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
川府发〔2009〕37号 二○○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此文件已于2017年12月29日宣布失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主动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省政府对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建设提出了“一极一轴一区块”的总体区域发展格局:“一极”,即成都都市圈增长极;“一轴”,即成渝通道发展轴;“一区块”,即环渝腹地区块。现就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的重要意义
成渝经济区四川行政区划部分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个市,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11108.1亿元,占全省的87.7%,占成渝经济区的70.1%。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对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形成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三大区域依托各自的发展基础、发挥各自的发展潜力、实现各具特色的发展目标,有利于促进攀西经济区、带动民族地区和巴中、广元等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有效途径。三大区域率先在“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中实现突破,有利于构建高效快捷的综合交通网络,促进现代服务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实力。
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是推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三大区域通过科学定位主体功能,实现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对接和社会发展对接,有利于形成合力,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成渝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的基本原则
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使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产业集聚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得到显著提升,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促进率先发展。按照省委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的要求,与国家及省内相关规划充分衔接,强化主体功能,优化产业布局,形成率先突破、全面带动的发展格局。
(二)坚持因地制宜,促进优势发挥。在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中,相关各地要认真审视区情,深入分析比较优势,准确定位发展方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尽快形成各具特色、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
(三)坚持市场运作,促进集约发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协调引导,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强产业配套协作,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基地化、经济规模化。
(四)坚持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把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一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
(五)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协同发展。始终把深化开放合作放在重要位置,打破壁垒,搭建平台,创新机制,不断增强区域合作内在动力,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共同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
三、做强成都都市圈增长极
(一)空间范围及发展现状。
成都都市圈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雅安全市,以及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简阳市,遂宁市船山区、大英县、射洪县,乐山市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峨眉山市、夹江县。
该区域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是成渝经济区内发展腹地最广、集聚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
(二)主要目标任务。
以建设大枢纽、构建大都市圈、推进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实现大带动为主要任务,加快建设“两区、两枢纽、三中心、五基地”,即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内陆开放示范区,西部综合交通主枢纽、西部通信枢纽,西部物流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军民融合国防科研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建成西部经济中心,成为引领西部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到2012年,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8年的54%提高到58%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万元;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08年的58.7%提高到63%以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的比重由2008年的38%提高到50%以上;金融、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占全省的比重由2008年的63%提高到65%;初步形成西部综合交通主枢纽;工业化城镇化联动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6%。
到2015年,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在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高,枢纽功能和辐射能力全面提升,建成中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优势产业集聚最多、城镇化水平最高、创业环境最优、城乡差距最小、辐射带动力最明显的大都市圈。
(三)工作重点。
1.加快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成都主枢纽建设,提升次级枢纽功能,实现铁公水航联运,完善一小时都市圈交通网络。对外,突出大通道建设;圈内,构建高效便捷网络。
铁路 重点加快通道建设,连接周边省会城市,加快成兰、成贵客专、成西客专、成渝客专、成昆扩能改造等铁路项目建设,直接引入12条铁路形成环形枢纽布局。完善成都市地铁网络。加快建设成绵乐等城际铁路,构建覆盖主要城市的城际快速客运系统。
公路 突出与周边省(市、区)高速公路的畅通连接,加快建设成都-自贡-泸州-赤水(川黔界)、成什绵、成都-南部-巴中-桃园(陕西界)等高速公路;新建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完善公路客货运输体系。多向扩展提升区域路网覆盖水平,推进区内国省干线、大件公路改造升级和农村公路建设,打通断头路,提高通达深度。
水运 重点建设乐山港,发展江海直达联运,加快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形成至上海的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构建成都主枢纽最快捷的出川水运大通道。
航空 重点完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枢纽功能,加快建设新航站楼,规划建设成都第二机场,新建乐山机场,优化航线网络结构,拓展通往亚洲、欧洲、北美等地的国际航线和航班。
2.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核心战略,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为主线,做强做大现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辐射功能,发挥集聚效应,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突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抓好装备、石化、汽车、航空航天、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推动重点产品上规模、上水平、上台阶,培育一批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打造特色鲜明、配套协作、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完善成都金融中心功能,构建辐射西部的金融服务网络,积极发展服务外包,做强以遗产与文化、休闲与度假、商务与会展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
3.提升重点产业园区竞争力。以增强产业集群、企业集中、人才集聚发展为重点,完善都市圈内5个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25个省级开发区、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区、石化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大幅度提高园区综合配套和服务能力。优先发展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工程机械和机车车辆为代表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太阳能、核能、风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现代物流、工程装配配套服务、信息服务、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率先吸引区外、境外、国外投资,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服务外包,建设一批西部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中园区。
4.加快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科学定位特大城市成都的发展功能,加快发展绵阳、德阳、乐山、资阳、遂宁、眉山、雅安等大中城市,强化城市与城镇之间的联系,完善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城镇体系。大力改善基础条件,积极拓展城市外部空间,合理引导人口、产业集聚,提高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运行效率。
