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规划(2009-2012年)》的通知
川府发〔2009〕42号 二○○九年十二月九日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四川省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规划(2009—2012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规划(2009-2012年)
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是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巩固农业基础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内涵。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决定》。本规划的重点是食品饮料、中药加工、竹木制品和丝棉麻革四大优势特色产业,规划期限为2009-2012年。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础。
四川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好基础。
1.总体规模较大。
200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76.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374.6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5.7%和17.2%。
2.实现利润较多。
2008年,实现利润总额149.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的20.9%。
3.农业资源丰富。
2008年,四川粮食产量为35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6%;油料产量为249.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5%;肉类产量90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5%;茶叶产量13.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1.2%;蔬菜产量3078.3万吨,占全国总量的5.2%;水果产量51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5%;中药材产量34.9万吨;蚕茧产量10.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7%;木材产量285万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3.5%;竹材产量3732万根,占全国总产量的3%。四川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问题。
1.加工深度较低。
加工产业链短,精深加工产品少。目前,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0.43:1,比全国平均水平0.60:1低17个百分点。
2.竞争能力较差。
由于优势特色产品少、品牌少、研发投入少,导致市场竞争能力较差。目前,四川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仅为3%左右,与农业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
3.原料保障不足。
四川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布局分散,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支撑后续加工的健康发展。
4.企业融资困难。
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较低,难以得到银行信贷支持。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涨,大宗农产品收购加剧了企业季节性、阶段性资金紧张状况,融资更加困难。
二、建设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努力推进原料基地化、生产规模化、加工现代化、品牌绿色化和企业集群化,全面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建设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适应需求与创造需求相结合,努力开发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集聚发展原则。
依托龙头企业,促进原料基地建设,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区带。优化企业布局,促进同类和相关企业聚集,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充分获取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利益。
3.可持续发展原则。
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产品加工模式,重视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提高原料节约集约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原料基地化和加工现代化,初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深加工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把我省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国内领先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2.增长目标。
到2012年,规模以上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3.4%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3.4%左右;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6:1,比目前提高17个百分点。
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的企业1-2户,100-300亿元的企业3-5户,50-100亿元的企业10户,20-50亿元的企业20户,10-20亿元的企业30户;力争60%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
3.布局目标。
根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优化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形成成都都市农产品、人造板、木材家具深加工基地,攀西亚热带农产品加工基地,川南饮料食品深加工和竹浆造纸生产基地,川东北纺织和食品深加工基地,川西北牦牛、肉羊、特色乳品深加工基地,川中猪肉制品深加工基地和川南水禽深加工基地。
三、建设重点
(一)产业发展。
1.饮料食品。
在巩固白酒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无公害粮油、肉类、果蔬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着力打造川酒、川粮、川猪、川油、川茶、川菜、川果、川烟等优势品牌。积极发展市场需求大的低度酒、软饮料、乳制品、茶叶深加工产品、方便和营养食品、分割肉和肉制品、优质环保型饲料、优质品牌香烟、优质泡菜为主的蔬菜加工产品等。到2012年,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33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00亿元以上,粮油牲畜等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2.中药加工。
充分发挥川产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引导和支持现有中药企业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中药产品创新力度,力争在提取、分离和纯化等技术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四川中药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心血管疾病用药、流行病用药和保健药。到2012年,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中药加工转化率达到60%左右。
3.竹木制品。
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林竹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效益,促进竹木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重点发展竹浆造纸、纸板、纸制品、新型环保装饰材料和木竹人造板、家具产品。到2012年,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亿元以上,竹木加工转化率达到60%左右。
