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年 份:
期 号:
关键字:
按文号:
搜索 高级搜索 重置信息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责       编
编       校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

  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

  川府发〔2010〕35号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2010—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前 言

  安宁河谷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北通成都、连接成渝经济区,南通云贵、连接东盟自由贸易区,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潜力较大,是我省实施南向开放战略的咽喉,在全省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推动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我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对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的部署,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包括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市、德昌县、冕宁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喜德县和攀枝花市的米易县、盐边县一市八县所辖行政区域,总面积26409平方公里,总人口282万人。规划期为2010—2020年, 重大问题与“十二五”规划衔接,展望到2020年。

  一、背景和作用

  (一)重大意义。

  加快推进安宁河谷跨越式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推进资源有序开发、科学开发和高水平开发。

  加快推进安宁河谷跨越式发展,是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南向大通道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快以铁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提供可靠的交通保障。

  加快推进安宁河谷跨越式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统筹城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能力,不断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

  加快推进安宁河谷跨越式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通过壮大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功能,保障民生改善,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的统一。

  (二)现实基础。

  安宁河谷自然条件优越、资源禀赋独特,是省内仅次于成都的第二大平原,发展条件好、人口和城镇分布密集、产业集中程度高,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安宁河谷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已经具备加快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地区经济快速增长。2000—2009年,规划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比全省同期高2个百分点。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1.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19306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25亿元,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水利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0万亩。交通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民航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和运输能力的综合交通骨架。能源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电网基本实现全覆盖。邮电通信能力大幅增强,电视普及率全面提升。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形成了以水电、钒钛、钢铁等为代表的特色工业,以烤烟、蚕桑、马铃薯、经济林果、蔬菜、花卉、畜禽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以民族游、民俗游、自然风景观光游等为代表的特色服务业。

  民生改善进一步增强。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八大扶贫工程”、“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成效显著,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同时,该规划区域也存在经济规模仍然偏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产业竞争力仍然不强,社会发展仍然滞后,生态环境仍然脆弱等问题,需要通过跨越式发展来解决。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以水利和交通运输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稀有金属深加工、光热农业和新能源三大产业链,加快民生改善和统筹城乡发展,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把安宁河谷建成我省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和谐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的重要增长极,带动大小凉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加快跨越式发展。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全面提升保障能力,全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坚持科学开发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优势资源开发与特色产业培育相结合、与科技创新相结合,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四是坚持城乡统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主体功能,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五是坚持自力更生,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着力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加大全方位开放、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全面增强发展动力。

  (三)发展目标。

  力争经过5—10年的跨越式发展,把安宁河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钒钛产业基地、我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开发支撑区、西部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我省南向大通道的区域交通枢纽和重要经济走廊。

  到2012年,安宁河谷经济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基础设施改善迈上一个大台阶,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初具规模,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到2015年,安宁河谷经济带基本建成全省区域发展增长极。基本消除城乡基础设施主要瓶颈制约,特色产业规模效益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现代文明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率达到45%,接近全省同期城镇化水平。

  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城乡基础设施功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超过50%,达到或超过全省同期城镇化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显著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三、总体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产业分工,推进产业集聚,对接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心城镇功能,打造优势互补、产业链接、特色鲜明的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特色集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空间开发格局。

  (一)打造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

  以安宁河和主要陆路交通干线为依托,以城市节点和现有产业为基础,按照“一核两带”的空间布局,打造省内乃至西部地区具有活力和特色突出的重要增长极。

  “一核”,即以西昌为核心城市。优先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有序推动高载能产业外迁,增强产业集聚效应;重点突出生态、休闲、人居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人口集聚。发挥西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两带”,即以冕宁—喜德—西昌—德昌—米易—盐边为纵向发展带;会理—会东—宁南为横向发展带。

  纵向发展带依托G108、雅攀高速和成昆铁路等交通主干线,以冕宁、喜德、德昌、米易、盐边县城为五大节点,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加强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钒钛及其他有色金属加工、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体、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引导的特色产业带。

  横向发展带依托宜攀高速和昭攀丽铁路等交通干线,以会理、会东、宁南县城为节点,着力扩大城镇规模,做大做强矿冶、特色水果种植、茧丝、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以县城发展带动乡镇发展、乡镇发展促进县城发展的格局。

  (二)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突出民族和地域特色风貌,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形成以西昌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县城和特色集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促进具备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小城市。

  将西昌市建设成为中国航天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西部水城、攀西地区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城乡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民族地区样板城市;将会理、米易建设成为富有历史文化和山水园林特色的攀西地区二级城市和攀枝花市的后花园;将会东、德昌、盐边、冕宁、宁南、喜德等县城建设成为特色明显的小城市;依托旅游景区、交通节点和产业发展,重点建设螺髻山、泸沽湖、红格、渔门、普威等一批旅游小城镇。加强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支撑,鼓励各城镇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人口集聚能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四、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一)建设南向交通大通道。

  突出北向,畅通南向,连接东西,打通规划区进出口通道,加强区内交通网络建设,构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综合交通体系,建成我省南向出海大通道。

