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年 份:
期 号:
关键字:
按文号:
搜索 高级搜索 重置信息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责       编
编       校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规划(2008—2012年)》的通知

  川府发〔2010〕7号  二○一○年二月二日

(此文件已于2017年12月29日宣布失效)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四川省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规划(2008—2012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规划

  (2008—2012年)

  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核技术和新能源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是我省的特色优势产业,是国家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核心领域。

  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是我省抢抓发展机遇,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举措。

  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战略部署,特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我省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文件。规划期为2008—2012年。

  一、建设基础和条件

  (一)建设基础。

  1.科技研发实力雄厚。我省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在众多领域具有全国一流的研发能力。现有各类科技活动机构1294家,高等院校72所,居全国前列;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60万人,科技活动人员19.4万人,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西部第1位;拥有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27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7家;全省有两院院士57名、59人次。

  2.科技创新成果丰富。2008年共申请专利24335件,专利授权13369件,其中新增专利实施项目2720项,新增产值427.3亿元;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6499项,成交金额51.4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682项,有248项获得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6项,二等奖55项,三等奖167项。有2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中国驰名商标11件。

  3.企业创新活动活跃。2008年四川企业R&D经费投入达73.7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45.5%,高出科研机构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比重(40.1%)5.4个百分点。认定授牌省高新技术创新产品30个,产学研创新联盟59个,创新型企业511家。全省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824亿元,增幅49.1%;新产品产值率19.4%,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200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35.8亿元,同比增长24.9%,占GDP的份额由2006年的4.9%提高到2008年的6.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份额由2006年的16.4%提高到2008年的16.9%。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民用航空、生物医药、新材料、核技术和新能源为优势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5.创新基地建设卓有成效。成都市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命名的“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全省拥有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国家中药现代化(四川)基地和攀西钒钛工业园区等多个创新载体。成都高新区在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5位。

  6.创新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我省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52个,科技咨询服务机构517家,专利代理机构20个,技术合同登记点40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32个,产权交易市场、人才市场、条件市场和情报信息机构等40多家。

  (二)主要问题。

  1.企业创新主体薄弱。企业尚未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主体。创新型企业数量少,大多数企业技术含量不高,科技创新的投入偏少,企业R&D开支远低于东部地区,不到江苏省的一半。企业间技术合作不足,技术转移与扩散有限,关键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2.创新机制还不完善。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障碍,我省国防和民用、中央和地方、部门和地区、国有和民营以及产学研等各方科技力量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科技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研发效率相对较低。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足,行政资源和科技资源浪费较大,增加了科技创新的成本。

  3.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我省政府的科技创新投入主要来源于中央,地方政府投入偏低,其投入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此外,科技创新投入的稳定性不够,其中一些年份科技投入的增长低于财政支出的年增幅。企业创新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整体水平还很低。

  4.创新环境有待改善。科技创新的环境建设明显滞后,财政税收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和政府采购扶持等政策有待加强。科技园区和创业服务机构建设起步较晚,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转化及产业化平台建设任重道远。

  5.人才缺乏与闲置并存。一方面,重点领域的高技术尖端人才和高级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急需加强引进和培养;另一方面,中央在川单位和军事科研系统的科技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对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不够,人才流失严重。

  (三)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即将到来,国家扩大内需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使我省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面临重大历史性机遇。

  ——新一轮技术革命兴起的机遇。以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环保技术为主的重大突破正在孕育和催生新的技术革命,也带动了全球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这为既面临严峻资源和环境压力、又具有重大资源、环境、科技、人才和市场等优势的我省提供了重大机遇。

  ——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的机遇。国家出台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支持方向,为我省进一步加强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创造了重要有利条件。

  ——灾后恢复重建的机遇。国家为推动我省灾后重建实施特殊扶持政策、提供大量资金投入、采取各省对口支援等,为我省推进产业恢复重建、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冲击,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对我省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济增长存在不确定性。当前世界经济虽已出现积极变化,我国经济也持续回升,但经济发展的基础并不牢固,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高技术产品的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快速增长,国内外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产业受灾害影响严重。“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使我省部分高技术企业生产设施受到破坏,出现减产、停产,产业恢复仍需时日,对我省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造成了较大影响。

  ——发展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是在下一轮经济增长中获取制高点的关键,各国和各地都对此日益重视,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资源争夺和发展竞争也愈发激烈。

  二、建设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加快”,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动向,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科技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以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的根本,加快六大领域发展和十大基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整合,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民用航空、生物医药、新材料、核技术和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全面提高我省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工中的地位。