4.丝棉麻革。
充分发挥我省桑蚕养殖传统优势和苎麻种植独特优势,加大技术攻关、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积极构建原材料基地、后整理及服装皮革工业发达的完整产业体系,将我省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茧丝绸和麻纺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皮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档丝绸、棉和苎麻制品,汽车装饰、服装和皮鞋等皮革产品。到2012年,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达到24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0亿元以上,生丝、苎麻、毛皮以及面料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二)产业布局。
1.食品饮料。
--粮油制品。稻谷和小麦、薯类加工重点布局在成都、德阳、绵阳、资阳、乐山、泸州、南充、凉山和攀枝花。优质低芥酸菜籽油、大豆油和花生油重点布局在成都、德阳、南充和达州。
--肉食品。重点布局在成都、资阳、绵阳、乐山、宜宾、南充、遂宁、甘孜和阿坝。
--乳制品。重点布局在成都、眉山、雅安和甘孜。
--果蔬加工。水果加工重点布局在成都、资阳、乐山、泸州、南充、凉山、宜宾、内江和攀枝花。蔬菜加工重点布局在成都、眉山、德阳、绵阳、乐山、泸州、内江、资阳、南充和宜宾。
--茶叶。重点布局在乐山、宜宾、泸州、成都、广元、雅安、广安、巴中和达州。
--烟草。卷烟制造重点布局在成都、德阳和凉山。烟叶原料生产加工重点布局在凉山、攀枝花、泸州、宜宾和广元。白肋烟重点布局在达州和巴中。
--酒类。白酒重点布局在宜宾、泸州、成都、德阳、绵阳、遂宁和巴中。啤酒重点布局在成都、德阳和绵阳。
2.中药加工。
初加工重点布局在甘孜、阿坝、遂宁、广元、达州和乐山。中高端加工重点布局在成都、德阳、绵阳和雅安。
3.竹木制品。
--竹浆造纸。重点布局在乐山、泸州、宜宾、雅安、成都、绵阳和广安。
--家具制造。重点布局在成都。
--人造板。重点布局在成都、眉山、乐山、绵阳、广元、南充、宜宾。
4.丝棉麻革。
--棉麻加工。重点布局在遂宁和达州。
--丝绸加工。重点布局在南充、乐山、宜宾和内江。
--服装加工。重点布局在成都和德阳。
--皮革加工。重点布局在成都和乐山。
(三)优势产业集群培育。
发挥资源比较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整合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改善要素聚集环境,培育、发展和壮大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七大特色产业集群。
1.粮油集群。
开展粮油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成都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实现产业聚集发展。到2012年,集群粮油加工量占全省的90%以上。
2.肉食品集群。
改造传统肉食加工工艺,延伸肉食品加工链条,开发适应不同层面的精深加工产品,在成都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实现肉食品产业聚集发展。到2012年,集群肉食品加工量占全省的80%以上。
3.白酒集群。
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改造传统固态白酒酿造工艺,推进传统固态法白酒精品化,全面提高液态法白酒的产品质量,在宜宾、泸州、绵阳、成都、德阳等市形成白酒产业集群。到2012年,集群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5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知名的白酒酿造聚集地。
4.中药产业集群。
壮大成都高新区、双流航空港、成都台商投资园、彭州工业园等中药产业集群,积极促进德阳、绵阳、乐山、雅安等地中药产业集聚发展着,着力建设成都平原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和川西北高原四大特色药材道地产区。到2012年,集群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打造西部第一、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中药制造高地,实现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
5.丝棉麻纺集群。
加快推进成都西部服装工业园建设,带动南充丝绸纺织集群、遂宁棉纺产业集群和达州苎麻产业纺织基地建设。到2012年,集群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建成中国最大的茧丝绸和麻纺产业聚集地,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地。
6.皮革产业集群。
丰富皮革产品种类,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在成都市继续壮大以女鞋为代表的鞋业集群,在乐山市培育形成皮革产业集群。到2012年,集群年产品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努力将成都建成中国“女鞋之都”。
7.家具产业集群。
引进国际先进生产工艺,培育名优产品和拳头产品,提高市场占有份额,继续壮大成都产业集群。到2012年,集群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0亿元,打造西部重要的家具产业聚集地。
8.竹产业集群。
依托永丰纸业、宜宾纸业、玖龙纸业等龙头企业在川南形成竹浆造纸产业集群,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竹浆生产基地。
(四)重点品牌打造。
加强对现有知名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强化品牌扩展,推动品牌由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产业品牌、地域品牌提升,提高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影响力。到2012年,培育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潜力和市场占有率的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其中,培育中国驰名商标24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15个以上,中国重点出口品牌7个以上,国家级地域工业品牌25个以上。
(五)优势产业基地建设。
建设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推进产业基地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为加工提供丰富优质的原料。到2012年,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基地3000万亩。
(六)质量体系构建。
一是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推行“食品放心工程”和ISO、HACCP、GMP等认证,加强对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
二是构建中药材质量评价体系,搭建川产道地药材质量评价平台,切实提升我省中药材加工产品质量。
三是建设农林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快建立既符合四川省情,又与国际、国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四是健全农林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将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四、重点项目支撑
为全面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2009-2012年规划实施食品饮料、中药加工、竹木制品、丝棉麻革四大行业的10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232.13亿元,估算用地46561.5亩,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7.2亿元(项目建设时序见下表)。
食品饮料重点项目63个,计划投资123.0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49亿元。
专栏一 食品饮料主要重点项目
1.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年产冷鲜肉45000吨、高温肉制品1.5万吨、低温肉制品1.5万吨生产线建设项目
2.四川华通柠檬有限公司年综合加工3万吨柠檬鲜果项目
3.眉山味聚特食品有限公司果蔬精深加工项目
4.成都大王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大王调味品生产扩建项目
