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年 份:
期 号:
关键字:
按文号:
搜索 高级搜索 重置信息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责       编
编       校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

规划(2014—2020年)和南部城市群

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

川办发〔2014〕54号

(已失效)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复函》(发改办地区〔2014〕1036号)要求,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6月17日

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前 言

  成都城市群处于连接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经济实力较强,科教优势明显,内陆开放水平较高,历史文化悠久,是成渝经济区人口、产业、城镇高度集聚的核心区。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推进四川省加快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成都城市群科学发展,依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遂宁市、眉山市、雅安市、资阳市以及乐山市的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金口河区、夹江县、峨眉山市,国土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占成渝经济区的37.9%,2013年末常住人口358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5911亿元,分别占成渝经济区的38.6%、44.7%。

  本规划是指导成都城市群发展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4—2020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历史文化悠久。南北文化交融,历史遗迹众多,三星堆文明、都江堰、乐山大佛等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丰富,成都蜀绣、绵竹年画、雅安茶艺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拥有成都、绵阳、乐山等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

城。成都有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

  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城镇密度较大,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较强,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53.6%,初步形成以成都为核心,以绵阳、德阳等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群。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产业体系较为完备。电子信息、重大装备、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猛,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成都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正加快完善,已建成全国主要区域航空枢纽和大型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已初步建立,供水保障和防洪减灾能力不断提升,西部通信枢纽初步形成。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规模和集聚度居于中西部前茅,航空航天、核技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研发能力国内领先。拥有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贸合作领域和规模居内陆地区前列,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超过20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地,国际(地区)通航城市达到49个,有10个国家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成都是中西部地区首个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城市,以“西博会”为代表的国际展会成为西部地区投资、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以及跨国公司区域布局战略调整,为城市群抢占发展制高点带来新机遇。国家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为成都城市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支持规划建设天府新区,为城市群发展提供了重大政策支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为城市群发展增添活力。四川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城市群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同时,成都城市群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成都城市群与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群还有较大差距,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中西部地区竞相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同构较为严重,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转型发展压力加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内部协调机制尚未健全,行政区划的壁垒依然存在,促进要素流动的制度环境及统一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重要意义

  加快成都城市群建设,有利于促进成渝经济区发展,加快构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升内陆开放水平;有利于西部地区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对于推进四川省加快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三大

战略”,大力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充分发挥成都核心带动作用,着力次级突破,全面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化发展,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成西部地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四化”同步,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带乡,促进城镇和农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协调联动,一体发展。按照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要求,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化、基础设施网络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管理机制协同化,推动城市群共同发展和繁荣。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更加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军民技术融合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动产业、产品和服务高端化,实现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扩大开放,合作发展。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着力营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主动推进多层次、宽领域交流与合作,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发展空间,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城市能源资源消耗,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发挥成都城市群比较优势和巨大潜力,立足成渝经济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辐射带动力、提高国际化水平,加快建成西部地区核心增长极。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西部金融、物流和商贸中心,建设现代高端产业的集聚区,引领西部产业发展。

  全国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示范区。继续抓好成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梯次试点,落实各项改革部署,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区。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建立健全企业主导研发转化的创新机制,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西部内陆开放前沿区。抓住国家规划建设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机遇,改善内陆开放环境,打造国际化城市,努力建设西部地区外商投资首选地、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地、最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最大的国际商务中心。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西部地区核心增长极地位进一步凸显,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万元以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先行区。成都市全国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城市群同城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65%。产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西部金融、物流、商贸中心和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第三章 城市群布局

第一节 城镇空间格局

  强化成都发展核心,拓展成德绵眉乐、

成雅遂、成资城市轴线,培育绵雅眉资遂城市环线,优化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推进形成“一核、三轴、一环”的城镇空间格局。

  成都发展核心。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优化发展中心城区,把龙泉驿、新都—青白江、郫县、温江、双流、新津、都江堰等建设成为中心城市的卫星城,加快建设金堂、彭州、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等中小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联动发展。

  成德绵眉乐城市主轴。以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等城市为节点,以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绵、成乐高速公路及大件运输通道等为纽带,发挥其贯通南北的主通道作用,推动沿线城镇、产业和人口集聚,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发展轴和产业集聚带。

  成雅遂城市次轴。以成都、雅安、遂宁等城市为节点,以川藏、成达铁路和成雅、成南高速公路等为纽带,强化其东向、南向辐射作用以及进藏物资集散地的作用,积极引导产业与人口集聚,建成连接东西和面向西南开放的城市发展轴。

  成资城市次轴。以都江堰、成都、简阳、资阳等城市为节点,以成渝城际客专和成渝、成灌、成都新机场高速公路等为纽带,建成连接成都、重庆双核的重要城市发展轴。

  绵雅眉资遂城市环线。以雅眉资遂、绵遂、成绵高速复线等为纽带,加强雅安、眉山、资阳、遂宁、绵阳等城市以及绵竹、什邡、三台、射洪、安岳、乐至、仁寿等沿线中小城市的横向经济交流和联系,承接成都发展核心的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强化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协作配套,培育形成新兴城市环线和经济圈。

第二节 区域综合交通布局

  以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为骨干,以成都区域航空枢纽和铁路集装箱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群对外运输通道建设,完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支撑和引导城市群发展。

  铁路。加快构建大能力运输通道,形成快速客运网,强化重载货运网。推动成兰铁路、川藏铁路、绵遂内自宜铁路和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规划建设,建成成绵乐客专、成渝客专、西成客专、成贵客专,形成多条外出快速铁路通道。依托欧亚路桥通道和泛亚铁路,开行成都亚欧班列,加快畅通连接欧洲、中东及东南亚的国际铁路运输通道。

