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年 份:
期 号:
关键字:
按文号:
搜索 高级搜索 重置信息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责       编
编       校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

规划指导意见(2009-2012年)的通知

 

川办发〔2009〕55号    二○○九年十一月十九日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意见(2009-2012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

规划指导意见(2009-2012年)

  根据“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和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战略部署,为依托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含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园、物流园区等,下同)优化产业布局、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打造承接产业转移优势载体,尤其是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特制定本规划指导意见。

  一、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发展现状

  (一)园区经济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我省通过国家审核设立的开发区共有43个。其中,经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经商务部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经海关总署批准的出口加工区2个,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批准的省级开发区38个。同时,我省还有作为产业集中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其他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147个。截至2008年底,全省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31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0.4%;完成工业增加值2285亿元,增长44.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6.3%,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5%。

  (二)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产业集聚发展和提升的重要平台。各地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产业、市场、区位等优势条件,强化经济环境建设,加速推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向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聚集,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集中度达到46.3%。随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不断增强和中小企业的不断聚集,德阳重大技术装备、绵阳数字家电、攀枝花钒钛、成都汽车、资阳车城、达州天然气化工、武侯皮鞋、夹江瓷都、遂宁食品、眉山铝硅、泸州白酒、南充丝纺服装等特色工业集中区加快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产业特色不断强化,关联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全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在实施充分开放合作中的重要载体作用,通过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了对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项目的承载能力。2008年,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省外与外商投资额分别为506.9亿元和116.9亿元,分别增长103.1%和59.4%。京东方TFT-LCD液晶面板、中国铝业铝箔、广西玉柴发动机、贵州瓮福磷硫化工和英国瑞能多晶硅、香港哈通PPS等一大批符合我省“7+3”产业发展规划的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落地入园建设,充分说明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已经成为新时期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最重要载体。

  (四)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实践,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阵地,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源要素配置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通过壮大园区规模和经济实力,促进城乡就业,有力地缓解了我省就业压力。2008年,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从业人员达226.7万人。其中,工业从业人数为122.3万人,当年新增工业从业人数16.1万人。

  但是,我省园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中部省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在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较低。我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周边,成德绵眉资遂六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数量占全省的42%,盆周和民族地区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实力相对较低,带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成效还不明显。二是规划水平不高,配套衔接不够。我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上规划水平较低,大部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未落实,普遍存在产业繁杂、企业扎堆的现象。园区产业定位不准确,与区域产业定位不衔接,园区产业功能分区不合理;多数园区尚未形成主导产业,产业链体系还较为薄弱,企业间关联度不高,真正谈得上特色鲜明、具有产业集中度的园区仅占15%左右。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内优势产业成链发展、关联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在较大程度上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不相衔接,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水、电、路、气、通信、环保、物流等基础设施与城镇规划建设体系配套不紧密,公共资源的综合配套水平较低。三是产业同构化趋势明显,无序竞争现象突出。一些地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规划、产业定位未能充分体现当地的要素禀赋和产业特点,规划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同现象突出,园区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协作发展的格局远未形成;园区在项目引进过程中,过度依靠土地、能源价格的减让,无序恶性竞争现象突出,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四是外向经济发展缓慢,外向度不高。我省多数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以承接国内产业转移为主,引进外资在园区招商引资总量中的比重较小。出口加工区数量太少,内陆港、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滞后,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快。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产业园区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全省“7+3”产业发展规划和“四基地”建设规划,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明确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的主导产业定位,推进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联动发展和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努力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成为“7+3”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支撑城市群、特色产业经济带形成更大的要素集合力和带动发展能力,为我省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和环境容量,规划建设以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依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围绕“7+3”产业发展规划和“四基地”建设规划,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支撑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实施严格产业准入政策,杜绝承接淘汰产能,防止污染转移。

  2.关联发展原则。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展开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布局,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实施产品、技术扩散,支持园区内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配”型中小企业开展协作配套,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企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提升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3.成链发展原则。坚持把培育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新的产业竞争格局下大力发展“7+3”产业的重要路径,构建深化产业链整合发展的机制,推进企业、项目之间在产业链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发挥作为优势产业链“链核”的龙头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工艺流程再造,提高制造能力、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切实增强企业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能力、控制能力和综合成本消化能力。

  4.集聚发展原则。强化产业配套能力、公共基础设施和政策市场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成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关联的企业合理流动、入园发展,推动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集聚发展态势,增强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外产业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力,使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本区域产业集中度最高的区块,努力扩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知名区域品牌,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

