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年 份:
期 号:
关键字:
按文号:
搜索 高级搜索 重置信息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责       编
编       校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国内贸易发展规划
(2013—2015年)的通知


  川办发〔2013〕70号 二○一三年九月二十二日

(已失效)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四川省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3—201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国内贸易发展规划(2013—2015年)



  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推动四川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国内贸易业整体竞争力,根据《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商务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省国内贸易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健全流通体系,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主要指标保持西部领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体规模快速扩大。从2005年到2012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981亿元增加到9087亿元,年均增长17.3%,占西部地区的比重稳定在25%左右;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商品市场实现交易额由720亿元增加到3642亿元,年均增长2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销售(营业)额由1793.2亿元增加到4466.5亿元,年均增长13.9%。

  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结构有所改善,农村市场体系薄弱的局面明显改观。全省农村连锁超市达到5.3万个,基本覆盖全省乡镇和90%的行政村。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2012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法人企业达到6471家,从业人数57.2万人,分别为2005年的4.2倍、2.3倍。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网上商店等零售业态快速发展。

  流通设施进一步完善。各类重点商业设施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档次提升。到2012年底,全省大型购物中心、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家居建材商店达到540个,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农产品、消费品、生产资料市场达到273个,营业总面积超过2100万平方米。流通企业(市场)冷藏保鲜能力达到56万吨,信息、结算、加工、配送等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加舒适、便利、安全的消费购物环境。

  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向多行业拓展,物流装备技术和现代化配送水平稳步提高。2012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连锁门店超过8000个,销售额达到2439.7亿元,连锁化率达到26.8%;区域和县域配送中心达到142个,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1%;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 530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超过580亿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65.6%、42%;全省举办大型展会472个,商品成交额超过3200亿元。

  行业监管逐步规范。商务主管部门行政综合执法队伍从无到有,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不断加强,“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点)逐步建立,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覆盖面逐步扩大,推动商贸流通业逐步走向规范交易。2012年全省商务行政执法累计检查对象6.1万余次,发现违法违规案件436件,其中行政处罚266件,涉嫌犯罪移交案件8件。

  开放合作步伐加快。国内著名商业集团在严格执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上,投资建设一批大型购物中心、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业态,进一步提高了我省国内贸易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综合贡献更加显著。2012年全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98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居第三产业首位。2012年末,全省商贸流通业就业人数达到988.6万人,比2005年末净增86.5万人,占同期全省增加非农就业人口的25.6%。国内贸易在扩大消费、带动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面临的形势。

  宏观环境更加有利,消费需求保持强劲态势。“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望保持强劲态势,为我省国内贸易业提供发展机遇。

  发展方式更加科学,内贸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十二五”期间,“扩内需、促消费、调结构、转方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主线,国内贸易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发展环境更加宽松,是我省国内贸易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市场潜力加快释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有利于城乡居民改善消费预期、增加消费能力、转变消费观念、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提升消费结构,从而促进国内贸易业加快发展。

  发展战略更加优化,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加快西部物流中心和西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为我省贸易业转型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消费升级加快,扩大内需压力加大。“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各种新型消费模式与现代流通方式相伴而生、相互促进,快速发展。在我国经济增速减缓的背景下,我省国内贸易业面临消费升级加快、需求增速减缓的情况,促消费、稳增长的压力加大。

  要素成本上升,转型发展要求迫切。我省国内贸易的传统优势减弱,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使国内贸易业面临成本上升、竞争激烈的双重压力,对我省国内贸易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形成巨大挑战,国内贸易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性凸显。

  存在差距,追赶发展任务紧迫。我省对国内贸易业基础地位的认识程度、企业规模与竞争实力、公共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国内贸易法制建设等方面,仍不能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实现省委确定的“两个跨越”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目标,以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和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为引领,以实施扩大内需、加快转变国内贸易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流通效率和保障商品市场平稳为目标,构建完善具有四川特色的国内贸易体系,加快推进国内贸易强省建设,更好地发挥国内贸易业在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商贸流通业共同发展。将国内贸易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国内贸易业态结构与区域结构调整、城市与农村市场协调发展。