  加强区际交通通道建设。以南北向综合运输大通道为核心,完成西昌青山机场改扩建工程和成昆铁路新线、昭攀丽铁路、雅安至西昌和西昌至昭通高速公路建设,加强规划区与成都、昆明以及与宜宾、云南昭通、丽江等地区的横、纵向联系,形成规划区与周边地区密切联系和畅通的骨干交通网络。

  加快区内交通网络建设。以建设联结一市八县的公路、铁路交通体系;建设以县城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及辐射农村地区的公路交通体系为重点,形成沟通安宁河东西两岸、多层次通畅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全面提高规划区交通运输的机动性和通达性。力争规划区到县的主通道达到二级或二级以上标准,相邻县达到三级公路相连。同时,要加强农村道路的安全设施建设。

  1.铁路。依托国家成昆铁路扩能技术改造规划,加快成昆铁路新线建设,实施好喜德、冕宁、西昌、德昌、米易、桐子林(盐边)等沿线县市的铁路建设任务,加快西昌火车南站铁路二类口岸建设、桐子林客货站的开工建设。推动丽江—攀枝花—会理—会东—昭通铁路适时开工建设。

  2.公路。加快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农村公路、断头路及城乡客货运站建设,着力打造开放型公路交通网络。重点建设雅安—西昌、西昌—昭通、宜宾—攀枝花(沿金沙江)等高速公路。改造建设国道108线、省道212线、214线、215线、216线、307线、310线等凉山境内国省道公路,建设小高山隧道。建设成昆新线桐子林站至西攀高速公路连接线。配套建设一批客货运站场和农村客运站。

  专栏4—1:重点公路建设项目

  ◇高速公路。雅(安)攀(枝花)高速公路凉山段、西(昌)昭(通)高速公路、宜宾攀枝花(沿金沙江)高速公路。

  ◇公路。G108西昌市黄水乡至德昌县永郎镇、G108德昌县永郎镇至会理县南阁乡城河大桥、G108会理县南阁乡城河大桥至鱼鮓乡鱼鮓渡口、S310会东县城至会理县南阁乡城河大桥、G108冕宁县泸沽镇高速路口至西昌市西宁镇、S214甸沙关至桐子林快速通道建设、米易县至会理县快速通道。

  3.民航。积极争取将西昌青山机场建成一类空运口岸,按照飞行区等级4D指标,对现有跑道进行加固和拓宽,完善相应附属设施。开辟国内新航线,增加航线密度。

  4.水运。依托金沙江、雅砻江干线航道及其他支流航道、库区航道,开展水路运输。在金沙江和雅砻江大型水电站大坝上下游、干支流主要交通要道、矿产资源富集带、旅游景点建设港口码头。

  (二)构建水利保障体系。

  1.建设节水高效的农田水利设施。合理开发安宁河流域水资源,切实增强水利保障能力,促进两岸特色农业和粮食基地建设。抓紧实施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建设大桥水库灌区一期工程、大海子水库、新华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和平水库、横山水库、东河水库、米市水库、马鞍山水库、星秀坪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强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大幅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2.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体系。按照适度提高防洪标准的要求,加快西昌市城区、8县城区、沿河乡镇和相对集中居民区及农田保护区的防洪体系建设。加快安宁河干支流堤防工程建设,修建米市、岔河、两岔河等具有防洪效益的大中型水库,提高防洪能力。尽快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积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完善防汛预警预报系统。

  3.建立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重点实施一批骨干工程,优先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加强城镇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坚持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的原则,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改善工业园区供水条件,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4.建设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以完善水功能区达标管理体系为核心,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减排措施、科学管理污废水,大幅度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加强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加快大桥水库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启动邛海保护修复工程和实施严格的水源地保护政策,加大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投入,实施综合治理,使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努力实现饮用水源区、重要水功能区水质全部达标。

  5.创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调动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综合性农田水利设施。加大安宁河等流域的土地整理、宜农荒地开发力度,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

  专栏4—2: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水库工程。会东县新华水库、两岔河水库,会理县大海子水库、横山水库、岔河水库、小水井水库、巴松水库,西昌市东河水库,喜德县米市水库,德昌县和平水库,盐边县星秀坪水库、漠洛槽水库、沙坝水库,米易县马鞍山水库、海塔水库、河口水库。

  ◇灌区工程。大桥水库灌区一期工程、大桥水库灌区二期工程,盐边县藤桥河引水工程,安宁河沿河灌区和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三)构筑安全经济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1.有序推进电源点建设。将清洁能源作为区域电源建设重点,科学布局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电源点,中小型水电站,建设完成桐子林电站和安宁河、黑水河、孙水河、鲹鱼河等梯级电站。

  2.加快电网改造与建设。以满足规划区负荷及富裕电力外送需求、提高和保障电网运行的可靠性为目标,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项目。重点构建以西昌、会东、米易、盐边500KV变电站为中心,东西方向为500KV,南北为220KV的骨干网。巩固城镇220KV主干电网,优化完善110KV网络,改造完善35KV网络。加强与周边电网联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专栏4—3:主要电源点与电网建设项目

  ◇电站及其他。安宁河干流电站、安宁河支流电站。

  ◇电网。500kv输变电工程、800kv输变电工程。

  (四)加强城镇交通设施建设。

  交通设施,加快核心城市西昌的公路、铁路及航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对接城镇间交通建设,形成便捷通达的交通网络。加强中心城镇骨架道路建设。加速客运公交化,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

