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年 份:
期 号:
关键字:
按文号:
搜索 高级搜索 重置信息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责       编
编       校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下达2005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川府发[2005]10号 二○○五年三月四日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全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据此安排工作。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各地、各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关于全省2005年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省发展改革委    (二○○五年二月五日)

    四川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促进发展,深入实施"三个转变",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宏观调控初见成效,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有所缓解,薄弱环节有所加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所提升,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556亿元,增长12.7%,其中一、二、三产分别增长5.9%、17.7%和10.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4.1亿元,同口径增长2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200亿元,增长31.2%,创历史最好水平。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播种面积扭转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达到9500万亩,增加368.3万亩,粮食总产量3326.5万吨,增产143.2万吨。投资结构得到优化,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投资保持适度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48.5亿元,增长22.7%,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国家重点调控行业投资增速比年初回落52.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薄弱环节投资分别增长88.6%和42.3%,电力、煤炭和石油等"瓶颈"制约行业投资分别增长90.6%、1.1倍和96.5%。消费需求趋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4亿元,增长14%,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9%。改革开放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投资体制、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等各项改革迈出新步伐,民营经济增加值和民间投资分别达到2568.5亿元和1622.7亿元,分别增长21.1%和28.6%;完成出口39.8亿美元,增长24.2%,引进省外资金480亿元,增长57.4%。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大,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4%,低于5%的控制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9.9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2580.3元,增加350.4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2005年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圆满完成"十五"计划,夯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的国际国内形势总体上将有利于我省经济保持较快发展。从国际环境看,虽然存在国际石油价格高位运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增强等不利因素,世界经济仍保持增长趋势,国际贸易继续扩大,国际投资依然活跃。从国内环境看,今年国家将继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省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省内环境看,也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一是随着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不断深化,各地、各部门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将进一步推动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二是我省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上升期,增长的惯性将推动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三是随着"三个转变"的深入推进,改革力度加大,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将进一步增强。四是随着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进一步具备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吸纳国内外资金技术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还是低水平的快速增长,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强,人均指标还比较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很大,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继续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二是煤电油运紧张,电煤供需缺口较大,拉闸限电现象比较突出,道路运输趋紧,短期内难以解决紧张问题。三是工业产成品库存增多,产销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收账款增加。四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十分繁重。五是投资结构还不够合理,投资效益不高,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还有待加强。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长期积累、制约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较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可能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八届四次全会的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川战略,加快"三个转变",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一总体要求,要把握好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一是继续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进一步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引导各方面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二是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四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五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基本条件,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4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3‰以内。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把精力放在深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三、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关键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加快发展。在编制"十一五"规划、安排生产力布局、研究重大政策、实施重大项目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培育壮大工业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41.8∶37.7。
    一是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努力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好势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491亿元,增长4%,新增粮食播种面积10万公顷,粮食产量达到3356万吨以上。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和免征农牧业税及附加政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发展,抓好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构建共担风险、共享效益的新机制。加快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抓好紫坪铺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和农村"六小工程"的建设。加快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稳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实施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着力提高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劳动力素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力。
    二是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工业增加值达到2460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748亿元,增长13%。加快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积极推进知名品牌战略,通过实施企业重组、产业链的延伸,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水能、矿产等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水电、优质钢铁、钒钛新材料、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等产业基地。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推动成都东郊和德阳重大装备制造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研究提出钢铁、焦炭、铁合金等行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促进其产业结构调优、调高、调强。狠抓中小企业发展,在政策措施上加大支持力度,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进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力争在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帮助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国际竞争。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努力增加有效供给,搞好综合协调,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缓解煤电油运紧张局面。坚持市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降低产成品库存,提高产销率。
    三是以旅游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743亿元,增长9%。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加快五大国际旅游区的建设,启动西环线旅游线路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加大入境旅游工作力度,办好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和冬季旅游发展大会。积极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会展经济、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咨询、法律、科技等中介服务业,依靠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升级。
