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年 份:
期 号:
关键字:
按文号:
搜索 高级搜索 重置信息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责       编
编       校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加快成都金融后台服务

中心建设的意见

 

川办发[200778号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金融后台服务作为一个生机蓬勃的新产业,是金融业发展的延伸,它的发展将给城市、地区乃至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增长点。加快建设成都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解决地方就业并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推动成都建设成为西部金融中心。为此提出如下意见,请组织贯彻实施。

一、提高认识,抓住机遇

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的后台服务中心正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外资金融机构的后台服务中心也有向国内转移的趋势。面对这一发展机遇,全国各中心城市正展开新一轮竞争,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吸引后台服务中心安家落户。发展以成都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为代表的金融信息服务产业不仅将提供就业平台,还将成为带动枢纽,更是成都金融中心这一城市品牌的又一集中体现。

成都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力资源、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先天优势,加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在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方面成都市具有较为明显的后发优势和错位发展的可能。但作为中国内陆中心城市,其经济金融发展及开放程度与沿海城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建立成都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必须基于城市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技术力量、市场成熟度、金融聚集状况等全方位考虑。建立成都后台服务中心的规划、功能定位、扶持政策既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又要有高目标、高起点和高标准。

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及金融机构必须站在全省的高度积极配合,将成都的各项优势转化为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牢牢把握今后35年的发展机遇期,更新理念,及早谋划,积极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二、制定目标,找准定位

建设成都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目标是,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实现“通过5年的努力,将成都打造成为中西部首选、全国领先、辐射海外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的总体目标。

定量目标为:3年内实现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集中发展初见成效,争取各类金融机构总部在规划中将成都列入首选城市行列。金融大后台(包括银行、保险、信用卡、证券、基金、财务后台等)快速聚集,引进全国性和区域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15家,建设完成10家。省级后台服务中心高速发展,在中西部基本确立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发展领先地位。5年内实现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集中发展基本建设成型,金融大后台基本聚集成型,引进全国性和区域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20家,建设完成15家,服务范围覆盖全国,部分后台服务中心向国外提供服务,省级后台服务中心基本建设完毕,在中西部基本确立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发展领先地位。

功能定位上,以中西部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为基本定位,延伸作为国内金融产业的大后方,在吸引境内金融机构中西部区域及全国后台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金融机构后台业务市场;服务定位上,前期以承接数据单据处理、电话银行服务、综合档案管理等中低端业务为主,规划建设数据处理中心、电子银行中心等中端区域和集中档案库房等低端区域并辅以相应的政策支持,发展到业务流程方面的高端业务,从承接本土外包服务再到离岸外包;实现途径上,“走出去”和“引进来”齐头并进,积极争取境内金融机构的金融分支机构的落户以及各类后台服务中心的设立,同时鼓励和支持本地科技信息服务企业对外拓展金融外包业务,引进国外著名的服务外包企业合作,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充分吸收国际金融服务流程管理技术、客户管理技术等先进服务技术,形成现代金融服务意识,促进成都金融产业调整和创新;实现方式上,结合成都现有高新技术区、科技园区或金融高等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科技和金融的资源集中整合利用,集中建立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园区。

三、细化措施,稳步推进

采取统筹协调与市场选择相结合,政府支持与机构主动相结合,广泛宣传与重点营销相结合,学习借鉴与自我创新相结合。

一是结合城市规划、功能定位等因地制宜研究和制订切实可行的金融后台服务产业中心(区)建设规划及实施步骤。针对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的共同需求,实现集约经营、功能共享,由成都市政府在成都规划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集中发展区,作为对外营销的平台和窗口、承接后台服务中心的载体,设立专门管委会,吸引各总行(总公司)各类服务中心入驻,统一提供生产保障设施、生活后勤配套(金融社区性服务)、规范周到管理等。同时在集中发展区规划一块作为银行金融机具产业发展区。建设推广金融大后台,为西南地区的部分金融服务提供强大的后台服务支撑,促进西南地区的金融产业联动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建设金融功能区,通过多家金融机构同类后台业务在一定的功能园内集中设立,共享高质量的满足其业务要求的配套设施建设和服务,达到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利用,为金融机构发展共包、内包等提供可扩展性;促进金融综合办公区建设,各金融机构部分内外协调联系较多的业务后台、政府金融经济职能部门聚集在一起,凭借信息平台实现各类资源在城市空间内的虚拟链接,促进信息及时反馈和提高金融办公效率。