  专栏4—4:城镇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水厂及管网。德昌县水厂及管网建设、会东县自来水厂及管网、宁南县城自来水厂及管网建设、喜德县城新增水源。

  ◇污水处理。德昌县污水处理厂、冕宁县污水处理厂、宁南县城污水处理厂、会理县污水处理厂、会东县污水处理厂。

  ◇垃圾处理。宁南县城垃圾处理场、冕宁县城垃圾处理场、喜德县城垃圾处理场。

  (五)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新建一批物流配送中心,着力构建钒钛钢铁、有色金属、粮食、畜禽、干鲜果、建材和煤炭、食品、鲜花等中心交易市场,鼓励产业园区建设公共物流平台。重点在西昌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在盐边县建设攀西物流园区、在米易县建设丙谷物流园区。培育和引进规模化、现代化的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企业外包物流服务,引导物流企业优化重组。完善物流供应链管理,构建交通、通信、金融、质检和电子商务等公用信息平台。依托西昌青山机场,大力发展航空物流。

  专栏4—5:仓储物流重点项目

  ◇仓储。德昌果蔬商品化处理及CA保鲜贮藏项目、粮食仓储建设项目、桐子林粮站直属库储备粮仓建设和粮库维修升级改造。

  ◇物流。西昌卷烟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农副产品交易物流中心、万村千乡市场配送中心、攀西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丙谷物流园区建设项目。

  (六)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

  统筹信息网络规划、建设和管理。以“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广泛覆盖”为目标,加快光纤接入网、无线接入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农村通讯网和农村广播电视网建设,提高网络业务保障能力和安全可靠性。推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业务应用,加快电子政务网、科技信息网、公共服务网等工程建设,建设安宁河谷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按照城镇规模,科学合理布局邮政、电信局(支局、所)。

  五、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一)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有序发展水电产业,培育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地热能等新型能源产业,将清洁能源产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

  1.有序发展水电产业。积极配合 “三江流域”国家大型水电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安宁河、黑水河、孙水河等河流水电开发,有序开发一批中小型水电站。搞好水资源综合利用,确保生态安全,提高水电开发和利用效率。

  2.大力培育太阳能产业。紧紧抓住国家培育支持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机遇,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光热资源,进一步开拓产业市场,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太阳能产业,推广普及太阳能产品,加快推进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发展。

  3.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大力发展麻疯树等生物质能源,扩大麻疯树基地规模,建设生物质柴油加工厂,培育一批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现代生物能源企业,构建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二)建设矿产资源优势产业基地。

  按照规模采矿、定点洗选、集中冶炼、延伸链条、做强产业的原则,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积极开拓产品应用领域,提高产品精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延长矿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1.钒钛产业。重点加快西昌钒钛产业新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攀钢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

  专栏5—1:钒钛产业重点项目

  ◇矿山。攀钢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白马铁矿二期900万吨原矿扩建工程、重钢太和铁矿300万吨原矿扩建工程、攀枝花钢城集团有限公司100万吨低品位表外矿利用项目。

  ◇冶炼。攀钢集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龙蟒矿冶公司直接还原扩建工程。

  ◇钒钛。成宗矿业1000吨钒氮合金、2000吨钒铁项目、攀枝花钢城集团有限公司2000吨五氧化二钒生产项目、富邦钒钛制动鼓有限公司1000万件载货汽车钒钛制动鼓生产项目、四川恒鼎实业五氧化二钒扩建项目、攀钢集团钛业有限责任公司1.5万吨海绵钛、高钛渣三期工程。

  2.稀土。以冕宁、德昌为重点发展区域,依托江西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有序开发稀土资源,实现从原料型基地向深加工基地转变,建设集“采、选、冶、加、研”为一体的现代稀土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稀土火法冶炼、稀土金属、电池级材料等,提高稀土深加工水平,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稀土产业研发制造中心。

  专栏5—2:稀土产业重大项目

  ◇稀土高效尾气净化器项目、稀土催化剂、稀土高能环保贮氢动力电池、稀土微特电机、稀土抛光粉。

  3.铅锌。以会理、会东、西昌为重点发展区域,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打造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全省重要的铅锌生产基地。

  4.铜镍。以会理、会东、西昌为重点发展区域,积极发展铜、镍采选冶炼及精深加工业,有效延伸产业链,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专栏5—3:铅锌、铜镍重点项目

  ◇会东铅锌矿技改项目、会理锌矿技改项目、西昌合力锌业、凉山矿业10万吨/年电解铜项目、2万吨镍铁项目。

  5.工业园区。按照打破行政区划、优化布局、集中建设的原则,加快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化布局产业园区,引导园区向交通干线、重点城镇集中,推动工业向园区聚集。明确园区主导产业,创新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实现税收共享、增长共享、就业共享。到2020年,力争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划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积极建设循环工业园区,提升园区内产业关联度,强化上下游企业资源和能源利用循环关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三)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充分利用区域内立体气候优势,加快发展循环型农业和立体农业,以自然生态为基础,按照优势优先发展的原则,实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以名优特新农产品品牌创建为依托,建成全省特色农业率先发展区、粮食增产战略后备区和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

