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
发展规划的通知
川办发[2007]15号 二○○七年一月十九日
《四川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现代物流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是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核心是突出系统整合的理念,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目的。现代物流始自企业对内部分散的物资流程进行的整合,即把采购、制造和销售过程中的物资流动统一起来考虑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分工的深入,各类企业将自身的物流业务全部或部分外包给物流服务商,专业物流企业依托并整合社会原有的运输、仓储等资源,逐步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现代物流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消费,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明确了未来5年我省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是指导“十一五”物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发展的现状及条件
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发展势头强劲。现代物流业逐渐成为全省服务业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正由起步阶段向快速发展阶段过渡。
(一)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05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2939公里,其中电气化率67.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公路通车里程11.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59公里,位居西部第1位;航道通航里程1.12万公里;民用机场10个;对外开放口岸9个。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以铁路干线、国省道公路为主导、航空和水运为辅助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实现了航空、铁路、航运、公路、邮政协调配套的口岸立体开放布局,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物流企业快速成长。2005年全省从事物流的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200多家。一批原有的国有物流企业通过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向现代物流发展,已成为全省物流市场的骨干力量。一批全国较为知名的物流企业和外资大型物流企业在成都设立办事机构、分公司,物流网点逐步延伸至全省主要城市。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各种服务模式的物流企业构成了各具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
(三)物流产业初具规模。2005年全省货物周转量898.45亿吨公里;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省GDP的22%;物流业增加值570亿元,占全省GDP的7.7%。全省物流服务市场基本形成,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逐渐减少,物流增加值稳步上升,物流产业初具规模。
(四)区位优势显著。四川地处西南、西北的结合部,与9个省(市、区)接壤,具有辐射西南、西北地区的区位优势。成都市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城市”,对西南地区乃至整个西部都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四川是泛珠三角以及东南沿海地区拓展西部广阔市场的重要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发挥西部地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作用和科技人才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能有效促进泛珠三角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加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五)市场需求旺盛。四川拥有8700多万人口,具有广阔的市场容量,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消费市场和物流中心。近年来四川发展势头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7385.1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1.4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2.3%;工业增加值2512.6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2.4%。预计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将超过12000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5254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2%;工业增加值将达到4500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2%以上。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存度进一步提升和四川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将给四川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需求拉动。