二是政府及职能部门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优惠政策。境外法人金融机构或境内全国法人金融机构在成都新设立各类后台服务中心,按“一企一策”原则在购(租)房补贴、项目用地、建设规费、人才引进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具体政策由成都市政府另行制定。

三是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和扩大自身现有优势整合政府资源、人才教育资源、技术研究资源、检测资源、通讯设施资源、金融支持资源等,加强科技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基础设施保障,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环境,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吸引力,提高基础设施竞争力。建立依托西南财大、电子科大等院校的金融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真正实现把“银行门打开、学校门打开”,实现良性互动。同时加大客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训,特别是加大发展高职学校和专科学校的相应专业,加快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储备操作型人才。

四是切实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准入和参与环境。政府、金融职能部门合力推进信用环境建设,强化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发展的信用环境支撑力;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持金融市场公平、有序、健康发展。

五是积极参加国内外金融交流合作等活动。制作宣传手册,集中反映成都的各类优势和优惠政策,在各省级分行(省公司)向总部汇报的基础上,省市政府以多种方式积极向各总行(总公司)推荐。建立省、市与各总行(总公司)的良性沟通协调渠道,组织金融论坛,探索建立省部合作共建机制。紧紧抓住目前国际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向中国等新兴国家转移的国际机遇和国内城市后台建设中的结构调整和功能划分的有利时机,省、市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宣传和扩大成都知名度,凭借成都的比较优势,抓住机遇,争取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大发展。

四、加强领导,积极配合

(一)省政府和成都市政府成立推进工作组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跟踪和反馈制度,研究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激励和优惠措施。推进工作组要畅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渠道,敏锐捕捉各金融机构这方面的需求和意向;加强对市场的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工作,提供统一的经济环境调查报告;对金融后台服务中的问题和建议实行专项服务;成都市政府要主动加强协调和推动,在省政府领导下,省市联动,省市整合。

(二)采取措施,发挥已建后台服务中心的示范作用,争取做大做精,做出品牌。

采取召开推介会、主动登门介绍、组织参观考察等形式有意识地向全国各金融机构宣传成都作为后台服务中心的优势和优惠政策,全面做到有意识、有包装、有政策、有营销、有效果。

(三)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配合,共同推动后台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成都市政府和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金融机构来川建立后台服务中心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人行成都分行及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协作,积极促进和推动各金融机构争取各项金融试点项目,为项目落足成都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充分发挥驻川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金融机构省级机构向其总行(总公司)开展宣传营销,主动向其总行(部)宣传成都的优势和发展前景,争取总行(部)在编制新的后台服务中心的规划时将成都作为优先考虑的地区。

   
 
   
 
 
订阅须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为公开出版发行刊物,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全国统一刊号CN51—1727/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991,半月刊,A4开本,约40页码,全年24期。
一、《公报》由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按期直接邮寄给每位订户,保证刊物准确及时送到订户手中。
二、订户可到所在市(州)、县(市、区)工作站、联系点办理订阅手续,由各工作站、联系点统一报省政府信息公开办,也可直接到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订阅。订阅价每册5.00元,全年24期共计120.00元(含邮寄费)。
开 户 行:工商银行成都春熙路步行街支行
户  名: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帐  号:4402208009100215971
本刊社址:成都市督院街30号省政府院内
联系电话:(028)86604546
传  真:(028)86605771
联 系 人:朱 莎
邮政编码: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2    蜀ICP备 1300128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微信
    微信二维码
  • 微博
  • 客户端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 头条号头条号
    头条号二维码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