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年 份:
期 号:
关键字:
按文号:
搜索 高级搜索 重置信息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责       编
编       校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

规划(2009—2012年)的通知

  川办发〔2009〕52号  二○○九年十月二十日

  《四川省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规划》(2009—2012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 规划(2009—2012年)

 

  第三方物流体系是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服务于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商贸流通业和城乡居民消费的物流服务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当前我省正处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推进“两个加快”的关键时期,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重大机遇,编制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规划,科学引导和推进我省第三方物流体系快速、有序、健康发展,加快构建与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第三方物流体系,推进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十分必要。

  本规划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改发〔2008〕53号)以及《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办发〔2007〕15号),立足当前,远近结合,是全省推进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的指导性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适应西部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需要,坚持“政府规划、市场调节、行业协调、企业运作”的指导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为中心,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信息枢纽,创新发展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快构建高效顺畅的第三方物流体系,不断提高我省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资源配置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要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重要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满足物流需求的实际出发,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

  2. 坚持长远规划、分期建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规划引导,做好地区间、部门间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协调和衔接,合理布局重大项目。物流设施建设坚持分步实施,量力而行。优先发展重点城市和重要商品的物流设施。各地区要从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引导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

  3. 坚持资源整合和市场培育相结合的原则。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整合现有社会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设施利用效率。鼓励生产、工商、运输等各类企业进行联合,形成新的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通过深化基础、整合资源,在各主要节点城市建成区域型、专业型和综合型的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物流中心,依托大型商品批发交易市场,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建设一批功能齐备、信息通畅、服务便利的配送中心,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带动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构建适应四川及全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体系。

  2. 主要指标。力争2009年到2012年间第三方物流收入占社会物流总收入的比重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年均下降0.3个百分点;到2012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2个百分点;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10户,其中超过10亿元的3户。

  二、产业空间布局

  立足我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征、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扬长避短,分类推进,优化我省第三方物流体系区域布局,避免重复建设。

  成都市应抓住被国务院确定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和西南物流区域中心城市之一的契机,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发展面向全国跨省区的物流输送、分拨和区域物流配送,增强承接国际区域性货物周转的能力,形成全国性物流中心;加强与重庆、南宁等市的合作,构建西南物流区域。成都经济区的德阳、绵阳等城市应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城镇发展水平较高和经济技术实力较强、制造业集聚的比较优势,围绕日用消费品、机械、重装、电子、建材、医药、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推进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川南经济区的宜宾、泸州、内江、乐山等市应围绕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区域商贸中心,充分发挥自然资源较丰富和基础设施较完善、水运条件优越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海水运通道和集装箱码头的强大功能,发展为日用消费品、能源、化工、机械、建材、食品和特色农产品等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配送中心;攀西经济区应依托自身优势重点培育为冶金、矿产、机电、钢铁和特色农产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配送中心;川东北经济区的南充、遂宁、达州、广安、巴中、广元等市应充分发挥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比较优势,围绕建设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连接周边省市的区域性日用消费品、化工、农产品等物流配送中心;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应着力发展适应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日用消费品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配送中心。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设六类物流网络。

  1. 围绕西部商贸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商贸物流配送网络。重点引导以红旗连锁、互惠商业、WOWO超市等为代表的本地大型连锁经营企业,支持以国美、苏宁、百联、人人乐等为代表的国内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及以伊藤、家乐福、麦德龙等为代表的国外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物流配送服务。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加快建设城乡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在满足企业自身经营发展需求的同时,利用较强的物流配送能力向社会中小零售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日用消费品物流配送服务,进一步提高统一配送率。

  2. 围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建设服务于工业的生产资料及工业制成品物流网络。根据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快建设配套“7+3”产业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根据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以及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产业布局特点,深化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强化配送能力建设,引导企业采用“零库存”、JIT等生产运作模式,加快培育建设一批服务全省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发展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充分依托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完善物流配送功能区,提升区域产业就近配套协作能力,努力构建与“工业强省”战略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

