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四川省“十一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
的通知
川办发[2007]34号 二○○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四川省“十一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十一五”利用外资规划
“十一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开放四川”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内外环境变化和我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利用外资的方式、领域等都将出现较大变化。适应新的形势,加强对外资产业和区域投向的引导,更加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对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明确了未来5年我省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是指导我省“十一五”利用外资的纲领性文件。
一、“十五”利用外资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我省抓住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效益都有很大提高。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1.95亿美元,比“九五”增长13.4%。其中,外商投资35.9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69.1%,借用国外贷款16.1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30.9%。截至2005年底,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28.8亿美元,居西部地区第1位。其中,吸收外商投资70.2亿美元,借用国外贷款58.6亿美元。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达到7317家。我省利用外资结构更加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显著提高。利用外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建设资金的不足,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扩大了出口,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理念,培养了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管理人才,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增强了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外商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十五”期间全省吸引外商投资年均增长15.2%,占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外商投资总额的50%以上,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836家,来川投资的跨国公司明显增多。截至2005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共有111家在川投资或设立了办事机构,其中有40家来川直接投资成立了外商投资企业。
(二)外商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 “十五”期间制造业是外商在我省投资的主要领域,制造业吸收的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55.8%。外商投资制造业的产业链进一步向两头延伸。在英特尔、摩托罗拉的带动下,必盛、TCL、中芯国际、友尼森、爱立信、微软等一批著名公司也陆续来川设立研发中心或投资办厂,带动了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成都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生产集聚区。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服务业领域吸引外资较大增加,批发和零售贸易、科研和技术服务、银行保险、社会服务等都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伊藤洋华堂、家乐福、宜家、易初莲花、沃尔玛等跨国商品零售企业已经或即将进入成都市场。英国渣打银行、香港汇丰银行等6家外资金融机构在四川设立了分行,中英人寿等3家外资保险机构也在四川正式营业。
(三)利用外资方式趋向多元化。在成都自来水六厂引入外商投资特许权方式后,我省公路领域积极开展了BOT投资方式的有益探索。继成渝高速、东方电机发行H股之后,国嘉制药等一些企业相继在对外发行可转换债券、股票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国际金融公司(IFC)等国际金融机构以参股、贷款和设立投资基金等形式逐渐增加了对四川的投资力度。股份公司、股权和资产并购逐渐被外资青睐。“十五”期间独资成为外商投资的首选方式,“十五”末期外商独资企业利用外资占同期全省吸收外商投资的比重达到70%。同时增资也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方式,大型增资项目明显增多,菲尼克斯、英特尔、拉法基、汇维仕、和记黄浦等著名公司相继在川增加投资。
(四)国外贷款的投向更为合理。 “十五”期间全省使用国外贷款16.1亿美元,签约额约20亿美元,主要用于政府负责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范畴的投资项目和政府引导的投资项目。利用国外贷款已经建成成都—南充高速公路、绵阳机场、攀枝花机场、九寨黄龙机场、南桠河梯级电站、秦巴山区扶贫以及成都、乐山、德阳等地的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即将完成安宁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正在实施西昌—攀枝花高速公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四川人才培养项目以及一批扶贫、教育、卫生等项目。此外,雅安—泸沽高速公路已经亚行执董会正式批准,城市环境治理项目、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也正在加紧开展前期工作。教育、卫生、广播电视和高技术等领域使用国外优惠贷款得到拓展,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市级疾控中心、广播电视、消防以及县级医院建设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同时利用国外贷款推动企业节能降耗的一批工业项目也已列入国家规划并正在进行评估论证。
(五)外债管理进一步加强。我省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加强外债风险管理的有关要求,强化外债管理的宏观指导,实施“外债经营”,鼓励企业积极调整外债结构,探索采用“借低还高”、“借新还旧”以及资产权益转让等方式降低企业负债率和政府债务负担,取得了良好效果。四川省电信公司、二滩水电开发公司等企业先后使用国内银行低成本的现汇贷款置换高成本的外债计5.5亿美元,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成本,更好地发挥了外债项目的投资效益。外债管理工作已成为全省利用外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外商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十五”期间我省在改善投资环境上狠下功夫,减少行政审批手续,积极推行行政审批“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涉外经济地方法规建设,健全利用外资的地方法规体系。认真落实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对全省各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专项调查和清理规范,积极受理和认真解决投资者的投诉,努力维护外商合法权益。在双流国际机场实行落地签证,方便外商投资考察。2005年我省颁布实施了《四川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落实了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简化了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规范了外商投资项目管理。