  公路。以国家高速公路为重点,推进城市群与周边区域以及城市群内部高速公路建设,加强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中小城市及城镇间公路网络,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建成成安渝、成自泸赤等连接周边地区高速公路,形成便捷通畅的区域高速公路网。

  航空。发挥成都双流机场区域性枢纽机场作用,建设成都新机场,增开面向欧洲、北美洲、东南亚和西亚的国际直达客货运航线,完善省内及周边省际航线网络。加快支线航空和通用航空发展,完善支线航线网络。

  综合交通枢纽。强化成都主枢纽功能,提升雅安、乐山、遂宁次级交通枢纽运输能力。依托轨道交通和干线公路,加快客货运枢纽、站点的布局优化和功能完善。加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干线公路等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等有效衔接,提高综合客运枢纽的一体化服务水平。加强集装箱中转站等货运枢纽建设,建立和完善铁路、公路、航空等集疏运系统与邮政、城市配送系统,提高货物装卸转运水平。

  专栏1 综合交通格局

  铁路“七射”主骨架:成都至兰州方向(成兰铁路)、成都至西安方向(西成客专、宝成铁路)、成都至达州方向(达成铁路)、成都至重庆方向(成渝客专、成渝铁路、遂渝铁路)、成都至贵州方向(成贵客专)、成都至昆明方向(成昆铁路、成昆铁路扩能改造)、成都至西藏方向(川藏铁路)。

  高速公路“两环九射”主骨架:成都第

二绕城高速,成都经济区环线;成都至绵阳方向(成绵高速、成绵高速复线)、成都至巴中方向(绵巴万高速、成德南高速)、成都至南充方向(成南高速、成南高速扩容改造)、成都至重庆方向(成渝高速、成安渝高速、成都新机场高速)、成都至贵州方向(成自泸赤高速)、成都至乐山方向(成乐高速、仁寿至沐川高速、蒲江至井研高速)、成都至雅安方向(成雅高速、成温邛高速)、成都至马尔康方向(成都—汶川—马尔康高速)、成都至九寨沟方向(绵九高速)

  航空:至欧洲、北美洲、东亚、东南亚和西亚的国际航线,至北京、至上海、至广州等国家骨干航路。

  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主枢纽,雅安、乐山、遂宁次级枢纽。

第三节 产业空间布局

  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为依托,以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培育壮大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快形成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的产业聚集区。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区。以成都、绵阳、乐山、遂宁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国家重要的信息、软件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以德阳、成都、资阳、眉山为核心,依托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以清洁高效发电设备、新能源设备、轨道交通设备、海洋石油钻探设备等为主的国家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汽车制造产业聚集区。以成都、绵阳、资阳等为核心,依托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

  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区。以成都、绵阳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促进民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发展。

  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以成都、乐山、眉山等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建设国家重要的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生物产业聚集区。以成都、雅安、遂宁、眉山等为核心,依托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以生物医药创新、中成药研发生产等为重点的生物产业集聚区。

  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推动成都加快发展金融、会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成都物流主枢纽和乐山、遂宁、雅安次级枢纽建设,打造成都、绵阳研发设计服务业聚集区,建立芦山地震灾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强成都国际旅游目的地、大峨眉休闲度假旅游区、龙门山山地旅游区、三国文化旅游区、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等建设。

第四章 提升发展成都核心城市

第一节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全面推进成都市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升经济实力、服务能力和开放水平,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发挥区域航空枢纽、对外铁路大通道等优势条件,增开国际航线航班、货运班列,提升国际通信能力。全方位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扩大财富论坛、西博会等国际影响力,提升会展、美食、文化等城市品牌国际知名度,加强国际交易、电子商务、国际口岸、国际结算中心、贸易便利化等平台建设,成为国际交往中心和贸易中心。积极引进外国领事馆及国际性组织等涉外机构,推动国际官方和民间的友好往来。营造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生产服务环境、体现国际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和遵循国际惯例的投资服务环境,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依托大熊猫、世界遗产、古镇

文化等旅游资源,建成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第二节 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动力,大力发展金融、物流、商贸、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总部、金融机构总部和企业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营运中心等,建成高技术服务业聚集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新兴产业的孵化地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研院所和高端人才汇聚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西部科技中心。加快“三网融合”,打造智慧城市。推进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优化发展中心城区,调整城市功能布局,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合理控制人口规模。推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注重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地加以利用,彰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第五章 促进各类城镇协调发展

第一节 优先发展区域中心城市

  大力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强化城市间横向联系和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增强就业吸纳能力。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综合服务功能。科学规划城市新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示范新城区。积极引导人口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合理确定城市落户条件,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专栏2 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定位

  绵阳市: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商贸中心,以国家科技城为核心建设成为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冶金机械产业基地等。

  德阳市: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精细化工、名优食品、现代农业基地和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四川省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乐山市:新能源、新材料、建材产业基地,区域性贸易、服务中心和港口城市,宜居山水园林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遂宁市:区域性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精细化工基地、现代工业物流基地、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国际知名旅游休闲目的地。

  资阳市:国家机车和汽车制造及出口基地、绿色食品加工配送基地、国际会展及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眉山市:机车车辆制造、新能源、建材、精细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粮食储备基地。

