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年 份:
期 号:
关键字:
按文号:
搜索 高级搜索 重置信息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责       编
编       校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一五”旅游产业

发展规划的通知

 

川办发[200654号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四川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关键阶段。制订并实施《四川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明确了未来5年四川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是指导我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实施政府主导、旅游精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支柱产业地位基本确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1.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全省旅游总收入由2000年的25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21.3亿元,年均增长22.8%。星级饭店达到449家(其中五星级10家)、旅行社达到659家,旅游客车达到1800余辆;A级旅游区(点)达到84个,其中4A级旅游区19个;国家级工业、农业旅游示范点达到23个;大型旅游购物、餐饮及娱乐服务企业1000余家。基本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主体、其他关联产业为支撑、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

       2.旅游业发展新体制初步形成。坚持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探索和初步建立了旅游业发展的新体制,理顺和强化了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成立了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着力抓好组织动员、规划制订、统筹协调、规范引导等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组织编制了全省21个市(州)和50多个重点旅游县(市、区)的发展规划,制订并实施了“中国第一山”、“大九寨”等5大精品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编制了《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报告》、《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报告》、《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等专项规划。从2003年开始,每年召开高规格的旅游发展大会,搭建旅游发展平台,掀起了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整体联动的热潮,促进了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旅游精品建设成效显著。以“中国第一山”等5大旅游区为重点,突出特色和优势,从抓好生态建设、挖掘文化内涵、改善交通状况等方面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了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设施配套完善、创汇创收能力强的精品项目。2003年以来,5大精品旅游区累计投入250亿元,建设162个项目,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85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31.9亿元。3年内5大精品旅游区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66%,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旅游外汇总收入的93%,成为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4.旅游发展软硬环境大为改善。通过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围绕旅游抓交通,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机场、道路、通信、宾馆等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4个,旅游城镇的配套设施进一步加强。加大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加强依法治旅,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市场监管,旅游环境不断优化。

       5.旅游业多元化投融资开发格局逐渐形成。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要求,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外资和国内民营资本加快进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参与的多元化旅游投融资格局。探索了旅游景区资源开发“三权”(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模式。建成了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中国死海”、碧峰峡、西部欢乐谷等一批民间投资项目。

6.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基本确立。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6.4%上升到2005年的9.8%,旅游核心产业就业人数达到40万人。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在扩大消费需求、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以及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我省旅游业即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1.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一是世界旅游市场的持续增长,为我省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据世界旅游组织等有关机构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国际旅游总人数超过7.6亿人次,旅游业创造的经济产值已占世界GDP总额的12%左右,创造的就业机会占全球劳动力就业总量的8.1%左右。全球旅游重心正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我国正成为全球最安全、最具吸引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1位的旅游接待国和第4位客源输出国,这为我国和我省旅游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二是国内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为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拓展了巨大空间。随着我国人均GDP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显著变化,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大幅度上升,为旅游业持续兴旺提供了强大动力。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我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国内外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旅游业招商引资和资源重组,扩大旅游融资渠道。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都将为进一步扩大我省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契机。

   三是旅游发展条件不断完善,为我省旅游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来的大力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通讯设施及城镇建设有了很大改善。生态建设和景区开发有了长足进步,各类世界级、国家级、省级旅游资源的数量日益增多。目前,全省有世界遗产5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处、国家森林公园28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附图1),旅游吸引力明显增强。

       2.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十五”期间,虽然我省旅游业发展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全国旅游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旅游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品牌和特色产品打造不够。我省旅游产品以自然生态观光为主,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与西部多数省(区)之间存在着资源相似性和产品同构性,对我省旅游业的更快发展形成了潜在的压力和挑战。

   二是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我省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散、小、弱、差”的现象,企业扩张力不强,国际竞争力较差。面对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区域性市场竞争和集团化的趋势,对我省旅游企业适应旅游市场格局的新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旅游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水平低,门票经济突出,旅游经济整体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四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适应旅游发展的要求。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业内缺乏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竞争机制,从业人员队伍整体不适应旅游业发展要求。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发展与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就业和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政府主导发展战略和旅游精品战略,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整旅游经济结构,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努力实现我省旅游产品从观光型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综合型旅游转变,从国内旅游为主向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并重转变,促进我省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和任务。

       1.发展目标。到2010年,把我省建成亚洲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成为促进中国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经济强国跨越的重要支撑点,初步建成旅游经济强省。具体标志是:

       1个国际旅游城市:成都市(附图2);

       3个旅游品牌:大熊猫、太阳神鸟、农家乐;

       3个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中国第一山”、大九寨、青城山—都江堰(附表2、图2);

       5个新精品旅游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附表2);

       10个度假旅游区: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度假旅游区、邛海运动休闲度假旅游区(附表2);

       20个重点旅游景区:金沙遗址、稻城亚丁景区(附表2);