  5.集约发展原则。通过优势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推动企业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建立成链闭环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效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集约节约用地,严格生产用地和生产辅助用地的比例,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效率。园区内严禁商住房地产项目开发。

  6.合作发展原则。坚持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作为充分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立足省内区域经济合作,支持跨区域建立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探索产业合作园区或“飞地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立足外向发展,争取建设一批出口加工区、内陆港、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提高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外向度。

  (三)产业园区发展目标。

  1.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目标。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政策机遇,加大省级以上开发区争取、扩区工作力度,支持39个极重灾县(市、区)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申报省级开发区。到2012年前,力争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从目前的43个增加到52个以上,其中新争取国家级开发区1个。

  2.产业集中度目标。到2010年,全省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工业增加值达到27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5%。到2012年,力争全省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工业增加值达到39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

  3.产业园区规模目标。大力实施“1525”工程,即到2010年,力争全省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超过20个。到2012年,力争全省建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1个、超过500亿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5个、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25个。

  4.产业布局目标。通过科学规划、整合提升、重点支持、管理创新,围绕全省“7+3”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一批以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为支撑的重要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每个市建好2个以上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有条件的县至少建好1个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成为本地优势产业的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到2012年,力争全省形成15个左右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的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

  --电子信息。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集成电路产业园、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园销售收入达到1400亿元,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绵阳经济开发区数字家电产业园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支撑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产业带加快建设并成为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德阳经济开发区发电设备产业园、资阳机车产业园、广汉经济开发区石油机械装备产业园等园区规模超过150亿元,支撑成-德-资-自-宜-泸装备制造产业带加快建设并成为国际知名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

  --能源电力。加快建设“三江”水电能源基地。围绕电力、天然气生产企业,就近配套建设能源直供型、产业链闭环型循环经济园区。

  --油气化工。成都彭州石化产业园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遂宁大英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石化产业园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力争把四川建成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达州市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支撑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建设。

  --钒钛钢铁。攀枝花钒钛产业园(集群)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支撑攀枝花“中国钒钛之都”建设,力争把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基地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钒钛产业基地。

  --饮料食品。五粮液食品工业园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剑南春工业集中区、泸州酒业集中区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

  --航空航天。航空航天高技术产业基地(成都民用飞机产业园、成都航空机载设备产业园)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现代中药。积极培育发展现代中药产业科技研发园区、现代中药产业生产园区、中药材生态种植园、中医药康复养生园、藏药科技产业园、中医药文化博览园等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

  --汽车制造。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园区)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资阳南骏汽车工业园、绵阳汽车产业园、德阳汽车产业园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支撑我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新材料。乐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硅材料产业园、眉山铝硅产业集中区、成都新津工业集中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双流工业集中区光伏光电产业园等园区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支撑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硅材料和光伏产业基地。

  三、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重点

  (一)推动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与区域主导、优势产业相衔接。

  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全省“四基地”建设规划,各地应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部署,高度重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在实施工业强省主导战略、推进“三化联动”、实施充分对外开放合作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中的重要载体作用,立足区域资源、产业、区位、市场等条件,充分挖掘发展潜力,积极培育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与区域主导、优势产业相衔接。

  --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产业定位。发挥科教、人才比较优势,立足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重点围绕数字视听、集成电路、军事电子、网络通信、软件、电子产品及配套材料等优势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发展,形成更大规模的集聚优势,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和竞争实力。

  --成德资自宜泸装备制造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产业定位。整合发展大型发电、冶金化工、工程施工、石油天然气、环保成套设备以及机车车辆、数控技术及设备、航空及空中管制系统成套设备等8大产品链,建设龙头带动、协作配套、关联发展、开放合作的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四川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

  --成德绵南资汽车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产业定位。发挥零部件配套力强的产业优势,构建完善以轿车、货车、客车、专用车整车和发动机等总成部件为链核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重点建设“一带、六园区”(即:加快建设成德绵南资汽车产业带,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园、资阳南骏汽车产业园、绵阳汽车产业园、德阳汽车产业园、南充汽车产业园、内江城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壮大提升四川汽车产业的整体实力。

  --攀西钒钛稀土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产业定位。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稀土资源,着力推进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重点突破钒钛、稀土矿的采选、分离、加工应用技术,推进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开发钒精细化工产品、高档次钛白粉、海绵钛和高档钛材、稀土汽摩排气催化剂、稀土永磁材料、稀土蓄光发光材料、稀土电机、稀土农用材料等产品,努力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建设。