  雅安市:进藏物资集散地,川西区域性中心城市、特色产业基地、交通枢纽以及国际生态旅游城市。

第二节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与区域中心城市的配套协作,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提升中小城市人口、产业集聚能力,建设服务城乡、带动区域、和谐宜居的节点城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支持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向有条件的中小城市集聚。加快发展一批主导产业明确、产业集中度高的产业集聚区域,促进城区与园区互动、融合发展。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支持社区商业、家庭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增强中小城市的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有序放开中等城市和全面放开小城市落户限制,鼓励人口向中小城市集中。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第三节 发展壮大重点小城镇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完善功能的要求,重点培育区位条件优越、基础好、潜力大的小城镇,发展成为集聚人口、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积极发展特色工矿业、文化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拓展面向农村的市场服务网络,打造一批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特色小城镇。推动中心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建设中心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居民休闲旅游的目的地,完善靠近农村地区小城镇的商贸流通、农业科技服务等体系,增强对“三农”的服务功能。加强生态地区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镇发展、旅游开发、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鼓励引导农村居民进入重点小城镇居住和创业。

第六章 增强城市现代产业支撑

第一节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和先进制造业

  加强科技支撑和产业合作,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推动向高端新型转变。重点发展整机、强化配套、增强集成、抢占高端,推动成都、德阳等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提升整车制造规模和零部件配套水平,完善汽车产业体系。积极争取和承接国家航空航天重大专项,重点推进民用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等领域发展。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及其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实施新药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建设、生物技术产业化等重大行动,加快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和生物育种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发展接续产业。

  专栏3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宽带通信与泛在网等核心基础产业,推动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高性能计算、云计算及物联网等研发和示范应用。

  装备制造。加快开发大型水电机组、大容量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火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组、核电及民用核能利用装备、风能、太阳能及生物质能发电装备等清洁高效发电设备,积极发展高速铁路成套设备、海洋石油钻探设备、精密高速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提高重型机械及容器、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设备、民用机械设备等产业规模和水平。

  汽车制造。重点开展整车设计、汽车发动机、变速器、传动制动系统、汽车电子等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加快研发纯电动和混合动力系统、储能系统、快速充电系统和电子控制等新能源汽车技术。

  航空航天。重点发展航空设备、航天与卫星应用装备制造,大力发展大飞机机头及机载设备集成、通用飞机、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关键元器件,提高卫星导航、遥感、通信应用技术水平,积极推动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地面服务设备、专用材料等研发与制造。

  新材料。重点发展以稀土功能材料、稀有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等为主的特种金属功能材料,以新型轻合金材料等为主的高端金属结构材料,以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等为主的先进高分子材料,以先进陶瓷、特种玻璃等为主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以高性能纤维、陶瓷基复合材料等为主的高性能复合材料,以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为主的前沿新材料。

  生物医药。进一步巩固现代中药、血液生物制品、化学发光及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的市场优势地位,推进化学原料药技术升级,提高化学制剂药水平。以生物技术为龙头,大力推进疫苗、血液制品、诊断监测试剂、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加快开发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预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新型疫苗、危重传染病快速诊断体外试剂,加快道地中药材发展。

第二节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强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园区建设,推进第三方物流发展,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加快建设西部物流中心。提升现代金融业服务功能和水平,促进新兴金融业集聚发展,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发展会展商贸业,依托西博会、全国糖酒会等知名展会,拓展多元化贸易市场,搭建西部重要的商品交易和经贸合作平台。推动文化旅游业大发展,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西部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大力发展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速形成国际化的商务服务能力。

  鼓励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支持社区商业发展,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家庭服务业,提升餐饮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营养保健、家庭教育、时尚健身、远程医疗、网上购物等新兴服务业态。加快推进成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专栏4 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

  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区域性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结算中心、管理运营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加强国际航空物流园区、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散货物流园区等各类物流园区建设,在条件成熟的地区研究设立保税物流中心,打造全球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西部地区城际分拨和城市配送物流中心。

  现代金融业。积极引进世界知名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发展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着力培育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构建西部金融机构中心。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产品和交易品种创新,建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加快西部金融市场和交易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金融外包服务、金融中介服务,建设国内重要的数据、清算、研发、灾备等后台服务基地。

  会展商贸业。提升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等会展品牌影响力,推进成都建设国内一流的“会展品牌集聚区、国际会议目的地、休闲节庆之都”。加快建设大型批发贸易、零售商贸、服务贸易、商务信息、会展经济、远期交割等六大平台,积极打造以城市中央商务区为主的商务服务业集聚区,深入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大宗重要商品物流仓储设施,形成功能完备的现代商贸网络体系。

  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影视、演艺娱乐、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电视、无线音乐等新兴文化业态,培育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全国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集团,加强成都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等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推进一批文化产业综合功能区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旅游业。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集中开发一批特色度假基地,加强乐山-峨眉山、杜甫草堂-武侯祠、金沙、三星堆等一批国际精品旅游区建设,培育大熊猫、茶文化及茶马古道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世界遗产、古蜀文化、乡村休闲、地震遗址、三国文化等5大旅游主题,建设中国死海康体休闲基地、“两湖一山”山水休闲基地。抓好成都、峨眉山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

第三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资金、

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积极推进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和绵阳科技城建设,构建一批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突破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动力电池制造、航空发动机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交通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强化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和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施卫星通信、风力发电机组主控系统等自主创新重点项目。培养和引进重点领域的高端人才及团队。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基地。

  专栏5 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重型装备、高分子材料、地质勘探、牵引动力、电子薄膜、新型显示器件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积极培育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成都、绵阳和乐山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雅安、乐山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绵阳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等新型技术转移机构,着力建设42个国家和省级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和10个国家和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面向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公共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政策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

  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专项。加快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油气化工、农畜超级品种及配套技术、优势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军民结合、国际科技合作等领域成果转化专项。

  绵阳科技城建设。打造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核心示范区,加快建设以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为重点的高精尖创新产业基地,定期举办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博览会暨军民融合高科技成果交易会,开展土地政策、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科技金融等创新试点,建成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

