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川办发〔2009〕59号 二○○九年十二月八日
(此文件已于2017年12月29日宣布失效)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今年以来,在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的作用下,我国的经济整体表现好于世界。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止滑提速、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各地狠抓工作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具有很多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全省经济运行也面临不少新情况,国务院办公厅近期下发的《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9〕55号),对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准确把握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进一步振奋精神、乘势而上,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两个“加快”基础
围绕建立贯通国内外的西部大枢纽、大通道,积极构建西南、西北进出境国际交通大动脉,建设新亚欧大陆桥,加快我省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步伐,以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发展条件,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后劲。
加快铁路网络建设。突出进出川铁路通道建设,构建快速城际铁路网,完善成都铁路枢纽功能。加快成绵乐客专、成都至都江堰及彭州支线、兰州至重庆、遂渝二线、巴中至达州、成都至蒲江等在建铁路项目建设,抓紧开工建设成兰、成西(西安至江油)、成贵、成渝、成昆扩能成燕段等铁路项目,大力推进成都至康定、成昆扩能燕岗至广通段、隆黄铁路叙永至织金段、昭通至攀枝花至丽江等铁路建设前期工作。
加快干线公路网建设。突出进出川公路大通道建设,加快国省干线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全省公路网络。重点建设广元至陕西、达州至陕西、达州至万州、成自泸赤、纳黔、宜宾至泸州至重庆、巴中至陕西、攀枝花至丽江等出川通道,推进国省干线公路的改造升级,加快农村断头公路等建设。
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航道整治,提升等级,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作用。加快长江航道(川境段)整治,提高航道等级标准。加快岷江航电综合开发,提升岷江航道乐山至宜宾段等级,构建大件运输通道。建设长江上游泸州—宜宾—乐山港口群,完善港口功能,大力发展铁、公、水、航联运和集装箱运输。
加快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提升成都双流机场枢纽功能,完善省内和周边省际航线网络,国内大中城市干线网络,东南亚及南亚、西亚和欧洲等国际航线网络。重点建设成都双流机场二跑道和新航站楼,扩建南充机场,新建阿坝红原、稻城亚丁、乐山等机场,迁建泸州、宜宾机场,适时建设成都第二机场。
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构建配置合理、高效利用、安全保障、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确保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认真组织实施《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全省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武都、二郎庙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小井沟水库、向家坝一期灌区、武引二期灌区、升钟二期灌区等大型项目;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病险水闸整治工程;抓好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好西部大开发“兴蜀”水源工程。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堤防工程建设。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优化发展火电,加快天然气开发,推进煤炭生产利用清洁化,提高油品消费充分保障,扶持太阳能、农村沼气、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提升我省作为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的地位。重点抓好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级、锦屏二级、瀑布沟、深溪沟、大渡河泸定水电站等在建项目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官地、大岗山、长河坝等水电项目以及福溪火电厂。加快丹巴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骨干网以及水电农村电气化、小水电代燃料、农村电网改造、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加快天然气产能开发和管网建设。积极推进核电等重大能源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西部物流中心建设。组织实施好《四川省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规划》,构建统一、高效、开放的现代物流体系。依托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区域性物流园区;壮大为特色优势产业服务的专业化物流集群,优化区域物流业发展格局;健全储备体系,完善应急物流体系。加快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和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认真落实国家和我省有关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坚持把扩大投资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大力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和“八大产业振兴行动计划”,落实振兴工业经济十六条措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
推进农业发展上台阶。加快实施“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突出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土),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建设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推进全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积极实施马铃薯、茶叶、特色水果、油菜、蔬菜(含食用菌)、中药材、烟叶、优质水稻、林竹等优质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进全省新增1000万头生猪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和小家禽畜。以绿色和高附加值的饮料、食品为重点,大力提升农产品深加工和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业农村先进实用技术转化应用和科技服务。
推进工业优化升级。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核心战略,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为主线,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辐射功能,发挥集聚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积极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抓好装备、石化、汽车、航空航天、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打造特色鲜明、配套协作、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技术改造,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切实抓好第十届西博会上我省与央企、境外跨国公司、知名民营企业签订的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确保手续早完备、资金早到位、力争早开工、早投产、早出效益。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专业化协作,推动配套发展、专业发展、特色发展。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托成都、绵阳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省级开发园区,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支持科研院所、企业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共性关键问题的科技攻关。鼓励军民结合、军地结合,支持绵阳科技城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加快园区建设。用好、用够国家同意我省39个重灾县(市、区)率先设立省级开发区的相关政策,继续推动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的升级工作。支持18个对口援建省(市)合作建设的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制订并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体系,提高要素保障水平,重点吸引品牌影响大、技术含量高、资金实力强和管理水平优的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集聚,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全省开发区要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优势和先进产业转移,充分发挥产业互动、产业合作的示范效应。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实施《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认真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川府发〔2009〕24号),大力实施旅游振兴工程,围绕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发展地震灾区、川东革命老区、三州民族地区等我省三个特殊区域旅游业,加快推动旅游产业高度化和旅游产品高端化进程,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支持中外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或办事机构,鼓励其对四川的信贷投放,积极稳妥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推进产权交易平台互联互通和功能拓展。加快发展软件服务和外包产业,重点建设好成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完善公共文化事业服务体系。引导住房消费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进一步落实扩大内需政策,促进消费增长。