在我省现代物流业蓬勃兴起、发展前景良好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水平仍然偏低,主要表现为物流成本高、物流企业规模小、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滞后、物流市场不够规范等。2005年我省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一些物流业较发达的省市相比差距更大。我省现代物流业还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物流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改革开放为动力、先进技术为支撑、优质服务为宗旨,从培育物流市场为切入点,通过营造现代物流发展政策环境、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与建设新的物流设施的有机结合,建立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物流服务体系,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相应的物流服务。
(二)发展原则。
1.政府营造环境,市场配置资源。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满足物流需求的实际出发,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政府要为发展现代物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资扶持重要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加强统筹规划,注重协调发展。加强规划引导,做好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协调和衔接,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坚持物流发展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好物流基础设施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
3.突出发展重点,坚持分步实施。优先发展重点城市和重要商品的物流设施。物流设施建设坚持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各地要从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引导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
4.整合现有资源,推广统一标准。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促进物流服务的市场化和资源的社会化,整合现有社会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设施利用效率。鼓励生产、工商、运输等各类企业进行联合,形成新的专业化物流公司。推广国家已制订的物流标识标准体系,提高物流效率。
5.创新服务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企业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物流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推动物流服务的现代化和合理化,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0年,构筑以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网络技术为先导的物流信息平台、规模仓储和智能化管理为主的物流储存配送平台,建立快捷、高效、方便、经济合理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提高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积极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促进物流产业较快发展,使四川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
2.具体目标。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3个百分点;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集群和5—10户国内知名的物流企业;建成5—10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物流园区。
三、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我省现代物流空间布局结构是:构建一个体系,打造三大通道,发展三大区域,建设四级节点城市,形成六大物流中心。
(一)构建一个体系。构建以成都市为中心、物流量大的交通枢纽城市为次中心、其他大中城市为节点、县城为支点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转变物流业增长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二)打造三大通道。
1.以兰渝铁路、襄渝复线和达州—铁匠垭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配合已有的宝成铁路和108国道,形成与华北、西北联系的北通道。
2.以达成铁路复线、邻水—垫江高速公路和嘉陵江渠化建设为重点,配合已有的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达万铁路和成南高速公路,形成连接重庆,与东部地区联系的东通道。
3.以成昆铁路复线、雅安—攀枝花—田房和宜宾—水富高速公路建设为重点,与已有的内昆铁路形成连接云贵,进入东南亚的南通道。
(三)发展三大区域。根据交通条件、地理区位、物流聚集辐射程度以及“十一五”全省五大经济区的布局,发展成都、川南、川东北三大物流区域,最终形成地区协调发展、各有侧重的物流格局。
1.成都物流区域。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雅安6市。建立跨区域的全国性物流集散和分拨、配送中心,发展粮食、机械、重装、汽车、电子、电器、建材、医药、农产品等物流,加快商业零售物流的发展,形成以公路、铁路、航空联运的一体化体系。加快建设雅安物流园区,依托雅安已形成的川西北走廊,使其成为连接藏区的重要物流枢纽。
2.川南物流区域。包括自贡、宜宾、泸州、内江、乐山、攀枝花、西昌7市。建立区域性连接周边省市的物流集散、配送中心,发展食品、化工、冶金、钢铁、建材、汽车等物流,加快促进港口物流的发展,形成以公路、铁路、水运联运的一体化体系。加快出海物流园区和以冶金、建材、机电、钢铁为主体的物流园区建设。
3.川东北物流区域。包括南充、遂宁、达州、广安、巴中、广元6市。建立区域性连接周边省市的物流集散、配送中心,发展日用消费品、化工、农产品、建材等物流,形成公路、铁路一体化的联运体系。加快日用消费品、生产资料物流园区的建设。
(四)建设四级节点城市。按照全省物流区域的总体布局,以适应区域物流市场发展的需要,建设四级物流节点城市。
1.一级物流节点城市。根据全国物流区域的布局以及成都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具有较强的物流发展基础,确定成都市为一级物流节点城市。
2.二级物流节点城市。根据交通条件、地理区位、物流量等因素,结合全省物流通道建设和物流区域建设,确定攀枝花、绵阳、南充、宜宾、泸州、乐山、遂宁、广元、达州等城市为二级物流节点城市。
3.三级物流节点城市。以完善全省二级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组织,形成合理的城市群物流系统为基本原则,确定自贡、德阳、内江、广安、巴中、眉山、资阳、雅安、西昌、康定、马尔康等城市为三级物流节点城市。