第七章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城镇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集中供水,鼓励城市国有供水企业跨区域经营,建设东风水厂、江安水厂等一批骨干水厂。加强城镇污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加快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及地理信息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暴雨内涝防治能力。加强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逐步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系统,实施焚烧飞灰、餐厨垃圾处理、渗滤液污染控制示范工程。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 

  城市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成都市区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研究百万人口以上城市轻轨建设,积极发展中心城市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建设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换乘枢纽,推进大中城市绕城高速公路和快速交通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完善自行车、步行等交通系统。积极发展智能交通,推动各种交通方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水利设施。统筹城镇水源地挖潜改造和新水源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和防洪减灾应急水平。加快建设武引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东风水库、铜头引水等重点项目,建设华强沟、草溪河、武引蓬船灌区工程等骨干工程,开展李家岩水库、引青济岷等工

程前期论证工作。加强岷江、涪江、沱江等主要江河及重点中小河流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文、气象监测预警能力,确保县级以上城市基本达到防洪标准。

  能源设施。完善500千伏、220千伏骨干电网,新建一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形成城市群内220千伏、110千伏输配电网络,积极发展智能电网,增强城市电源和供电网络保障能力。加快成品油、煤炭运输通道建设,建成兰成渝输油管道成都—乐山段工程,加快建设彭州炼厂至成都双流机场航煤输油管道及首站工程,畅通与新疆、陕西、甘肃等煤炭运输通道,提高成品油供应保障能力和煤炭运输能力。加强天然气管网布局建设,优先保障城镇民用燃气,优化调整工业燃气结构。积极推进分布式能源发展。合理有序开发中小水电、垃圾发电等清洁能源,规划建设汽车移动充电器(柜)和大型充电站。推进岷江航电综合开发。

  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光纤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等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相协调的干线传输网,适时扩容国际通信直达数据通道。推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应用水平。建设数字城市,推动“三网融合”,打造成都国家重要的数据灾备中心、互联网绿色数据中心和云计算中心。

第二节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教育。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强地方优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多样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各类民办教育发展。

  医疗卫生。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重大疾病防治实施建设,逐步提升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和水平。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提升风险监测质量控制水平,逐步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改善承担当地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任务的地市级医院,以及地市级医院儿科(儿童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文化体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天府文化中心、市级“三馆”等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支持各种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加强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传承和创新,加强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精心塑造“金沙文化”、“三星堆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等国际文化品牌,建设成都国际创意之都、文化之都。实施群众体育健身工程,推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在成都等地建设创业基地,在眉山、资阳、遂宁、乐山等地建设劳务培训和输出基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实现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推进社会保险关系在区域间、城乡间的转移接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力度,推进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建设多元化住房供给体系,逐步改善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

第三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以龙门山、邛崃山、岷江、沱江、涪江等沿山沿江地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构建“一带三廊道”生态安全屏障。加快龙门山—邛崃山沿山生态带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稳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提高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

持,保护修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加强岷江、沱江、涪江流域生态廊道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恢复提升森林、水体、湿地和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加强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加强重点行业污染综合防治,强化重金属、危险废弃物污染防控。实施城市清洁空气行动,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切实提高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水平,加强城市机动车尾气检测和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温室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加强酸雨控制。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力度,配套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贮存设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支持雅安市等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创新城市环境规划管理,编制实施城市环境总体规划。

第四节 提升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

  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完善城市治理结构,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依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保规划等的协调衔接。加强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合理保护城镇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塑造文化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城镇风貌。整合城市社区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建设社区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完善城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八章 统筹城乡发展

第一节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深入推进成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梯次推进德阳等省市级试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全域、全面规划,合理安排城乡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健全城乡衔接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农业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服务关联发展的格局,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探索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我管理的衔接互动,积极构建城乡新型基层治理机制。

第二节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宽农民工落户条件,引导人口向重点城镇集聚,逐步提高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将农民工纳入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健全农民工劳动用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权益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逐步把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家庭纳入社会保险补贴范围。将进城落户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多种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第三节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生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都市农业发展水平。加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肉类、果蔬、乳制品等重点农产品直供体系和冷链体系,加快建设绿色食品加工配送基地。加强农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和农业企业总部基地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研发应用。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区域性高

端农产品品牌。促进都市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规划村镇体系。加快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善农村公路网络,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村庄用地布局,统筹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综合配套,形成人口合理集聚、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

第九章 扩大城市群对外开放

第一节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瞄准具有引领性带动性、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具备成长潜力的产业项目,积极招大引强,促进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链条向价值高端延伸。以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绵阳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外向型产业园区,加强口岸大通关协作,推进成都、德阳、绵阳等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建设全球知名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重要的区域总部基地、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充分发挥成都武侯女鞋和什邡饲料添加剂等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形成外贸竞争新优势。

第二节 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积极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和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优势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巩固港澳台、日韩、欧美、俄罗斯等重点市场,着力开拓东盟、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快推进服务贸易,大力发展软件、金融、保险、财务等服务外包产业,加快成都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健全“走出去”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开发资源、输出技术和产品,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

  加强与省内其他区域合作,推进成阿、甘眉等合作园区建设。务实推进与重庆的全面合作,深化与滇、桂、陕、甘、黔等省份合作,共同推动出海出境交通物流大通道建设,推进水电、矿产、旅游等优势资源联合开发。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扩大与长三角、北部湾、环渤海等地区交流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投资及贸易往来。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扩大与欧美、日韩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构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其他国际市场直通的贸易平台。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