三、着力抓好民生工程,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深入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等“八项民生工程”,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城乡面貌、人居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切实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政策。发挥好重大建设项目和政府投资带动就业的作用,积极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帮扶城镇低收入家庭和被征地农民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鼓励自主创业,鼓励服务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更多吸纳就业。认真总结推广南充、甘孜农民创业培训试点经验,扩大农民创业促进工程试点范围,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衔接,引导和支持困难企业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等办法,尽量不裁员。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切实落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各项政策,加快城市廉租住房建设,实施国有林区(场)、矿区和城市棚户区及农村居民危房改造,全面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帐篷新生活行动计划”和“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改善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居住条件。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落实国家逐步取消公益性建设项目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的新政策,力争用2—3年基本解决我省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加快发展小水电代燃料及农村沼气。深入推进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推动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大力推进“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工作,满足农民购买需要,扩大农村消费。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逐步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对低保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扎实抓好连片扶贫开发试点工作。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移民扶贫工作,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四、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推动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认真总结10年工程建设经验,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精神,紧紧围绕农户生计、致富和发展问题,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退耕还林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生态建设工程。坚持以专项建设为切入点,加强领导,组织实施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将退耕还林与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补植补造等结合起来,与林权制度改革、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着力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退耕还林各项惠民政策,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加快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大力促进退耕农户增收致富,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与管护的积极性,巩固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成果。
加快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扎实推进甘孜、阿坝、凉山三州48县的退牧还草工程,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充实建设内容。完善项目投入、草地补播、饲料粮补助等政策;全面推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积极开展畜种改良、人工饲草地、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鼠虫害草地治理、牲畜棚圈、牧区水利建设,加强围栏管护,促进牲畜舍饲半舍饲圈养,全面提升工程综合效益。
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切实抓好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湿地保护工程、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金土地”工程、重大地质灾害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加快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前期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示范区生态保护。全面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支持灾区建筑废弃物等资源化。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继续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加快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治理,加强沱江、岷江、嘉陵江等流域的污染防治,提高城市污水、垃圾日处理率,做好环境监测。全面实施国家确定的十大节能工程,支持公共机构、交通、商贸等领域的节能减排;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区示范试点工作,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抓好进入国家千家、省上百家企业工程。将我省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构筑有效屏障。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推进职教攻坚计划和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建设,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普及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抓紧编制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新的十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抓紧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免除中职学生学费,努力实现每个地级市和30万人口以上的县有一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继续支持高等教育发展,逐步提高教育资源短缺地区高考录取率。
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实施县医院标准化等医疗卫生专项建设,不断改善基层卫生条件。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全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受益度。继续做好大骨节病、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加快妇幼卫生、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少生快富工程实施范围。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文化站、西新工程第四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流动舞台车、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自然遗产、重点文物保护、抢救性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程建设,进一步做好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遗址保护,加强抢救性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保护工作。继续实施全民体育健身工程。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法规,做好提高优抚对象抚恤标准工作,适当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
加大人才开发力度。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西部地区实施的人才开发政策,建立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逐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智力,大力吸引各类人才来四川创业。