       10个重点旅游城市:成都市、乐山市(附表2);

       40个特色旅游小城镇:九寨沟漳扎镇、泸定磨西镇(附表2)。

   到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超过1400亿元(附表1),相当于当年GDP15%左右;接待入境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0亿美元;旅游新增就业人数30万,直接从业人员达到70万人。

       2.基本任务。“十一五”时期我省旅游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一个突破,构建四大体系,抓好六个保障”。即:

实现一个突破:入境旅游有突破性发展。

   构建四大体系:竞争力强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优质高效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科学合理的旅游行业管理体系。

   抓好六个保障:完善旅游业发展体制;强化旅游规划和管理;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快推进旅游教育和旅游科研;扩大对外开放。

(三)发展战略。

       1.政府主导型战略。这是我省旅游发展所处阶段的必然选择。重点抓好宏观调控、发展规划、宣传促销、人才培训、基础投入和市场监管工作,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坚持四川旅游发展大会申办机制,通过举办旅游发展大会,推动重点区域旅游快速发展。切实加强“涉旅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努力形成支持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2.旅游精品战略。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建设市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精品,实现重点突破、精品带动、以点带面,推动区域旅游发展,增强区域旅游产业的集聚效益及竞争优势。

       3.外向型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巩固提升省内旅游市场的同时更加注重省外和境外市场的开拓。通过调整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外向型旅游产品,吸引省外和境外旅游客源,拓展外向型旅游消费。扩大国际、国内旅游合作,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资,鼓励支持外资、社会资金以合资或独资的形式投入旅游企业,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快国有旅游企业的改制步伐和重点旅游区建设的开发力度。因势利导,规范发展出省、出境旅游。

       4.科教兴旅战略。高度重视现代科技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快旅游产业各要素应用和推广现代科技的步伐,全面提升四川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布局和我省旅游业发展相适应,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5.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加强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加强环保、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为重点,实施绿色旅游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创建绿色饭店和绿色景区活动,积极倡导资源保护型旅游开发方式、资源节约型旅游经营方式和环境友好型旅游消费方式。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发展以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等其他产业的互动发展,探索建立旅游保护与开发、要素协调和产业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

三、建设重点

(一)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好一个中心、五大旅游板块、四条国际旅游精品线。

       1.一个中心——大成都旅游区(附图2)。主要包括成都市及其周边1小时车程的乐山、眉山、资阳、德阳、绵阳、雅安、遂宁等8市。巩固发展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会展商务、康体娱乐等旅游,构建“中心商业游憩区、环城休闲度假旅游圈、一日游精品观光旅游圈”的发展格局,把大成都旅游区建成旅游主题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设施完备、服务质量优良、入境旅游快速增长的旅游目的地。

   成都市是大成都旅游区建设的重点。要充分发挥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西部重要中心城市的作用,围绕把成都建设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办好“2006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为契机,打造都市核心旅游区。抓住“太阳神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有利时机,整合成都金沙遗址及德阳三星堆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以“太阳神鸟”为品牌形象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快建设锦江生态文化观光带、大熊猫生态公园以及美食旅游街区(美食文化广场)等旅游项目,塑造都市休闲旅游品牌。加快完善旅游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建设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化旅游城市。

   进一步完善青城山—都江堰、“中国第一山”的开发建设,实现转型升级,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休闲度假旅游区。以2006中国乡村旅游主题年为契机,利用成都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引导不同类型的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发展,突出乡村文化、乡村康乐、乡村休闲特色,重点建设以三岔湖、龙泉湖和龙泉山为载体的“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

   开通成都至绵阳、德阳、乐山、眉山、资阳、遂宁、雅安等城市的快速旅游专线,大力发展成都至周边城市的“周边游”精品,包括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世界遗产旅游,成都—雅安大熊猫生态旅游,成德绵三国文化旅游,安仁古镇文化旅游,眉山三苏文化旅游,彭祖长寿文化旅游,陈毅故里红色旅游,李白文化旅游等。

       2.五大旅游板块(附图2)。加快川西、攀西、川南、嘉陵江流域、川东大巴山等重点旅游区域的开发,重点建设“中国第一山”、大九寨、青城山—都江堰3个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和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5个旅游新精品,推进全省旅游业从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发展  (附图2)。

   (1)川西旅游板块。重点规划建设好大九寨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和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

继续深化完善世界遗产九寨沟、黄龙旅游区,加快建设黄河九曲第一湾、藏羌风情走廊、红军长征文化中心、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等景区,力争建成世界级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要抓住修建康定机场的契机,率先启动“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建设。要以康定情歌城建设为核心,整合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丹巴古碉藏寨美人谷、木格措、塔公草原、新都桥等周边旅游资源,做好生态观光、特色度假、科考、登山、漂流、徒步、野营等旅游项目开发,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熊猫生态、康巴风情旅游目的地。

