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一五”工业
发展规划的通知
川办发[2007]21号 二○○七年二月一日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省委、省政府从我省实际出发,抓住工业化加快升级的机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努力把工业做强做大,不断增强工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力和带动力,对于进一步增强全省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明确了未来5年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是指导我省工业“十一五”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基本现状和环境态势
(一)“十五”的主要成就。“十五”以来我省工业快速发展,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工业的发展规模、水平和竞争能力不仅在西部地区继续保持优势地位,而且一些领域和产业在全国工业格局中的地位也明显增强。
1.工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7%,比“九五”期间提高5.6个百分点。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527亿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五”计划预定的工业发展目标。
2.经济效益显著改善。2005年底,全省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928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7,比“九五”末提高近64点。
3.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与“九五”末相比,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了一番,电子信息、水电、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饮料食品等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非国有工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工业的社会协作度和专业化协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4.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82亿元,建成了泸天化40万吨甲醇、攀成钢~#U03a6340无缝管等一大批工业重点建设项目,开发了重型燃气轮机机组等一批新产品,英特尔等世界500强及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陆续入川发展,工业发展后劲和整体实力得到增强。
(二)主要问题。我省工业虽然已经具有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发展中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整体水平不高。2005年,我省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
工业经济发展不足,工业整体水平不高,是影响我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原因。二是工业结构仍不合理。支柱产业优势不突出,传统产业急需改造升级,特色产业尚待进一步培育。工业经济的外向度不高,资源整合力度不大,在支柱产业中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不多。工业技术水平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工艺装备陈旧。三是体制性障碍严重。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民营经济发展不够。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按市场配置资源的财税、金融体制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四是产业集群发展缓慢。由于长期偏重于资源开发和产品初加工,工业产品初级加工和中级加工同构化突出,形成产业链条不长,终端产品生产能力弱,最终产品少的局面。五是市场竞争力不强。大部分工业产品的质量、档次、水平低,市场占有率不高,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品牌整合和“名牌战略”实施力度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平均更新周期过长。此外,能源结构不合理,资源约束加重,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任务艰巨,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社会历史负担沉重,就业转移难度大等矛盾和困难也十分突出。这些问题既有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有新形势下新的矛盾显现,必须通过发展和改革逐步加以解决和克服。
(三)“十一五”发展的环境。“十一五”时期我省工业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国际环境变化。随着入世过渡期结束,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现,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一体化使我省在充分获得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便利的同时,处于结构调整关键时期的四川工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四川作为我国西部毗邻东南亚最大的工业基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给扩大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机遇。二是产业转移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发达国家制造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东部发达地区受劳动力成本、资源、能源等约束,一些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趋势明显加快。这些为四川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三是发展阶段更替。继城市人口比重超过30%,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超过50%之后,四川人均生产总值也将在“十一五”中期超过1200美元,工业化进程将进入中期阶段。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加快,客观上要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适应新的形势。四是国家政策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更广的领域深入推进。国家在继续支持西部地区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加大对西部优势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对四川工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将是极为有利的推动和促进。五是资源环境约束。以高油价时代的到来为标志,资源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将日益突出。目前,四川经济增长中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仅为39.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百分点。四川地处长江上游的生态敏感区,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的承载力提出严峻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发展全局,以“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为主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速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以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核心,把增强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技术进步。着力培育特色经济,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支柱,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循环经济,克服资源、环境约束,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发展格局,支撑和带动四川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强省,工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力和带动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其中,优势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目前的76%提高到86%。经济效益全面提高,工业总资产贡献率达到10%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集团和企业群。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标志,促进资源在企业间和区域间的集约配置,以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标志,循环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到2010年,工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以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目前的39.4%提高到50%以上。