六、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动我省区域优化布局,抓住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主动推进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示范,加快引导资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针对我省城镇化落后全国平均水平较大的实际,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重点突出城镇体系、产业支撑、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建设,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和提升工业化,联动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全省城镇化水平。要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城市产业结构和功能布局调整优化。坚持城镇建设与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同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建设管理水平。继续打造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四大城市群”,加快建设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的城镇体系,促进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加快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发展。积极配合国家,尽快完成成渝经济区规划编制。主动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以建设大枢纽、构建大都市圈、推进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实现大带动为主要任务,做大做强成都都市圈增长极,建成西部经济中心,成为引领西部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以畅通交通物流网络、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城镇体系建设为主要任务,重点建设长江上游沿江以及成内渝、成遂南渝三大发展带,建成西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经济走廊,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次高地;以服务都市、承接产业、形成基地、借力发展为主要任务,加快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发展,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形成承接重庆都市圈辐射的配套产业集群,打造川渝经济合作的桥头堡。显著提升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的产业集聚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扎实推进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房屋和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集体林权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扩权强县试点,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引导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要加快研究制订攀西地区可持续发展指导意见,推进资源有序开发、科学开发、高水平开发。要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形成一批重要资源接替区。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积极引进有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钒钛、水电等资源开发,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把潜在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经济优势。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尽快研究制定《四川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积极鼓励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依托能源、矿产、农业、旅游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生态经济区。
七、深化改革开放,迈出开放合作新步伐
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西博会等重要外交平台、贸易合作平台和投资促进平台的作用,大力实施“三向拓展、四层推进”的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构建责任型、服务型政府。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开发新模式,组织实施好水电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的试点。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先期在大江大河源头区、生态位置极为重要区开展试点,争取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
积极推进国际区域开放合作。突出南向、加强东向、畅通西向,主动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扩大与亚太经合组织、上海经济合作组织、欧盟经济合作组织的合作。坚持外资、外贸、外经“三外联动”,大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推进项目信息国际化、招商引资产业化,支持港台、美国、欧盟、日韩、东盟等国际资本,尤其是世界500强等知名企业投向我省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用足用好国外优惠贷款,重点扩大交通、能源、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事业领域中的使用规模。大力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上规模、上档次,把东盟、南亚打造成我省重要的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的主战场,推进与欧美、日韩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重点开拓亚太新兴市场服务外包市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巩固港澳台、日韩、欧美市场,积极开拓东南亚、俄罗斯、中亚、东欧和非洲市场,提高我省优势特色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大力加强国内区域合作。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和与泛亚地区的经贸交流、投资合作,不断提高我省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同周边省(区、市)的合作,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合作,有效对接长三角合作,深化与环渤海地区合作,提升与港澳台的合作,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等要素的便捷流动。
八、加快推进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重建任务
坚持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以民生优先为基点,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按照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目标任务的要求,按时、全面、保质完成规划任务。
加快推进住房重建,确保灾区群众早日住上永久性住房。切实解决农村住房重建中的问题,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城镇住房各种产权关系,开展廉租住房和安居房建设的专项督查,力争2010年春节前后让受灾农户基本住进永久性住房,除北川新县城、汶川和青川县城及绵竹汉旺镇外,其他灾区城镇住房重建任务于2010年5月底前基本完成。
加快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尽快全面恢复公共服务功能。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学校恢复重建,确保2009年底前95%以上灾区学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抓好医疗卫生机构重建,2010年9月底以前完成灾区县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等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等重建任务。
加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恢复和提高保障能力。全面推进交通恢复重建项目建设,2010年9月前基本完成公路和客运站点的恢复重建。抓好水利恢复重建,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堰塞湖整治,加快推进震损水库、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快农村电力、道路、沼气池等基础设施建设。
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和隐患治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完善自然灾害检测预警体系,进一步核查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坚持工程治理与主动避让相结合,制定和完善应对地质灾害预案。加强施工企业的安全教育和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抓好工业恢复重建,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实施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大对地震灾区特色水果、蔬菜、茶叶等种植业和现代畜牧业基地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服务业恢复重建,加快旅游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进度,加快灾区市场和商业网点恢复重建,促进灾区商贸等服务业发展。
有序推进生态恢复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自然修复、人工干预和工程治理相结合,加速灾区生态系统修复。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严格执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探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探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促进对口支援省(市)和受援县(市)通过干部挂职、教师、医生互派以及人才委托培训等方式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双方在产业投资、园区建设、商务贸易、旅游协作、劳务开发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
九、加强组织保障,确保工作落实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在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省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投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等领域。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放大效应,吸引、带动银行贷款和社会投资,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项目,促进我省经济较快发展。
狠抓工作落实。各级政府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提高行政效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实施主体的作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本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省直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加强指导,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对外开放,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