   高标准、高起点重新规划建设香格里拉乡(日瓦),突出原汁原味的藏区小镇特色。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并从中受益;撤乡建镇,注重对古民居的保护,拆除所有与城镇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建设香格里拉文化中心、香格里拉景观长廊、民族风情演艺广场及康巴风情民俗接待区、商贸步行街等重点项目,把香格里拉乡建成具有浓郁香格里拉韵味和鲜明康巴风情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加强“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干线公路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沿线安全设施及旅游功能配套设施。构建以亚丁为核心,连接成都、云南中甸两大旅游口岸的旅游公路网络。加快亚丁香格里拉旅游机场建设,开辟四川香格里拉连接国内外重要旅游市场的空中巴士旅游线。抓紧完善自驾车旅游保障体系,沿线重要地段设置自驾车咨询服务中心,设立汽车旅店及餐饮点,在重要公路上设置景区指示牌和路标。

   (2)攀西旅游板块。抓住举办四川冬季旅游发展大会的机遇,加快推进攀西地区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突出“阳光、风情、生态”主题,重点建设二滩、泸沽湖、邛海、螺髻山、红格、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旅游景区,推进连接螺髻山、泸沽湖等重要旅游景区(点)的旅游专线公路建设,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推出西昌—泸沽湖—攀枝花旅游线,打造攀西阳光度假旅游精品。

围绕攀枝花、西昌两个中心旅游城市,加快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西昌市要以承办第二届四川冬季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加快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加强特色旅游城镇建设和管理,全面提升城镇品牌和形象,高水平搞好规划建设,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围绕旅游抓城镇风貌改造和功能完善,重点建设好冕宁、普格、螺髻山、泸沽湖、红格等一批特色旅游城镇。

   加快建设西(昌)攀(枝花)、攀(枝花)昆(明)、雅(安)攀(枝花)高速公路,形成快速、便捷的对外通道,积极推进川滇旅游合作。积极争取开通和增加攀枝花、西昌到其他旅游城市的航线和航班。配套完善交通沿线的通信、邮政、电力、银行、医疗、供水、餐饮、厕所、停车场、环保等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3)川南旅游板块。充分利用宜宾市承办“第四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的契机,以蜀南竹海、夕佳山民居、兴文石海、自贡恐龙博物馆为载体,开发竹文化、酒文化、盐文化,打造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精品。

   结合川黔渝联合打造“金三角”旅游目的地,重点开发建设福宝古镇、尧坝古镇、丹山、玉蟾山及古蔺太平渡等景区,建设合江至重庆、合江至赤水旅游快速通道,大力发展川黔渝金三角生态休闲度假旅游。

   加快实施《川南旅游公路网布局及建设规划》,尽快启动乐(山)宜(宾)、宜(宾)泸(州)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设以蜀南竹海、石海洞乡等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环线公路。继续推进长江、岷江、金沙江航道整治,增开旅游航线和航班。

   (4)嘉陵江流域旅游板块。抓住嘉陵江航电工程建设、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的机遇,加快嘉陵江渠化、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以嘉陵江旅游为纽带,邓小平故里、朱德故居为龙头,南充机场为中心的两小时旅游圈,重点开发建设阆中古城、朱德故里、千年绸都、小平故里、华蓥山等景区,形成世界知名的伟人故里和三国文化旅游精品。

围绕嘉陵江流域旅游开发,加快实施《川北旅游公路网布局及建设规划》,大力改善嘉陵江流域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完善宾馆饭店、餐饮、购物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沿江特色旅游城镇,做到与景区景点建设相协调和配套,注重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突出地方特色。加快沿江两岸绿化建设,建成千里“绿色生态走廊”。

   (5)川东大巴山旅游板块。川东达州、巴中2市要抓住全国发展红色旅游的机遇,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及精品旅游景区建设。依托大巴山原始生态、巴人文化及革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主,以大巴山自然生态观光、巴人民俗文化体验、大巴山科普、探险等为特色的综合型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建设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通江红军城、宣汉巴山红军公园、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南江光雾山、通江诺水河、八台山、花萼山、百里峡等旅游景区。深入挖掘大巴山民俗文化,大力开发大巴山特色旅游商品,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推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

       3.四条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推出九环线、西环线、成乐环线、三国文化旅游环线4大国际旅游精品线路并整合完善与之匹配的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设施及沿线重要景区开发,增强旅游环线的吸引力。突出以旅游环线为重点的整体旅游市场促销,大力提升旅游环线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依托温泉、冰雪、森林、湖泊等旅游资源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度假产品;积极推动旅游和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结合,创新发展一批专项旅游产品;以生态为卖点、文化为亮点,继续完善观光旅游产品(附表2),加快实现由单一的观光产品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的综合型旅游产品转变。

