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年 份:
期 号:
关键字:
按文号:
搜索 高级搜索 重置信息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责       编
编       校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实施名牌

战略工作的情况报告》的通知

 

川办函[2006]235号 二○○六年十月十一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名牌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我省近年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培育了一大批代表四川形象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目前我省拥有29个中国名牌产品、71个国家免检产品和433个四川名牌产品、20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名牌数量居西部地区之首,名牌对我省工业的贡献率达到了27%,名牌经济略具雏形。但与其他先进省(市、区)特别是沿海省(市)相比差距较大,名牌企业总量少、规模小,实施名牌战略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目前我省正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名牌战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推动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充分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实施《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四川省一、三、五名牌发展战略工程规划〉的通知》(川办函[2004]75号),进一步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关心、支持和保护力度,完善名牌评价工作机制,加快培育名牌产品,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名牌争创力度,把四川名牌做强做大,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促进我省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实施名牌战略工作的情况报告》转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关于实施名牌战略工作的情况报告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我省从1993年开始实施名牌战略以来,先后培育了中国名牌29个、国家免检产品71个、四川名牌43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个。目前名牌总数居西部地区之首,名牌经济略具雏形,名牌战略工作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的肯定,有关经验在部分省(市)进行交流,受到企业的好评。现将实施名牌战略工作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名牌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

   经过多年发展,名牌已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促进了经济发展。我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总数不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3年四川名牌产品企业销售收入分别占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39.73%、37.22%和34.34%,税收分别占54.63%、54.7%和60.6%;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占34.94%、36.78%和33.97%。以名牌为载体的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目前全省有246个名牌产品所属企业年产值超过亿元,名牌已成为推动四川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二)优化了产业结构。我省名牌产品辐射医药化工、机械冶金、食品饮料、交通通讯等28个行业,分布在四大优势产业中的名牌比例达65%,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名牌产品已占据半壁河山,有效促进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目前我省以“长虹”牌彩电、“彩虹”牌小家电等为代表的家电行业,以“九洲”牌有线电视系统等为代表的电子行业,以地奥心血康、“恩威”牌洁尔阴等四川名药为代表的医药工业,以新万兴陶瓷、三星铝业等为代表的建材业,以五粮液、剑南春等白酒“六朵金花”和“美好”火腿肠、“豪吉”鸡精、“光友”粉丝等为代表的食品行业以及机械、冶金、化工、电站设备等行业的名牌优势企业吸纳生产要素的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龙头和集群基本形成,有力地支撑着全省和各地经济的发展。

(三)提高了产品竞争力。通过争创名牌活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而且极大地提升了企业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如自贡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长城”牌硬质合金2004年荣获“中国名牌”后,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在国内外市场得到很大的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利润总额大幅增长,2005年销售收入、利润、出口创汇分别较2004年增长20.79%、47.08%、26.46%,资产负债率下降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提高18个百分点。该公司经济总量和技术实力现已位居国内第2,出口创汇跃居国内同行业前茅,生产总量已位居世界第5位。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4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后,市场竞争水平明显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和荣获中国名牌前相比,彩电销售量增长了38.3%、DVD产品增长了3.2%、空调产品增长了17%、一次性碱锰电池增长了33%。

(四)质量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和争创名牌、免检活动,我省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重质量、抓管理、创品牌、树信誉已逐渐成为共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标准、计量等技术基础工作不断夯实,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全省产品质量等级品率保持在80%以上。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涌现出精品钢材、通信光缆、DVD激光视盘机等一批高新产品,发展势头看好。名牌产品已经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可靠支柱和中坚力量。

   今年6月,根据《四川省名牌产品管理办法》要求,省名牌战略领导小组安排部署了第8届四川名牌产品争创工作,全省共有315家企业申报,涉及23个行业。广大企业争创名牌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全社会积极参与和关注度越来越高,正在形成一个质量振兴、名牌兴企的良好氛围。

二、我省名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省名牌经济发展纵向比较成效显著,横向比较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中国名牌产品数量偏少。国家从2001年正式开始中国名牌产品评价,5年共有925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并有2家企业的3个产品被评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我省现有29个中国名牌产品,仅占全国总量的3.14%。目前名牌产品已成为抢占市场制高点的重要武器,名牌产品的数量体现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从全国看,2005年工业前4强的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省,其中国名牌产品数量也位居全国前4位,广东现有中国名牌165个、浙江139个、山东119个、江苏100个,分别为我省现有中国名牌的5.71倍、4.80倍、4.10倍和3.45倍,这4省总数占整个中国名牌的56.4%。从我省情况看,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名列前6位的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宜宾市、乐山市、攀枝花市,其名牌数也居全省前列,共有中国名牌11个、四川名牌281个,分别占我省中国名牌和四川名牌总数的68.97%和65%。充分表明了名牌与工业总体发展是呈正比的,工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名牌竞争。

   同时我省还缺少有国际竞争力的旗舰式企业和具有产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多数名牌企业规模偏小。我省现有的433个四川名牌产品中,30%的名牌产品年产值不足5000万元,市场占有率低、品牌效益不明显,难以形成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点。