    (二)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保持我省投资适度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70亿元,增长12%。一是积极推进投资结构优化。进一步加强农林水利、生态环境、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薄弱环节建设,支持有利于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控制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项目建设。二是切实加强重大项目建设。按照"四个一批"的原则,确保遂渝铁路、德阳污水处理厂等50个项目竣工投产,加快建设紫坪铺、西攀高速公路等90个项目,争取开工广巴高速公路、溪洛渡水电站等80个项目,抓紧做好雀儿山隧道、80万吨乙烯等50个项目的前期工作。三是努力筹措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参与全省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的建设。加强银、政、企合作,建立完善与金融机构的工作例会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加大贷款贴息的力度,广泛推行BOT(建设-经营-转让)等多种融资方式,选择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和优质项目发行债券融资。四是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坚决查处政府投资项目中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三)努力拓展消费市场,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继续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抑制物价过快上涨,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一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努力增加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城乡消费。二是拓展消费市场。继续推动与城乡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餐饮、商贸、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供应,促进汽车消费,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身消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换代。三是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的建设,改善农村消费条件。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消费信贷。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四是加强物价监管。完善涉农价格政策,全面清理涉农收费项目和标准,健全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做好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制订和提前发布工作,保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继续推进运输、电力、石油、天然气、药品、水资源等领域的价格改革。完善土地基准地价体系,整顿规范医疗服务、教育、旅游、经济适用住房、物业管理等价格,维护正常有序的市场价格秩序。
    (四)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提高开放水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一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搞好主辅分离,规范国有企业兼并破产行为。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新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革投资项目审批制度,积极推行核准制、备案制,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推行项目公示制度、招投标制度、"代建制"和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加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监管和调控。三是加快公用行业改革。进一步开放市政公用行业投资、建设和运管市场,推进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公路养护和高速公路运管体制改革。四是稳步推进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切实搞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五是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六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搞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建立健全失地无业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七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促进产品出口、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改进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着力提高履约水平和引资实效。加强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区域的合作,承办好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和经贸合作洽谈会。
    (五)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着力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一是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容量。认真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的就业问题。二是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疾病预防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加快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逐步实行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积极扶持中医药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继续抓好"西部'两基'攻坚"、"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三大工程建设,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鼓励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和民办教育。四是加快发展科技、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事业,进一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五是继续加大以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盆周山区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投入力度,解决1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高度重视抗灾救灾工作,安排好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
    (六)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努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是加强生态建设。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认真实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川西北草原治理和湿地保护等工程,重点抓好生态脆弱区、水源涵养区和水土流失区的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二是搞好环境保护。继续整治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农村污染源,进一步加大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力度,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三是加快城市污水、垃圾环保设施建设。制定项目建设、运营、收费、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市环保国债项目建设,促进城市环保项目建设、运营由政府行为逐渐向市场化过渡。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制定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引导全民增强节约资源的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社会。
    (七)谋划长远发展,科学制订"十一五"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分析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我省实际出发,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体现特色,突出重点,提高规划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使之成为我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发展新跨越的中长期规划。一是研究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草案。二是认真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协调和衔接工作。抓好成德绵区域规划编制的试点,率先启动川南城市群发展规划。三是加强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合,使之形成合力。
2005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任务相当艰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深入推进"三个转变",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稳定为第一责任,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件:
    四川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附件(略)

   
 
   
 
 
订阅须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为公开出版发行刊物,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全国统一刊号CN51—1727/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991,半月刊,A4开本,约40页码,全年24期。
一、《公报》由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按期直接邮寄给每位订户,保证刊物准确及时送到订户手中。
二、订户可到所在市(州)、县(市、区)工作站、联系点办理订阅手续,由各工作站、联系点统一报省政府信息公开办,也可直接到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订阅。订阅价每册5.00元,全年24期共计120.00元(含邮寄费)。
开 户 行:工商银行成都春熙路步行街支行
户  名: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帐  号:4402208009100215971
本刊社址:成都市督院街30号省政府院内
联系电话:(028)86604546
传  真:(028)86605771
联 系 人:朱 莎
邮政编码: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2    蜀ICP备 1300128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微信
    微信二维码
  • 微博
  • 客户端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 头条号头条号
    头条号二维码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