       1.大力开发度假旅游产品。以特色为灵魂、以质量为根本、以效益为目标,积极创建3个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和10个省级度假旅游区。着眼于区域性的国际度假市场和国内发达地区度假市场,重点建设“中国第一山”、大九寨、青城山—都江堰3大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

   重点规划建设10个省级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蜀南竹海生态度假旅游区、“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泸定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度假旅游区、大邑西岭雪山—花水湾温泉度假旅游区、雅安周公山度假旅游区、攀枝花红格温泉度假旅游区、螺髻山温泉度假旅游区、西昌邛海运动休闲度假旅游区、“中国死海”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区(附图3)。

       2.创新发展专项旅游产品。根据市场需求,从规划策划入手,专业化、规范化开发7大专项旅游产品。

  (1)生态旅游产品。依托四川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及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建设10个生态旅游示范区:四川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卧龙—四姑娘山生态旅游示范区、王朗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示范区、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示范区、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示范区、九顶山—蓥华山生态旅游示范区、光雾山—诺水河生态旅游示范区、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示范区、宣汉百里峡生态旅游示范区(附图4)。

  (2)工农业旅游产品。依托我省的特色工业和农业加快旅游业与工业、农业的融合,大力发展和培育一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农业旅游。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组织各地充分挖掘农业旅游潜力,把农业旅游作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和发展,实施农村旅游就业推进计划及旅游扶贫促进计划。加快我省重点旅游区域的新农村规划建设,重点抓好川西地区以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的牧家乐、藏家乐、羌家乐、彝家乐等乡村旅游;攀西地区以独特的亚热带气候、立体农业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嘉陵江流域以千年蚕桑丝绸文化、农耕民俗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同时规范和引导现有农业旅游产品的管理和经营,多方面、多角度整合旅游资源,逐步推进工农业旅游由单纯观光向休闲度假和观光并重发展,建成旅游专业村、农业主题公园、旅游农业商品等。

工业旅游。按照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求,继续拓展工业旅游产品。重点突出绵阳科技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航天高科技工业旅游,溪洛渡、向家坝、瀑布沟等水电工业旅游,五粮液、水井坊、泸州老窖、剑南春、沱牌、郎酒等酒业工业旅游,德阳重大装备工业旅游等。

  (3)红色旅游产品。围绕“长征丰碑、伟人故里、川陕苏区”3大红色旅游主题,重点开发6个红色旅游片区:四渡赤水红色旅游片区、金沙江—彝海红色旅游片区、大渡河—甘孜红色旅游片区、雪山草地红色旅游片区、伟人故里红色旅游片区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片区(附图5)。选择红色文化深厚、具有典型代表意义、配套条件较好、资源组合丰富、有市场吸引力的红色旅游景区(点),按照布局合理、主题鲜明、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建设15个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

  (4)节庆会展旅游产品。依托旅游城镇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力发展以城市观光、购物、商务、会展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举办和创办好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节会赛事,促进旅游产品销售和提高旅游市场知名度。重点办好以下6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庆活动:“中国(四川)国际熊猫节”、“中国(四川)南国冰雪节”、“中国康定情歌节”、“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中国蒙顶山茶文化国际旅游节”、“攀枝花国际漂流节”。各地可根据自身特点定期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

  (5)体育健康旅游产品。依托大型体育赛事和健身运动场馆,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充分利用中医药和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发挥其在康体理疗方面的特殊功效,规划建设矿泉、中药康体旅游产品,开拓康体旅游市场。重视利用山岳资源发展户外专项旅游。

  (6)自驾车旅游产品。适应汽车大众化和我省公路网的发展,重点推出香格里拉秘境之旅、重走长征路、剑门蜀道、攀西大裂谷探秘、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自驾车旅游,规划建设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餐馆、影院等服务设施,在自驾车旅游沿线建设厕所、加油站、服务区等配套设施。

  (7)季节性旅游产品。推出“5S”(即Snow/冰雪、Spring/温泉、Sun/阳光、Sport/运动及Style/风情)特色冬季旅游产品,重点推出攀西冬季阳光之旅、西岭雪山温泉旅游、九寨沟赏雪旅游及古镇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形成“南国冰雪、阳光生态、温泉度假、健康运动、多彩民俗”等5大冬季旅游品牌。春季重点开展踏青赏花旅游,主要推出“中国龙泉国际桃花节”及“中国都江堰国际放水节”。夏季主要推出以避暑为主的森林休闲度假旅游、川西高原民族风情旅游及盆周山区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秋季推出川西、川北山区红叶观光旅游。

       3.优化完善观光旅游产品。坚持游览和娱乐结合,丰富完善游览方式,提升现有观光产品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趣味性、参与性和吸引力,在完善传统经典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发现和利用新的观光旅游资源,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观光旅游新产品,在市场上形成热点。