  1.特色种植业。稳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烤烟、蚕桑生产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早春蔬菜,早春枇杷、晚熟芒果、优质石榴、葡萄等水果,鲜花、优质粳稻、特色经济林果等产业。

  2.特色畜牧业。以构建现代化畜牧业产业体系为核心,着力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优化、加速发展肉牛肉羊、生猪、禽蛋和奶牛等产业,提高良种覆盖率,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3.特色水产业。以冷水鱼繁育养殖、家鱼良种早繁和特色水产品健康养殖为重点,完善技术服务、苗种繁育、养殖基地、流通加工和渔政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鲑鳟鱼、鲟鱼和裂腹鱼等冷水及亚冷水鱼类生产、繁育;开发休闲渔业。

  4.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烟草等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区域性重点产业,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重点发展:

  烟草加工业。以川渝烟草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抓好烟叶生产、复烤加工,推进烟草加工业稳步发展,建成全国最大的打叶复烤加工基地和膨胀烟丝出口基地。

  蔬菜、水果、饮料加工业。以果汁、果酒、速冻果蔬、脱水蔬菜、蔬菜汁等产品加工为重点,逐步扩大专用加工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提高加工质量和深加工水平,打造名牌产品,发展天然果汁饮品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保健饮品。

  茧丝绸加工业。以生丝加工为主,着力延伸产业链,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开发丝绸和服装产品,开发蚕蛹提取氨基酸、蛋白质等高附加值产品。

  粮食及土特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黑苦荞等特色杂粮系列产品,提高粮食及土特产品的深加工能力。

  林产品加工业。以木质、特色林果、林药林化等产品加工为主,重点发展木质板材、家具制造、桉叶油、青刺果油等系列产品。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丰富的生物制药资源,加快GMP生产车间等建设,重点推广红豆杉、杜仲、补骨脂、何首乌等标准化栽培技术,实现中药材生产区域的道地化,构建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为重点产业。

  专栏5—5: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特色种植业。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水稻及特色水果良种基地建设项目、蔬菜集中育苗基地建设项目、花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标准化果园建设项目、优质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桑蚕良种繁育体系。

  ◇特色畜牧业。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肉羊标准化养殖小区和生态鸡标准化养殖小区(场)。

  ◇特色水产业。名特优新水产品网箱养殖、建立国家级水产品良种繁育基地。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烟叶复烤厂扩建项目、西昌烟厂技改扩能项目、会东烟叶复烤厂新建项目、西昌膨化烟丝厂项目、会理废弃烟叶深加工项目、米易打叶复烤厂建设、中成药饮片加工项目、野生食用菌加工项目、何首乌茶加工项目、生猪屠宰加工、牛、羊屠宰加工项目、马铃薯淀粉加工项目、西昌脱水果蔬加工项目、会理果蔬浓缩汁加工项目、啤酒扩能改造项目、畜禽屠宰副产物综合利用项目。

  (四)打造阳光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

  坚持保护性开发原则,依托阳光生态、航天科技和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邛海—泸山、螺髻山、灵山、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小相岭—灵关古道—喜德阳光温泉、会理古城、彝海结盟地和红格温泉—格萨拉百里生态旅游长廊、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精品,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观光等综合型转变。大力发展彝族文化旅游、节庆旅游、特色旅游,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强知名景点互动,实现区域联动,在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带动社会就业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彝族风情最浓的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1.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广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切实降低农业人口比重。探索建立农民市民化的城镇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在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用人单位集中的区域,建立农民工租赁性集体公寓和公共廉租住房,促进农村居民转变为有稳定工作和收入、有合法住房的城镇居民。

  2.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城乡统筹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努力扩大就业培训体系覆盖面,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服务网络体系。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开拓劳务输出市场,逐步实现农民工由数量型向素质型、体能型向技能型、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城乡公平的就业服务,逐步建立起城乡劳动力权益均等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安宁河经济发展带地区的充分就业。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完善各类教育经费保障和投入机制,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健全国民教育体系。

  1.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间教育发展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各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加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农村学校校点布局调整,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实现教育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加强城乡对口支援工作,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2.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骨干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数量适中、分布均衡、结构优化、富有活力,适应区域内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4.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按照抗震设防标准,改造不符合要求的校舍,消除现有中小学危房。完善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教职工周转房建设。

  (三)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统筹发展县、乡、村医疗机构。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进一步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合理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在县、乡、村的合理配置。

  2.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强化政府性投入,鼓励社会性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强县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加快乡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3.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促进城镇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地区合理流动,健全重大传染病、地方性疾病防控体系,有效遏制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疾病的传播。增强中医诊治综合能力建设。

  (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保障城乡衔接机制,推动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的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完善进城务工人员与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政策。支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破产关闭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加强社会保障福利服务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支持社区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烈士纪念设施建设。

  2.构建新型城乡救助体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不断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推进城镇生活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城镇贫困家庭基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完善农村生活救助体系,建立以五保户、残疾人员、无劳动能力人员、长期患病人员等生活困难人员为重点的农村居民救济制度。积极开展教育、医疗、住房等普惠型专项救助,逐步由单项救助制度向综合救助转变,构建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专项救助为辅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五)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1.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加强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进一步组织开展区域内文化遗产专项调查和进一步完善数据库建设。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传习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机制。