第十章 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探索建立共建共享和衔接配套的协调机制,共同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推进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构建城际快速交通通道,在有条件的地区开通城际公交。加强相邻县(市、区)公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共同建立科技、政务、交通物流、产品服务标准等公共信息平台,促进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统一固定电话区号,率先推行标准化的“一卡通”。推动毗邻地区灌区渠系对接配套,增强跨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共同推动重点流域河道整治和城镇堤防工程建设。加强电网、天然气管网等跨区域联网工程建设。

第二节 强化产业协作配套

  以推进产业链跨区域布局、共建产业合作平台等为重点,促进城市间产业协作配套。积极推进跨区域布局,形成优势突出、协作配套的产业分工体系。推动成都、绵

阳、德阳、乐山、遂宁的电子信息产业分工协作,共同构建笔记本电脑、信息家电、通信设备产业链。推动成都、资阳、绵阳的汽车产业分工协作,共同构建轿车、商务车、轻重卡车、重要零部件产业链。推动成都、德阳、眉山、资阳的装备制造产业分工协作,共同构建发电设备、工程机械、机车车辆产业链布局。强化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合作,构建一批跨城市协作的特色食品生产链。合作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一批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鼓励建设各类产业合作平台,探索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税收分成、产学研合作等机制。以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服务外包等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区域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节 构建统一市场体系

  突破行政区限制和体制障碍,全面清理阻碍生产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的各种不合理规定,统一市场规则,加快发展统一、开放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善区域金融服务网络,支持地方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探索建立一体化的存取款体系、支付与资金结算体系。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就业信息跨区域共享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实现各市互认培训和鉴定结果,促进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建立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市场,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打造信息平台,依法实现信用信息公开与共享。取消商品流通、市场准入等限制,推进商品、生产资料等市场一体化。鼓励建立区域性行业协会。

第四节 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加强公共服务对接共享,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支持各类教育跨区域合作办学和交流。推进医疗资源跨区域共享,引导成都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其他城市辐射,促进各市医疗卫生资源联系协作,提高整体医疗卫生水平。推动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的区域统筹和无障碍转移接续,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和就医医疗费用联网结算。

第五节 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

  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创新生态环保合作机制,共同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强跨区域生态工程建设,联合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强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布局建设区域性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构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沟通、联合执法、重大环境事件协调处理机制。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成都城市群各市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要完善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全面落实成都经济区轮值会议制度,深化区域合作,加强协调联动,合力推动规划实施。

  省级层面加强对成都城市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完善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研究支持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成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直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指导和帮助解决规划实施推进中的具体问题。

  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省直有关部门要健全和完善城市群建设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做好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规划实施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4—2020年)

前 言

  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区位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人口产业密集。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推进四川省加快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南部城市群科学发展,依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川南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四市全域以及乐山市犍为、沐川、井研、峨边、马边五县,国土面积4.36万平方公里,2013年末常住人口1642.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845亿元,分别占四川省的20.3%、17.6%,成渝经济区的17.7%、13.6%。

  本规划是指导南部城市群发展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4—2020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南部城市群自然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四川和成渝经济区的重点开发区域。随着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和成渝经济区加快建设,南部城市群已总体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具备发展成为成渝经济区新兴增长极的有利条件。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区位优势独特。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节点,是成渝经济区联结西南中南地区、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西南地区联结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枢纽。

  资源富集配套。煤炭、水能、页岩气、煤层气、硫磷等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拥有长江优质岸线资源,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良好条件;气候条件优良,生物资源丰富;蜀南竹海、兴文石海、自贡灯会、恐龙遗存、四渡赤水、大千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享誉国内外。

  产业支撑有力。农业发达,是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食品饮料、能源、机械制造、化工、轻纺等产业优势突出,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3个省级开发区,是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旅游、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加快,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商贸物资集散地。

  城市群初具规模。聚集了4个大城市、21个中小城市和一批重点建制镇,城镇密度居西部前列,空间聚合形态较好;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13年达到42.3%;对外立体交通网络较为完善,城际经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国家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为南部城市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扶持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为南部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国家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南部城市群参与国内国际产业分工协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四川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南部城市群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同时,南部城市群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

挑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中小城市发育缓慢,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待加强;城镇化水平不高,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任务艰巨;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转型升级发展日益紧迫。要素集聚能力较弱,区域一体化发展仍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

第三节 重要意义

  加快南部城市群发展,有利于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完善我国西南地区区域发展格局,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升内陆开放水平,促进沿海沿边沿江联动开放;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多中心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综合承载力为支撑,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为动力,加快推动产业和城镇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增强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快建设全省新兴增长极和成渝经济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努力在全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率先实现次级突破,在推进“两个跨越”的进程中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城乡现代化发展水平,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现代城乡新形态。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城镇化转型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优化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坚持协作共赢,一体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破除行政壁垒,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城市分工合作,加强城镇协调联动,建设体系结构合理、经济联系紧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城市群。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完善有利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增强城市群发展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宜居。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坚持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城市能源资源消耗,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多中心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中心城市职能合理分工,强化协作联动,集成发挥优势,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建设紧密协作、一体发展的多中心城市群,探索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西部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连片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统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城市功能提升,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打造川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实施产业协同战略,发

展壮大能源、装备制造、化工、钒钛、白酒、轻纺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以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成渝经济区沿江和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联结川滇黔渝的通道优势,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建成同城化发展的多中心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省和成渝经济区比重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省经济新兴增长极和成渝经济区重要经济增长极。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区域发展能力和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协作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成渝经济区沿江和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

第三章 构建协调联动空间格局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的要求,以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地区为重点,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体系,构建“四核、五轴”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

第一节 空间布局 

  四核。做大做强自贡、泸州、内江、宜宾中心城市,有序拓展发展空间,强化中心城市协作联动,共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周边县城和城镇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