  --成乐绵硅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产业定位。依托硅材料科技、研发、生产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多晶硅、单晶硅和光伏光电项目,推进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构建完善硅材料产业链,重点在光伏、半导体材料的后续生产环节上取得突破,形成以硅材料龙头企业带动应用企业关联、成链、集聚、合作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建设国际国内知名的硅材料产业基地。

  --川南沿江重化工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产业定位。充分依托川南沿江地区环境容量大、水资源丰富、资源运输距离短等有利条件,按照“基地化、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和“区域循环、企业循环、产业循环”的要求进行重化工产业布局,整合延伸天然气、氯碱、煤化工、硫磷钛产业链,积极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支撑川南制造业城市群和沿江产业带建设,巩固提升四川化工产业在国内的竞争优势。

  --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产业定位。充分发挥川东北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优势,加大天然气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推进资源就地利用转化,提高资源转化效率,规划发展天然气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链,重点引进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化工特色产业基地。

  --成遂南达服装鞋业产业带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体产业定位。发挥综合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和服装鞋业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国外及东部沿海地区服装鞋业产业转移,引进知名品牌服装鞋业生产企业,加快配套体系建设,在服装鞋业生产及丝、棉制品印染和后整理等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建设西部服装鞋业研发生产和综合物流基地。

  (二)明确各地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的主导产业。

  坚持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作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切实推进“五个结合(即: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定位与市(州)产业发展战略定位相结合,与区域主导产业链建设相结合,与产业调整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与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与科教资源的整合配套发展相结合),重点实施“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规划布局调整,着力更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创新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努力提升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展水平。

  1.成都市。充分利用全国综合城乡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的特殊政策,发挥高新技术产业要素资源的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含烟草)、冶金建材、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

表1 成都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2.自贡市。发挥机械、装备制造、盐卤化工等传统产业基础,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新材料、盐卤化工等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加快建设我国重要的硅氟和超硬等新材料基地、西部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表2 自贡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3.攀枝花市。发挥丰富的水电资源和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钒钛新材料、钢铁、水电、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快“中国钒钛之都”建设,努力打造世界知名的钒钛产业基地。

表3 攀枝花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4.泸州市。发挥煤炭、天然气、硫铁矿等资源优势和传统的化工、机械、食品等产业优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综合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饮料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西部化工城和长江上游综合生产性物流基地。

表4 泸州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5.德阳市。发挥工业基础、县域经济、区位条件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食品、磷化工和精细化工、医药、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表5 德阳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6.绵阳市。发挥全国唯一科技城的科教资源和技术创新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特殊钢材、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建设我国重要的数字视听产业基地、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基地。

表6 绵阳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7.广元市。发挥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川北门户的特殊区位条件,重点发展高水平载能有色金属、军工电子、天然气化工、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连接川陕甘区域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表7 广元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8.遂宁市。发挥作为交通枢纽的承接和辐射作用,重点发展化工、饮料食品、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成渝经济走廊上极具产业集聚力、品牌影响力、自主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兴工业强市。

表8 遂宁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9.内江市。发挥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冶金、新型建材、煤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内江·中国汽车配件产业基地、西部煤化工基地、川南精品建材基地,努力打造川南城市群经济新高地。

表9 内江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0.乐山市。发挥产业技术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电子硅材料、冶金建材、盐磷化工、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我国重要的硅材料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西部重要的冶金建材产业基地、我省重要的盐磷化工产业基地。

表10 乐山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1.南充市。发挥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特殊区位条件,充分利用天然气、盐卤等资源,依托石油化工、丝纺服装、机械汽车、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嘉陵江流域的工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

表11 南充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2.宜宾市。发挥川滇黔结合部的特殊区位条件,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等综合交通优势,提升作为中国酒都的地位,重点发展食品饮料、能源电力、氯碱化工、装备制造、纺织、竹林纸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西部重要的酒类食品基地、综合能源基地、化工轻纺基地、机械制造基地,支撑建设长江上游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

表12 宜宾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3.广安市。发挥煤炭、天然气、盐卤等资源优势,依托毗邻重庆的区位条件,重点发展能源、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川渝合作产业基地。

表13 广安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4.达州市。发挥丰富的天然气及盐卤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硫磷化工、盐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

表14 达州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5.巴中市。依托农产品、矿产、天然气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饮料食品、纺织服装、建材、天然气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表15 巴中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6.雅安市。发挥水电、矿产资源、农林优势,大力发展高水平载能、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我省特色资源开发基地。

