊222篇,出版专著14部。这些成果不断被应用到生产实际,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推动和促进了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向好。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质量监督监测体系。省局以农业部渔业环境与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为核心,已具备198个参数的检验检测能力;21个市州和149个县的农产品质检机构均具备水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全省19个市(州)和90个水产大县(市、区)渔业主管部门配备了水产品药残快速检测仪器,实现了监管链条由生产环节延伸到收储运环节。在25个县建立了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配置了疫病和质量检测设备,重点开展风险监测和预警;在19个市州设立了148个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点,强化了预警预防。全省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达到234家,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298个,面积6.12万公顷;获得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1004个,获得地理标志水产品6个,获证绿色水产品4个,有机水产品11个。“十二五”以来,全省未发生任何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发布水产地方标准39项,现行地方标准达98项。

      ——水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以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为重点,扎实推进水生生态文明建设。狠抓一年一度的春季禁渔,严厉整治使用绝户网、电鱼、毒鱼、炸鱼等非法捕捞行为,切实保护了江河渔业资源。不断降低捕捞强度,努力减轻资源压力,目前全省水产品捕捞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已降低到4.5%以下。持续开展鱼类增殖放流,促进天然水域资源增殖,“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放流各类苗种5.6亿尾。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涉渔影响评价和补救措施落实,大型水电工程项目建设鱼类增殖站8个,全省开展补救项目评价192项次。大力推进鱼类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新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6个,全省累计达到37个,其中国家级31个,省级6个;新建国家级、省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各1个,全省累计达到1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4个,市级2个,县级2个。新建省级水生生物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水生生物湿地保护示范区3个。

      ——渔业法制建设取得新突破。2013年12月16日四川省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四川省渔船渔港管理办法》,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办法》的实施标志着全省渔业船舶和渔港管理有了比较完整的政府规章,约束力更强、效力更高、管理更规范。

      ——渔业政策性养殖保险试点稳步推进。目前,成都市、乐山市市中区、泸县、龙马潭区、内江市东兴区等地启动了渔业政策性养殖保险试点,为养殖户撑起了“保护伞”,极大地调动了养殖户生产积极性。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承保水产养殖面积14.5万亩,签单保费8742万元,理赔6758万元。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