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组织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
振兴规划的意见
川办发〔2011〕42号 二○一一年八月二日
(此文件已于2017年12月29日宣布失效)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振兴规划》)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并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为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振兴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不断提升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开创灾区发展振兴新局面,结合灾区实际,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认识,准确把握规划总体思路
《振兴规划》着眼灾区长远发展,明确了灾区发展振兴的指导思想,务必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振兴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着力巩固和发展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自强奋进,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新局面,建设幸福和谐新家园。
《振兴规划》立足灾区实际,提出了“在巩固和发展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的基础上,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新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振兴,为灾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目标和“发展速度高于全省、产业结构优于灾前、灾区群众充分就业、贫困人口显著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5个具体目标。
《振兴规划》明确了规划范围为纳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全省39个极重、重灾县(市、区),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与“十二五”规划期相一致。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发展振兴五大任务
按照灾区发展振兴的总体思路,重点抓好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和社会事业及社会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产业发展振兴。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根本举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灾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着力构建比较优势突出、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产业体系。继续推进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构建布局合理、各具特色、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发展格局。深化对口合作和区域合作,认真落实与对口支援省(市)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增强灾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就业促进。把就业促进作为灾区发展振兴的优先目标,作为促进灾区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积极促进灾区群众就业创业。在三次产业的培育中,努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进一步扩宽就业渠道。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力度,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加强就业职能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优化创业服务,建设创业平台,大力支持创业。加强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就业中介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深化对口就业合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口劳务合作。
(三)扶贫帮困。把扶贫帮困放在改善灾区民生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灾区扶贫纳入扶贫工作重点,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切实解决灾区贫困群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显著减少灾区贫困人口,增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灾区贫困村整村建设,通过连续的扶贫政策和资金扶持,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全面提升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健全灾区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增强灾区社会保障救助能力。
(四)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坚持自然修复和工程治理相结合,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大灾区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力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生态功能修复,继续巩固与提升生态修复成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加强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应急排危除险和治理施工等,有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抓好清平、映秀、龙池等特大泥石流沟的应急治理,提高灾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公共应对灾害能力。
(五)社会事业及社会建设。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灾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加强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强化软件配套,培养壮大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各类事业机构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灾区群众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社区居民的社区服务体系,规范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促进社会管理重点向基层组织转移。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重大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三、高度重视,做好规划实施保障工作
灾区的发展振兴,关系灾区长远可持续发展,各地、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创新方法、细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明确责任抓好落实。灾区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和工作主体,具体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要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振兴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振兴规划》组织实施的各项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灾区发展振兴的指导、协调和帮助。要巩固完善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好机制、好办法,加强部门之间、部门和市(州)、县(市、区)之间的协调配合,相关工作提前介入、同步推进,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工作合力。
(二)做好规划和项目衔接。灾区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振兴规划》与国家、省“十二五”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尽量争取将更多的规划项目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规划所涉及的重大建设项目,要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并根据项目的可行性和成熟度,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程序审核批准后,加快实施。
(三)加大政策争取和支持力度。省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对接,加大汇报力度,在落实国家已明确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并制定出台相应细化措施,加大对灾区发展振兴的政策支持。
(四)完善对口合作长效机制。灾区受援县(市、区)要认真落实与对口援建省(市)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对口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把对口援建省(市)的先进技术、管理理念、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吸引到灾区,增强灾区自我发展能力。
(五)开展规划评估和总结工作。为检验《振兴规划》的实施效果,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完成,在《振兴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省人民政府将责成省级有关部门对《振兴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在《振兴规划》实施结束后,对《振兴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