“十五”时期我省利用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利用外资总量小,外资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还相对较弱。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出占全省工业产出的份额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外资的来源地和区域投向较为狭窄,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外资占75%以上,欧盟等发达国家在我省的投资较少。外资投向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盆周山区利用外资偏少。三是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不大。四是外商投资与我省一些优势产业的结合还不够。除区位因素制约外,全省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意识和理念还较淡薄,通晓国际规则的开放型经济人才还较欠缺,利用外资的产业基础和产业配套能力还较弱,投资促进体系不够健全,利用外资的法制环境、政务环境、信用环境等还不能完全适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
二、“十一五”利用外资的环境
“十一五”期间,随着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经济合作的启动以及我省投资环境的改善,四川吸引和承接国际资本流入和东部地区外资梯度转移的能力将会逐步增强,我省利用外资总体上面临较为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同时我们也要充分注意各种不利因素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有利因素。
1.国际直接投资趋于活跃,制造业、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有利的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世界经济形势趋好、各国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措施不断完善,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更趋活跃。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呈现加速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分流的趋势,技术资本投资扩张,外商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加。更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和研发环节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向基础条件较好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外商投资方式多样化,更多地采用了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投资领域不断扩大,逐步从制造业向金融、保险、旅游、商贸和物流等服务业领域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这为我省吸引外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区域经济合作快速发展,区域内投资增长成为国内外资本流动的新特点。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市场的逐步形成,将较大幅度地降低区域内资本流动的成本,促使投资更多地在整个区域内进行,我国与东盟以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安排逐步实施,将对我省利用外资产生积极影响。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势头强劲,成渝经济区已纳入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布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正在构建,给我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国内利用外资区域布局出现变化,外商投资梯度转移趋势将更加明显。随着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约束的逐步加剧,外商投资“西进”的趋势也正在加快。四川承接境外和东部地区资本和产业转移的能力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有望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基地、生产配套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劳动力输出基地。特别是我省成都平原地区有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要素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大、经济辐射面广、科技和人才实力雄厚、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具备更大规模吸收跨国投资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
4.四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利用外资的基础和环境不断优化。“十五”时期是四川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企业竞争力提高。政府管理和调控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更加健全,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利用外资的环境进一步优化,为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十一五”期间,我省将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法制四川、和谐四川、开放四川、生态四川的目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将为扩大利用外资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5.人民币汇率升值将促进利用外资增长方式的转变。人民币升值将促使外商更多地选择成长性好的行业进行投资,这有利于调整外商投资结构。随着我国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有利于促进投资便利化,扩大我省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改善外债管理,增强吸引外资的竞争力。
(二)不利因素。
1.吸引外商投资的整体竞争力不高。从总体上看,我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区位环境相对较差、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以及产业集聚度不高,现代物流尚不发达,商务成本相对较高,资源配置的承载能力不强,观念落后,涉外经济管理人才不足,投资促进体系有待完善,法制建设、执法能力、监督制度、行政管理体制还有待加强,全省扩大利用外资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利用外资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近年来,不仅俄罗斯、印度、泰国、越南、韩国等周边国家竞相推出了吸引外资的新举措,而且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也加大了对国际投资的争夺。在国内的外资梯度转移中,中西部省份为抢占国际、国内资本流入的先机,纷纷采取更加宽松的措施吸引外商投资,地区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特别是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这些地区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更大,我省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
3.国外优惠贷款来源减少,贷款条件也日趋硬化。近年来,国外政府对华优惠贷款减少,日元贷款可能在2008年停止,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条件更为硬化,加上我省外债余额规模较大,将使我省借用国外贷款受到更大的制约。
4.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对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土地、能源、矿产、重要原材料等资源、要素短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环境承载力面临更大考验。粗放的引资方式已不可持续,出口导向型外资和初级加工贸易有待调整升级。加快利用外资的结构调整,综合考虑利用外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筹协调吸收外资和境外投资,将成为“十一五”时期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5.从长期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利用外资有一定负面影响。人民币升值使以美元为股本金的外商投资的成本随之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资竞争力的提高。同时外商将加速分配企业利润,提高可分配利润的汇出比例,实施新的投资方案,不利于现有外商投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增资扩股。