  坚持改善民生,引导生产。大力实施扩大消费战略,完善商品流通和生活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国内贸易在保障消费、引导消费、创造消费方面的功能,培育消费热点,推进消费结构升级。推进流通与生产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现代流通带动现代生产。

  坚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根据我省比较优势,确定发展重点,大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综合效益突出的重点行业,增强国内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改革创新,改善环境。继续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推进国内贸易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市场供求调节,保持市场平稳运行,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改善国内贸易发展综合环境。

  (三)发展目标。总体规模再上台阶,努力实现我省由国内贸易大省向国内贸易强省转变。201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万亿元,年均增长13%,实现每年跃上1个千亿级台阶;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商贸流通服务业就业人数年均增长2.5%。

  城乡流通统筹发展。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流通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市商业网点布局更加合理规范,地域特色更加突出,综合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城市市场对农村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流通现代化加快推进。全省连锁化率达到28%以上,统一配送率达到75%;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商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率达80%以上;流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培育发展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流通企业。

  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商品市场统计、市场监测体系更加完善,预警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重要生活必需品省级储备制度,完善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制度,防范和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市场环境有效改善。国内贸易法律法规和标准得到有效宣传贯彻,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市场秩序更加规范。


  三、空间布局

  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强化流通设施建设,依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明确国内贸易业区域功能定位和集聚区发展布局,着力推进我省国内贸易空间布局优化,建设区域和次区域商贸中心,形成“一圈四带”的四川国内贸易“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总体格局。

  (一)建设以成都为中心的国内贸易核心圈。以成都都市圈为“一圈”的中心,建设包括德阳市、绵阳市、眉山市、雅安市各县以及资阳市、遂宁市、乐山市部分县的国内贸易核心圈。

  1.突出发挥成都市的核心作用。大力优化主城区国内贸易业结构,形成成都平原现代国内贸易业集聚区,全省国内贸易业发展引领区,成为服务全省、辐射中西部的全国性国内贸易中心。

  2.充分发挥圈内重要城市的多点多级支撑作用。绵阳市发挥全国唯一科技城、全国物联网地级试点城市和川北最大商贸城市的优势,形成我省现代国内贸易业发展重要增长极;资阳市发挥同时连接成渝“双核”的区位优势,承接“双核”国内贸易业辐射,乐山市依托旅游特色优势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与大城市建设相适应的商贸服务业;德阳市、眉山市、雅安市结合区位优势,建设完善以城市商业中心、专业市场、商品配送、生活服务等为重点的国内贸易业,加快成为我省国内贸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极。

  3.积极推进环成都都市圈县域国内贸易业发展。重点发挥承接成都市国内贸易业产业转移的优势,加快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专业市场建设,推动商旅文化相结合的商贸服务业发展,推进商贸示范镇建设,形成国内贸易业核心圈重要次增长极。

  (二)建设四条国内贸易产业带。以川南、川东北、攀西和川西北经济区域为依托,建设4条国内贸易产业带。

  1.川南贸易产业带。包括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和泸州市。依托“黄金水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临港服务业,大力打造区域现代商贸中心,抓住成渝经济通道轴发展机遇,促进与成渝国内贸易业发展对接。

  2.川东北贸易产业带。包括南充市、遂宁市、广安市、达州市、巴中市和广元市。南充市发挥川东北核心城市优势,大力推进区域性商贸中心建设。发挥川东北在四川、陕西、甘肃3省边际区域的贸易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建成省际结合部商贸中心建设,提高商品的集聚扩散能力。抓住成渝经济区发展机遇,促进与成渝国内贸易业发展对接,发展配套性贸易业。

  3.攀西贸易产业带。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州。围绕建设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钒钛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和我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大力发展特色矿产、特色农产品贸易业,发展商贸流通业、餐饮服务业和休闲娱乐业。

  4.川西藏区贸易产业带。包括甘孜州和阿坝州。围绕实施藏区跨越式发展战略,发挥高原特色生态旅游、农牧业等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商旅合作,发展特色农畜产品贸易,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配套完善便民连锁店,发展民贸示范网点,在有条件的农区发展乡镇商贸中心,在县城建设平急共用的商品配送中心。