  沿长江经济带通道轴。包括岷江、长江、金沙江沿岸的乐山犍为、峨边、沐川,宜宾中心城区、宜宾县、屏山、长宁、江安,泸州中心城区、泸县、合江等城镇,形成成渝经济区沿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

  沿内昆铁路、内宜高速公路通道轴。包括内江中心城区、资中,自贡中心城区,宜宾中心城区以及宜宾县、高县、珙县、筠连等城镇,形成成渝经济区南接云南桥头堡的重要通道。

  沿厦蓉高速公路通道轴。包括内江中心城区、隆昌,泸州中心城区、泸县、叙永、古蔺,宜宾兴文等城镇,形成成渝经济区南接黔中地区、联通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通道。

  沿成渝、乐自高速公路通道轴。包括乐山井研,自贡市中心城区、荣县、富顺,内江中心城区、隆昌等城镇,形成连接成渝双核的重要通道。

  沿成自泸赤高速公路通道轴。包括内江威远、自贡中心城区、富顺,泸州中心城区,形成连接成都、沿江地区、黔中地区的重要通道。 

第二节 城镇体系

  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四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自贡中心城市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盐及盐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现代工业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中心。泸州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饮料食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现代港口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内江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电力能源、电子信息、机械汽配、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宜宾中心城市重点发展名优白酒、能源、轻纺、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现代港口城市和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

  中小城市。强化中小城市产业、服务和居住功能,将自贡市富顺、荣县,泸州市合江、泸县,内江市资中、威远、隆昌,乐山市犍为,宜宾市江安、珙县等县城,建设成为中等城市,形成支撑城市群发展的重要节点。支持泸州市叙永、古蔺,乐山市井研、沐川、峨

边、马边,宜宾市长宁、高县、筠连、兴文、屏山等县城发展成为小城市,带动县域及周边地区发展。

  重点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重点镇人居环境,扶持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引导农村居民进入重点镇居住和创业。按照完善功能、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土地、体现特色的要求,实施重点中心镇建设示范工程,拓展面向三农的市场服务网络,支持区位、自然和交通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业型、商贸型和旅游型重点镇,建设成为辐射带动乡村发展的地域中心。

第三节 交通网络

  加强对外通道建设。强化东西向成渝连接通道和沿江通道,提升长江航道等级,推进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加快成渝客专建设,实施成渝铁路扩能改造,开展渝昆铁路、宜西铁路前期工作,规划研究宜遵铁路,推进仁寿经沐川至攀枝花、宜宾至屏山新市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强南向通道建设,加快

建设成贵铁路,启动建设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加快建设宜宾—叙永—古蔺—习水高速公路,加快宜宾—彝良、蒲江—井研、南充—重庆—泸州、宜宾—威信、乐山—西昌、乐山—汉源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规划研究叙永—威信高速公路。完成宜宾机场、泸州机场迁建,积极开展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加密航线航班,增强航空客货集散能力。

  完善城际交通网络。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启动建设绵阳—遂宁—内江—宜宾、内江—泸州城际铁路,开展乐山—自贡—泸州、连界—乐山—燕岗、筠连—盐津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建设乐山—自贡、自贡—隆昌、内江—威远—荣县高速,规划研究宜宾—井研、内江—宜宾(南溪)等高速公路以及自贡—宜宾大件公路。加强相邻县(区)快速通道建设。

第四节 区域协调

  北部丘区。以内江、自贡中心城区为组合中心,以资中、威远、隆昌、荣县、富顺、泸县以及井研县县城为节点,加强与成渝双核的经济联系,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引导区域内人口向主要交通干线周边城镇转移和集聚,打造北部城镇密集区。

  沿江地区。以宜宾、泸州中心城区为中心,以犍为、屏山、宜宾县、江安、长宁、泸县以及合江县城为节点,科学利用岸线资源,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快形成沿江产业带,重点打造临港产业园区。积极引导周边区域人口集聚,打造沿江城镇发展带。

  南部山区。以高县、珙县、筠连、兴文、叙永、古蔺以及峨边、马边、沐川等县城为重点,引导产业、人口集中布局,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资源深加工、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加强与沿江地区协作联动,有序引导人口转移。

第四章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按照以人为本、宜居宜业、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要求,强化城镇集聚要素、吸纳人口、引领创新、传承文化的功能,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第一节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有序推动新城区建设。科学确定城市拓展方向,依托产业开发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加快自贡、泸州、内江、宜宾的新城区建设,推动产城、港城融合发展,形成城市新兴功能承载区,促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县城结合重大交通和产业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推动新城区建设。

  加快老城区调整改造。坚持更新改造与功能提升并举,改造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加快老工矿区、棚户区改造和老工业企业搬迁,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向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转型发展,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推进城市功能分区。统筹老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科学确定城市组团的主导功能,统筹各类功能区合理分布及适度混合,加快建设结构合理、功能明晰、协调联动的城市发展格局。

第二节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加强城市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和过江桥梁建设,建设城市环线,有序规划建设轨道交通。布局建设客货集疏运枢纽,强化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网络的连接,推动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大力发展城市快速公共客运系统,加快优先通行网络建设,完善公共交通场站设施,提升营运服务水平。完善停车场等公共设施。鼓励发展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公共交通综合管理服务系统。

  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城市地

下管道综合走廊”模式,统一规划给排水、电力、通信等市政管线建设。加强城市供水水源地保护,完善城市供水工程和管网系统,加快城市排水防涝、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完善城市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优化配送电网体系,推进城镇电网智能化,加强城市电动车充换电设施建设。建设城市清洁能源供应设施,加强城镇燃气管网设施建设改造。