4.四级物流节点城市。为加快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县城作为城市联系农村的桥梁作用,将县城作为全省物流网络的终端节点城市,并以县级市为重点,协同有条件的县城先行发展,支撑全省物流网络体系。确定县城为四级物流节点城市。
各级物流节点城市按照功能匹配、布局合理、服务分工和规模合理的总体要求,在城市之间及城市内部建立健全物流组织服务基础设施系统,为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之间的物流组织提供实现物流通畅的保障条件。
(五)形成六大物流中心。根据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条件,加快重点物流节点城市的建设,促成成都、宜宾—泸州、绵阳—广元、攀枝花、南充—遂宁、达州六大物流中心的形成。
1.成都物流中心。通过“一网二平台(物流快速网络、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平台),三园区四中心(三个物流园区、四个物流中心),若干个物流服务站”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框架体系建设,发展面向全国跨省区的物流输送、分拨和区域物流配送,使其具有承接国际区域性货物周转的能力,形成全国性物流中心。
2.宜宾—泸州物流中心。利用地处长江主航道和川黔滇渝结合部的区位条件,加快融入成渝经济带。进一步发挥出海通道和集装箱码头的强大功能,借助出川大通道的建设,建设区域物流及配送中心。建设辐射周边省区、连接区域内各市县的物流园区,形成川南地区的重要物流枢纽和四川通江达海的重要节点。
3.绵阳—广元物流中心。充分发挥绵阳电子产品和军工产品集中的优势,利用成都—绵阳和绵阳—遂宁高速公路以及宝成铁路的优势发展区域配送物流,加快商业零售物流和家电物流的发展。充分发挥广元地处川陕甘交界的区位优势,利用绵阳—广元、广元—川陕界、广元—川甘界、广元—巴中和南充—广元高速公路以及兰渝铁路等交通优势发展区域配送物流,加快商业零售物流和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形成川陕甘交界处重要的物流枢纽。
4.攀枝花物流中心。充分利用连接川滇的区位条件和钢铁、钒钛为主的矿产品及特色优质农产品优势,依托西昌—攀枝花—田房高速公路和成昆铁路加快矿产资源物流、钢材物流、钒钛物流和优质特色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建设辐射周边省区,连接区域内各市县的物流区,形成攀西地区辐射云、贵相邻地区的物流枢纽。
5.南充—遂宁物流中心。充分利用地处川东北中心位置的条件,依托成都—南充、南充—达州和成都—遂宁、遂宁—重庆高速公路以及达成、兰渝铁路建设辐射周边省区、连接区域内各市县的物流园区,加快商业零售物流、农产品物流、建材物流和食品物流的发展,形成川东北重要的物流枢纽。
6.达州物流中心。充分利用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的区位条件,利用达渝、达陕高速公路以及襄渝、成达、达万铁路形成的经济走廊建设辐射周边省区、连接区域内各市县的物流园区,加快建材、化工等工业品物流、农产品和再生资源物流的发展,形成川东北区域中连接渝鄂陕重要的物流枢纽。
四、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提高运输速度和效率。
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公路设施建设。以加快建设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和成渝环线等为重点,全面建成13条进出川大通道。完善路网建设,基本形成市(州)通往成都的快速通道。完成市(州)之间、市县之间的二级公路改造。完善大件公路运输体系,满足重大装备运输需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与改造。到2010年,全省公路预计总里程13.6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3100公里。
(2)铁路设施建设。加强进出川通道建设,开辟新通道。打通内部通道,增强路网灵活性,全面提高运输能力。强化成都枢纽,使点线能力协调发展。以成都北编组站、成都集装箱中心站等项目为重点,把成都建成我国西南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到2010年,全省铁路达到3500公里,复线里程1446公里,电气化里程3056公里。
(3)航空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枢纽,合理规划支线机场,形成干支合理、密切配合的航空运输网络。建设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和新候机楼,扩建九寨黄龙机场,新建康定机场和乐山旅游机场。积极增加国际直达航线,完善东南亚航线,争取开通成都至北美、欧洲的直达航线,逐步建立安全、快捷的空中运输平台。到2010年,全省民航机场达到11个。
(4)水运设施建设。加快长江水运主通道建设,完成嘉陵江航道川境段渠化。启动岷江渠化工程,提高岷江通航能力和大件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泸州、宜宾和乐山的港口功能。到2010年,全省通航里程达到1.2万公里。
(5)综合运输网络建设。按照物流运作需要,做好站点布局规划,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联运网络,发挥整体优势,实现运输服务与物流的融合。
2.推进物流运输服务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散货、航空快递等,实现物流一体化运作与管理。推广运用标准化、系列化厢式货车、大型拖车及集装箱、散粮车辆,开发使用专用车辆、城市配送车辆。依托集装箱中心站、中转站及散装码头开展各种形式的联运服务。通过推进物流运输服务方式的转变,解决由于运输方式落后和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带来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二)培育物流市场和物流主体。
1.培育和规范物流市场。在生产流通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重视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在农业、农村的运用,结合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发展农村物流配送。以城市社区为中心,大力发展、完善商业网点的物流配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的现代化。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模式与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和外包物流功能,整合物流资源,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