  (1)世界遗产观光旅游精品。依托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和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级旅游资源重点开发5大世界遗产观光旅游精品:“童话世界”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之旅、“人间瑶池”黄龙世界自然遗产之旅、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之旅、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之旅、国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之旅。

  (2)文化观光旅游产品。整合文化、文艺、文物资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重点打造10大文化观光旅游精品:三星堆—金沙遗址古蜀文化观光游、峨眉山—乐山大佛佛教文化观光游、青城山道教文化观光游、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三国文化观光游、茶马古道文化观光游、甘孜康巴文化观光游、阿坝藏羌风情走廊观光游、凉山彝族文化观光游、达州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观光游、川南酒文化观光游。

(三)旅游产业要素体系建设。

       1.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旅游快速、畅通、安全、方便为目标,加快构筑航空、公路、铁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1)旅游交通设施建设。航空。加强成都旅游中心城市的国际航空港建设,加快成都双流机场第二跑道、九寨黄龙机场扩建和康定机场建设工作,力争启动建设亚丁香格里拉旅游机场,形成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为枢纽,省内支线机场合理布局的旅游航空网络体系。积极利用省内现有民航支线机场建立联结省内外重点景区间的“旅游空中巴士”。完善机场信息咨询、旅游形象宣传等配套服务设施。增加包机航班,拓展包机市场。增加成都至主要客源地之间的直飞航线,2年内开通35条成都至欧美主要客源地直航航线。

铁路。建设绵(阳)成(都)峨(眉)乐(山)城际快速铁路,修建成都地铁。开通成都至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专列,开通成都至西昌、攀枝花“夕发朝至”旅游专列,争取修建成昆铁路复线及攀枝花至丽江铁路。提升旅游列车的软、硬件条件,改善乘车环境。

   公路。加快实施《川南旅游公路网布局及建设规划》、《川北旅游公路网布局及建设规划》、《四川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及《四川旅游西环线规划建设方案》等旅游规划中的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大力推进以成都为中心,通达省内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及周边省、区、市的旅游快速通道建设。加强旅游道路标识系统、路网服务点设施等服务设施建设,增设自驾车保障服务设施及医疗救护系统,完善和扩大各区域城镇、重要风景区汽车站和停车场的设施和规模。根据游人规模合理布局各风景区和重要景点的停车场,完善各种交通配套设施(包括加油站、维修站及自驾车服务站等设施)。

水运。抓住嘉陵江渠化的机遇,建设嘉陵江水上旅游通道。积极发展宜宾通往长江沿岸的水运交通,拓展上海、江苏、安徽、湖北等长江沿岸省外市场。努力开通成都—黄龙溪—彭祖山—中岩寺—平羌江—峨眉山—乐山的水上旅游线,形成新的特色旅游。

   (2)旅游城镇建设。以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完善和提高城市现代旅游功能为目标,加快建设成都、乐山、雅安、广安、攀枝花、宜宾、泸州、南充、广元、德阳、绵阳11个重要旅游城市。成都、乐山、都江堰等地要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积极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突出地域特色文化为特征,加快建成一批风情浓郁、特色鲜明、功能配套的旅游城镇。重点建设九寨沟漳扎、松潘川主寺、小金日隆镇、卧龙耿达、泸定磨西、康定新都桥、稻城香格里拉、普格螺髻山、宜宾李庄、龙泉驿洛带等40个特色旅游小镇。

   (3)旅游厕所建设。按照国家旅游厕所建设标准,积极引进和应用新技术,加快全省主要旅游集散地、旅游城镇、旅游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点)的旅游生态厕所建设和改造,尽快改变和提升旅游厕所水平。

   (4)旅游安全建设。建立和完善旅游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规章制度。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安全文明旅游区活动。建立省、市(州)、县三级旅游安全救援指挥系统,完善城市旅游紧急救援体系,组建“旅游安全紧急救援中心”并与1101191201231596927旅游投诉实行联动报警,组织指挥旅游安全救援工作。

   加强旅游企业的保险意识,做好意外事故善后处理。严格执行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报告制度,特别要做好节假日旅游高峰期间的旅游安全工作。

   加强安全预警工作,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各种情况下旅游救援的科普教育,对广大旅游者开展安全和责任方面的宣传活动。认真抓好旅游保险体系建设工作,深入贯彻实施《旅游意外保险规定》,配合有关部门研究设立旅行社责任险。

       2.改造提升传统旅游产业要素。为增强我省旅游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旅游企业的规模效益,要加快推进旅游行业整合,促进旅游企业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特色化建设和发展。

   (1)旅行社混业经营。加快旅行社改革开放步伐,以旅行社做大做强为目标,整合旅游产业相关要素,鼓励有实力的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开办旅行社,推出“景区+饭店+旅行社”、“机场+航空公司+旅行社”等混业经营模式,组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