(三)基本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发展全局。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为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作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以结构优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以机制转换为动力,提高工业自主增长的能力。始终把结构调整优化贯穿于推进工业化的全过程。
3.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从培育企业主体地位、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推进企业集团改组改造、营造政策环境和扩大市场需求等方面入手,培育并形成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4.促进区域工业协调发展。坚持生产力布局的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树立大局观、全局观和全省一盘棋的思想。坚持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取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谋划好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下大力气培育特色产业,避免产业趋同,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5.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眼于通过改革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健全市场体系,完善竞争机制。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积极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加快优势企业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强国际合作,“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建立海外研发、营销和原料基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进一步突出重点,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按比较优势确定的产业发展定位,向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基础上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定位转变。以重点突破推动产业发展全面提升,以强化特色优势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积极打造和壮大电子信息、医药、军工、清洁能源、特种钢和钒钛稀土等新材料、化工、装备制造、饮料食品等8大产业基地。全面提高要素贡献率和工业经济的技术含量、知识含量。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从整体上提高四川工业的竞争力和实力。
(一)突出优势特色,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
1.装备制造业。突出发电设备、重型装备、工程机械、军工装备等优势,着力提高研发和制造能力。采取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扩大社会化协作,不断提高优势装备的规模、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发电设备。强化水电机组、火电机组的优势,突破燃气机组、风电机组和核电机组的关键技术,实现大型高效清洁发电机组国产化。开发生产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大型贯流式机组、大功率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空冷汽轮发电机、大型循环硫化床锅炉、大功率核电站汽轮机和发电机、核岛设备中的压力壳、高压蒸发器和主泵等核电一级设备。实现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国产化。
重型装备。加快实现大型板材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精深加工的设计制造国产化,提高成套技术装备的总包能力。重点开发煤液化和石油化工等重型设备,加氢反应器和核电等重型容器,超临界机组配套大型铸锻件,实现超临界机组国产化。
工程机械。重点开发生产全断面掘进机、大型液压挖掘机、大吨位轮式装载机、系列汽车起重机以及静液压式中小吨位和多功能装载机,实现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和扩大出口的目标。开发生产大容量柴油驱动和电驱动液压挖掘机,实现机电液一体化和智能化。
环保装备、石油天然气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设备、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数控技术装备等要进一步整合,形成优势,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产品的社会化协作水平。在优势品种和新技术领域紧跟科技前沿,着力提高装备制造业设计、制造的信息化水平。在高端和成套装置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方面,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2.水电产业。以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为重点,在搞好移民安置和生态建设的前提下,加快甘孜、阿坝、凉山等民族地区水电开发,提高水电开发率。重点建设瀑布沟、溪洛渡、向家坝、锦屏等大型骨干电站,建成水电能源基地。加强电网及送出工程建设。鼓励发展以电冶联营模式为主的下游特色产业,提高加工度和附加值,培育壮大水电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系列。鼓励发展多晶硅并延伸至太阳能光伏材料以及配套的蓄能新型电池,航空铝等铝制品深加工系列,高钛渣、海绵钛及钛材等金属合金及材料。在注重资源和环保的前提下,重点发展规模大、水平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载电产业和产品,促进水电资源就地转化。研究制订扶优限劣,有利于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区别电价政策。
生物质能源。重点发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沼气等。“十一五”期间,以丘陵地区为主发展燃料乙醇,在攀西地区发展以麻疯树果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等。利用废弃动植物油、酸化油等生产生物柴油。促进清洁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3.高技术产业。突破关键技术,加强自主创新,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壮大航空、航天产业等,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电子信息产业。突出特色,进一步优化布局结构。在产品大规模制造、二次开发、整合技术、系统集成等次核心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形成优势。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和机构在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方面争取突破。促进电子信息产业从传统的偏重制造业的产业形态向“软硬”并举、注重创新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形态转变。重点发展五大产业链:一是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器等核心器件,促进消费类产品与通信、计算机的融合,发展3C产品,进一步做大数字视听产业链。二是加快在建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等项目建设。突出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积极引进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弥补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构建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三是大力发展航天航空电子、电子对抗系统、保密通信、空管系统、GPS等军民两用整机和系统装备,加强各种大型电子装备、系统集成和防卫系统等军事电子装备的科研开发和制造,提升军事电子产业链的规模生产和配套能力。四是加快成都国家级软件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国际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软件业的道路,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继续扶持信息安全软件开发,做强软件产业链。五是抓住第三代移动通信和下一代网络发展机遇,大力发展3G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等,构建网络及通信产品产业链。