三、“十一五”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省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总体思路:按照建设“开放四川”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抓住有利时机,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一个方针,抓住两个环节,注重三个结合,实施四个并重,积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努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上发挥外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应。
1.坚持“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方针,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拓展发展空间,推动我省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
2.抓住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两个关键环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把利用外资的着力点从比较注重政策优惠转移到更加注重综合环境优势上来。
3.把引进外资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
4.坚持注重吸引跨国公司与继续吸引中小企业并重、加快吸引服务业转移与继续更大规模承接制造业转移并重、引进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与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并重、吸引外商投资与积极有效借用国外贷款并重,在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力争全省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有较大提高。
(二)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通过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初步形成一批外向发展的城市群和重点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四川开放型经济,加速提升全省整体经济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十一五”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1.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全省实际利用外资预计达到70亿美元以上。其中,外商投资达到60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1%;借用国外贷款10亿美元以上。在川有实际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90家。
2.优化利用外资产业结构。在巩固与提升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同时,鼓励外资向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现代中医药、农产品深加工、旅游、物流、服务外包、研发、银行、保险、信息、中介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扩展。
3.调整利用外资地区结构。在促进成都建成跨国公司的西部总部基地的同时,结合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引导和促进外资在省内区域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4.提高对外借款水平。合理规划和引导国外贷款投向,提高贷款使用的质量和效益。密切跟踪汇率变化,适时调整外债结构,注意防范和化解外债风险,使全省国外贷款的借、用、还保持良性发展,使外债负债率保持在一个安全、合理的水平。
5.改善利用外资环境。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法制环境,强化产业导向,完善投资促进体系,优化政府服务,大力提高外商投资便利程度,促进全省利用外资的环境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十一五”利用外资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吸引外资的环境。
1.健全吸引外资的政策保障体系。根据发展、改革和开放的要求,努力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创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制定完善投资促进、收购兼并、风险投资、BOT等地方性配套法规,规范各地吸引外资优惠政策,提高政策的连续性和透明度。制订并动态更新《四川省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
2.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改进政府服务方式,依法行政,加强政府对外资的规范引导,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建立完善对外经济信息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为各类投资主体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培育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市场中介在利用外资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并逐步完善外商投资重大问题协调机制,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协调和服务,高度重视和及时处理外商投诉,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3.着力解决吸引外资的配套条件。完善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建立高质高效的产权评估机构。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国内信贷资金与外资的结合使用,多渠道解决外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提高跨国公司进驻四川的产品配套能力。完善土地供应机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完善外籍工作人员服务设施建设,营造安商环境。
4.继续改善投资硬环境。重点抓好能源供应、交通运输体系、出海大通道等关键性工程的建设。积极实施全程“大通关”,加快电子口岸和口岸信息平台建设,切实提高通关能力和通关效率。
5.创建和发挥综合环境优势。坚持以人为本、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深化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社会意识,努力营造文明高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亲商助民的社会氛围,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
(二)强化吸引外资的产业导向。
1.继续拓展外商投资新领域。全面开放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积极开放服务业,逐步开放资本市场,除国家禁止进入的领域外,所有领域一律向境内外投资者开放。鼓励外资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参与垄断行业改革。
2.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社会化协作为突破口,促进以龙头企业或品牌为核心的同类和相关企业聚集,延伸产业链,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塑造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产品、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更高的层次上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强外资企业和省内企业的联系,积极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实现产业链的纵向延伸。鼓励中小企业对外合资合作。
3.积极引导外商投资结构升级。把利用外资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突出国际知名企业与我省支柱产业的对接,积极鼓励外资投向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现代农业,以电子信息和重大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优势制造业,以旅游和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交通和城建环保为主要取向的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