   (2)旅游饭店连锁经营。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促进旅游饭店向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快“绿色饭店”建设,提倡生态旅游消费方式,形成绿色旅游管理体系,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旅游企业。完成《旅游星级饭店发展规划》的编制,做到全省星级饭店合理布局,适当超前。制定《旅游星级饭店设计建设指南》,保证星级饭店设计、建设的专业性、合理性和经济性,推动星级饭店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星级饭店的软硬件改造,满足入境游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对现有星级饭店进行提档升级,高档酒店向五星级酒店发展,中档酒店向特色化发展,低档酒店向经济型发展。争取5年内旅游星级饭店数量达到700家,其中五星级饭店达到20家,四星级饭店达到80家。

   (3)旅游交通企业联合化经营。以全省各地的旅游交通运输业为基础,通过股权收购、经营资质占股等方式吸纳多种所有制成分的投资主体,建立统一管理、跨地区联合经营的旅游交通运输联合体。

   (4)旅游景区(点)区域化发展。以名牌旅游景区(点)为龙头和核心,带动和整合周边或相关联的景区(点)、接待设施,组成区域化的旅游景区(点)集团,统一管理、规范经营、共同发展。

   (5)旅游商品产业化开发。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发各类旅游商品,加快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专业机构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和生产具有四川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促进旅游商品向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发展。以设计创新为龙头,重点开发历史文物仿制、复制及各种变形制品,民族民间生活和节庆用品、工艺品及旅游目的地纪念品,观赏性、食用性、药用性动植物商品以及与旅游地相关的信息载体类图书、音像制品等旅游纪念品。围绕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在全省主要旅游景区(点)建设一批旅游购物中心或旅游商品一条街,在成都、阿坝、甘孜、凉山、宜宾、南充、广元等地规划建设一批大型旅游购物商场和较大规模的旅游商品批发市场,在主要机场、车站、码头规划建立旅游商品免税购物店,带动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和销售。

   (6)旅游娱乐商业化运作。遵循“因地制宜、寓教于乐、形式多样、把握方向”的原则,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进旅游娱乐项目的策划建设,重点解决游客夜间旅游娱乐活动。旅游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景区应策划、建设一批按商业演出模式运作的有特色的旅游演出节目,开发夜间旅游活动项目,设置旅游文化娱乐场所,推出一批娱乐性、参与性、观赏性较强的特色文娱表演。

   (7)旅游餐饮特色化发展。加强旅游餐饮业的行业管理,建立旅游餐馆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服务规范,进一步提高旅游餐饮业的总体经营管理水平。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菜肴,旅游城镇要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街,丰富饮食文化。沿旅游精品线路应合理规划有地方特色的餐饮点。成都市应大力发展美食休闲旅游,抓好“一品天下”美食旅游商业街的建设,定期举办美食节。

       3.大力发展新兴旅游行业。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开放度高的特色优势,加快旅游产业与工业、农业、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会展、休闲以及信息、金融、航空、房地产、汽车等产业的结合,将相关行业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旅游经济优势。积极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修学旅游、科技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兴旅游,延伸旅游产业链、做大旅游产业群,使新兴旅游行业逐步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产业。

(四)旅游行业管理体系建设。

    1.推进“三化”建设。

  (1)旅游法制化建设。全力推进依法治旅,抓好立法、普法和执法工作。完成《四川省旅游条例》的立法工作。整合涉旅要素,着重开展配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形成法制化体系。大力开展旅游执法培训和旅游普法宣传,建立县级以上旅游执法机构,落实人员编制,解决经费、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加强旅游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2)旅游标准化建设。继续深入抓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星级宾馆、A级旅游景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认证工作,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县的试点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加紧制订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省级旅游度假区等旅游产品标准以及自驾车、温泉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标准。积极研究制订旅游购物点、导游管理公司、旅游星级饭店设计建设、旅游规划编制技术等方面的标准。按照世界旅游组织标准加快四川旅游卫星帐户(TSA)建设。

  (3)旅游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金旅工程”建设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网络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基础,以旅游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旅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四川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和《四川旅游行业等级评定信息化建设细则》,加快行业信息化推广和应用。完善和拓展四川旅游信息网络综合平台建设,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应用。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景区生态环境的监控。

       2.优化旅游市场秩序。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强化行政区域旅游市场监督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重点加强交通、购物、文艺演出、旅行社、导游等综合整治。发挥业界和协会作用,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1)强化联合执法力度。加强部门和区域联合执法,健全旅游执法体系。深入开展打假打非,坚决取缔无证无照非法经营活动。严肃查处旅行社以承包、挂靠等方式向门市部转让或变相转让经营权,不与聘用导游签订劳动合同、违规收取保证金,拒付、拖欠导游人员劳动报酬以及虚假宣传、低价恶性竞争等违规行为。坚决制止私拿回扣,欺诈游客,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违规行为。严厉打击驾驶导游人员违反团队运行计划擅自增减旅游项目、强制消费、降低服务标准以及强索小费、私拿回扣等违规行为。严禁强制地接,严肃查处各种形式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