新材料产业。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重点抓好各类高性能新型材料产业化示范工程。继续实施攀枝花国家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加快千吨级多晶硅项目建设,形成以多晶硅为基础的半导体材料基地。努力建设自贡特色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积极研究开发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装备急需的特种工程材料、高纯材料、磁性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硬质合金材料、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及生态建筑材料等。
生物技术产业。以健康农业、环保、能源等为重点,开展转基因、生物信息、细胞工程及酶工程、基因工程制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微生物重组技术的研发。在重大疾病防治疫苗、诊断试剂及新药方面取得一批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航空航天和核工业。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互动”,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突出飞机及发动机研发制造和飞机维修。积极开展卫星导航、遥感、通信应用等业务和航天产品制造。加快核工业发展。做大、做精、做强兵器工业。
4.农产品深加工业。以饮料食品、中药、林产品、丝麻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加快优质专用农产品种养殖业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利益连接紧密的组织方式和经营模式,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区域化、专用化生产,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饮料食品。巩固优势地位,打造川产品牌,搞好副产物综合利用,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体系,提高饮料食品业的整体水平。白酒业继续做大做强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龙头企业。茶叶以竹叶青、叙府等名牌为重点,加强有机、无公害、名优茶叶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大力开发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开发茶多酚等茶叶深加工制品,鼓励发展茶饮料、茶食品。肉类加工突出重点,加强关键环节,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屠宰和精深加工。支持甘孜、阿坝、凉山等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饲料业以发展禽畜水产等饲料为基础,积极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和特种动物饲料,促进饲料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优质粮油、果蔬加工。支持奶业、皮革等发展,搞好综合利用。
中药。突出资源及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特定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抓好川产道地药材和优势特色药材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大企业,促使中药生产规范化、品牌化。充分发挥成都国家级新药(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的作用。加快新药开发、国家认证和产业化发展的步伐,积极实施对现有品种的二次开发,大力发展中药中间体生产。重点突破提取、分离、纯化等高新技术领域,提高提取物的商品化率。加快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建设。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林产品加工。坚持严格控制、适度发展的原则,结合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在有资源优势的地区,采取以林养林等模式,大力加强工业原材料基地建设。合理开发利用非木质森林资源,提高林木资源深度开发及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促进林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已确定的林板、竹纸一体化等工程建设。发展竹浆、竹制品制造和纸制包装印刷,增加高中档纸及纸制品生产。实行“集中制浆、分散造纸”,培育新型造纸龙头企业。到2010年,建成500万亩竹材基地,100万吨竹浆生产能力,形成有四川特色的现代环保型规模化竹材制浆企业群。
丝麻加工。充分发挥我省桑蚕养殖传统优势和苎麻种植优势,积极整合四川茧丝绸资源、技术及产业优势,着力提高丝麻制品的质量和效益。巩固发展丝麻种养基地,提高茧、麻、棉等天然纤维原料的产量和质量。积极支持桑皮纤维等新型纤维研发和苎麻纤维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丝麻新型特色纤维等产业化发展。振兴“中国绸都”(南充)。
5.化工产业。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为重点,努力培育煤化工等新的增长点,从根本上促进化工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大跨越。
石油化工。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采用先进的工艺装备和清洁化生产方式,实施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加快1000万吨原油加工项目进程,加快成都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加快石化下游产品及新技术的开发和转化,延伸发展相关产业和产品,初步建成四川石化产业基地,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天然气化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建设川东北天然气化工基地。发挥达州资源地优势,加快大型合成氨、甲醇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广安、巴中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待条件成熟时,重点发展烃类转化、羰基合成系列及天然气精细化工等。全省天然气化工要加强产业发展的技术协同,采取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我省天然气化工在高端产业发展的突破。
煤化工。充分发挥川南煤资源优势,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走煤电路化综合开发的路子,建设川南煤化工基地。以泸州为重点,加快煤气化、醇醚类燃料、煤制烯烃及其下游煤化系列技术和产品的引进和开发。搞好煤层气等综合利用。以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促进西部化工城的大发展。
继续壮大泸州市、自贡市、宜宾市、德阳市、乐山市、遂宁市等盐化工、硫磷化工及天然气化工等传统化工基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化工过程的绿色化、清洁化生产。
(二)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控制总量、优化布局、调整结构、降低消耗,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1.冶金工业。整合资源和产业优势,继续调整优化产业、工艺、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推进冶金企业改革重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钢铁工业。推进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行业兼并联合和改组改造。进一步整合达钢、威钢、新钢业等骨干钢铁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结构调整,完善铁、钢系统改造升级,提高板管比。加快攀西铁矿山建设,提高资源保障度。根据资源、环境和市场条件,保持合理规模,大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推广先进技术,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