  3. 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的第三方物流,建设面向农业农村的农产品、农资和消费品物流配送网络。以主要农资和农产品的生产地、集散地为依托,推进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节点及配送通道建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支持邮政物流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网络健全、方便快速的物流配送网络,实现物流配送的成组化、快速化、专用化,经营方式的规模化、集约化、多样化,促进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为居民生活消费、商业贸易等提供高效、优质、低成本的农村物流配送服务。

  4. 围绕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与对外经济高速增长相适应的国际物流网络。以对外贸易企业为主体,加强国际贸易,扩大物流需求,加快出川通道建设和国际航线开辟,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建立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关检合作监管新模式,实行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一站式服务,大力培育国际货代企业,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多式联运、货代一条龙服务,打造与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国际物流网络。

  5. 围绕构建节约型社会,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发展逆向物流网络。推广成都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经验,做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城市试点工作,完善社区回收网点,加强回收市场建设,加快培育大型回收企业,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标准化、规范化、无害化,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分明、管理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6. 围绕构建和谐四川,加快建设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物流网络。加快建设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管理中心和信息网络中心,在市(州)和重点县(市、区)搭建坚固、高效、发达的应急物流配送平台,建立省际应急物流预案和“应急通道”机制,完善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和法律机制,提高应急物流实施效率,逐步形成快速反应、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应急物流体系。

  (二)大力培育物流市场。

  1. 鼓励物流业务外包。加强对现代物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的宣传,积极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引导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企业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方式,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深化细化专业分工,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提炼主业,剥离物流业务等辅业,优先支持主辅分离改制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企业评级和申请重点项目,在全社会倡导并形成物流外包的氛围,提高全社会物流业务外包水平,促进物流服务需求市场化、社会化转变,培育和扩大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

  2. 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深化改革,强化物流资源的整合力度,遵循物流市场规律,优化配置社会物流资源,打破行业、部门、地区各自为政、分散管理及自我封闭的局面,促进社会物流资源进入市场,推动社会物流资源大流通;依靠重点物流企业,通过联合、租赁、并购等市场手段,依托供应链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大力建设并逐步完善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第三方物流市场体系。

  (三)着力壮大物流市场主体。

  1. 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提高物流领域对外开放水平,抓好招大引强工作,鼓励和吸引国际和发达省(区、市)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到川设立办事机构、分公司,将物流网点逐步延伸至全省主要城市。加速推进我省第三方物流企业同国内外先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引进和吸收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借外力增加我省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扩大经营规模,改善设施设备,提高管理水平,带动我省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现代化水平。

  2. 大力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资源。发挥国有大型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的示范作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第三方物流业,增强行业活力;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积极支持我省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打造一批本土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积极推动我省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横向合作,形成物流战略联盟,以整合各方资源,扩大物流服务规模和领域,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实现联盟各方的共赢、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提升。

  3.根据市场需求分类指导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引导传统物流企业依照自身特点明确所要服务的行业和经营范围(如商贸流通业、制造业、农业、国际物流、逆向物流、应急物流等),树立长期服务意识,以客户至上、集成整合、快捷高效、绿色环保、增值服务为目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物流功能,延伸服务内容,开展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与客户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扩大合作深度和广度,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系统化、高效化及增值化的现代化第三方物流服务,充分释放物流市场需求,做专做精做强做大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

  (四)努力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1. 提高物流技术水平。加强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创新,鼓励物流企业与院校、科研单位、咨询机构进行技术交流合作,开展新型专业物流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以及新型物流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设计,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运输、库存、装卸技术,普及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识别技术(RFID)、产品电子代码技术(EPC)、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物流技术水平。

  2. 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建设包括物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等功能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基本实现公共物流服务的信息化;推动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广泛采用新兴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物流与信息流的同步统一;发展物流信息服务业,扶持和培育一批专业化物流信息服务提供商,充分组织各类信息资源,为物流企业推出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企业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及其他应用信息平台的无缝对接。