  2.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加强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扶持和服务,发挥企业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主体作用。

  3.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有机整合中央和地方资源,加快国防和民用科技资源融合发展,促进民营和国有资源优势互补,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合力。

  4.依托园区,集中布局。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指导,以产业园区为依托,通过加强政府引导,整合全省资源,突出比较优势,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重点区域和重点园区集中,形成集群化、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格局。

  5.培育人才,营造环境。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完善政策环境和政务服务,大力建设创新文化,努力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建设目标。

  到2012年把我省建成西部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国家重要的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国家重要的科技自主创新型区域。基本建成产业优势突出、生产规模宏大、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装备先进和基础平台完善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

  1.壮大一批优势高新技术重点产业。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核技术和新能源六大优势产业为重点,壮大生产规模,提高研发水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力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达到上世纪末国际先进水平。

  2.形成一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成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绵阳科技城成为西部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德阳成为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建成攀西、川南两个高新技术产业片区,攀西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新材料基地,川南成为国家高端化工基地。

  3.培育一批优势高新技术重点企业。到2012年,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

  4.建成一批自主创新基础平台。到2012年,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以上,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培育500个左右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

  5.打造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围绕六大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打造一批战略产品:大尺寸高清晰PDP电视机、民用航空整机、钒钛新材料及制品、高分子新材料、多晶硅及制品、重大装备、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稻、猪超级种等。

  三、重点产业领域

  (一)电子信息。

  扩大规模与结构调整并重,创新与引进并举,军工与民品互动,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强关键与共性技术研发,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到2012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增加值达到1260亿元。国家级研发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8家。

  积极对接国家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加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限移动通信网等重大专项。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推动关键技术领域突破,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电路、数字视听、网络与通信、军工电子、新型平板显示器等关键元器件、太阳能光伏、电子装备等八大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等离子体、液晶等平板电视,数字广播与电视节目、数字电影制作设备及系统,PDP或OLED等平板显示核心器件,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消费电子类芯片,信息安全产品,数据通信设备,行业应用软件,3D网络游戏产品、3G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军事电子等产品。

  专栏1 电子信息产业重大建设项目

  2008—2012年,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及续建项目46项,总投资约250多亿元,重点建设项目是:

  1.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项目

  2.华为成都软件工厂建设项目

  3.成都新梦达信息安全基地项目

  4.天府软件园二期建设项目

  5.富通成都光通讯材料制造项目

  6.京东方4.5代TFT-LCD生产线建设项目

  7.长虹PDP平板显示一期工程

  8.九洲LED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9.海英电子荫罩产品开发建设项目

  10.平板电视PDP、LCD二期电源建设项目

  (二)先进装备制造。

  发挥装备制造业技术优势,深化企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创新能力,推进结构调整,用信息化推动装备制造业上新台阶,加强关键与共性技术研发,重点做大做强发电成套设备、冶金化工重型机械、大型工程施工成套设备、轨道机车车辆、石油天然气成套设备、大型环保成套设备、数控技术及设备、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等行业(详见《四川省现代加工制造基地建设规划》)。

  (三)民用航空航天。

  充分利用军民结合的技术优势,走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强关键和重大技术创新,建成国家航空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到2012年,航空航天增加值达到90亿元。培育一批军民结合的大型航空企业,力争年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达到3—5家,打造5—7个高新技术产品知名品牌,占据国内民机市场20%份额。

  积极对接国家大型飞机专项,推动和形成航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争取形成直升机、民用支线客机、通用飞机等航空整机生产能力,开发研究航空电子、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开展中、小型燃气轮机的成套设备研制,大力开发高炉余压涡轮发电机组,开发研制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机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航空物流系统,做大航空维修,大力研发大型航天火箭、空间飞行器、航天火工品等主机或配套产品。

  专栏2 航空航天产业重大建设项目

  2008—2012年,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及续建项目预计9项,总投资约80多亿元,重点建设项目是:

  1.成飞设计研究所研发平台项目

  2.双流通用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

  3.成都航空仪表郫县新生产区建设项目

  4.成飞集团民用飞机一期建设项目

  5.中航一集团空天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园区项目

  6.成飞集团扩能及民品基地建设项目

  7.香港天华郫县航空地面设备生产项目

  8.大型多功能低速风洞建设及测试产业化项目

  9.空管系统科研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四)生物医药。

  充分发挥生物技术和生物资源优势,跟踪生物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努力构建优势特色突出、生产技术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中药和生物产业基地。到2012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300亿元,培育5—1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打造10个以上知名高新技术产品品牌。