  2.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和博物馆建设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力度,加快推进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倡导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龙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备、广泛受益的文化基础设施体系。

  3.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加强田径场、游泳馆、体育馆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组织网络体系。以建设特色项目为引领,重点建设全国水陆运动综合训练基地、二滩库区和安宁河水上运动基地红格竞训基地、米易国家级皮划艇竞训基地及白鹤滩库区综合水上运动基地等项目,培育和繁荣体育市场。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和培养创意产业专业人才,鼓励创意产品原创开发,发展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大笮文化、迷昜文化的创意作品,推动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加快传统书画艺术、民族工艺、民族服饰、现代艺术等关联产品开发,推进城市文化产业向农村辐射,建设凉山彝族文化长廊,重点打造彝族火把文化产业园、彝族民族文化产业园、彝族演艺文化产业园、彝族传习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六)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强技术交易产权平台、科技成果与专利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特色农业、现代中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扶持和培育工业设计、节能环保、信息咨询、成果转化等技术创新型服务企业,努力建设创新联盟;依托产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

  七、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以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区和石漠化治理区为重点,实施重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不断提高区域生态价值和服务功能。

  (一)着力保护生态系统。

  1.保护与修复区域生态系统。坚持上游保护优先,未破坏地区保护优先,破坏地区修复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开展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以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和坡耕地治理,加快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强化水土流失预防监督与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站网。

  实施森林生态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程。严格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着力开展森林管护、抚育和低效低产林改造。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实施草原围栏建设,推行草原划区轮牧,对退化、沙化草地,采取封育、施肥、灌溉、补播、防除毒害植物等措施,改良天然草场,开展人工种草,实施治虫灭鼠工程,加强草原防火体系建设。

  启动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沿雅攀高速、成昆铁路等交通干线、安宁河及其主要支流,构建绿色生态系统。在城市、道路、河流交叉结点,加快实施公园或郊野公园建设工程。

  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建设和管理。有效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严格监管外来物种引入和转基因物种扩散,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监管网络。重点加强对紫茎泽兰等外来物种的控制与治理,探索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治的有效模式。

  2.矿业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的方针,加大综合整治力度,努力打造绿色矿山开发格局。

  规范矿业开发秩序。按照规划的禁采区、限采区和开采区,严格实行矿业管理。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和矿山开采准入制。依法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

  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以会理、会东等县的铜铅锌矿山、太和铁矿、冕宁稀土矿、喜德拉克矿山、盐边新九工矿区、米易白马矿区等为试点,开展矿区植被恢复、环境污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示范工作。优先开展国有老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3.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严格控制小水电开发,慎重决策引水式电站建设与运行,避免电站运行造成局部河段脱水,保障合理的生态流量。科学编制河流水电专项规划,确定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进行适度有序的开发。

  强化水电工程环境管理。优化工程开挖工艺,有效减少新增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地质灾害。及时开展施工迹地、取弃土场的植被恢复,美化环境。落实好水生、陆生、珍稀动植物增殖、保护,施工期水土保持和移民安置等生态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影响。禁止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采石取土和弃渣。

  (二)加强污染防治。

  以水、大气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为突破口,支持县城及建制镇加快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实施工业污染治理重大工程,有效削减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排放量,防治重金属污染。

  1.水环境保护。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城市截污干管和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全面实行污水处理收费制度,保证污水处理厂持续运转。在人口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建制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在农村地区和城市管网不能覆盖的区域,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严格执行总量控制指标和削减目标,加大实施排污许可证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洗选业重金属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治理。实施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平台及联网建设,确保重点污染源治理设施运行及达标排放。在季节性缺水及水环境容量较小的地区,限制发展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优先发展无废水、少废水型产业及清洁生产技术较好的产业。抓好金属冶炼等行业废水的循环利用,降低有机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完善广大农村集中式水源地的划定工作,优化和调整集中式用水取水方案。加大水源地保护区生活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强非点源整治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制定风险源的应急处理处置方案。建设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系统,建设备用水源工程、水厂应急深度处理工程,制定应急监测方案,保障系统有效运行。保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达标。

  2.大气污染防治。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严格限制高污染燃料的使用,积极推动重点污染企业的能源转化。加强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积极支持开发应用适合本区域特点的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

  积极防治工业污染。以有色、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为重点,控制SO2、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开展清洁生产审计,降低排放强度。严格审批和限制新、改、扩建高耗能、高污染的铁合金等工业项目。加强现有工业污染源整治,加大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逐步淘汰水泥等建材行业的落后生产工艺,有效控制粉尘污染。继续加强经久工业园区、攀钢集团西昌新钢业公司等大气污染整治重点的监管,加大对国控、省控和州控重点大气污染源的在线连续监测。

  控制其它空气污染。重点控制餐饮企业、机动车等空气污染源,促使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装置。控制或淘汰燃煤小锅炉、小窑炉等面源排放。积极推进建筑渣土运输车密闭加盖,规范城区建筑沙石运输市场,对建筑工地、拆迁现场实行打围作业,街道洒水降尘。有效控制建筑施工扬尘。

  3.固体废物治理。加强工业固体物综合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建设集中规模化废旧物资分拣集散加工中心。推动废旧物资再生产业的发展,提高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率。积极开发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加强资源化利用。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开展建筑垃圾多元化利用。