   (2)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旅游局开展“诚信旅游活动”的总体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诚信旅游活动”,规范行业管理和旅游市场秩序。建立旅游企业信誉等级评估、公告体系和违规记录公示制度,完善旅行社诚信经营机制。深入扎实地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抓好青年文明号、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行业精神文明示范窗口等各项评选和后续管理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

(五)入境旅游市场拓展。

       1.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品牌。按照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和国际化要求,在继续完善和提升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等现有入境旅游热点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三大旅游品牌。

  (1)生态旅游品牌。抓住我省大熊猫成功申报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等有利契机,重点打造大熊猫旅游品牌。加强大熊猫原生环境的保护,加快大熊猫旅游精品线路开发,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好成都大熊猫生态园、卧龙中华大熊猫园、碧峰峡大熊猫基地等景区。在全省所有境外旅游相关促销宣传品中,广泛采用“大熊猫”品牌。

  (2)文化旅游品牌。利用“太阳神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契机,重点打造太阳神鸟旅游品牌。加快开发以金沙遗址、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历史文化旅游,以武侯祠、剑门关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和藏、羌、彝等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3)乡村旅游品牌。利用“2006中国乡村游”主题年的契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深度挖掘“农家乐”和乡村民俗文化,着力推出以成都“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国际乡村旅游产品。

此外,要加强旅游与商务、经贸、文化、体育、邮政等部门协调配合,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积极申办国际性会议、大型博览会、体育赛事和文化文艺活动,推动四川对外开放,带动入境旅游发展。

       2.开拓便捷的国际旅游空中走廊。加快开辟成都直达美国洛杉矶、德国法兰克福、加拿大温哥华等欧美国家航线和亚洲更多国家的航线,开通九黄机场直达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等国内主要国际旅游城市航线和直达香港、澳门航线。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实现为外国旅游团队签发旅游签证,争取国家授予成都航空口岸台胞落地签注权,开辟入境旅游团队绿色通道,简化游客出入境手续,使境外游客进出四川更为方便、周到、快捷。

       3.强化境外客源市场宣传促销。积极争取在日本、韩国、香港等海外主要客源市场建立四川旅游海外办事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含景区)要配备对外宣传促销专职人员。旅游、信息部门要密切配合,抓紧围绕海外主要客源市场设立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等语种的四川旅游海外专题网站。组织各类艺术家围绕我省主要旅游品牌开展旅游文化精品创作,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绘画、摄影、歌舞等艺术手段和各类媒体在旅游宣传促销的内容和形式上取得突破和创新。旅游和统计部门要建立入境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及时分析、了解和把握入境游客消费动态。积极增加海外旅游市场宣传促销的投入。

       4.提供国际水平的旅游接待服务。按照国际化、标准化的要求加快星级饭店的软硬件改造,满足入境游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建立高档次的旅游客运队伍,逐步推进旅游客车公司化经营。加快重点旅游景区和线路、旅游星级饭店的邮政服务网点建设,扩大旅游明信片、旅游邮票销售,方便游客邮寄旅游纪念品。客流量大的景区入口要设置入境旅游团队专门通道,配备专供入境旅游团队包租的游览车辆,设置入境旅游团队专门就餐区域或专用餐厅。与相邻省市相互开通入境旅游团队无障碍旅游路线,做到省际间入境旅游团队不换乘车辆,不调换导游。加强省内各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建设统一市场,保证入境旅游团队畅通无阻和快捷方便。加快完善境外游客机票遗失补办、外汇(币)兑换网点、服务人员外语听说能力等入境旅游接待服务条件。

       5.建立入境旅游政策激励机制。积极实行允许旅游客车淡季报停,对新增和更新的高级旅游客车在征收养路费、客运附加费和运管费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各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应加大对入境旅游的扶持力度,对在入境旅游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地区和部门给予奖励。结合各地区发展入境旅游的基础、条件及潜力,建立和完善入境旅游目标责任制。

四、规划实施保障

(一)完善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1.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公共职能。建立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机制,形成公开的信息披露渠道。建立健全旅游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完善旅游紧急救援和旅游保险体系。进一步探索分层级的旅游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的市场监管和为旅游者直接服务的职能,鼓励县市设置与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的旅游机构。

       2.健全旅游市场运行机制。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积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市场合理分工。

       3.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各项资质认证、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工作移交到旅游行业协会,进一步强化行业服务职能和行业自律功能。