  四、主要任务

  (一)统筹协调全省国内贸易发展。

  推进特色鲜明的商业功能区建设。大力推进西部商贸中心建设,结合天府新区、川渝经济区建设,依托西部交通枢纽建设,发挥特色资源、特色商品优势,加快农产品和资源类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培育发展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商业功能区,形成大型商品集散地,提升商品集散和消费集聚功能。支持边远地区特色商品市场建设,扶持发展民族贸易和民族地区特需商品流通。积极融入全国骨干流通网络,加强商业功能区建设,以“一圈四带”中心城市为引领,推进资源跨区域整合,带动一批大中城市经济圈主要商业功能区协调联动发展。

  优化城市流通网络结构功能。适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要求,加强城市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商贸流通功能,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市打造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提高城市商业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完善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发展贴近居民生活的业态和服务方式,支持社区商业网点逐步搭载多种便民服务功能,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积极创建社区商业示范企业和示范店。

  完善提升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围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以方便居民生活、增强镇级流通辐射带动能力,开展商贸示范镇建设,推进乡镇完善商贸流通设施,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有效发挥商贸示范镇联结城市和农村市场的结点纽带作用。支持大型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建立城乡一体的营销网络,提高农村连锁超市覆盖率,加快建设县域和区域商品配送中心,支持流通龙头企业改造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大力推进“一网多用”,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整合流通企业、金融和通信等信息技术资源,推进农村流通信息化建设。

  (二)健全现代商品流通体系。

  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强化规划引导,统筹布局农产品产地、销地和集散地批发市场。支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逐步形成全程冷链。引导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流通企业(市场)加强合作,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等多种产销对接方式,建设改造农产品集配中心,设立社区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利用信息化网络资源和电子商务手段扩大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推进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支持社会资金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菜店)建设的投入。

  完善提升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依托我省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强各类消费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鼓励发展具有品牌优势的连锁工业消费品批发市场,推动消费品市场转型和结构优化,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品市场、民族地区特需消费品专业市场。支持企业采用聚集营销、品牌连锁、体验中心、工业旅游等新的营销模式,发展产品配送、安装调试、保修维修、回收等延伸服务。促进工商对接,发展以工业消费品展示为主的体验卖场,以营销为主的营销中心、仓储式会员店、批发市场、服务业聚集区等现代流通新型渠道。

  创新发展生产资料流通体系。依托我省特色产业园区与工业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产业带动型生产资料骨干市场。推动区域性、跨区域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建设,提升物流配送、流通加工、价格发布、金融服务、信息引导、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为实体经济服务。支持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向上下游延伸,发展供应链集成服务模式。鼓励企业发展内外贸结合的生产资料经营模式,建立跨国采购和销售网络。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功能,推动市场、企业与基地产业组织和农资零售终端对接,拓展加工、采购、配送、技术服务以及农机具租赁服务。

  (三)促进内贸领域服务行业发展。

  大力发展餐饮住宿业。围绕川菜行业发展,大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带动作用的餐饮龙头企业,支持和引导一批川菜企业拓展省外、境外市场。加强川菜产业的传承和创新,开发名菜、培育名师、打造名店。鼓励各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节会活动,繁荣活跃餐饮市场。优化大众化餐饮布局,支持大型餐饮企业发展标准化餐饮网点。加快住宿业科学发展,以品牌化、连锁化、规范化、便利化经营为重点,促进住宿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普通型商务以及具有浓郁特色的休闲养身、农家乐等经济型酒店。

  规范发展家庭服务业。整合家庭服务资源,发展养老服务,创新社区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完善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功能,实现家庭服务供求信息高效对接。支持家政服务品牌企业改造经营设施,丰富服务内容,延伸服务范围;加强家政服务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推动一批管理科学、运作规范、影响力较大的家庭服务企业跨区域发展。

  加快药品流通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完善药品连锁超市、药品便利店布局,方便和满足城乡居民药品消费需求。引导药品流通龙头企业到偏远区县和农村发展,促进药品流通资源配置均衡化。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立足创新发展,推动药品流通资源的战略性整合,提升药品流通业的区域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完善药品流通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打造药品流通封闭式链条,确保药品流通全程安全和消费安全。