  提高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率。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收运、处理。加强对西昌、会东、会理、甘洛等已建垃圾填埋场的运行管理,其余各县要加快新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实现危险废物全部集中处置。加强对化工、冶炼等行业危险废物的集中收集、运输、贮存及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建立相应的安全运输、收集网络,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实现区域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

  4.环境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环境信息体系。大力推进市(州)、县(区)两级环境监测站、环境监察执法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提高应对重大污染事故的能力,为环境监督执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着重完善区域和流域水环境质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开展重金属监测和生态监测。

  完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建立环保系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强化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和管理,建立污染源环境安全隐患动态档案、应急专家和监测数据库。

  建立环境质量和统计数据库。按照全省环境信息建设的要求,启动县(市)环境信息机构和网络建设。

  加强环境宣教能力规范化建设。培训宣教人才,壮大环境宣教队伍。

  (三)强化节能减排。

  1.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能力,以关停小冶炼、小采选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结构减排。充分利用国家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政策和鼓励先进技术设备进口政策,推进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培育节能环保服务市场。实施重点节能工程,以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为重点,全面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产业链延伸组合,实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重点抓好钢铁、电力、煤炭、造纸等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审计和节能审计。积极落实国家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认真做好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审定工作,推动企业大力开展以工业固体废物、废水、废气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循环农业建设,加快开发农业循环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秸秆燃料、秸秆生物肥、秸秆饲料产业,重点抓好农业节肥、节药、节水、节种、节能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加快推进技术创新。重点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通过财政补贴、奖励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四)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积极开展环境地质灾害调查,实施重大防治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城镇疏散场地和避险场所、救灾物资储备设施、救灾应急装备,重点建立和完善地震灾害的防御和救援、应急体系。

  1.防治地震灾害。全面加强地震的预测、预报、应急指挥和防御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完善监测台网。优化建设地震前兆监测台网,加强分析预报研究,开展监测台点数字化及台站改造,增设监测台站和综合观测点,提高重点地区前兆监测能力。加强地震分析预测实用化研究,积极开展川滇地区地震监测预报试验场凉山部分的建设,协助完成区域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工作。开展西昌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构建地震信息传输网络。

  建设应急指挥系统。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集成科研成果和成功的救灾经验,提高灾情信息获取、灾情快速评估与动态跟踪、信息查询、应急决策指挥、震后趋势快速判定等能力。

  构建防御和救援体系。新建工程应全部达到设防标准,开展现有建筑抗震性能鉴定的普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层级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和应急救灾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发展救援志愿者队伍,壮大地震灾害救助力量,适时组建灾害紧急救援队。

  2.防治地质和气候灾害。启动区域灾害调查和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健全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库岸崩塌等地质灾害和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体系。对人口密集区的地质灾害采取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加强防汛抗旱等气候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

  八、推进区域联动发展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合作,北向推进与成渝经济区的合作,南向扩大与攀西其他地区和云南省的合作,东向辐射带动大小凉山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的协同发展。健全合作机制,强化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统筹、协调、指导和服务职能,在跨地区的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市场要素流动等重点领域建立协调机制,推进区域务实合作,全面提高区域联动发展水平。

  (一)北向强化与成渝经济区的分工协作。

  共同推动铁路、公路干线建设,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的南向交通物流大通道。紧紧抓住雅攀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的机遇,充分发挥规划区经济发展成本的“洼地”效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成渝经济区特别是成都地区的资本、项目向规划区内转移,加快开发特色资源,发展飞地经济,培育形成特色产业。

  (二)南向扩大与攀西其他地区和云南省的联动发展。

  充分利用规划区内丰富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优势,向南加强与攀枝花市其它区域的联动发展,大力吸引云南省产业扩张,联合开展共有产业的科技攻关,延伸产业链条,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三)东向带动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安宁河谷经济带的辐射带作用,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周边贫困地区延伸覆盖。统筹规划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矿冶、磷化工、特色农业等产业的融合互动。完善扶贫协作机制,加大扶贫开发投入。

  (四)全方位拓展对内对外开放合作。

  充分发挥全省“突出向南开放”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优势,大力改善交通、物流等发展条件,积极承接国内外先进产业转移,加大引进国际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力度,推动与东中部地区的互动合作,主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九、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实现安宁河谷经济带的跨越式发展,关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大政策扶持。

  1.财政政策。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完善县(市)乡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减轻县市级财政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缓解县市财政支出压力。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计算办法,优化调整转移支付政策,建立稳定增长的补助机制。争取中央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规划区财力水平,保障规划区县市财政正常运转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资金。

  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对规划区公用基础设施、跨地区能源、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的投入。争取国家将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全部改为拨款。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州、县配套资金。指导和督促各级政府化解政府性债务,重点推进乡村公益性债务化解。按照中央和省有关规定,对机场、航空公司航班、铁路运营亏损和新能源给予适当补贴。

  加大省级专项资金对规划区的支持力度。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研发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旅游发展资金、环保与治污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民生工程等专项资金优先安排规划区发展项目。

  将规划区列为农业重点扶持地区。争取国家比照中央财政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政策对马铃薯、苦荞麦生产大县给予支持。加大省级财政贴息资金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力度。扶持发展种养业保险,对保费予以补贴。