  积极对接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培育创新中药、血液制品、现代奶制品、畜禽副产物蛋白肽、富营养安全肉制品等产业链;形成创新中药、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生物高能饲料、新型高效兽用疫苗及兽药、生物农药等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一、二类新药、中药炮制、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可降解冠脉药物洗脱支架、引导诱导皮肤再生膜、表面改性的新型血管支架、血脂分离仪、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定量测定试剂盒、HIV唾液尿液快速检测试剂、生物农业、畜禽副产物蛋白肽、现代奶制品、新型高效兽用疫苗及兽药等。

  专栏3 生物技术产业重大建设项目

  2008—2012年,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及续建项目22项,总投资约50多亿元,重点建设项目是:

  1.修正双流制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2.科创温江复合型药物研发生产基地项目

  3.康美药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4.康弘生物药物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5.康弘赛金肿瘤类、抗感染类医药生产基地项目

  6.成都华西海圻新药临床前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7.川产道地药材柴胡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

  8.广安青蒿素系列产品开发建设项目

  9.泸州竹叶和黄栀子淬取建设项目

  (五)新材料。

  发挥钒钛、稀土、天然气等资源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延伸优化产业链,建立以先进技术为主导的规模化新材料产业体系,努力构建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12年,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450亿元,培育3—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打造6—10个知名高新技术产品品牌。

  培育形成钒钛新材料、特种高分子新材料、稀土新材料和超硬材料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钒钛高端产品、聚苯硫醚、聚碳酸酯和芳纶、PTMEG和聚甲醛、高性能永磁体、三元尾气催化器、超细碳化钨及碳化钨—钴复合材料、硬面材料、高性能钨钼金属丝、硬质合金型材及刀具刀片产品、数控刀片等产品。

  专栏4 新材料产业重大建设项目

  2008—2012年,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及续建项目81项,总投资约400多亿元,重点建设项目是:

  1.中蓝晨光院新津芳纶生产线建设项目

  2.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海绵钛建设项目

  3.龙蟒安宁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建设项目

  4.渣钢渣铁生产钒钛汽车制动鼓改造建设项目

  5.自贡硬质合金系统改造建设项目

  6.5000吨/年特种聚四氟乙烯树脂建设项目

  7.特种炭黑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8.聚苯硫醚(PPS)树脂规模化及深加工项目

  9.宜宾醋酸纤维素建设项目

  (六)核技术和新能源。

  充分利用核技术和新能源的资源技术优势,加强政府引导和资金投入,扩大对外技术合作,力争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上取得突破,把我省建成我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到2012年,力争在核技术利用、新能源设备生产能力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增加值400亿元,培育1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大型企业,打造5—8个知名高新技术产品品牌。

  培育形成具有领先优势的核电重大装备和非动力核技术、硅材料、风力装备、太阳能发电等产业集群,以及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产业链。重点发展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大面积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生物质液体燃料、放射性核素与放射性药品、低烟无卤阻燃电线电缆、工业CT、高强度纳米隔热膜、大型风力发电机、沼气成套设备及配套设备。

  专栏5 核技术和新能源产业重大建设项目

  2008—2012年,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及续建项目21项,总投资约200多亿元,重点建设项目是:

  1.军民两用核动力研发基地建设

  2.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生产线扩产技术改造工程

  3.天威双流光伏产业项目

  4.乐山太阳能电池项目

  5.东汽二、三期1500吨多晶硅项目

  6.眉山6000吨/年多晶硅项目

  7.中国节能(武胜)生物质能直燃发电建设项目

  8.青川县毛叶山桐子加工年产20万吨生物质柴油项目

  四、重点基地布局

  顺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企业集聚化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以园区为载体,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一)成都国家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为重点,以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加快建设成都国家民用航空、电子信息和生物产业基地。

  航空航天产业在成都市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都高新区西区重点布局,形成以整机研发为重点的基地核心区;依托成都新都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动机产业扩展区,建成航空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见图1)。

  电子信息产业以信息服务业和集成电路业为重点。信息服务业按“一个核心区、两条产业带、四个产业集聚区”布局:成都高新区孵化园和天府软件园核心区;武侯工业园—锦江区工业集中发展区—青城山软件产业带;锦江区工业集中发展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梅地亚广场—锦江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博瑞传媒产业园数字创意产业带;高新区的金融后台服务聚集区;市中心的网络信息服务聚集区;高新西区的集成电路设计聚集区;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制造业数字化服务聚集区(见图2)。