第三节 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加强城市住房供应保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大公共租赁住房供给,提高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完善并严格执行准入退出制度,确保保障性住房公平租配。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强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应,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人口密度,合理确定各类公共设施的等级、规模和服务半径,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效率。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和结构,加强居住小区幼儿园和中小学配套建设。在有条件的城市建设相对集中的教育园区。合理布局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文体设施建设。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强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建设。

第四节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依托自然山体和江河水系,构建山水城林交融的城市发展格局。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加强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建设滨江生态绿道和城市森林公园,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建设人文城市。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建设,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加强老工业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

  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城市创新服务能力,加强城市创新载体、创新基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营造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建设低碳城市。积极创建低碳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实施绿色建筑行动,鼓励中水利用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弃物防治和综合利用,强化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大灰霾和酸雨防治力度。倡导居民生活方式低碳化,建设低碳社区。

  建设智慧城市。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应用,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进城市智能管理和营运系统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智能社区建设。

第五节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城市规划“三区四线”管理,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规划等多规融合。

  创新城市社会管理。完善城市治理结构,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完善城市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加强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整合部门管理职能,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完善防控体系。

  增强防灾应急管理能力。加强消防、防洪、抗震等设施和救援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和通信、交通运输、物资储备、医疗救助等应急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居民应急自救互救体系。

第五章 壮大提升城市经济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壮大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城市经济。

第一节 优化产业布局

  以长江黄金水道和主要陆路交通通道为纽带,加强城镇产业分工协作,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和临港经济。调整优化城镇产业布局,推动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和总部经济,引导制造业向县域扩张转移,壮大中小城市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开发区发展,推进具备条件的开发区扩区调位,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依托交通枢纽、产业基地、城市商贸组团,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商贸、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发展城市中央商务区。

第二节 推动老工业基地调整升级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和落实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人才等政策。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工程,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建设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转化基地。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发展壮大节能环保装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国家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高性能液压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核电燃料元件研发生产基地、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名优白酒业转型发展,建设五粮液工业集中发展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二郎·名酒名镇,支持名酒企业多元化发展,打造白酒“金三角”核心区。提升机械装备制造业,加强与国内外龙头企业配套协作,增强技术研发能力,重点发展高端精密机床、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清洁能源设备、化工容器及设备、汽摩零部件等,建设临港重装产业基地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服务配套成渝,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代林竹业,打造竹产业集群。壮大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地方名优特产品和绿色产品。

  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筠连、古叙矿区综合开发,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建设煤炭生产基地和循环流化床电站示范基地,科学规划布局坑口电厂、低值燃煤电厂,推进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建设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开采及利用示范区,推进富顺—永川页岩气区块勘探开发。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加快安谷、枕头坝一级、沙坪二级等水电站建设。推动煤电化综合开发,积极发展煤化工和硫磷化工,调整升级盐卤化工,延伸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和医药化工产业链。大力发展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加快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积极利用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和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产业准入标准,承接发展技术先进的资源精深加工产业。推进循环经济技术改造,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

第三节 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水陆空联运。加强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泸州和宜宾物流港、内江渤商物流中心、西南(自贡)无水港,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物流中心。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保险、证券、期

货、担保、信托等金融业务,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地方商业银行,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快发展会计、咨询、信息、科技、设计等服务业。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加强城市综合体和中央商务区建设,打造城市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积极发展现代流通业态,加快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现代商贸中心。提升特色餐饮、文体娱乐等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培育营养保健、家庭教育、时尚健身、远程医疗、网上购物等新兴服务业。

  积极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发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优势,强化中心城市的旅游集散和服务功能,加强世界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加快特色旅游城镇和精品旅游景区建设。打造宜宾、泸州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建设自贡、内江特色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向家坝库区旅游目的地,建设马边、峨边民族风情旅游城镇。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建设文化产业基地,打造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大力发展现代传媒、文博会展、演艺娱乐业,培育发展影视制作、创意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谐相融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

第一节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全面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加快推行居住证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逐步实现平等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和服务。提高农民工城镇社保参保率,保障与城镇职工平等参保,实现社会保险关系全接续。将农民工及随迁家属纳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工聚居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围;在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域集中建设农民工公共租赁住房或公寓,探索将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强化各级人民政府责任,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成本分担机制。

第二节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规划,建立覆盖城乡全域的规划体系。加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加快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底部基础。深入实施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健全完善扶贫投入稳定增长和整县扶贫推进机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水利工程和配套渠系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优质粮油、酿酒高粱、中药材、果蔬、茶叶、林竹、蚕桑、烤烟等现代农业基地,推进畜禽和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景观农业。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加快推进新村建设。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加强乡村规划,完善村庄布局,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落。坚持产村相融,加强新农村综合体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统筹居住和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

理的综合配套,推动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成一批体现川南民居文化的新型特色村镇。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强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和维护。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强以农村沼气等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中小学远程教育。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健全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公共文体、社会福利、残疾人康复和托养等设施建设。

第七章 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统筹协调,加快构建紧密联系、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一节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区域交通物流通道以及港口、机场、客货运枢纽站场等基础设施。联动推进长江、岷江、金沙江、沱江航道治理。探索“一港(川南港)两区(泸州、宜宾)”发展模式,促进建设、管理和经营一体化。加强城际快速通道建设,打通县乡“断头路”。加快开通城际公交,推进公共交通IC卡并网。相互开放出租车运营市场。