(1)现代农业。着力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种植业、养殖业。积极组建中外合资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引导外资投向水果、蔬菜、茶叶、生猪、中药材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鼓励外资向农产品的优势产区集中,优化农业布局,促进形成我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鼓励外商投资农产品市场渠道建设,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产品销售经验,帮助农民摆脱粗放经营模式,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有效销售渠道,把我省建成西部最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营销中心。加快建设中加合作的小农户适应全球发展项目,争取种植40万公顷小桐子的生物能源原料基地项目尽快在四川实施。
(2)优势制造业。按照工业强省的总体思路,重点在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现代中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引进外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我省外商投资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效应,加快友尼森芯片封装项目、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项目、莫仕公司连接器生产项目、英特尔二期微处理器项目、台冠科技6英寸芯片制造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家信息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通过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速体制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近期重点抓好台湾亚东水泥生产线项目、台玻浮法玻璃生产二期工程、攀成伊红石油钢管生产线项目、赫比模具和家用电器制造等重大外商投资项目。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吸引外资发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加工业,提高就业水平。
(3)旅游业。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在建设国际旅游精品以及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度假休闲、商务会展等方面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完善旅游设施,开发旅游资源,拓展旅游深度消费。通过外资吸引境外客源,推进行业整合,改进经营管理,提高旅游经济素质,壮大旅游产业。
(4)服务业。利用外资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引进现代商业经营理念和国外先进的分销手段、营销网络和服务手段,有序发展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推动企业承接加工贸易业务,参与外资企业的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积极吸引外资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稳步有序推进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争取更多的境外金融企业在川设立分支机构,吸引外资投向物流、教育、科研、医疗、外贸、咨询、法律等领域。鼓励外资以多种形式广泛参与我省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物流先进技术,提升我省物流企业素质。利用成都获得全国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契机大力发展服务业外包。推动1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四川,培养100家取得国际资质、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服务外包企业,培养10000名高级服务外包人才,全方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5)基础设施。重点在公路、桥梁、隧道、港口、铁路、机场和城市道路、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领域吸引外资和借用国外贷款,提高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对四川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保障能力。鼓励外资参与城市的供气、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支持外资积极参与我省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三)统筹利用外资的区域布局。
1.努力打造外商投资重点区域。按照全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有序引导外资向空间规模较大、产业特色比较明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重点区域集聚,努力打造外商投资重点区域。
(1)成都经济区。发挥成都市“三中心、两枢纽”的综合优势,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设立制造中心、采购中心和研发中心,使成都市成为跨国公司在西部的总部基地。围绕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完备的产业体系、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在以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以金融、物流、会展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积极开展对外合作,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建成中国西部环境优、效益佳、后劲足的外资密集区域。
(2)川南、攀西、川东北经济区。依托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劳动力充足等优势突出重点构建四川开放型经济特色产业基地和配套工业基地。川南经济区重点开展天然气化工、机械、建材、名酒、名茶和煤电路化港一体化等领域的对外合作,吸引外资投向以长江上游水资源保护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攀西经济区重点引进水电开发及配套产业,推进钒钛、稀土、钢材以及早熟蔬菜、亚热带水果、花卉、中药材等优势资源的对外合作。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开展天然气化工及其产业链、农产品深加工以及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油橄榄等特色农产品的对外合作。
(3)川西北经济区。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积极吸引外资投向水电开发、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旅游以及以蔬菜、水果、中药材、草食牲畜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推进区域内利用外资的增长,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积极培育壮大各类开发区。加快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开发区的资本、产业集聚效应和吸收外资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作用,使开发区成为吸引外资的集聚区。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开发区完善现代物流、工程配套、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和科技创新等产业服务体系,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跟进配套产业,扩展产业链,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集群和研发集群。各开发区要明确定位,突出优势,实现产业优化布局,促进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支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设立出口加工区和物流园区。加强与沿海地区园区的合作,建立良好的相互协作机制。
(四)拓展利用外资的方式。