表16 雅安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7.眉山市。发挥毗邻成都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铝硅新材料、化工、机械制造、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新型工业城市。

 表17 眉山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8.资阳市。依托成渝经济走廊和毗邻成都市的特殊区位条件,重点发展机车车辆、汽车及零部件、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以“西部车城·绿色资阳”为品牌、产业特色鲜明的新兴工业城市,着力打造成渝经济区以造车和食品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

表18 资阳市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19.阿坝州。发挥绿色资源优势,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发展高水平载能、农畜产品加工、医药、建材和民族旅游用品工业等优势产业,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表19 阿坝州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20.甘孜州。发挥矿产、水能、农牧资源优势,有序发展水电、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表20 甘孜州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21.凉山州。依托水能、钒钛磁铁和稀土等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水电、稀土和钒钛新材料、高水平载能、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水电产业基地、西南重要的钒钛钢铁、稀土和有色金属基地、四川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表21 凉山州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规划表

  四、优化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和完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方面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逐级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把目标责任落实到市(州)、县(市、区)和有关部门。

  省经委作为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工作的牵头服务部门,要研究提出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发展战略规划和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建设和发展运行的组织指导、统筹协调、统计考核等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要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负责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发展规划编制,抓住国家同意启动我省在39个极重灾县和重灾县设立开发区的契机,切实做好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争取和扩区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要充分考虑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长远发展用地需要,指导各地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范围,留足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发展空间,做好用地保障;指导各地采取积极措施提高现有工业用地的投资强度和利用率,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对需要升级为省级开发区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指导其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并作为升级的基础和前置条件。省建设厅要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纳入全省城市建设规划。省商务厅要加强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工作指导,负责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争取和扩区工作,加强对现代物流园区的规划指导。省环保局要将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纳入全省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开展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省招商引资局要围绕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的主导产业定位,加强园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工作。

  (二)加强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的指导。在省工业化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下,建立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布局、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中的有关争议问题进行协调解决。省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全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工作会议和《四川省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指导意见》(川府发〔2007〕37号)文件精神,积极落实企业准入、财政扶持、土地保障、产业转移、融资等政策措施,支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优化布局和整合发展。

  各地在实施“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布局调整过程中,要着眼长远,积极制定辖区内工业布局结构调整规划或指导意见,建立完善推进产业、企业、项目分区布局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尽量避免区域、园区产业同构化。积极研究制定指导性意见,加强统筹协调,探索新的机制,发展“飞地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要进一步以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循环经济为重点,制定完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路径和举措。一个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原则上确定1-2个主导产业,其主导产业的产值占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总产值的比重应达到70%以上。

  (三)不断提升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集约节约发展水平。依据不同区域,根据产业定位和产业特色,积极研究制订各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投入产出控制标准,不断提高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的集约发展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益。盘活存量工业用地,鼓励建设标准厂房,严格控制园区内绿化面积,园区内安排的净工业用地不得小于园区总面积的65%。园区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园区建筑系数不得低于30%,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园区规划标准。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省级以上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的投资强度不低于每亩100万元,国家级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的投资强度不低于每亩150万元。

  (四)进一步优化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发展环境。不断创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对园区公共配套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供电、给排水、供气、道路、环保、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园区建立投融资担保平台和技术创新、信息网络、物流中心、质量检测、循环经济、员工培训服务、专业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高效服务机制,实行一个机构管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大力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审批,改进服务方式,为入园企业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积极推行领导干部联系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制度,主要领导干部要联系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主动为投资者做好服务,及时研究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各地发展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好的经验和做法,营造关注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支持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发展区)发展的社会氛围。

   
 
   
 
 
订阅须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为公开出版发行刊物,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全国统一刊号CN51—1727/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991,半月刊,A4开本,约40页码,全年24期。
一、《公报》由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按期直接邮寄给每位订户,保证刊物准确及时送到订户手中。
二、订户可到所在市(州)、县(市、区)工作站、联系点办理订阅手续,由各工作站、联系点统一报省政府信息公开办,也可直接到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订阅。订阅价每册5.00元,全年24期共计120.00元(含邮寄费)。
开 户 行:工商银行成都春熙路步行街支行
户  名: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帐  号:4402208009100215971
本刊社址:成都市督院街30号省政府院内
联系电话:(028)86604546
传  真:(028)86605771
联 系 人:朱 莎
邮政编码: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2    蜀ICP备 1300128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微信
    微信二维码
  • 微博
  • 客户端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 头条号头条号
    头条号二维码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