  3. 推进物流标准化。加强物流技术标准研究,加快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加大《物流术语》(GB/18354-2006)等国家标准的贯彻实施力度,推进物流术语、计量与设施技术、数据传输、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化。积极引导物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推动物流技术创新。支持企业申请国家A级物流企业评估认证。

  4. 延伸物流服务功能。发展一体化物流服务,引导企业根据客户需求提供灵活的延伸物流服务,如组装、返修品维修等售后增值服务,代收货款、垫付货款、质押贷款等物流金融增值服务以及多种个性化增值服务,保持快速市场反应能力。

  (五)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1. 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结合四川工业经济发展,着力壮大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原料食品优势产业以及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潜力产业服务的物流集群,促进制造业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推动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完善物流配送功能区,实施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

  2. 实施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加强煤炭、粮食、油气物流通道和设施建设,建立大宗产品物流体系。加快发展农村物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一批新型的农产品、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配送中心,着力壮大为农产品深加工服务的冷链物流集群。

  3. 实施同城配送工程。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物流企业采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促进城市社会化共同配送发展。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完善城市配送网络。

  4. 实施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建设一批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转运设施,促进物流设施的协调配套,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

  5. 实施逆向物流工程。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和废弃物物流,建设一批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和安全规定,运作规范,具有储存、集散、交易、初级加工、信息发布等功能的大型区域性或专业性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

  6. 实施应急物流工程。抓住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机遇,将应急物流的理念贯穿到交通、仓储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中,整合资源,并与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建设相结合,布局和建设一批用于应急物流的基础设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完善物流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四川省现代物流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统筹协调全省现代物流发展工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建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及工作推进机制,切实履行重大物流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职能,大力完善重点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重点示范物流项目的认定机制,充分发挥培育和规范物流市场的领导作用,有效指导行业协会工作的开展,推动我省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

  (二)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促进市场环境公平有序。

  1. 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取消各类不利于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垄断及市场分割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完善物流准入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第三方物流市场,营造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物流市场环境。

  2. 建立物流业运行监测制度。通过对第三方物流发展运行状况的监测,及时公布第三方物流市场运行情况,针对薄弱环节,研究科学合理的扶持政策,调整政策扶持方向,促进第三方物流持续健康发展。

  3. 规范市场监管行为。相关部门根据市场规范对物流市场进行价格管理、服务管理,严肃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经营资质、经营行为的监管和检查,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增强物流市场主体活力。加强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收费的规范和管理,相关部门向社会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全面取消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

  (三)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推进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

  1. 资金扶持政策。省服务业引导专项资金适当向物流业倾斜,采取贴息、补助和奖励等多种形式支持我省现代物流业规划实施、物流管理人才培训、物流技术和物流信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公共性项目建设。有关部门及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也应安排相关专项资金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

  2. 要素扶持政策。省内区域商贸中心城市、主要节点城市的物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内用于仓储的库房及其附属设施、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堆场等用地列入工业、仓储用地范畴;项目内用于物资交易部分用地列入商业用地范畴,其面积不得超过项目总面积的30%。主辅分离改制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用原主体企业的行政划拨土地,优先安排土地供应指标。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享受工业电价、工业水价政策。

  3. 物流税收扶持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208号),对在我省的物流企业按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对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条件的物流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机关审核确定后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

  4. 简化工商登记审批政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为物流企业办理登记注册时,除国家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规定的外,一律取消其他前置审批事项。

  5. 物流品牌扶持政策。加强物流企业知名品牌的保护,鼓励物流企业申请认定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高审批效率。积极培育和扶植A级物流企业,对首次被国家评定为2A、3A、4A、5A的物流企业,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15万元、20万元。

  6. 物流配送车辆优惠政策。各地交通管理部门制订便于第三方物流企业配送车辆通行及停靠的具体措施,鼓励货运企业应用环保车型,使用标准厢式货车,实行统一标识、统一外观,对同城配送车辆优先发放货运车入城证,在规定的时段给予市区通行权。

