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
的指导意见
川府发〔2013〕29号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绵阳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推动绵阳科技城依靠创新驱动率先实现突破发展,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目标
深入实施《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创新体制机制,聚集创新要素,加快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军民融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努力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国家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绵阳科技城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全面提高,GDP达到1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达到60%,军民融合产业产值达1800亿元,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7%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实现开放性、创新性、突破性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产业突破发展。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军民融合特色,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三网融合与物联网、数字家庭、航空航天、核技术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大力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创造优良投资环境,全面提高科技城吸引力;采取园区招商、产业高端招商、央企入绵招商、龙头企业带动招商、产业链完善招商、科技招商等多种方式,加快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入驻发展;提供优惠便利,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做强做大汽车及关键零部配件、冶金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015年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达3000家以上,增强科技城持续发展活力。
(二)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建设。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重点支持集中区率先突破发展。先期建设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核心示范区,集中布局一批军民融合重大产业化项目。打造高精尖创新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和航空新城“三新城”,引领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特色园区,建设好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科教创业园区、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游仙经济开发区、江油工业园区等省、市级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
(三)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研发平台,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组建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开发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搭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作用,建好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中国技术交易所绵阳工作站,加速科技成果的交易、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孵化平台建设,支持科技城创新中心、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城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器建设,完善企业孵化培育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发展搭建服务载体。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定期举办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博览会暨军民融合高科技成果交易会,突出军民融合、开放合作、创新发展主题,打造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平台,提升科技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启动专利审查协作分中心建设。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完善科技城国家、省、市三个层级的政策支撑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向国家争取科技城比照执行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先行先试政策,重点争取“新三板”、股权激励、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科研经费分配管理改革等政策试点。加大省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支持政策措施,开展土地政策、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科技金融等创新试点工作。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科技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在省级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技术改造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方面重点支持绵阳科技城,加大投入,加强考核。
三、保障措施
(一)创新工作机制。省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加强对科技城建设发展规划落实情况、重大政策、重点问题和重要事项的研究。强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充实建制,加强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信息通报,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或工作协调会议,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城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二)加强督查考核。省政府每年制订科技城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省直相关部门要把加快推进科技城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具体的支持政策和实施方案,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协调服务。省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严格逗硬奖惩,强化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