规范物流市场。破除物流市场的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保证物流过程的顺畅。加大物流市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和欺诈行为,维护物流市场秩序。
2.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放宽市场准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物流领域。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零售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物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等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努力培育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3.扩大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各物流区域、各物流园区、各物流中心的相互协作,实现物流设施、信息资源共享,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益。争取更多的境外物流企业在川设立分支机构,建立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物流企业、采购中心,吸引外资投向我省的物流领域。鼓励有条件的省内物流企业“走出去”,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口岸的基础设施设备,提高运行质量和信息化水平,扩大口岸辐射能力和集疏运效能,充分发挥口岸在发展现代物流业中的重要作用。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渝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平台,积极参与区域物流合作,务实推进《泛珠三角现代物流发展合作协议》的实施,提升四川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
(三)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高性能的信息网络传输平台为重点,加强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建立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加快构建商务、金融、税务、海关、检验检疫、口岸、交通运输、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物流信息的共享机制。
2.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鼓励生产企业建立从计划、采购、生产、配送到销售管理的集成化信息系统。鼓励物流企业实现企业与业务伙伴和客户间的信息自动交换。积极运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技术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3.信息技术推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实现物流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加快物流电子数据交换的普及和应用。推广电子自动订货技术。积极采用卫星定位系统、电视监控等技术加快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四)推进物流标准化的应用。
1.推进运输设备标准化。加快推进单元装载化,推行以托盘化为核心的单元装载运输方式。统一托盘标准,推行并建立托盘共用系统,引进单元装载化物流机械,支持单元装载化物流装备的发展。逐步在运输过程中实现集装箱(包括冷藏集装箱)、卡车车厢、仓库货架的标准化,互相配套,适合机械装卸,实现在公路、铁路、水运等运输方式间的直接转换。
2.推进包装和物流设施的标准化。参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对包装类型、规格等给予统一的政策和技术措施。依据国家标准,在物流相关的专业术语标准、物流的计量单位标准等方面实现标准化。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制订仓库、站台等基础设施的专用标准以及与仓储相关的作业标准。进一步完善电子数据交换、代码、自动识别技术等方面的标准。
(五)开发应用物流新技术。
1.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加强物流技术的开发和技术创新,降低物流企业的应用成本。支持物流科研工作,鼓励物流企业与院校、科研单位、咨询机构等进行多种形式的资本与技术融合,加快物流系统产学研联合发展的步伐。发挥重点物流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物流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物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物流新技术的应用。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条形码、智能标签等自动识别技术,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积极开发和利用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等公路运输领域新技术。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提升我省物流装备技术水平。
(六)推动重要商品物流发展。
1.散装物流。
(1)粮食物流。按照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规划的要求建设散粮运输、改造散粮接发装卸和进出仓设施,提高装卸、运储各环节的自动化能力。在成都、眉山、达州、南充、广元、宜宾、攀枝花等7个城市设立粮食物流节点,初步构建起我省的现代化散粮流通体系。
(2)矿产资源物流。提高煤炭、冶炼等矿产资源的传送、装卸自动化水平,改善堆场条件,提高港口、货站的装卸能力。结合攀西地区钢铁冶炼、川南地区的煤化工生产大力发展以攀钢、泸天化、川煤等企业集团为中心的煤、矿资源物流服务体系。鼓励这些大型企业组建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整合资源,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健全矿产资源的物流信息系统。推进攀西、川南地区与贵州运输煤和矿产资源通道的建设。
(3)水泥物流。配合散装水泥的发展,增添专用设备,加强长途和短途水泥物流的衔接。
2.农产品物流。
(1)鲜活农产品物流。建设和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保鲜等冷链物流设施,解决鲜活农产品损失严重、附加值低的问题。继续坚持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积极与相邻省(市、区)沟通联系,尽快实现省际互通。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加快冷藏、低温仓库和运输冷链系统建设,直接向超市、社区菜市场、便利店等配送产品。
