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年 份:
期 号:
关键字:
按文号:
搜索 高级搜索 重置信息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责       编
编       校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

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川办发〔2010〕96号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34号)精神,加快我省钢铁产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做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有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钢铁产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四川是国家重要的钒钛磁铁矿战略资源开发基地,钢铁产业基础较为雄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和推动全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不够准确,突出钒钛资源特色不够,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成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资源开发分散,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研发能力较弱,技术创新不够,一些关键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工艺装备水平提升缓慢,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整体不高,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等。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是转变我省钒钛钢铁产业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我省钢铁产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认清形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二、转变钢铁产业发展方式

  (二)突出钒钛特色。要突出钒钛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钒钛产品,提升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水平,尽快实现钒钛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三)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我省钢铁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发展不足,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和发展需要,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单纯追求量的扩张转变为“质”“量”并举和结构优化。因此,除国家和省已批准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外,2011年底以前,不再核准备案扩大产能的钢铁项目。同时,要不断优化存量,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市场需求量大、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钒钛钢铁及深加工产品,发展耐磨和耐高温高压的特殊钢、高强度和超高强度钢、特种铸锻件及合金等钢铁新材料,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四)坚持审批程序和准入门槛。新建和改造项目,坚持依法进行审批。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规定,已探明工业储量5000万吨及以上规模的铁开发项目和新增生产能力的炼铁、炼钢、轧钢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要组织对2005年以来建设的钢铁项目进行清理。要强化质量、安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管理,加大对违规建设项目的政策压力。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提升竞争能力。

  三、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

  (五)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持“分类指导、有保有压”的原则,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在2011年底以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淘汰30吨及以下炼钢转炉、电炉,以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具体工作按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执行。

  (六)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国家有关土地使用、差别电价、税收征管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和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要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结合我省行业实际,制定并及时公布我省淘汰落后企业和产能名单;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规范省内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为省级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做好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扶持优势企业发展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研究提出实行差别化电价的企业名单,采取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手段,推动企业落后产能淘汰和企业技术进步;会同财政厅积极争取国家淘汰落后奖励资金,并与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挂钩。各市(州)也要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奖励机制。

  (七)强化组织实施。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根据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提出的淘汰落后钢铁产能年度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到有关企业,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的督促检查。对未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和省安排的投资项目,实行项目“区域限批”,暂停对该地区项目的环评、供地、核准和审批。对未按规定限期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投资管理部门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批准新增用地,有关部门依法停止落后产能生产的供电供水。

  四、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八)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相关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重点抓好攀钢西昌钒钛综合利用项目,川威集团、达钢集团、德胜集团、龙蟒集团、西南不锈钢、攀阳钒钛、三洲特管等骨干企业的结构调整项目和灾后重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产达效。

  (九)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开展共性、关键、平台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缺失环节,重点支持低品位矿、表外矿、尾矿的综合开发利用,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产业化,钒钛低微合金钢深度开发,含钛高炉渣资源综合利用等提取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龙头、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大型企业集团的协作与联合,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五、进一步抓好节能减排

  (十)大力推进钒钛钢铁产业的节能减排。将节能减排与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大力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干法除尘、煤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烧结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三废”的综合治理和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水平。强化节能减排计量管理,提高能耗和排放计量检测的准确性和数据分析能力,切实加强环保监测、减排核查、清洁生产审核、能耗限额标准执行监察。进一步推动钒钛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

  六、推动企业联合重组

  (十一)着力推动钒钛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平等协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支持大型钒钛钢铁企业集团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攀钢集团与鞍钢集团尽快全面完成联合重组。支持川威集团、达钢集团等重点企业与国内大型钢铁集团开展多方位战略合作。推动装备水平达到国家准入条件的钢铁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支持企业沿上下游产业链实施整合。欢迎国内外大型钢铁集团和具有高新技术的钢铁集团到我省投资,兼并重组。注重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技术改造相结合,促进全省钒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十二)积极落实促进钒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根据国家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贷款授信、资本市场融资以及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等方面支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省级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能进行细化,狠抓落实。各地在淘汰落后产能和省内钒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要按照政策规定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权债务重组等问题,切实依法规范操作,保护出资人和职工合法权益,维护金融机构合法债权安全,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

  七、推进省内资源有序开发和“走出去”战略实施

  (十三)坚持省内矿产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按照四川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四川省铁矿地质勘查专项规划,加快钒钛磁铁矿勘查工作,提高我省钒钛磁铁矿资源保证程度。在符合四川省铁矿地质勘查专项规划和红格矿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省内钒钛钢铁产业重点骨干企业,对现有钒钛矿山企业进行参股、兼并,推动优势资源向重点骨干企业集中。支持现有矿山企业的深部开采,鼓励开发利用低品位矿、表外矿和尾矿。坚持统筹规划,合理有序,依法出让我省钒钛磁铁矿探矿权、采矿权,促进钒钛磁铁矿资源的节约、集约化开发利用。落实国家有关支持矿山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

  (十四)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省内钒钛钢铁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钒钛钢铁及配套企业到省外和国外开发资源,建立起稳定的资源供给保障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大型钒钛钢铁企业到国外建设钢铁厂和钢铁工业园区,提高钒钛钢铁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

  八、加强组织领导

  (十五)加强组织协调,狠抓工作落实。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做好省内钒钛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工作。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加强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办法。省内有关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反映钒钛钢铁行业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工作建议,帮助和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政策。钒钛钢铁企业要从产业发展大局出发,积极开展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抓好技术改造和创新,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附件:重点工作分工表

   
 
   
 
 
订阅须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为公开出版发行刊物,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全国统一刊号CN51—1727/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991,半月刊,A4开本,约40页码,全年24期。
一、《公报》由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按期直接邮寄给每位订户,保证刊物准确及时送到订户手中。
二、订户可到所在市(州)、县(市、区)工作站、联系点办理订阅手续,由各工作站、联系点统一报省政府信息公开办,也可直接到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订阅。订阅价每册5.00元,全年24期共计120.00元(含邮寄费)。
开 户 行:工商银行成都春熙路步行街支行
户  名: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帐  号:4402208009100215971
本刊社址:成都市督院街30号省政府院内
联系电话:(028)86604546
传  真:(028)86605771
联 系 人:朱 莎
邮政编码: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2    蜀ICP备 1300128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二维码 头条号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