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华蓥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
专项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川办发〔2011〕54号 二○一一年九月十四日
广安市及华蓥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华蓥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华蓥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
专项规划(2011—2015年)
华蓥市是典型的资源型老工矿城市。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逐步枯竭,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稳定压力增大等问题逐步凸显,城市转型迫在眉睫。2009年3月,国务院批准华蓥市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为加快转型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编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的指导意见》(发改办东北〔2009〕2173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华蓥市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川办发〔2011〕25号),结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精神,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转型发展背景与条件
(一)转型背景。
华蓥市是广安市所属的省辖县级市,地处四川东部、华蓥山中段西麓,紧邻重庆市。襄渝铁路、兰渝铁路贯穿全境,沪蓉高速横贯东西,渠江穿境而过。幅员面积470平方公里,人口36万人。1978年建置华云工农区,1985年撤区设市。华蓥市是国家“三线”建设基地之一。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加之煤炭资源的长期大量开采,资源日渐枯竭,煤矿企业大幅减少,煤炭开采能力逐年下降,煤矿从业人员日趋减少,煤炭产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不断下降,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
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2008年以来,华蓥市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转型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3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高于全省增速2.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6%,高于全省增速3.7个百分点。全市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完成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15平方公里,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2.4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完成40余平方公里。(见表1)。
目前,华蓥市转型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发展面临困境。近年来煤炭资源日趋萎缩,煤炭工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削弱,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滞后,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一些运煤受损公路没有得到及时修复,供水管网、电力设施等城镇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工业转型园区建设起步晚、规模小,园区配套设施及服务功能还不完善。三是社会民生问题日益突出。下岗失业人员养老、失业、医疗、伤残补助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矿区居民居住环境亟待改善,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突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因采煤导致采空区植被破坏、地下水疏干、石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等问题时有发生。加快转型发展刻不容缓。
(二)转型条件。
转型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一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继续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二是国家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加快转型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华蓥市作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将得到国家政策等方面倾斜。三是国务院批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华蓥市作为我省距重庆主城区最近的城市之一,具有加快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四是东部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华蓥市引进资金和项目,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同时,华蓥市是我省第一批扩权试点县,是省政府确定的革命老区,在政策上能获得更多支持。
转型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一是区位优势较为明显。华蓥市处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随着连接境内外的铁路、高速公路网络逐步完善,将为华蓥市承接产业转移、融入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便利条件。二是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潜力大。“三线”建设为华蓥市培育了一批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军工企业搬迁后留下一批设施装备和闲置厂房,为发展壮大机械工业奠定了基础。华蓥山石林、天池湖等国家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华蓥山游击队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气候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高,林竹资源丰富,适宜立体农业和反季节农业开发。三是全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提供较为充裕的劳动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转型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发展、科学转型”主线,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等重大机遇,以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人居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着力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抢抓机遇,转型发展。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发展速度和经济规模上档升位。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消除城乡统筹瓶颈制约,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素流动自由化,推进城乡相融互动发展。
民生为本,和谐发展。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打造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努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转型目标。
到2015年,城市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基本建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突出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把华蓥市建成为我省资源枯竭转型发展示范城市、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及川渝合作示范区重要节点城市。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6:62:32,非煤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到80%以上。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基本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制、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3%。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居民就业率和人均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年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规定指标内,森林覆盖率达到50%,矿山土地复垦率达到80%,地质环境治理率达到65.4%。
到2020年,经济发展质量、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城乡居民收入、人均基本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完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转型主要任务
(一)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布局是推进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依托现有路网结构、城镇布局、产业分工,有序引导人口、产业在相关区域集聚,形成“一核、一轴、一山、一带”的空间开发格局。
培育一核。加快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关闭淘汰城区内高污染和高耗能的企业,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含量高、污染低的产业,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城市商业网点建设,带动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集群、人口集聚的功能分区,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环境,形成华蓥市城市化的核心极。