  规范生猪屠宰业发展。规范生猪屠宰行为,加强猪肉质量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制售注水肉、病害肉违法行为。提高生猪屠宰技术水平,推动放心肉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猪肉市场监测和预警预测,指导生猪生产、猪肉流通,引导合理消费,为政府有效调控市场提供决策依据。

  提升其他服务行业发展水平。引导洗染、沐浴、美发美容、照相摄影、再生资源回收、修理与维护等服务网点合理布局,扩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鼓励开展以先进技术装备为重点的融资租赁业务,发展实物租赁市场。培育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专业化、品牌化展会。加强典当、拍卖和直销行业监管。

  (四)推动标准化与品牌化建设。

  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强宣传贯彻国内贸易行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快地方标准制订,完善节能降耗、检验检测、农产品和食品流通、药品流通、从业人员岗位技能等方面的标准和认证认可制度,逐步实现流通领域标准全覆盖。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开展标准化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鼓励企业参与或主导制订国际标准。

  推进品牌化建设。实施国内贸易品牌战略,建立健全争创品牌产品、品牌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畅通品牌产品流通渠道,鼓励我省品牌企业建立品牌产品境外营销网络,支持国内贸易企业开发自有商品品牌,发展品牌产品专卖店、专业店、专业市场、专业经销网站。鼓励商贸服务企业加强服务品牌建设,争创四川服务名牌。保护中华老字号,促进中华老字号创新发展。

  (五)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

  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强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设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商贸服务企业、商品交易市场推进信息化改造和技术创新。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开展智能商店试点。

  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市场体系,积极培育以大宗商品为重点的规模化电子商务专业市场群体。完善电子商务市场监管体系和交易处理机制,探索建立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电子商务指数。鼓励各地建立具有产业特色的区域性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发展行业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商贸集聚区、大型商场、连锁超市和批发市场自建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完善认证、支付等支撑体系。推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鼓励发展直营连锁,规范发展特许连锁,扶持发展自愿连锁,促进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延伸。引导连锁企业突破区域、行业、环节等限制,通过契约关系,构建现代供应链管理体系。鼓励连锁企业发挥物流配送优势,发展实体店与网上店有机结合的营销网络。

  发展商品物流配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多式联运,促进供应链各环节的有机结合。支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统一配送、中小企业发展共同配送。规范发展城市物流配送,加强城市现代配送中心建设,完善大中城市社会化配送网络,建设跨区域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生鲜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强生鲜农产品(食品)配送中心建设。促进传统仓储向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转变,促进物流企业向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方向转型。

  推进绿色低碳流通。推进商业建筑和设施节能减排,培育流通领域节能减排示范企业,鼓励在商品市场建设改造中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打造绿色供应链,推广绿色低碳采购,培育绿色低碳市场(饭店)、绿色园区示范企业,扩大绿色低碳商品销售规模,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大力推进绿色物流。培育报废汽车、废旧电子回收拆解骨干企业,支持报废汽车破碎示范中心建设。推动旧货及闲置设备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着力培育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和产业园区,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争创国家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六)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建立城乡市场统计监测体系。加大对城乡商品市场的监测力度,加强对主要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和重点流通企业的监测,进一步扩大市场监测范围,提升数据处理智能化水平和市场监测预警水平,及时合理引导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预期,充分发挥城乡商品市场公共信息服务功能,促进市场平稳运行。

  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加强猪肉等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建立健全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制度。加强肉、边销茶等重要商品储备的设施设备建设与升级改造。积极探索生活必需品商业储备制度建设。

  健全市场应急机制。加强重要生活必需品市场应急供应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探索建立应急管理平台,及时掌握应急商品产出能力、库存分布和物流资源等情况。加强应急骨干企业队伍建设,健全应急商品供应基地和投放网络,形成快捷有效的应急供应管理机制和体系。