  

  集成电路产业布局以成都高新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为核心聚集区,逐步将产业链条扩展到温江区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光电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区以及成都市各区(市)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强区域内集成电路产业关联度,互动合作,互利共赢,带动全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见图3)。

  生物产业依托成都高新区、武侯工业园、南接西南航空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和金牛科技园建设核心产业区;依托温江海峡两岸科技园、彭州市工业集中发展区、都江堰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新都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邛崃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形成扩展产业区。

  新能源产业依托双流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光伏产业园及周边县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建立以双流县为新能源产业核心区,新津县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多晶硅材料产业)、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郫县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为配套发展区的整体布局。

  (二)国家军民结合型绵阳科技城。

  充分发挥国防科研生产基地的优势,推进军工技术向民用技术转化,搞好民用技术为国防军工的服务。以军民融合产业为主导,以绵阳科技城为载体,做大做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军民融合新兴产业,培育核技术应用、光电一体化、国防科技等战略产业,应用先进军民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建设“一基地(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两城(中国空气动力城、中国航天航空城)、多园(专业配套产业园区)”,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军民结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

  (三)德阳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以大型发电设备、重型加工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大型工程机械等为发展重点,依托德阳经济开发区装备产业园、辐射带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工业园、资阳机车产业园、眉山经济开发区、泸州长江机械工业园、自贡板仓工业园等园区,形成重大装备、汽车产业、机车车辆、工程机械、数控机床产业集群,建设我国重要、国际知名的先进重大装备制造基地(详见《四川省现代加工制造基地建设规划》)。

  (四)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

  以钒钛新材料产业为发展重点,依托攀枝花市钒钛产业园和攀枝花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形成钒钛产业核心区,依托米易县白马工业集中发展区、西昌钒钛产业园形成钒钛产业扩展区,把攀西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最大最强的钒产品、钛原料、钛白生产基地和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级的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详见《四川省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建设规划》。

  (五)乐山国家硅材料与副产物产业化基地。

  以太阳能光伏硅材料产业、电子硅材料产业、硅化工循环产业、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硅材料及光伏产业配套生产设备制造产业为发展重点,加快建设乐山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多晶硅项目及下游产品以乐山高新区和峨眉山市、五通桥区的工业集中发展区为布局重点;配套化工项目以五通桥区、犍为县和井研县的工业集中发展区为布局重点;基础原料项目以金口河区和峨边县的工业集中发展区为布局重点。

  (六)自贡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以硅氟新材料、超硬材料、炭黑材料、纺织新材料等为发展重点,在自贡建设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依托自贡高新区板仓工业集中区、晨光工业集中区和大安有色金属工业集中区,形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依托宜宾盐坪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形成新材料产业扩展区。

  (七)广元国家电子装备军民融合产业化基地。

  以增强军工电子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配套生产能力为发展重点,依托广元经济开发区建设国家电子装备军民融合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以零八一所、长虹欣锐、四川力源电子等企业为主体的军工电子发展,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大型电子系统装备及军用元器件产业集群。

  (八)成德绵阿坝等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

  以道地药材的种植、加工提取,抓好创新中药产业化的示范为重点,在成德绵阿坝等地建设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和创新中药的产业化示范基地。根据各地资源和技术条件,以成都为中心,德阳、绵阳、阿坝等地为重点,培育发展中药种植园区、现代中药科技研发园区、现代中药生产园区、中医药康复养生园、中医药文化博览园、藏药科技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

  (九)雅安泸州等生物农业基地。

  以生物制药、名优茶、藏茶、奶制品及其他农产品深加工为发展重点,依托川农大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川农大、雨城区大兴镇和草坝镇为核心区,以与主导产业生产基地有相似资源条件的区域为示范区和辐射区,加快建设雅安国家现代生物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浓香型白酒技术中心等技术平台优势,发挥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窖的质量技术管理优势,在泸州建设酒业集中发展区,构建白酒产业链创新技术平台,提升白酒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水平。

  (十)川南、川东北天然气高端化工基地。

  以突破合成气制备新技术、甲醇、二甲醚应用技术、有机硅、氟材料应用技术、天然气等离子法生产乙炔工艺技术为发展重点,依托泸州纳溪化工园区、军民共建化工园区、合江临港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川南沿江天然气化工产业基地。以加大天然气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促进资源就地转化,发展天然气化工及精细化工为重点,依托达州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巴中天然气化工产业园区、南充化工工业园、苍溪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广安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川东北天然气高端化工产业基地。