打造一轴。加强华蓥——重庆通道建设,引导促进人口和产业沿轴线集聚。重点推进庆华、溪口、高兴、阳和、禄市等中心镇发展,形成华蓥市重要的人口、产业集聚发展轴。
开发一山。充分利用华蓥山区良好的自然环境、林木资源等优势,科学、合理开发旅游业、林业和特色果蔬等,形成区域重要的旅游观光和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区。
发展一带。发挥渠江水资源优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沿江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开发水上旅游业。形成沿江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带。
(二)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根据资源环境、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确立产业发展主导。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机械电子工业。围绕成渝汽车、摩托车等产业发展,布局承接汽摩零部件、光学仪器和电子零部件等产业,建成川渝汽摩及电子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大力发展机械模具、农机制造、矿山设备等机械制造和协作配套的机加工产业。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华蓥山丰富的竹、林资源,加快实施林浆纸一体化工程,形成制浆、造纸、包装及其下游产品链条。大力发展实木套装门、实木家具制造等相关产品,着力打造家具制造产业链。大力发展畜禽、果蔬等名优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竹纤维产业,主动承接东中部纺织产业转移。
加快建材行业调整升级。培育发展新型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发展碳酸钙深加工,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型建材。大力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依托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基地,发展水泥深加工及制品,延伸水泥产业链。加大后备资源和矿山周边及深部资源勘查,发展相关产业。
加快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加快华蓥山、天池湖、宝鼎等重要景区开发,努力将华蓥山打造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提升华蓥市城市景观环境质量,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城市旅游目的地”。积极培育红色旅游、生态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工业遗址旅游四大品牌,打造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乡村观光休闲、工业遗址参观体验旅游精品。形成华蓥山大旅游基本格局。
积极培育发展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大力发展物流、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稳定发展优质粮油,加快发展特色果蔬、标准化畜禽养殖等现代农业。提升建筑劳务整体水平,创建建筑劳务品牌。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完善城乡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夯实转型发展基础。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纳入国家和省规划的交通项目建设,改造升级现有干线公路,加快川渝毗邻区域联网公路等项目建设,完善川渝公路干线网络。继续加强旅游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城市道路、华蓥火车站扩建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交通网络。以渠江航道整治和广安港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水上运输。
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集中、集约、集聚的原则,科学规划园区功能分区,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公共配套基础设施投入。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优化城镇功能分区,有序推进中心城区空间拓展。建成天池湖水库,新建猫尔沟水库,加强中小型灌区供水渠系及管网配套,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设第二自来水厂。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完善城区交通网络。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电网改造扩容。争取进入国家西南大管网,逐步建设市区到乡镇的天然气管道。抓好新农村连片建设和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把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成为川东地区示范区。
(四)着力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
加快解决转型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就业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推进棚户区改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社会全面转型。
积极扩大就业。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全面落实就业和创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努力扩大就业容量。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及关停企业失业人员的就业援助。规范劳动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提高住房保障能力。完善棚户区改造扶持政策,在用地指标上给予支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按照先急后缓原则,分区域、分步骤加快棚户区改造。采取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维修加固等方式,改善采煤沉陷区、煤矿棚户区的居住条件。进一步增加廉租房和公租房供给,适度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地。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帮助贫困危房户改善居住条件,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资源型企业关停破产后遗留的社会保障问题。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加强对贫困人口帮扶,切实解决煤炭产业和采煤沉陷区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困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和救灾救济水平。加强社会保障、社区服务、老年公寓、儿童福利院等项目建设及管理,完善优抚对象保障机制,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
(五)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
以推进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为重点,加快修复生态环境,强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加快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重点抓好地质灾害治理专项工程。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引导督促企业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社会责任。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矿山环境治理。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打造矿山公园相结合,抓好国家矿山公园申报、建设工作。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华蓥河等流域治理。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严格水源地周边排污口设置管理。大力推进森林华蓥建设,加大天然林和防护林保护。维护和恢复生态功能。
加强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推进工业企业“重点节能工程”,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工业废水、废气稳定达标排放,建设完善工业固废处置体系。抓好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矿山回采率。推进伴生资源和尾矿、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关闭整合小煤矿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井。
四、规划实施
(一)改善转型发展环境条件。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利用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川东北、成渝、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配套协作、基础设施衔接和政策对接,探索异地投资办园模式,发展“飞地经济”。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规划实施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省支持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部门联席会议(以下简称“省级部门联席会议”)要切实加强对转型发展工作的协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明确目标责任。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川办发〔2011〕25号要求,指导和支持华蓥市实现转型发展各项任务。
广安市要依据本规划,指导华蓥市制订年度实施计划和具体工作方案,强化对转型发展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华蓥市作为规划实施主体,要将转型发展规划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认真组织实施。要建立专门机构,落实目标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严格考核评估。要把转型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省级部门联席会议要对规划实施组织中期评估,根据情况变化和需要,提出调整意见。
省市有关部门在规划相关产业项目布局时,具备条件的要向华蓥市倾斜。对规划确定的项目,要抓好项目前期工作,认真组织评估论证,并按项目管理程序和规定报批。省市有关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环评、用地、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