四、壮大成渝通道发展轴
(一)空间范围及发展现状。
成渝通道发展轴主要包括自贡、宜宾、南充全市,以及泸州市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叙永县、古蔺县,内江市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乐山市犍为县、井研县、金口河区、马边县、峨边县、沐川县,遂宁市蓬溪县,广安市岳池县。
该区域总体上正在迈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是成渝经济区内工业经济强、集聚人口多、经济发展潜力大的区域。
(二)主要目标任务。
以畅通交通物流网络、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城镇体系建设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资源富集、工业基础雄厚、多中心城市群的优势,主动融入成渝两个增长极,变交通走廊为通道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改变成渝经济区“中部塌陷”窘境,重点建设成渝经济区长江上游沿江以及成内渝、成遂南广渝三大发展带,建成西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经济走廊,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次高地。
到2012年,该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万元以上;机械制造、综合化工、新材料、汽车零部件、酒类食品等区域优势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以上;物流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3个百分点,货运周转量保持年均10%的增长速度;城镇化率达到42%。
到2015年,该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当年全国平均水平,优势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高,形成具有装卸存储多式联运的大型现代化港口群,建成成渝经济区城镇化水平高、产业集聚度高、区域一体化程度高的新增长极。
(三)工作重点。
1.加快建设区域性次级交通枢纽。加快泸州、宜宾及南充等港口建设,大力发展货运物流园区,形成铁公水航联运的次级枢纽。依托内江、自贡等城市形成物流配送的次级枢纽。加快长江川境段航道整治,推进嘉陵江航道整治渠化。加快形成城市间网络化立体交通系统,重点建设宜宾、自贡、内江、遂宁客运专线和叙永-织金等铁路及纳溪-贵州段、宜宾-攀枝花等高速公路。
2.大力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挥资源富集、工业基础较强和多中心城市群的优势,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延展特色优势产业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长江上游沿江发展带依托黄金水道,着力培育宜宾、泸州等港口城市的临港经济,拓展南向贸易通道,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物流中心、商贸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重型机械制造业基地、重化工产业基地、综合能源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形成川南沿江重化工业带,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长江上游综合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带。
成内渝发展带以高速公路、铁路客运专线为轴线,加快内江、自贡、资阳等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建设西部建材基地、硅氟硬质合金等新材料基地、汽车及零部件配套基地、盐化工及精细化工基地和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紧密连接成渝两大都市圈的经济增长带,带动两极纵深地区快速发展。
成遂南广渝发展带建设区域性现代工业物流和商贸物流中心,打造能源化工、电子轻纺、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促进丘区加快发展。
3.做强重点产业园区。依托省级开发区等重点园区,积极承接成渝两极产业转移,重点发展以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为代表的化工产业,以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和大型锅炉为代表的重大装备,以名酒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业,引导项目向园区转移,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建设成渝经济区配套产业聚集地。发挥内江、遂宁物流园区地处成渝中心的区位优势,构建统一、高效、开放的物流体系。
4.完善城镇体系建设。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等城市加速发展壮大,积极培育资中、江安、富顺等中小城市,借鉴成都和重庆两地统筹城乡改革的示范经验,推进城乡经济相融、产业互动,健全和完善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城镇体系。
五、加快发展环渝腹地经济区块
(一)空间范围及发展现状。
环渝腹地经济区块主要包括达州全市,以及广安市广安区、武胜县、邻水县、华蓥市,泸州市合江县、泸县,资阳市安岳县,内江市隆昌县,遂宁市安居区。
该区域总体上处于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是成渝经济区内两省市经济活动联系最紧密的区域。
(二)主要目标任务。
以服务都市、承接转移、形成基地、借力发展为主要任务,全方位加强毗邻地区的通道连接,积极对接产业,发挥配套作用,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形成承接重庆都市圈辐射的配套产业集群,打造川渝经济合作的桥头堡。
到2012年,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3%以上;汽摩零部件、天然气化工、新型建材等区域优势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建成5个以上产值上100亿元的川渝合作示范园区;基本完成省市间毗邻地区同级交通通道连接;城镇化率达到35%。
到2015年,该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当年全国平均水平,优势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高,省市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合作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初步形成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化配置、政策有机衔接、产业协同发展、成果充分共享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支撑我省发展新的增长区域。
(三)工作重点。
1.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以连接重庆通道、畅通毗邻区块为目标,加快达州、广安等省际交界的次级枢纽建设,加快达万电化改造和巴中-达州铁路建设,新建巴中-达州、达州-万州等高速公路。完成省市间毗邻区块的同级交通通道连接,形成便捷高效的铁路、高速公路通道,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以满足产业发展和城镇化需要为目标,重点建设小井沟水库等大型工程及泸州黄桷坝水库、广安七一水库、达州白岩滩水库等重点中型水利工程。重点实施嘉陵江、渠江等重点中小河流域防洪治理等堤防工程。
3.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以广安、达州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为重点,搭建好招商引资平台,主动承接重庆等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围绕优势资源开发,积极培育壮大以天然气、石油和盐卤为代表的化学工业,以汽车及零配件为代表的机械加工制造产业,以丝麻、服装为代表的纺织业,以综合利用为特色的新型建材产业,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重庆打造都市农业,重点发展茶叶、中药材、粮油等优质农产品,建设跨区域现代农产品、都市农业生产基地。
4.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发展达州、广安等大中等城市。借鉴成都和重庆两地统筹城乡改革的示范经验,科学定位毗邻县域经济主体的功能,加快中心城市建设,集约发展小城镇,合理引导人口、产业集聚,推进城乡经济相融、产业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六、完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同机制。完善省级协调机制,建立例会制度,分片实施,联动推进,协调解决跨区域的重大问题。支持区域内建立横向协调机制,设立由相关市、县(市、区)为成员单位的轮值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区域合作有关问题,协同推进各项工作。
(二)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职责分工。相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作为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职责,将“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纳入2010年工作安排,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基础,确立各自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并分年度制定工作方案、工作目标。四川省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协调推进“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相关工作,主动对接国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发展改革、经委、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商务、信息产业、国资、旅游、环保、地税、海关等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制定针对不同区域的差别政策,促进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加强指导服务,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三)强化监督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把“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各项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到年度计划之中,建立健全督查、考核、评价和问责机制。相关市人民政府要细化和分解各项目标任务,加强监督考核,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完成目标任务的相关市、县(市、区),由省政府予以通报表扬,省直有关部门要在项目安排、生产力布局、要素保障、财政奖励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