  2.税收政策。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推进资源税费改革,争取国家有序将煤炭等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提高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其他非金属矿原矿资源税税额幅度上限,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政策。

  3.金融政策。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信贷支持。全面落实中央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奖补力度,积极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健康发展。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到规划区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供给能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把在当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支持当地发展。争取农业发展银行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

  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培育股权投资机构,探索设立和引进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国内外企业围绕优势特色资源开发,设立各种投资基金。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发展中小民营企业贷款业务、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积极发展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支持规划区内大型市政、城建企业发行节能环保、城市建设特别企业债券。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债券发行及上市企业再融资给予支持。

  构建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提升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能力。建立健全农业贷款担保体系,采取财政投入和吸引涉农企业参股的形式,成立农业担保公司,逐步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建立健全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尝试发展大型农用机械、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探索开展以企业机器设备和集体土地地上厂房作为抵押物贷款,严格按照上级规定,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及宅基地地上房产抵押贷款办法,打破农民贷款抵押物“瓶颈”。

  4.土地管理政策。

  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建设用地。科学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适度增加城镇建设所需年度计划的分配比例,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创造条件。推进工业用地向园区集中,盘活存量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试点的规定规范推进规划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充分利用规划区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先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建立健全补充耕地储备库,确保实现“占补平衡”。创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途径和管理办法,探索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合作经营办法。

  5.教育科技与人才支持政策。

  确保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支持规划区县市“两基”攻坚化债,加强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提高中小学农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适当扩大补助范围。支持规划区开展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争取国家支持建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根据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制定科技扶持政策,加大对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国内大企业在规划区设立研发机构,建立公开研发平台。

  建立健全用好、吸引、培养、留住人才的机制,为规划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重点加大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及带头人的培训工作力度。适时组织实施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援助行动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工程,支持省内重点高校根据规划区发展需求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利用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有重点地培养各个层次的人才。建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鼓励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柔性自由流动。适当增加规划区县、乡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公开考试考核招聘一批紧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行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规划区服务。争取国家提高规划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加大工资收入分配政策倾斜力度。

  6.生态补偿与移民安置政策。

  积极有序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在建立矿山企业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统筹考虑企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征收标准和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支持以当地留存电量、合理参股、资源就地转化、提高税费留成比例、鼓励企业就地注册核算等多种方式,建立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加大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危机矿山接替勘查项目等中央专项资金对规划区的倾斜。

  创新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根据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有序开展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试点。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结合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加大对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环境容量有偿使用、水权交易、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机制。全面实施重点公益林效益补偿,建立健全重点公益林管护机制。

  完善移民安置、生活补偿和生产发展机制。按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做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加强后期扶持,维护移民合法权益,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根据 “先移民、后建设”的水电开发新方针,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工程顺利建设和移民妥善安置的关系。

  (二)加强组织协调。

  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支持力度。凉山州、攀枝花市人民政府以及规划区一市八县人民政府是规划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要切实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省级相关部门要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财税信贷、产业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要认真做好组织动员群众工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挥其主体作用。

  2.建立区域合作分享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接发展思路,确定两市州之间重大利益调整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协调和解决合作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和问题,实现规划衔接、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布局一体化、分工协作的合作机制。建立相应的利益分享机制,妥善处理好产业输出地和产业接收地的利益关系,实行异地办厂,属地纳税,制定产业发展利益共享分配政策,促进区域内市场开放和要素自由流动。

  3.加强监督检查与评估。组织开展规划评估,搞好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保障本规划的贯彻落实。

  附件:1.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2010—2015年)工作方案

  2.支撑安宁河谷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情况表(略)

 

  附件1

  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

  (2010—2015年)工作方案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的部署,根据《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为全面推进2010—2015年规划实施,加快凉山彝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特编制本工作方案。

  一、现状分析

  安宁河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禀赋独特,是我省仅次于成都平原的第二大平原,发展条件好、人口和城镇分布密集、产业集中程度高。改革开放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安宁河谷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已经具备加快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地区经济快速增长。2000—2009年,规划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比全省同期高2个百分点。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1.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19306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25亿元,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水利设施得到进一步夯实,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0万亩。交通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民航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和运输能力的综合交通骨架。能源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电网基本实现全覆盖。邮电通信能力大幅增强,电视普及率全面提升。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形成了以水电、钒钛、钢铁等为代表的特色工业,以烤烟、蚕桑、马铃薯、经济林果、蔬菜、花卉、畜禽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以民族游、民俗游、自然风景观光游、商贸物流等为代表的特色服务业。

  民生改善成效明显。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八大扶贫工程”、“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成效显著,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该规划区存在经济规模仍然偏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产业竞争力仍然不强、社会发展仍然滞后、生态环境仍然脆弱等问题,需要解放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发展目标。

  到2012年,安宁河谷经济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基础设施改善迈上一个大台阶,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初具规模,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到2015年,安宁河谷经济带基本建成全省区域发展增长极。基本消除城乡基础设施主要瓶颈制约,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特色产业规模效益大幅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现代文明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率达到45%,接近全省同期城镇化水平。

  (二)总体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全方位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打造省内重要区域增长极。