充分发挥攀钢集团资源、能源和技术、装备等优势,坚持自主创新,发展钒钛产业,适当提高钢铁生产规模,着力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钒产业以钢铁行业用钒制品为重点,积极开发其他钒制品。钛产业重点发展钛白粉,积极开发生产海绵钛及钛材。钢铁以特色产品为重点。集团本部完善铁、钢系统改造升级,适当发展高速铁路用钢、大型优质型钢和圆钢,提高热轧薄板和冷轧薄板品种质量。攀成钢重点加快无缝管系列搬迁改造等工程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无缝钢管和板材精品生产基地。攀长钢重点发展“三化”用钢、模具钢、高温合金钢等优势产品,续建合金棒材生产线及配套精整设施工程,新建万吨级钛材。
铝工业。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铝深加工产品和新型合金材料等制成品。抓紧建成四川启明星铝业公司电解铝工程,完成其亚铝业公司原规模环保搬迁任务。支持重点企业在国内外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氧化铝原料基地。鼓励电冶联营,推动企业间联合、兼并与重组,组建大型铝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稀土工业。进一步巩固矿山治理整顿成果,规范开采生产秩序,切实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严格行业准入,控制矿产品等初级加工产品生产总量。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深加工应用。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产业优势,组建稀土企业集团。着眼于高精类领域,大力发展稀土新材料和高端应用产品,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铁合金工业。控制总量,加快技术进步。在满足行业准入条件的前提下,按照“上大关小、淘汰落后”的方针,改造升级铁合金、电石、工业硅等,实现工艺装置大型化、清洁化、现代化。
2.建材工业。以节约资源、加强环保、提高产品标准为重点,加快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建材。
水泥工业。继续贯彻“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上大压小、淘汰落后”的方针,加快结构调整。鼓励水泥行业兼并联合改组改造,支持重点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川府函[2004]283号)精神,加快建设一批日产水泥熟料2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装置,鼓励建设日产4000吨以上的大型熟料基地。积极推广和运用节能、利废、环保等技术。到2010年,全省水泥生产能力控制在6400万吨左右,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50%以上。水泥散装率提高到30%以上。
大力开发生产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保温材料和绿色装饰材料等,提高建筑物质量,延长建筑物寿命。大中城市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
3.纺织工业。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企业,大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出口创汇突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积极主动承接东部纺织工业产业转移。重点支持宜宾丝丽雅、四川聚酯、遂宁锦华、南充六合、大竹金桥等行业内优势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强跨区域合作,延伸产业链。鼓励、支持纺织企业改组改造和园区建设。
加强科研和成果转化,重点发展天然纤维和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的人造纤维,提高差别化率。加强对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影响重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攻关。加大聚苯硫醚、PPT等新型高技术纤维的研发力度,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和综合配套能力,实现由初级加工向高档面料、服饰、炼染后整理等精深加工均衡发展转变,形成纺织面料、产业用布、工程用布、装饰用布和服装成衣等产品系列化发展的格局。
大力扶持就业型产业。以提升工业竞争力和促进充分就业为目标,利用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力容量大、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市型经济等。
(三)鼓励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建设大基地、大集团,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实现产业规模经济,降低管理成本,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形成集成式的产业创新体系,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以企业集团为核心,打造产业基地。发挥资源及产业优势,依托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努力打造水电及高载能产业、重大装备、电子信息、优质钢及新材料、现代化工等制造业基地。以东电、二重为重点,将德阳建成为以发电设备和重型装备为主的国家级重大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东电集团巩固发电设备核心主业,提高水、火、核发电设备的开发、设计、制造水平和能力。重点开发生产超超临界机组和30万千瓦循环硫化床锅炉等。逐步形成风电等新能源发电的科研、设计、制造能力。到2010年,形成水电200—300万千瓦、火电1000—1200万千瓦(含气电)、核电达到100—200万千瓦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集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继续发挥重型装备制造优势,着力提高60万千瓦以上超超临界机组、100万千瓦以上的核电机组及大型水电机组用超大型轴类零件生产、风电大机组用增速箱等主要配套件全套制造国产化水平。积极建设大型模锻压机,实现大型飞机、船舶用关键零部件自主化制造。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和成套、总包能力。以攀枝花钢铁集团为重点把攀西建成为西部重要的优质钢、钒钛、稀土等产品制造基地。攀枝花钢铁集团形成钢900万吨、钒渣40万吨、钛精矿105万吨、高钛渣48万吨、钛白粉24万吨、钛材1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独具特色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化钢铁钒钛企业集团。长虹集团巩固主业核心,推动产业转型,重点发展3C产业,成为集IC设计、嵌入式软件开发、关键器部件制造、IPTV制造及服务等为一体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企业集团。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成都、绵阳软件开发及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设计和数字消费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成都石化、川南盐化煤化及川东北天然气化工基地等区域特色经济。
2.培育一批协作度高的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以拥有最终产品的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依托,促进同类和相关企业实现聚集式发展。重点发展以扩大社会协作,促进相关企业聚集为特征的各类产业集群。把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城市群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使成都平原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依托产业集群的发展获得更快腾飞。鼓励可分性强的制造企业优化组织结构。突出加工环节最具优势的领域,加强研发和销售功能,通过资源的集约配置,迅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企业间的动态战略联盟,扩大社会协作。扩大零配件社会采购的比重,使工业的社会协作度,由目前的75.3%提高到80%左右。以拥有知名品牌和最终产品的优势企业为依托,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并形成龙头带动型的产业集群。