1.继续积极吸引外商在我省新建企业。充分发挥外商新建投资企业在促进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对国内企业的带动作用,继续鼓励外商以合资、合作、独资方式来川兴办企业。鼓励现有外资企业以利润再投资、增资等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抓住外资梯度转移的契机,努力吸引沿海外商投资企业在我省再投资,鼓励我省企业境外上市融资,规范返程投资。同时积极研究国际资本市场新的投资方式,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来川投资。
2.注重以跨国并购方式利用外资。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发展需要鼓励和支持外资以并购、参股、再投资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盘活国有资产。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积极稳妥地承接外资并购,壮大企业实力。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要求逐步放宽或取消对外方控股企业的限制。
3.逐步推广项目融资、证券融资、特许经营和风险投资等利用外资新方式。鼓励外资通过政府特许经营、租赁、股权转让等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积极推进省内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支持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成套设备以及飞机购置以租赁方式利用外资。加强与国外有实力的基金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高度重视国际无偿援助,争取更多的外资支持我省公益性事业发展。
4.加大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力度。鼓励跨国公司在川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等各类营运中心和生产基地,加强与省内企业的战略性合作,吸引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和长期投资,提高跨国公司本地化程度。继续吸引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提高就业水平。
(五)提高投资促进的水平。
1.建立健全投资促进体系。加强招商引资的战略研究,调整完善投资促进策略,分年推出投资促进报告。按照“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主体唱戏”的思路转变招商机制,积极扶持和引导行业组织的发展,加强各类投资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投资促进专业化水平。在积极开展网上招商、代理招商、小分队招商、园区招商、驻点招商和产业链组团式招商的同时,加强对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的投资促进,特别是与已来川设立分支机构的跨国公司的沟通交流和跟踪服务,促进其在川投资。继续办好中国西部投资博览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增强创新性和实效性。
2.提高项目策划水平。加强与战略投资者、国际大财团和有实力的基金合作,重点瞄准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大公司,策划产业关联度高、对经济拉动力大的关键项目。要以群体集聚发展的原则指导项目策划,着力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和导向作用的大型产业化项目,利用产业自发聚集的特性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引导和扶持优势产业的连片植入。推动政府投资的大型项目设备进口面向跨国公司招标,争取跨国公司在川投资。多渠道了解外方需求,积极主动策划项目,从产业链中寻找关联项目。建立动态项目库,形成多层次的项目策划和推进格局。
3.加强投资促进工作的区域协调。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谋划吸引外资工作。积极探索以经济区为载体的投资促进工作,探索各地联手推进招商引资活动、产业协作配套的有效合作机制,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水平和实效,走出投资促进的新路子。
(六)积极有效地借用国外贷款。
1.用足用好国外优惠贷款。抓住国外优惠贷款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良好机遇,根据全省经济发展要求和债务偿还能力积极、合理、有效地借用国外优惠贷款,力争使国外优惠贷款保持一定规模。积极争取国家对经济效益较差的公益性贷款项目的贴息支持,增强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偿还能力。
2.优化国外优惠贷款投向。积极探索和拓展贷款领域,重点扩大国外优惠贷款在交通、能源、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事业领域中的使用规模,争取在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循环经济、公共卫生建设、小城镇发展、农民职业就业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3.探索使用国际商业贷款。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积极稳妥地开展借用国际商业贷款工作,支持经济效益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项目以及符合条件的企业采取在境外发债、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借用国际商业贷款。
4.健全完善借用国外贷款项目管理机制。实行贷款项目法人责任制,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益。加强对借用国外贷款的全过程管理,健全和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借、用、还机制,建立更加行之有效的转贷和担保机制,使全省的国外贷款的借、用、还始终保持良性发展。
5.加快国外优惠贷款项目的前期工作。按照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农业、交通、能源、环保等专项规划,建立国外贷款项目库。在继续抓好世行贷款四川城建环保项目、世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项目、世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农村社区扶贫项目、亚行贷款西昌—攀枝花高速公路、日元贷款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日元贷款高校人才培养项目、科威特政府贷款宜宾—长宁旅游公路、德国政府贷款市级疾控中心项目等在建项目的同时,积极开展列入国外贷款规划备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世行贷款四川城市环境治理项目、世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亚行贷款雅安—泸沽高速公路、亚行贷款达县—万源铁匠垭高速公路、日元贷款长江上游中心城市供排水管网环保建设等项目早日实施。
(七)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
1.建立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现有利用外资的政绩考核和工作目标体系,通过引入技术含量、国内配套比例、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新增就业等综合指标,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利用外资考核评价体系,力求避免片面追求招商引资数量,忽视引资成本和质量的现象,更加注重利用外资的长期效益和整体效益。建立合理的外商投资项目评价标准,加强项目评估,提高外资综合效益。加强外资队伍培训,提高利用外资效率。
2.增强外资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提高跨国公司和大项目的投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引进,防止技术水平低、对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外资项目进入。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不断提高外资企业的土地利用效率,扩大税收和就业水平。
3.注重吸收外商投资和借用国外贷款项目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运作机制,注重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构建利用外资预警机制。进一步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将国外贷款和国际证券投资等间接外资控制在合理水平。认真分析和评价利用外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以及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的潜在影响,适时提出预警方案。建立外债风险预警体系和外债监控指标体系,切实加强外债全口径管理,搞好外债经营,防范和化解外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