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今年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将投入20亿元

  • 2011年07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今年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将投入20亿元

      
    今年入汛以来,我省已经历4次区域性暴雨,部分地方降水量已接近或超过去年“8·13”特大山洪泥石流期间的降水量。与往年不同的是,目前为止,今年我省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少得多。

      7月10日,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座谈会召开。来自省政府、中铁二院、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省煤田地质局、成都理工大学、省地矿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冶金地勘局和省国土资源厅以及省气象局的相关专家齐聚一堂,共同研究我省的地灾防治问题。专家们的建议得到了参会的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徐绍史的认可。

      不断创新的实践:世界难题就这样被克服

      7月10日,拐过21道弯后,记者来到了海拔1300多米高的施工平台——“1300平台”。眼前是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的上游治理现场,两座高高耸立的拦砂大坝和一套积水沉沙系统成为文家沟治理最核心的“秘笈”。

      没有了水,物源就能保持相对稳定,也就不会发生泥石流灾害——遵循这一原理,治水成为文家沟的关键任务。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徐志文介绍说,文家沟治理工程的泄洪槽可应对百年一遇的洪水,可引导70%的水沿着修建的隧道泄流到下游的绵远河,而不会对物源造成冲刷。

      去年“8·13”特大山洪泥石流期间,绵竹市清平乡共冲刷下600万方泥石流,其中文家沟“贡献”了450万方。“文家沟泥石流形成的堆积体是世界上最大的。”徐志文介绍,由于堆积体太厚,文家沟无法将拦沙大坝建立在基岩等稳定体上,在强降水作用下,一旦大坝移动将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如何处理这些堆积体,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

      “以软治软”是我省众多专家会商20余次所想到的绝招。中游的修坡固沙工程创新采用了钢筋石笼这一 “软性”方式。“如果堆积体沉降,钢筋石笼也会沉降,但能始终将堆积体固定。”徐志文说,加上下游拦挡停淤工程和群测群防工程,文家沟的地质灾害得以治理。

      “四川聚集了大量国内知名地质灾害专家,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一流勘察和设计队伍。”中铁二院教授级高工蒋忠信感叹。“去年8月以来的10个月时间里,前期勘测和论证占大多数时间,后期建设用时较少。”徐志文说,“事实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工。”

      目光长远的建议:20亿元投入后还有很多事要做

      一组数据显示我省对地灾防治工作的重视:2000年我省投入300万元用于地灾防治,2006年我省投资1亿用于地灾防治,今年我省地灾防治将总体投入20亿元。

      资金是地灾防治工作的有力保障,清平文家沟治理工程、映秀红椿沟治理工程都是投资上亿甚至几亿的大工程。这些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以汶川为例,今年7月1日以来,汶川县境内连续强降雨,导致全县区域出现泥石流、崩塌、洪涝等次生灾害,但无人员伤亡。

      除了工程建设,如何强化各部门的配合和资源整合,也成为专家们关注的重点。“去年我们通过传真方式及时向国土资源厅报告天气状况。能否开通一个专线,实时报送情况。”省气象局副局长马力建议。“地震后213国道已是第四次因灾中断。地灾防治工作能否更好地与交通等部门衔接,保护好我省的重点交通干道。”省地矿局副总工李前银建议。“部分地灾隐患点已建有雨量站等监测设备,建议将这些数据同时传输给气象部门,实现资源统筹共享。”省政府参事葛文彬说。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今年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将投入20亿元

  • 2011年07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今年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将投入20亿元

      
    今年入汛以来,我省已经历4次区域性暴雨,部分地方降水量已接近或超过去年“8·13”特大山洪泥石流期间的降水量。与往年不同的是,目前为止,今年我省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少得多。

      7月10日,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座谈会召开。来自省政府、中铁二院、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省煤田地质局、成都理工大学、省地矿局、省核工业地质局、省冶金地勘局和省国土资源厅以及省气象局的相关专家齐聚一堂,共同研究我省的地灾防治问题。专家们的建议得到了参会的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徐绍史的认可。

      不断创新的实践:世界难题就这样被克服

      7月10日,拐过21道弯后,记者来到了海拔1300多米高的施工平台——“1300平台”。眼前是文家沟泥石流灾害的上游治理现场,两座高高耸立的拦砂大坝和一套积水沉沙系统成为文家沟治理最核心的“秘笈”。

      没有了水,物源就能保持相对稳定,也就不会发生泥石流灾害——遵循这一原理,治水成为文家沟的关键任务。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徐志文介绍说,文家沟治理工程的泄洪槽可应对百年一遇的洪水,可引导70%的水沿着修建的隧道泄流到下游的绵远河,而不会对物源造成冲刷。

      去年“8·13”特大山洪泥石流期间,绵竹市清平乡共冲刷下600万方泥石流,其中文家沟“贡献”了450万方。“文家沟泥石流形成的堆积体是世界上最大的。”徐志文介绍,由于堆积体太厚,文家沟无法将拦沙大坝建立在基岩等稳定体上,在强降水作用下,一旦大坝移动将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如何处理这些堆积体,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

      “以软治软”是我省众多专家会商20余次所想到的绝招。中游的修坡固沙工程创新采用了钢筋石笼这一 “软性”方式。“如果堆积体沉降,钢筋石笼也会沉降,但能始终将堆积体固定。”徐志文说,加上下游拦挡停淤工程和群测群防工程,文家沟的地质灾害得以治理。

      “四川聚集了大量国内知名地质灾害专家,这样的成绩得益于一流勘察和设计队伍。”中铁二院教授级高工蒋忠信感叹。“去年8月以来的10个月时间里,前期勘测和论证占大多数时间,后期建设用时较少。”徐志文说,“事实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工。”

      目光长远的建议:20亿元投入后还有很多事要做

      一组数据显示我省对地灾防治工作的重视:2000年我省投入300万元用于地灾防治,2006年我省投资1亿用于地灾防治,今年我省地灾防治将总体投入20亿元。

      资金是地灾防治工作的有力保障,清平文家沟治理工程、映秀红椿沟治理工程都是投资上亿甚至几亿的大工程。这些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以汶川为例,今年7月1日以来,汶川县境内连续强降雨,导致全县区域出现泥石流、崩塌、洪涝等次生灾害,但无人员伤亡。

      除了工程建设,如何强化各部门的配合和资源整合,也成为专家们关注的重点。“去年我们通过传真方式及时向国土资源厅报告天气状况。能否开通一个专线,实时报送情况。”省气象局副局长马力建议。“地震后213国道已是第四次因灾中断。地灾防治工作能否更好地与交通等部门衔接,保护好我省的重点交通干道。”省地矿局副总工李前银建议。“部分地灾隐患点已建有雨量站等监测设备,建议将这些数据同时传输给气象部门,实现资源统筹共享。”省政府参事葛文彬说。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