  (七)积极改善市场经营环境。

  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全面促进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清理规范涉及行政许可和强制准入的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加强市场准入管理,严格落实各项许可证制度和备案登记制度。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监管效能。严厉打击商业欺诈、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整顿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秩序。加强对典当、拍卖、直销等行业的资质认证管理。完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机制。加强和规范行政执法,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推动建立跨地区、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加强诚信经营宣传教育。建立国内贸易信用信息系统和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制度。支持商业社团依据标准对会员企业进行信用评价。推进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共享。培育有序竞争的信用服务市场。大力发展信用销售、信用消费,规范发展预付消费。

  加强商务行政执法。加强商务行政执法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强基层商务执法队伍和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执法,提高执法监管效能。加快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商务综合行政执法,推动建立省、市、县三级“12312”商务举报投诉公共服务中心(站),切实执行国家在流通领域规范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市场秩序、市场监测与信用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八)深化国内贸易改革开放。

  加强国内国际区域合作。加强与西部省市合作,推进以成都、重庆、西安为主要支点的西部战略合作,努力形成西部统一大市场。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欧亚大陆桥沿线、北部湾等经济区和中部省份的合作,建立优势互补、互动发展、市场开放的商品流通网络。

  促进内外贸协调发展。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引导外贸企业拓展内销渠道,鼓励内贸企业到国境外设立国产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和物流集散中心,进入国际采购渠道。支持内外贸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与合作,培育发展一批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内外贸结合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积极拓展商品市场对外贸易功能,支持外向型商品市场发展。引导优势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内外贸交易。优化外商在商贸领域的投资结构,引进新业态、新技术,促进传统国内贸易业改造升级。

  五、发展方向

  各地依据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建立国内贸易重点项目储备库,加快推进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商贸大县、商贸重镇建设,形成市有中央商务区、县有特色商业街、镇有商贸中心、村有农家店,城乡市场有效衔接、区域辐射能级分明的商贸流通发展格局。



  六、保障措施

  (一)营造良好法治政务环境。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强化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完善商务行政决策机制和程序,加强行政决策风险评估。依法公开商务政务信息。依法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合理优化审批程序,认真落实“两集中,两到位”、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广泛宣传国内贸易法律知识,推动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法律环境。

  (二)强化商务人才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商”工程。根据“十二五”四川商务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的要求,建立健全商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长效机制,采取人才引进、院校培养、国(境)外培训、国内长短期培训、挂职交流锻炼等多种形式,建设高素质商务人才队伍。推动厅属院校办学体制改革。针对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的需要,支持紧缺商务应用人才的培养。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机构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商务人才市场发展。

  (三)加强行业统计和规划实施检查。认真执行国家对国内贸易各行业的统计调查制度,加强统计评价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各类规划的有效衔接,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保证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检查。

  (四)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13〕7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办发〔2013〕25号)等支持国内贸易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国内贸易行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资金、信贷等要素支持,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到位国内贸易重点行业能源价格政策,减轻商贸流通企业负担,支持国内贸易行业加快发展。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市(州)人民政府抓紧制订当地国内贸易发展相关规划和实施意见,省直有关部门及时研究提出支持国内贸易发展的办法措施。各级商务部门加强与金融、担保等机构的联系,搭建内贸融资平台,完善融资促进体系。积极整合相关部门的信息和政策资源,推动国内贸易与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国内贸易领域中介组织在行业服务、协调、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支持和鼓励商协会配合政府开展信用监管和公共服务。加强对内对外宣传,营造国内贸易发展浓厚氛围。

   
 
   
 
 
订阅须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为公开出版发行刊物,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全国统一刊号CN51—1727/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991,半月刊,A4开本,约40页码,全年24期。
一、《公报》由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按期直接邮寄给每位订户,保证刊物准确及时送到订户手中。
二、订户可到所在市(州)、县(市、区)工作站、联系点办理订阅手续,由各工作站、联系点统一报省政府信息公开办,也可直接到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订阅。订阅价每册5.00元,全年24期共计120.00元(含邮寄费)。
开 户 行:工商银行成都春熙路步行街支行
户  名: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帐  号:4402208009100215971
本刊社址:成都市督院街30号省政府院内
联系电话:(028)86604546
传  真:(028)86605771
联 系 人:朱 莎
邮政编码: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2    蜀ICP备 1300128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二维码 头条号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