通过提供专门设施和提供专门服务,鼓励同类和相关企业聚集,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成都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等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技术创新和重大装备创新研制计划、国家新产品试产计划等为依托,积极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能源新技术、资源环境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育和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技术先导产业集群。鼓励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创业发展。支持现有的广汉石油天然气成套设备、夹江陶瓷、武侯皮鞋、成都家具等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借鉴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省实际以机械、电子、装备、纺织、丝绸、服装、皮革等行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产业集群。扶持一批聚集同类和相关企业在10家以上,年总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小型产业集群。以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改组为契机,加快发展一批聚集同类和相关企业在50家以上,年总产值在100亿元以上的大型产业集群。
四、政策措施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省委、省政府抓住机遇,促进四川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带动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历史选择。各级党委、政府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加强领导,牢固树立“工业强省”理念。树立大局观,强化统筹观,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统筹产业发展,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转变政府职能,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切实转变管理体制,强化行政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产品结构调整、生产要素整合、企业改组改造等要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主要由市场决定和选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改变政府主导结构调整,对经济运行直接过多干预的状况,把经济管理的着力点转到工业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发展方向的把握,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和法律环境上来。
2.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经济管理体制和预警导向机制。加强规划、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相配合,改善宏观调控手段,提高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投资和决策相统一,收益和风险相对应”的新型投资管理机制和方式,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产业信息发布和规范市场准入等方式,正确引导社会投资,拓宽投资领域,鼓励各类资本投向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防止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3.公开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公开办事条件和办理时限,通过制度约束,提高办事效率,防止变核准、备案管理为变相审批,防止擅自设立前置条件。继续落实国家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工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继续清理、规范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查处、纠正各种乱收费、乱摊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高度重视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加快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步伐。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相互关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继续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形成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技术不断创新、资产保值增值、职工收益逐步提高的新机制。
2.加快企业重组步伐。支持大中型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资产、技术、产业重组,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集团。突出优势,整合资源,切实抓好重点行业集团化改组和行业整合重组。全力打造以长虹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以攀钢为重点的西部钢铁集团、以五粮液为重点的饮料集团、以东电和二重为重点的重大装备制造联合体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
3.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快竞争性领域企业的产权流动。通过兼并破产,盘活国有资产,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通过流转重组,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促进企业产权流动和资产重组。通过分块剥离,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精干主体。通过参股融合,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产权制度的改革有新的突破。
(三)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1.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既是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加快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着力改善环境,改革体制机制,提高开放效果和利用外资水平。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抓住机遇,实施外向发展战略。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建立重要产品海外原料基地。
2.加强与国内重点区域的经济交流和合作,积极构建成渝经济区。加强与泛珠三角“9+2”区域、泛长三角区域和周边省区经济合作,扩大相互间的产业分工和经贸交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抓好承接泛珠三角区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遵循市场经济原则,科学规划,突出优势,重在特色。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宏观调控,防止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加快现有各类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载体。重点推进“四川泛珠三角合作示范园区”的建设。
3.采取投资便利化措施。重点合作区各方企业在川兴建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及《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04年修订)》的项目,按国家规定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有关优惠政策。在市场准入方面,凡对省内企业和民营资本开放的领域一律适用于所有投资者并在土地、水、电、气供应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进一步简化各种手续,建立项目申报绿色通道,进一步优化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管理程序。
(四)建设创新体系,增强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加强创新体系建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强化政府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引导和服务功能,突出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搭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重视科研院所等机构在创新中的支撑作用,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体系。
