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年 份:
期 号:
关键字:
按文号:
搜索 高级搜索 重置信息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责       编
编       校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新五大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和

《新五大旅游区建设试行标准》的通知

 

川办函[2006]196号 二○○六年八月二十一日

 

   《新五大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和《新五大旅游区建设试行标准》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新五大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

 

(二○○六年八月)

 

   近年来,我省旅游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对于塑造我省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五”期间,我省以“中国第一山”等五大旅游区为重点,突出特色和优势,形成了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设施配套完善、创汇创收能力强的旅游精品,取得了明显成效。五大旅游区3年累计投入250亿元,建设162个项目,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853.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31.93亿元。2005年五大旅游区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66%,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旅游外汇总收入的93%,成为带动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四川省政府赴云南考察团关于赴云南省考察旅游情况的报告的通知》(川委厅[2006]7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省政府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发展的“3354”规划,提出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深挖文化内涵,集中力量规划建设新五大旅游区,努力实现我省旅游由观光型为主向观光度假综合型转变,从国内旅游为主向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并重转变,促进我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发展条件

   新五大旅游区是指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和“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新五大旅游区是“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

   按照《通知》精神,新五大旅游区规划建设主要包括亚丁、邛海、蜀南竹海、龙泉湖、朱德故里等16个旅游景区(点),宜宾、南充、攀枝花、康定等17个旅游城市(镇),涉及成都、攀枝花、资阳、宜宾、南充、甘孜、凉山、广安等8个市(州)的30个县(市、区)。

   新五大旅游区是我省旅游资源富集地区,自然风光得天独厚,人文古迹异彩纷呈,其中:

(一)川西地区复杂的地貌结构和多层次的原生自然景观孕育了原始独特的地域文化,构成了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香格里拉旅游资源体系,主要体现在雄伟的雪山冰川、壮丽的大江峡谷、宁静的高原湖泊、苍莽的森林草甸、多样的珍稀动植物、神秘的宗教文化、多彩的歌舞节庆等,资源品位极高,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域,最具代表性的是稻城亚丁香格里拉景区和香格里拉乡(日瓦),景区内保存有我国最完整、最原始的高山自然生态系统,被誉为“香格里拉之魂”。

(二)攀西地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有彝、摩梭等多元民族文化,彝海结盟等红军文化,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滩电站,攀枝花钢铁基地等现代工业文明,特别是南亚热带气候特征明显,日照充沛,适合发展冬季阳光度假旅游。

(三)川南地区有我国唯一以大面积、原生态竹景为特色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有堪称“中国一绝”的兴文石林大漏斗地质奇观,还有独具特色的酒文化、竹文化、僰文化、哪吒文化、石文化、灯文化等。

(四)嘉陵江流域既有险峻的峡谷景观、秀丽的嘉陵江,也有厚重的古驿道文化、三国文化,奇特的古城要塞;既有名扬天下的革命将帅故居,也有家喻户晓的名人故里。

(五)“两湖一山”紧邻成都市区,花果资源独树一帜,分布有三岔湖、龙泉湖等人工湖泊,是距成都市最近的“水世界”。

   目前新五大旅游区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旅游经济相对滞后,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据统计,2005年新五大旅游区所在县(市、区)接待旅游总人数2213.16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总人数的16.7%;旅游总收入93.13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2.9%;国内旅游人数2208.06万人次,占全省国内旅游人数的16.8%;入境旅游人数5.10万人次,占全省入境旅游人数的4.8%;入境旅游收入1336.10万美元,占全省入境旅游收入的4.2%。