  五、实施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构建规划实施的协调机制。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省级相关部门、各市州参与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协调机制,负责协调解决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工作进展。

  2.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将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列入省级相关部门和相关市州的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加强各部门、各地区的工作协调。

  3.建立规划实施的考评机制。依据规划的总体目标和相关地区和行业发展目标,建立对各地区和各部门的规划实施考评体系,定期实施考评。

  (二)体制保障。

  1.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引导具备条件尚未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的大型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并争取获得国家或省级认定。推进重点地区和骨干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方法的试点示范,辐射带动全省各地区和企业技术创新。加强行业内大中小企业创新合作,加快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的转移。实施好重点行业的科技支撑计划,加大对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的支持。

  2.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产学研创新联盟。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储备,与科研院所共同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鼓励各有关行业协会围绕本行业的重大技术创新问题,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沟通联络的作用,推动本行业重点领域产学研创新联盟的构建。

  3.创新军民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制定省、市军转民科技创新产业化发展规划,加强军工企业和民品企业的交流协作,促进项目对接。通过收购、资产置换、合资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军工技术民品化领域。支持军工和地方科技平台相互开放,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三)资金保障。

  1.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资金支持。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化专项规划,重点筛选电子信息、民用航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优质项目,争取国家产业振兴资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农业成果转化资金等的支持。继续推进军民结合、发展寓军于民的科技创新体制,有效利用国家军工科技投入助推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加大对企业创新的财政投入。争取扩大省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力争省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20%以上。各类财政资金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民用航空、生物医药、新材料的重点产品研发,设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各市县结合实际,增加实施重大项目的财政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15%左右。

  3.拓展企业创新的融资渠道。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企业创新的融资服务,开展银行科技支行试点;建立政府参与并主导的担保机构,为企业创新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探索中小企业科技保险的运作模式,推进科技保险试点工作;建立咨询辅导机构,指导企业创新利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促进企业创新利用信托融资。

  (四)要素保障。

  1.保障能源供给。用电、用气指标向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倾斜,优先保障其枯水期用电。对用电量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争取直购电试点。

  2.保障土地供给。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用地给予优先支持。对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款有困难的重点企业和项目,可依法以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3.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向企业开放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植物资源共享平台、微生物共享平台、实验动物共享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加强与中科院的合作,依托中科院的科研装备体系,为我省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依托省知识产权局,为企业建立专利专题数据库提供技术支持。建设技术交易市场网上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吸纳、输出先进适用技术。

  (五)政策保障。

  1.实施重点产业技术支撑计划。围绕重点优势产业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点产业技术支撑计划,开发、应用一批能拉动内需、改善民生、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

  2.加强税收支持。落实国家和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重点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150%抵扣政策,继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使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减按15%的优惠政策。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权利人和公众的合法权益,提高行业自律、企业维权的能力。完善职务发明奖酬制度。建立重大事项预警、维权援助和纠纷快速解决机制。

  (六)人才保障。

  1.加快人才引进。通过强化技术合作和交流,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科研单位引进急需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高级人才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2.加强人才培养。加强重点技术和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加大对重点培养对象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强化相应考核和管理机制。鼓励企业加强人才培养,职工教育经费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3.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推行研发项目招标制、首席专家负责制、专业技术岗位竞聘推行力度。对于攻克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的个人,给予较高奖励。

  附表:四川省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重大项目表(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略)

   
 
   
 
 
订阅须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为公开出版发行刊物,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全国统一刊号CN51—1727/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991,半月刊,A4开本,约40页码,全年24期。
一、《公报》由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按期直接邮寄给每位订户,保证刊物准确及时送到订户手中。
二、订户可到所在市(州)、县(市、区)工作站、联系点办理订阅手续,由各工作站、联系点统一报省政府信息公开办,也可直接到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订阅。订阅价每册5.00元,全年24期共计120.00元(含邮寄费)。
开 户 行:工商银行成都春熙路步行街支行
户  名: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帐  号:4402208009100215971
本刊社址:成都市督院街30号省政府院内
联系电话:(028)86604546
传  真:(028)86605771
联 系 人:朱 莎
邮政编码: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2    蜀ICP备 1300128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微信
    微信二维码
  • 微博
  • 客户端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 头条号头条号
    头条号二维码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