(2)经济农作物物流。发展烤烟等重要经济农作物的物流,强化烤烟的专卖管理,规范烤烟的收购和运输行为,使烟草物流成为我省现代物流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3)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继续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和检验检测系统的建设,促进农产品市场建设管理标准化、入市农产品质量的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逐步解决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环境差、交易设施简陋、交易手段落后、农产品污染严重、农产品流通中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全面升级。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约束,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安全对接。
3.大宗商品物流。
(1)汽车物流。发展专业化、信息化水平高的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有效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为供应链中各环节提供集成的信息服务,逐步提高汽车物流领域中信息化技术与管理水平。
(2)建材物流。以专业性较强的大型物流企业为支撑,推进建材物流企业与大型仓储式建材超市的联合,带动建材零售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
(3)其他大宗商品物流。以大型贸易市场为载体,促进家具、鞋业、纸业、装饰、食品等大宗商品物流的发展。
4.特殊商品物流。
(1)集装箱物流。以成都集装箱站建设、泸州集装箱码头为重点,强化集装箱运输节点。推进集装箱标准化,便于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合。
(2)药品物流。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推广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解决传统医药物流普遍存在的“高销售率、高费用率、低盈利率”的现象,提升医药物流企业的竞争力。
(3)大件物流。配合四川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的规划建设,发展现代重型机械设备大件物流。以市场为基础,培育大件物流市场主体,突破制约四川重装产业快速发展的物流瓶颈。完善我省交通运输条件,在公路、桥梁、河道、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考虑大件运输的需要,根据大件货物的特殊要求选择并建设完善最佳运输路线。
5.小件物流。以适应高技术产业中部分原材料、产品以及社会小件商品更加快捷、安全、高效流通的需求,加快促进小件物流的发展。充分利用邮政的实物快递网、信息网、金融网三网合一的独特优势加快邮政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快递物流资源和第三方物流网络的作用,加快促进小件物流的发展。利用现代化运输手段和高科技手段提高企业委托代办运输能力,增加发运频次,扩大业务种类和运输线路,不断提高运输速度和效率,使小件物流运输更加方便和灵活。
6.其他特殊商品物流。发展白酒物流,进一步完善白酒的运输、包装和储存等环节,建设泸州酒业集中开发区等项目。开展化学危险品物流研究,建立健全化学危险品物流安全体系。开展废弃物回收物流体系研究,鼓励资源再生利用,保护环境。
(七)建设应急物流系统。应对重大疫情、严重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转和人民生活正常进行。应急物流系统建设包括应急技术系统、信息系统、仓储设施、专业运输设施、应急指挥平台等方面的建设。确定一批仓储、运输、综合物流企业作为国家、省、市一级的应急物流企业,承担应急时的重要物流任务。加强地方物流与军队物流资源的协调,增强保障作用,促进应急物流系统建设。
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一)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成都市作为全省一级物流节点城市,重点建设航空物流园区、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青白江物流园区等3个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新都物流中心、龙泉物流中心、双流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等4个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省二级、三级物流节点城市以建设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为主,根据区域物流或城市物流发展的需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规划建设规模合理的物流园区。四级物流节点城市(县、区)原则上不建设物流园区,有条件的县级市可考虑规划建设专项物流中心或基地。
规范物流园区项目建设。物流园区设立选址用地要首先并优化利用现有存量土地,减少新增用地。园区建设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运输场地、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园区规模大小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并根据各级物流节点城市的发展需求设立,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的需要。
(二)仓储和配送设施。仓储和配送设施项目以改建和迁建为主,充分挖掘现有仓储的潜能,提升仓储的质量和水平。减少低端仓储的数量和比例。以成都市为重点,在一、二、三级物流节点城市以及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中改扩建或新建一定数量的中高档仓储,增加全省中高端仓储的数量和比例。加快配送设施项目建设,加大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
(三)重要商品物流系统建设。主要包括粮食、煤炭、鲜活农产品、冷冻(藏)食品、药品等商品物流系统及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是市场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和检验检测系统的建设(详见《四川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划》)。粮食物流系统建设项目详见《四川省粮食现代物流规划》。其他商品物流系统建设项目由相关行业部门制订专题规划统一组织实施。