  7. 拓宽融资渠道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资质较高的物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推动政策性担保公司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贷款担保。支持物流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或募集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物流项目建设。

  (四)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

  1. 做好物流统计工作。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四川省现代物流协会要开展第三方物流各项指标的信息统计、市场监测工作。认真分析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状况,为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协助政府及企业完善行业规划、制定行业发展政策。

  2. 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定期组织第三方物流企业经验交流、互通信息,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企业的呼声,向企业传达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动向,推广第三方物流理论及应用研究,努力形成以平台促机制、以机制促发展的政企合作新局面。

  3. 促进行业自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熟悉企业、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及时全面的特点,从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有序竞争、行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五)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

  1. 构建多层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职类物流专业学历教育,大力培养一线实际操作人员。鼓励和引导大中专院校开办物流专业,主要培养中层管理和技术管理人才。鼓励举办各种类型的物流研究生课程班和短期培训,加快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聘请国际一流物流专家、物流企业家参与我省物流人才的培育,加快培育与国际接轨的物流人才。开展并规范物流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

  2. 构建全方位物流人才引进政策保障体系。制定高水平物流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物流人才发展、创业、工作及居住的优良环境;建立富有竞争力的物流人才薪酬体系,为物流人才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和空间,鼓励人才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物流人才竞争。

  五、规划实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公共网站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普及现代物流理论知识,提高全社会现代物流意识和水平。多形式、经常性地开展现代物流理论与务实的研讨活动,营造现代物流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开展规划内容的必要培训,调动各方面参与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分解目标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应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把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落实到各年度具体工作和建设项目上,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的年度检查。加强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三)强化检查督促。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省商务厅负责组织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实施的方向、重点及其政策措施作适时调整完善。加强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扩大政务公开,强化信息引导,健全与公众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落实重大项目。采取省、设区市、县(市)三级共同推进的办法,抓好列入规划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重大建设项目的推进和落实工作。加快在建重点建设项目工程进度,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争取早日建成使用;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加强项目策划开发,形成在整个规划期内能够不断生成、投产、续建和新建一批项目的滚动发展格局。

  附件:名词解释

  

附件

  

名词解释

 

  物流(Logistics):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物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物流既包括流通领域,又包括生产领域,是指物质资料在生产环节之间、产成品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之间的物理移动;狭义的物流只包括流通领域,指作为商品的物质资料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发生的空间位移。

  第三方物流(theThird-PartyLogistics):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指物流配送活动由商品的供方和需方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第三方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提供从生产到销售整个流通全过程的物流服务,包括商品运输、储存、配送以及包装加工等一系列增值服务。

  与传统的物流运作方式相比,第三方物流整合了多项物流功能,能使被服务的企业集中精力专注于生产和经营,减少雇员并节省物流开支。第三方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1) 第三方物流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之上;

  (2) 第三方物流是合同导向的系列物流服务;

  (3) 第三方物流是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物流配送(LogisticsDistribution):是按照用户的订货要求,经过分货、拣选等货物配备工作并经过配装把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

  物流配送是伴随着大生产、大流通而出现的一种完成资源配置和满足消费需求的方式。由于物流配送实现了定时、定量、准时性、计划性、即时性、低费用甚至可以实现客户的零库存,以至于可以完全取代客户原有的供应系统,用更高的质量和更低的成本对用户实现供应,实现企业销售和用户供应的一体化。

  物流园区(LogisticsPark):大型综合物流服务活动的集聚地。一般应设在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所在地,且有很大的物流需求量,有充足的用地空间。其功能由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专门化综合设施以及运输场站、仓储等单一功能的专业化设施共同组成,可以集中提供各种形态和环节的物流组织服务。

  物流中心(LogisticsCenter):综合物流活动的集聚地。一般主要依托公路运输,且有较大的物流需求量,有一定的用地空间。面向社会服务、物流服务的物理设施(场、站、库房及装备)健全;信息网络和服务能力齐备;辐射范围较大;适应少品种、大批量存储吞吐能力要求;能够统一经营和管理供应链物流业务等功能。