(二)强化旅游规划与管理。

       1.加快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旅游规划在促进旅游精品建设、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十一五”期间完成重点旅游县和重点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所有旅游区都要编制开发规划。

       2.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各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规划、跨区域旅游片区发展规划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才能实施。凡没有批准规划的旅游项目,一律不得开发建设。

       3.积极推进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工作。“十一五”期末,所有旅游区(点)普遍开展创A达标工作,县级以上重点旅游区(点)完成相应的等级评定,3A级以上旅游区(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三)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1.整合营销,形成旅游宣传合力。进一步完善旅游宣传促销工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各方联合、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格局。联合外事、文化、商务、新闻、出版、体育、邮政、通讯等部门参与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把宣传四川旅游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加强与国内外旅行商、旅游企业和媒体及航空公司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客源地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鼓励和引导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运输企业主动开展宣传促销工作。

       2.拓宽宣传筹资渠道。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市场开拓的资金投入,制定旅游宣传促销和市场开发奖励办法和措施,建立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开拓客源市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完善四川旅游形象识别系统。进一步研究、提升和确定四川旅游主题形象定位,建立健全四川旅游形象识别体系,培育和建设四川旅游形象宣传推广系统,进一步提升四川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4.构建旅游宣传网络。加强与中央主要媒体和海外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扩大四川旅游宣传的覆盖面,提高四川旅游的知名度。在省内主要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开辟旅游宣传专题、专栏、专版,大力宣传四川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旅游门户网站资源,开展联合促销,打造四川网络宣传名片。充分利用国家组织的各种旅游对外宣传活动平台搞好四川旅游的对外宣传促销。

       5.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统筹协调全省重要的旅游节事和会展活动,引入市场经营机制,努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旅游节事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大型旅游对外宣传活动等形式加大旅游宣传特别是对欧美等海外市场宣传的力度。

(四)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我省旅游发展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多元化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业投融资。通过经营旅游城市、景区门票质押贷款和旅游项目招商等方式进一步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依法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融资担保体系,为旅游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推进重点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采取BOTTOT等融资方式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搞好招商引资工作,策划、包装一批优势旅游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财团参与四川省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

(五)推进旅游教育和旅游科研。

       1.全力抓好旅游教育培训工作。制订并组织实施《四川省旅游教育发展规划》,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管理的需要,以旅游就业为指导,以旅游教材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我省旅游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以四川省旅游学校为基础组建四川旅游职业学院,通过抓龙头学校、带培训基地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的旅游教育培训体系。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全面推广行动学习法,积极组织实施国内外旅游培训项目,大力开展旅游培训者培训项目,培养我省旅游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改革和完善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等级考试和旅游专业人员技术等级考试制度。把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推行到旅游行业各个岗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分级分类研究制订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职业标准,建立和完善旅游从业人员退出和淘汰机制,把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与行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3.加强旅游科学研究。创办西部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加强旅游理论和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按照市场化方式建立四川旅游发展研究基金,资助旅游科学研究,奖励重要科研成果。建立健全旅游科研立项、申报制度和评奖制度,不断提高旅游科研水平。

(六)扩大旅游对外开放。按照“区域联合、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资源整合,消除地区壁垒,对全省旅游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宣传促销。加强省际合作,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和宣传促销。加强与云南、西藏、贵州、重庆、陕西等周边省(市、区)的合作,形成分工合作、有序竞争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加强与浙江、北京、上海、广东等国内主要客源地合作,在互组客源、宣传促销上建立合作框架。加强与境外主要客源地合作,积极开发国际旅游线路。重视引进先进的旅游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到省外、国外投资。

附件:

1.表1四川旅游发展经济指标预测(20062020年)(略)

2.表2“十一五”时期四川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略)

3.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附图1(主要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略)

4.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附图2(旅游发展框架及重点布局规划图)(略)

5.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附图310个省级度假旅游区布局示意图)(略)

6.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附图410大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布局图)(略)

7.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附图56大红色旅游片区规划布局图)(略)

   
 
   
 
 
订阅须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为公开出版发行刊物,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全国统一刊号CN51—1727/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991,半月刊,A4开本,约40页码,全年24期。
一、《公报》由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按期直接邮寄给每位订户,保证刊物准确及时送到订户手中。
二、订户可到所在市(州)、县(市、区)工作站、联系点办理订阅手续,由各工作站、联系点统一报省政府信息公开办,也可直接到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订阅。订阅价每册5.00元,全年24期共计120.00元(含邮寄费)。
开 户 行:工商银行成都春熙路步行街支行
户  名: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帐  号:4402208009100215971
本刊社址:成都市督院街30号省政府院内
联系电话:(028)86604546
传  真:(028)86605771
联 系 人:朱 莎
邮政编码: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2    蜀ICP备 1300128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微信
    微信二维码
  • 微博
  • 客户端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 头条号头条号
    头条号二维码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