2.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形成利益驱动、风险收益和创新激励机制。突出军工科研和技术开发优势,建立军民融合机制,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在创新系统之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开放式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3.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法律环境、激励机制和良好氛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加强国家级、省级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搭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平台。研究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完善政策环境,调动全社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加大全社会创新投入。加快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各类企业的科技创新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研究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根本上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向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污染。加快制订工业能耗、能效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等标准。以重化工业为重点,全面强化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通过科技攻关和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抓好矿产品和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同时,实现废弃物的再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推进关联布局。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合理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间的共生组合。鼓励产生和消化废弃物的工业企业在空间上接近,在较小的范围内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和零排放。
2.加强政策激励,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以废弃物回收利用为主的企业及以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企业技术改造,提供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通过利用价格调节手段和实行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大执法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六)加大工业投入,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1.各级财政和有关部门要努力增加对工业的投入。研究调整对工业的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效应。省发展改革委要强化对关系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重大项目在前期工作经费、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支持。省经委在资金安排上要向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企业倾斜,突出节能降耗、环保治污等技术改造。省科技厅要积极支持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协助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技术创新基金等财政性资金。省级各部门要以规划为指导,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和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2.认真落实国家的税制改革部署。积极争取国家在川实施增值税转型。通过以消费型增值税替代生产型增值税,促进企业加速技术进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实施加速折旧政策。鼓励资源消耗少和设备投入大的水电、装备制造和废弃物回收加工等产业加快发展。
3.加大信贷投放。通过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服务和财政贴息政策,建立企业征信体系等,吸引银行加大对工业的信贷投放,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及重点企业发展。积极运用银行业金融创新产品,盘活用好信贷资金。
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提高公司债券等债券融资的比重。研究完善债券发行等规章制度和偿债保障机制。优先安排符合发债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工业结构调整等项目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探索开发与产权、股权及债券等相关的新品种及其衍生产品等融资工具。进一步扩大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取资产证券化方式在国内外融资。
(七)加强专项规划衔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1.加强工业发展规划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衔接配合。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统筹下,加强与能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科技、现代物流、利用外资、农业及农村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等专项规划相衔接是确保本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能源、交通、现代物流等专项规划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在发展方向和重点上向优势产业和优先开发区域倾斜,使其成为确保工业发展规划实施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2.研究制订相关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在本规划的指导下,省级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制订优势产业发展和相关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及实施意见,促进规划顺利实施。
1.名词解释
2.四川工业“十一五”优势产业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图(略)
附件1
名词解释
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社会综合能耗与生产总值之比,综合能耗是对实际能耗的各种能源按热值进行综合计算所得的消费量,以吨标准煤作为单位。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越低,说明使用能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越高。
2.生物质能:指蕴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木材及森林工业废弃物。二是农作物废弃物。三是水生植物。四是油料植物。五是城市和工业有机废弃物。六是动物粪便。
3.道地药材:指在特定产区或集散地的、货真质优、功效显著的中药材。由于中药材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原料,中药作用的强弱决定于内含有效成份的多少,而有效成份含量高低又受到土壤、水质、气候等自然生态条件的限制,其种植生产有严格的地域特点,因此,在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
4.产业集群:指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聚集,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作为核心,形成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5.城市群: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速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6.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缩写。它是一种基于卫星的定位系统,用于获得实时的地理位置信息及准确的通用协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