  配送中心(DistributionCenter):是在有较多物流需求的地区设立的面向大型工业制造企业、大型商贸企业的物流服务设施的集中地。一般其物流需求量在一定规模内,且用地空间有限,应视交通与用地情况而设。能够为特定的用户提供服务;商品配送服务的物理设施(场、站、库房及装备)健全;信息网络和服务能力齐备;辐射范围主要以城市或企业销售网络为依托;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频率配送要求;以配送服务为主体兼具产品库存控制与储存服务等功能。

  逆向物流(ReverseLogistics):物品从供应链下游向上游的运动引发的物流活动,是指在企业物流过程中,由于某些物品失去了明显的使用价值(如加工过程中的边角料、消费后的产品、包装材料等)或消费者期望产品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失去了效用或已被淘汰,将作为废弃物抛弃,但在这些物品中还存在可以再利用的潜在使用价值,企业为这部分物品设计一个回收系统,使具有再利用价值的物品回到正规的企业物流活动中来。

  逆向物流的存在取代了传统物料的单向运作模式,有利于减少不适当物流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减少因焚烧、填埋带来的资源浪费。同时也能降低企业处理废旧物品的成本,改善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绩效,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应急物流(EmergencyLogistics): 为满足突发性的物流需求,非常规性地组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通常包括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回收和信息处理等功能性活动。与常规物流追求效益最大化不同,应急物流更强调以最短的时间实现物流效率的最大化。

  从广义来说,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对物资、人员、资金等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组织活动。

  多式联运(MultimodalTransport):联运经营者受托运人、收货人或旅客的委托,为委托人实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全程运输以及提供相关运输物流辅助服务的活动。

  冷链(ColdChain):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

  冷链物流(ColdChainLogistics): 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是需要特别装置,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型态、物流成本所占成本比例非常高的特殊物流形式。

  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包括: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特殊商品:药品。

  农业物流(AgricultureLogistics):是指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对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及以农村居民为服务对象的物流配送等相关服务和信息,从供应源到消费源所进行的组织、控制与管理等经济活动,是全社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技术(LogisticsTechnology):是指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以及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总称。物流技术概括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两个方面。物流硬技术是指组织物资实物流动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站场设施及服务于物流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网络设备等方面的技术;物流软技术是指组成高效率的物流系统而使用的系统工程技术、价值工程技术、配送技术等。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erManaged Inventory,缩写VMI):按照双方达成的协议,由供应链的上游企业根据下游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销售信息和库存量,主动对下游企业的库存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库存管理方式。

  联合库存管理(JointManagedInventory,缩写JMI):供应链成员企业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并实施库存控制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式。

  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缩写RFID):俗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产品电子代码(ElectronicProductCode,缩写EPC):EPC的载体是RFID电子标签,并借助互联网来实现信息的传递。EPC旨在为每一件单品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实现全球范围内对单件产品的跟踪与追溯,从而有效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EPC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综合的系统。

  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 缩写EDI):是指按照同一规定的一套通用标准格式,将标准的经济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在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由于使用EDI能有效的减少直到最终消除贸易过程中的纸面单证,因而EDI也称为“无纸交易”。

   
 
   
 
 
订阅须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为公开出版发行刊物,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全国统一刊号CN51—1727/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991,半月刊,A4开本,约40页码,全年24期。
一、《公报》由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按期直接邮寄给每位订户,保证刊物准确及时送到订户手中。
二、订户可到所在市(州)、县(市、区)工作站、联系点办理订阅手续,由各工作站、联系点统一报省政府信息公开办,也可直接到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订阅。订阅价每册5.00元,全年24期共计120.00元(含邮寄费)。
开 户 行:工商银行成都春熙路步行街支行
户  名: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帐  号:4402208009100215971
本刊社址:成都市督院街30号省政府院内
联系电话:(028)86604546
传  真:(028)86605771
联 系 人:朱 莎
邮政编码: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2    蜀ICP备 1300128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二维码 头条号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