5.华润蓝剑啤酒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啤酒二期生产线建设项目
6.益海(广汉)粮油饲料有限公司年加工油脂30万吨建设项目
7.四川省叙府茶业有限公司年精深加工5200吨绿茶项目
8.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年产18万吨液态奶建设项目
9.成都棒棒娃年产10000吨牛肉休闲制品加工项目
10.四川豪吉集团年产4.5万吨马铃薯精粉加工项目
11.四川佳美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澄汁加工项目 |
中药重点项目14个,计划投资34.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7.7亿元。
专栏二 中药加工主要重点项目
1.四川科创医药集团温江中药产业园建设项目
2.四川恩威制药有限公司双流中成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3.四川逢春制药有限公司年产丹参中间体及成品1万吨建设项目
4.四川科伦中药饮片生产线建设项目
5.雅安三九全自动化中药生产线和在线检测控制系统建设项目 |
竹木制品重点项目9个,计划投资49.8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5.6亿元。
专栏三 竹木制品主要重点项目
1.中冶美利年产9.5万吨硫酸盐法漂白竹浆建设项目
2.玖龙浆纸(乐山)有限公司10万吨/年漂白竹浆及3.4万吨/年高档复印纸生产线项目
3.四川国栋建设集团年产22万立方米高、中密度纤维板建设项目
4.中盐银港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建设项目
5.宜宾南溪蓝天纸业年产40万吨A级涂布白板纸项目
6.四川升达林产广元22万立方米纤维板生产线项目 |
丝棉麻纺革重点项目14个,计划投资24.9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4.9亿元。
专栏四 丝棉麻纺革主要重点项目
1.遂宁新绿洲印染有限公司年产8万米高档面料、300万套服装、和60万件高档家纺用品印染服装家纺加工项目
2.绵阳佳禧印染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000万米军用迷彩和高档服装面料技术提升印染项目
3.遂宁玉宇纺织责任有限公司20万纱锭纺织服装生产项目
4.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年产特宽幅大提花面料200万米、床上用品50万件高端丝绸产品生产项目
5.大竹县金桥麻业有限公司苎麻搬迁扩建项目
6.四川华纺银华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500吨高档新型多纤维精梳纱及高档新型多功能家用纺织品产业化项目
7.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增300万套出口服装生产线建设项目
8.江油俊华纺织有限公司3400万米纯棉高支高密家纺及林地耐磨斜纹迷彩军用面料生产线项目 |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税扶持。
1.加强财政扶持。
进一步整合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四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力度。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并对符合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方向的重点项目,采取多种方式给予导向性产业扶持。
2.提供税收优惠。
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涉农优惠政策,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林产品初加工以及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二)拓展融资渠道。
1.积极争取信贷支持。
鼓励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扩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授信额度,及时发放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适当放宽固定资产贷款抵押担保条件。
2.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充分利用国家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
3.加大信用担保服务。
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担保,租赁机构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设备的融资租赁业务。
(三)承接产业转移。
1.搭建承接平台。
以工业园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好承接农产品加工业转移的平台和载体,提高园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力和承载力。
2.创新招商模式。
以政府推动、企业主动、部门联动的方式开展招商引资,依托产业和专题招商,搭建与国际接轨的招商新平台。
3.壮大招商队伍。
加快造就一支熟悉国际商务规则、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招商队伍。
(四)加强技术创新。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企业为主体,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扶持企业的精深加工、研发活动,缓解技术研发资金瓶颈约束。
2.改造传统加工产业。
支持龙头企业广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现代加工设备、先进工艺流程和科学管理方法。在注重传统工艺技术与高新技术融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能力和劳动效率。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试点基地建设,发展壮大技术市场和中介机构,建立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
(五)加强人才培养。
1.创新人才机制。
建立以能力、贡献、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和薪酬制度,大力引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紧缺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二者兼顾的复合型人才。
2.抓好人才建设。
依托科研院校和重点项目,加快培养一批知识结构新、创新能力强且综合素质处于技术研发前沿领域的拔尖人才。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尽快培养一批农产品加工业急需的高素质技工人才。
(六)建设原料基地。
1.开展规模化种(养)植(殖)。
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出各产区具有较好产业发展基础的特色农产品,按照最佳及次佳适宜区等标准,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科技推广部门)+基地+农户”等模式,建设专用、优质、稳定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2.加强良种繁育。
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和品种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区域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做好良种良法良制配套。
3.完善种植规范。
根据所在区域推广种植品种的生理特性及所需的生态、土壤条件,制定区域性生产操作规程,实施标准化作业,推行规范化种植。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基地农产品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记录档案和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七)发展订单农业。
1.提高组织化程度。
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契约关系,整合农产品加工相关的各种生产力要素为利益共同体,确保订单农业的顺利实施。
2.提高“订单”质量。
在实施订单过程中,正确处理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培训,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安全和质量。
3.实施保护价收购。
根据市场行情和农作物比较效益的变化,处理好市场价与订单价的关系,及时制订和调整保护性收购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