  完善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加强跨区域电力、天然气、输油管道、灌区渠系等联网工程建设。完善区域输变电网络体系,建成溪洛渡(左岸)—浙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溪洛渡左岸—双龙同塔双回线路。加快油气管网系统改造,建设内江—宜宾、成都—泸州成品油输油管网和江津—纳溪集输气管道,建设区域性油气应急储备库。加快推进向家坝灌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增强跨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加强重点流域河道整治,建设一体化防洪体系。完善公共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逐步统一电话区号。

第二节 促进产业分工协作

  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跨区域重组联合,构建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支持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合作,协调物流园区布局,加快物流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统一物流通行收费标准;探索共建跨区域投融资平台;加强旅游、文化、会展合作,共同打造“川南”品牌。协同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创新平台共建和资源开放共享,联合攻关共性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第三节 建设统一的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实现培训和鉴定结果互认。建立有利于人力资源流动的户籍、教育、人事管理和社保关系转移制度,加强跨区域劳动执法和监察协作。加快资本市场一体化。推进产权、技术交易市场互联,建设川南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商品市场一体化,统一市场准入标准,消除限制商品流通及市场准入障碍。加强市场监管和联合执法合作。

第四节 推进公共服务对接共享

  建设跨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城际公共服务对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均等化。推进教育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强化医疗服务合作,加强医疗卫生人才交流培训,实现医疗机构医学检验互认,推动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推进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共享。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和社会保险一体化管理。建立

政务协同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合作,共建区域食品安全、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第五节 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 

  共建以长江、岷江、沱江、金沙江、大渡河流域为重点,以山地、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为支点的生态保护屏障。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矿区和采煤沉陷区生态恢复、库区生态建设工程。推进行政毗邻地区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区域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第八章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坚持优势互补、内外联动、互利共赢,深入推进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合作,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沿江和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节 加强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合作

  加强与成都城市群合作,推进科技、金融、人才和信息等合作交流,增强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发挥沿江区位和港口优势,加强产业物流对接,开拓货源市场,提高服务成都城市群大重件产品转运能力,共同构建临港产业基地。加强与重庆城市群的合作,发展汽摩零配件、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配套加工产业,开展港口物流合作。加强与东北部城市群合作,共建内江—遂宁物流中心,建设川东北至川南输气管道。

第二节 强化沿江开放合作

  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攀西地区、云南沿江地区合作,推进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建设,协同推进水电和钒钛资源开发。加快旅游资源整合,联合开发旅游市场。规划研究沿江综合运输通道,增强与重庆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联系,积极承接产业、资金和技术转移,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港口合作,推进“西电东送”。

第三节 加强南向开放合作

  发挥连接成渝经济区与云南桥头堡的纽带作用,加强与滇东北地区煤炭、水电、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推动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合作,增强宜宾港服务滇东北地区物资集散能力,建设向家坝库区移民后扶创业基地,密切与滇中城市群经济联系,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黔西北地区合作,推动名酒、能源、文化旅游等产业合作,增强泸州港服务黔西北地区物资集散能力,共同推进赤水河流域综合扶贫开发。加强与黔中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合作,打通连接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交通通道,扩大与南亚和东盟国家区域合作。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提升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水平。

第九章 创新体制机制

  顺应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深化改革,健全完善区域合作、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增强城市群发展活力。

第一节 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建立城市合作联盟。建立各市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中的重大工作,健全部门对口联系机制,组建专项合作工作组。坚持多边和双边合作,支持县(区)间深化合作,鼓励企业、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协作交流。

  加强政策衔接协调。统筹协调生产力布局,编制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一体化建设方案。协调地方政策,协商制订统一、规范的投资促进政策。建立争议协调解决机制,探索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依法依规探索建立城市群公共财政储备制度,推动跨区域基

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产业分工合作、公共服务对接。依法制定跨区域经济核算、税收分成、基础设施投融资、资源调度使用、环保容量调剂补偿、土地利用统筹等共建共享政策。

第二节 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办证工作,建立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推进用地制度改革,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探索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逐步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规范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完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和安置办法,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农民带土地进城落户的实现途径。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依法依规进入农村参与开发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第三节 创新城乡建设管理体制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镇建成区常住人口规模,因地制宜推进撤县设区、改县设市,积极推进撤乡并镇、县城城关镇改街道等工作。深入实施扩权强县改革,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省直管县和扩权强镇改革试点。推动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归位、服务职能下移,建设服务型政府。

  创新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性资金稳定投入机制。继续落实发展小城镇的有关财政政策。规范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现代金融手段,创新城乡基础设施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建设。

  创新城镇土地管理机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提高工业项目用地产出强度和容积率门槛。盘活城镇建设用地存量,建立闲置土地利用、低效土地利用二次开发的激励约束机制。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升城镇存量土地开发利用强度。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南部城市群各市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和推进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川南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深化区域合作,加强协调联动,合力推动规划实施。

  加强对南部城市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完善省川南经济区发展协调工作机制,研究支持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南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直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强化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省直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城市群建设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做好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规划实施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订阅须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为公开出版发行刊物,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全国统一刊号CN51—1727/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991,半月刊,A4开本,约40页码,全年24期。
一、《公报》由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按期直接邮寄给每位订户,保证刊物准确及时送到订户手中。
二、订户可到所在市(州)、县(市、区)工作站、联系点办理订阅手续,由各工作站、联系点统一报省政府信息公开办,也可直接到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订阅。订阅价每册5.00元,全年24期共计120.00元(含邮寄费)。
开 户 行:工商银行成都春熙路步行街支行
户  名: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帐  号:4402208009100215971
本刊社址:成都市督院街30号省政府院内
联系电话:(028)86604546
传  真:(028)86605771
联 系 人:朱 莎
邮政编码: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2    蜀ICP备 1300128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微信
    微信二维码
  • 微博
  • 客户端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 头条号头条号
    头条号二维码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