(二)名牌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还不强。我省名牌产品在产品质量、品牌信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还不多。对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最大化地经营好品牌这一无形资产,没有将名牌产品这一优势资源努力转化为优势资本。夹江110家陶瓷企业中,仅有四川名牌4个,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还是空白,而广东佛山陶瓷有7个中国名牌,占陶瓷产品中国名牌的58%。为利用广东陶瓷的品牌效应,夹江大部分陶瓷企业为广东企业贴牌生产,将自己的品牌束之高阁。同时我省名牌产品多集中在传统产业,高新产业名牌企业偏少,名牌产品的附加值低。资源粗加工多,精深开发少,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和拳头产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弱,全省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仅6家。2005年我省名牌产品平均销售收入为2.9亿元,而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分别为10.9亿元、3.9亿元、3.6亿元。名牌经济的带动作用和规模效益尚难以充分发挥。

(三)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我省名牌产品企业惯性传统发展模式居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少,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据初步调查了解,目前我省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0%,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之比,多年来一直在1%以下徘徊。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投入和引导,情况有所改善,但在产、学、研相结合特别是技术创新方面,企业还基本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重眼前轻长远,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现象在一些企业还比较突出,企业间有计划地联合进行产品开发、标准提升、技术创新活动还很少。不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依然走的是简单拷贝、空间位移扩张、以“四低”(低成本、低价格、低技术、低附加值)打天下之路,产量虽有增加,质量却少有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目前第5、6届四川名牌产品中已有69个产品被淘汰出局,占总数的9.57%。

(四)部分地区对争创名牌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对名牌产品的奖励措施未落实,目前全省仅有绵阳市、德阳市、乐山市、资阳市、南充市、遂宁市、自贡市7市政府兑现落实了名牌奖励制度;绝大多数地区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扶持缺乏有力措施,在政府优先采购、打假保名、重点扶持等方面缺乏具体方案,假冒名牌产品的侵权事件屡屡发生,市场环境亟待净化。

   差距催人警醒。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省发展名牌经济的潜力和优势。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省委、省政府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技兴省”、“质量兴川”、“工业强省”战略,为名牌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二是我省“三多一强”(高校多、科研机构多、军工企业多,技术研发能力强)优势明显,发展名牌经济的技术开发、产品创新资源富集,潜力较大。三是我省自然资源丰富,工业门类齐全,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优势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蕴含一大批规模优势企业,加之引进的因特尔、摩托罗拉等世界知名企业,发展名牌经济的基础较好,前景广阔。

三、下一步实施名牌战略工作思路

   “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对完成“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和“工业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局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加大名牌工作力度,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努力推动名牌经济快速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名牌评价工作机制。进一步改进名牌评价工作,创新评价机制。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市场导向、企业自愿、公正廉洁的原则,规范评价程序,努力做到科学、公正、公开、公平,提高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和公信力。加强对四川名牌产品的动态监管,进一步建立完善退出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确保名牌产品的权威性和竞争力,确保四川名牌的声誉和质量。

(二)加大名牌培育力度。

   1.根据全省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中国名牌战略推进的基本宗旨,尽快制订《四川省“十一五”期间中国名牌重点培育产品规划》。有重点地围绕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4大优势产业培育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和产品积极争创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努力打造品牌大省。

   2.加大协调、汇报力度,争取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支持,力争将我省优势产业如白酒、复混肥以及其他优势化工、机械产品等列入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

   3.着力抓好区域品牌的创建工作,培育产业集群。在各级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研究打造区域品牌的问题,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通过培育一批企业品牌吸引国内外技术、资本等资源向专业性较强的区域流动,形成产品、企业与区域行业品牌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提升区域竞争力。

(三)以企业为主体,加大名牌争创力度。增强服务意识,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强对企业的服务,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投入和研发投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实施质量改进,大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在争创名牌上下功夫。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企业和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产品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因品制宜,使创立名牌的过程真正成为企业强管理、塑形象、增实力的过程,切实收到实效。

(四)进一步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关心、支持和保护力度。

   1.加大“打假保名”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名牌发展的良好环境。继续加大打假保名力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严厉打击假冒名牌等侵权行为,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名牌声誉,优化名牌发展公平、公正的市场空间。切实帮助企业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和各种技术手段保护品牌,发挥企业自身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主动性。

   2.加强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的宣传,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发挥名牌效应。运用新闻媒体和网络,采取公告、名牌博览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我省的名牌政策及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宣传争创名牌工作的成功经验,传播品牌理念,提升名牌张力。

   3.完善名牌激励机制。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加强与各地、各部门的协调,力争在全省尽快落实《四川省一、三、五名牌发展战略工程规划(2004—2008年)(川办函[2004]75号)关于名牌产品的奖励政策,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第一年,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年。我们将继续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找准名牌战略的主攻方向和工作着力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把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提高我省经济运行质量,推动工业强省进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订阅须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为公开出版发行刊物,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全国统一刊号CN51—1727/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991,半月刊,A4开本,约40页码,全年24期。
一、《公报》由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按期直接邮寄给每位订户,保证刊物准确及时送到订户手中。
二、订户可到所在市(州)、县(市、区)工作站、联系点办理订阅手续,由各工作站、联系点统一报省政府信息公开办,也可直接到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订阅。订阅价每册5.00元,全年24期共计120.00元(含邮寄费)。
开 户 行:工商银行成都春熙路步行街支行
户  名: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帐  号:4402208009100215971
本刊社址:成都市督院街30号省政府院内
联系电话:(028)86604546
传  真:(028)86605771
联 系 人:朱 莎
邮政编码: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2    蜀ICP备 1300128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微信
    微信二维码
  • 微博
  • 客户端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 头条号头条号
    头条号二维码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