(四)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现代化示范工程。选择10家规模和实力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管理、技术和服务在省内比较先进,专业物流服务市场占有率较高,发展前景较好的各类物流企业作为物流服务综合示范工程单位;选择20家物流需求较大,物流服务要求较高,物流基础工作较好,物流关联度较广,处于各行业重要地位的生产、流通企业作为企业综合物流改造示范工程单位。
(五)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建设。主要包括物流标准体系建设、物流统计体系建设、物流科技研发、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物流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的项目。政府增加投入,加大支持力度。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坚持和完善我省已建立的“四川省现代物流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四川省现代物流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协调解决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有关重大问题。各地也应建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协调解决当地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二)改革物流管理体制。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部门按照行业改革的思路打破行业垄断,减少进入运输行业、货运代理业务的限制,促进运输服务的市场化。改革仓储企业经营体制,打破行业和地区限制,推进仓储设施和业务的社会化,鼓励仓储企业发展增值服务,提高全社会仓储资源的利用效率。清理阻碍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行政法规,打破地区封锁,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服务市场,促进物流资源的自由流动。
(三)营造政策环境。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委局制定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4]1617号),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促进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列入国家鼓励发展产业中的物流业的税收减免,税务部门要按政策规定做好贯彻落实工作。列入规划的重点物流项目的土地供应,可采取协议出让供地方式;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报经政府批准后可用于物流项目建设。列入规划的重点物流信息化项目可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电子商务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资金安排意见申报国家产业化资金支持。在运输体系的设施建设中加大对货运体系和货运市场设施的投入,继续支持大吨位运输工具和集装箱的使用。
(四)多渠道增加投入。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投入。加快发展民营物流企业,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券、股票上市、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物流项目。对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省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安排一部分资金,以财政补助、资本金注入、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
(五)加快培养物流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鼓励和引导大中专院校开办物流专业。加快高职类物流专业学历教育。鼓励举办各种类型的物流研究生课程班和短期培训,培育高端物流人才。聘请国际一流物流专家、物流企业家参与我省物流人才的培育,加快培育与国际接轨的物流人才。开展并规范物流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
(六)充分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物流行业社团组织要履行好行业服务、自律、协调的职能,通过建立合理、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完善自身组织建设,为企业服务、行业服务和政府服务,使物流行业社团组织真正成为政府联系物流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政府部门也要积极转变观念、转换职能,为物流行业社团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附:名词解释
现代物流: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包装、整理、配送、信息处理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
第三方物流:指由独立型、专业化的物流组织(物流企业)提供的符合需求者业务程序要求的、独特的物流服务,又称合同物流。
五大经济区: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四川划分为五大经济区,即: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经济区。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启动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预计2010年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之一和全球第三大市场,覆盖约7亿人群,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达1.2万亿美元。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商务部2005年在全国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和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在县城建配送中心(店),到乡镇和村建便民连锁“农家店”。在把工业品送下乡的同时疏通农产品进城渠道。我省力争在3年内在120个试点县建成200个县(市、区)连锁配送中心(店),3000个乡镇连锁配送超市,7000个村社便民连锁“农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