  1.打造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

  以安宁河和主要陆路交通干线为依托,以城市节点和现有产业为基础,积极构建“一核两带”,打造省内乃至西部地区具有活力和特色突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一核”,即以西昌为核心城市。优先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有序推动高载能产业外迁,增强产业集聚效应;重点突出生态、休闲、人居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人口集聚。发挥西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两带”,即以冕宁—喜德—西昌—德昌—米易—盐边为纵向发展带;会理—会东—宁南为横向发展带。

  纵向发展带依托G108、雅攀高速和成昆铁路等交通主干线,以冕宁、喜德、德昌、米易、盐边县城为五大节点,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加强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钒钛及其他有色金属加工、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以资源型工业为主体、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引导的特色产业带。

  横向发展带以宜攀高速和昭攀丽铁路建设为契机,以会理、会东、宁南县城为节点,着力扩大城镇规模,做大做强矿冶、特色水果种植、茧丝、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以县城发展带动乡镇工业、乡镇发展促进县城发展的格局。

  2.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突出民族和地域特色风貌,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形成以西昌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县城和特色集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促进具备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小城市。将西昌市建设成为中国航天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西部水城、文明和谐的民族地区样板城市;将会理、米易建设成为富有历史文化和山水园林特色的攀西地区重要城市和攀枝花市的后花园;将会东、德昌、盐边、冕宁、宁南、喜德等县城建设成为特色明显的小城市;依托旅游景区、交通节点和产业发展,重点建设螺髻山、泸沽湖、红格、渔门、普威等一批旅游小城镇。加强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支撑,鼓励各城镇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人口集聚能力。加快棚户区改造,积极推进廉租住房及经济适用房建设。

  (三)重点任务。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建设的原则,以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为依托,加快建设以水电、太阳能、生物能源为重点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以钒钛钢铁、稀土、铅锌、铜镍为重点的优势矿冶产业基地,以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水产业、特色林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以阳光生态、航天科技和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阳光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

  提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加快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立体交通体系,建成我省南向出海大通道;创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建设节水高效的农田水利设施,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体系、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有序推进电源点建设,加快电网改造与建设,构筑安全经济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加强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和城镇道路交通等市政设施建设;依托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统筹发展县、乡、村医疗机构,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新型城乡救助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加大资源科学开发和环境保护力度。创新资源开发新机制,科学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以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区为重点,实施重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加强污染防治,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广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合作。区外,北向重点推进与成渝经济区的分工合作,南向重点加强与攀枝花市其他区域的联动发展,大力扩大与云南省的经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区内,重点辐射带动东部集中连片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协同发展。

  三、支撑跨越式发展重点项目和估算投资及资金总体平衡

  (一)重点项目。

  为了将安宁河谷经济带打造成我省重要的区域增长极,带动贫困彝区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发展。经与省直相关厅局反复沟通衔接,2010—2015年期间,根据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成熟度,在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发展、重大民生工程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四个方面可以先行启动140个重点项目。其中,重大基础设施项目34项;重大产业发展项目78项;重大民生工程项目4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24项。

  (二)估算投资。

  估算投资规模1443亿元左右。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34项,投资555亿元,占总投资的38.46%。其中,水利项目11个,投资54亿元;交通项目10个,投资410亿元;城镇基础设施项目13个,投资91亿元。

  重大产业发展项目78项,投资741亿元,占总投资的51.35%。其中,农业项目24个,投资68亿元;工业项目36个,投资437亿元;能源项目3个,投资172亿元;现代服务业项目15个投资64亿元。

  重大民生工程项目4项,投资49亿元,占总投资的3.4%。其中,教育事业、卫生事业、公共文化事业和体育事业各1个,投资分别为21亿元、22亿元、2亿元和4亿元。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项目24个,投资98亿元;占总投资的6.8%。

  (三)资金总体平衡。

  1443亿元总投资中,初步测算拟申请中央资金415亿元,占28.76%;省级资金47亿元,占3.26%;地方131亿元,占9.08%;其他850亿元,占58.9%(分项目投资详见附件二)。

  四、保障措施

  实现安宁河谷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关键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攀枝花市、凉山州人民政府和省直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全力支持安宁河谷实现跨越式发展。省直各部门要依据职能职责,积极协调,主动服务,帮助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地方各级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

  加强政策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在有关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财政信贷、产业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政策效应。

  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分工问责与奖惩机制,对规划中的主要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对具体环节和人员充分授权,明确责任,并根据规划落实情况,实行相应的奖惩与问责。

 

   
 
   
 
 
订阅须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为公开出版发行刊物,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全国统一刊号CN51—1727/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991,半月刊,A4开本,约40页码,全年24期。
一、《公报》由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按期直接邮寄给每位订户,保证刊物准确及时送到订户手中。
二、订户可到所在市(州)、县(市、区)工作站、联系点办理订阅手续,由各工作站、联系点统一报省政府信息公开办,也可直接到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订阅。订阅价每册5.00元,全年24期共计120.00元(含邮寄费)。
开 户 行:工商银行成都春熙路步行街支行
户  名: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帐  号:4402208009100215971
本刊社址:成都市督院街30号省政府院内
联系电话:(028)86604546
传  真:(028)86605771
联 系 人:朱 莎
邮政编码: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2    蜀ICP备 1300128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微信
    微信二维码
  • 微博
  • 客户端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 头条号头条号
    头条号二维码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