   新五大旅游区发展潜力巨大。旅游资源种类多、品位高,特色鲜明,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配套组合极佳,一些旅游资源还具有世界的唯一性、垄断性和不可模仿性,在高端旅游市场具有竞争力。省委、省政府明确将新五大精品旅游区开发建设列为“十一五”全省旅游发展的重点,各地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较高,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基本形成。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三州通县油路、成南高速公路、雅攀高速公路、成昆铁路、宜宾机场、攀枝花机场、南充机场、康定机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新五大旅游区启动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新五大旅游区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第四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和第二届四川冬季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都将为嘉陵江流域、川南、攀西等地区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同时国家旅游开发的重点正在向西部地区转移,川滇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已经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开发区,我省甘孜州生态旅游开发已纳入川滇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旅游局正在编制专项规划。此外,嘉陵江电航工程的实施、康定机场建设等都为新五大旅游区开发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在改造提升老五大旅游区的同时加快新五大旅游区的规划建设,大力开发新型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注重旅游环境和谐,建设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努力实现我省旅游产品从观光型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综合型转变,从国内旅游为主向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并重转变,促进我省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新五大旅游区旅游总收入要超过40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5%,成为设施优良、服务一流、环境优美、形象独特,享誉国内外的休闲度假与观光并重的旅游目的地。其中:

   1.川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自然生态与康巴文化旅游精品。

   2.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要建设成为特色突出的阳光度假旅游精品。

   3.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要建设成为我国内陆河流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精品。

   4.蜀南竹海石海生态度假旅游区要建设成为世界级的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旅游精品。

   5.“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要建设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精品。

三、规划建设重点

(一)加快建设新五大旅游区。新五大旅游区要确保3年(2006—2008年)初见成效,5年(2006—2010年)基本建成。其中,川南、攀西及嘉陵江流域等地围绕“两会一庆典”(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和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庆典)的相关项目务必在启动建设的第一年完成。

1.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建设。抓住修建康定机场的契机,率先启动“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建设。争取建设亚丁机场,全力改善区域旅游交通条件。加快建设重点旅游城镇,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深度挖掘和展示香格里拉特色和内涵,尽快形成四川旅游的新亮点。延伸和扩张“香格里拉”旅游品牌及旅游线路,形成北与九环线和成都口岸区、南与中甸和丽江、西与昌都、东与攀西地区联网的旅游大发展格局。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加大泸沽湖母系氏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召开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加快景区建设。

(1)重点景区建设。高标准、高起点重新规划建设香格里拉乡(日瓦),突出原汁原味的藏区小镇特色。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并从中受益;撤乡建镇,注重对古民居的保护,撤除所有不协调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建设好香格里拉文化中心、香格里拉景观长廊、民族风情演艺广场及康巴风情民俗接待区、商贸步行街等重点项目,把香格里拉乡建成具有浓郁香格里拉韵味和鲜明康巴风情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近期重点建设好“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塔公—亚拉、海螺沟、丹巴古碉藏寨美人谷、泸定桥—岚安和伍须海等5个精品景区。

(2)旅游城镇建设。近期,“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要重点建设好一个中心旅游城市—康定情歌城以及章谷、磨西、新都桥、塔公、八美、九龙等特色旅游城镇。高标准规划建设好理塘、乡城、稻城和木里等特色旅游城镇。

(3)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好“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干线公路,实施旅游环线工程,加快G318线康定至理塘、S215线新都桥(东俄洛)至八美、S303道孚八美至小金、S211线瓦丹路、泸石路(猫子坪至磨西路)等公路建设,完善“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交通沿线安全设施及旅游功能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以亚丁为核心,连接成都、云南中甸两大旅游口岸的旅游公路网络。争取建设亚丁机场,开辟四川香格里拉连接国内外重要旅游市场的空中巴士旅游线。抓好住宿、餐饮、购物、文娱、医疗急救等各类配套服务设施。尽快完善自驾车旅游保障体系,沿线重要地段设置自驾车咨询服务中心,设立汽车旅店及餐饮点,在重要公路上设置景区指示牌和路标。

2.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规划建设。抓住举办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的机遇,突出阳光生态、民族风情、航天科技等特色,将打造精品和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相结合,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保护相结合,打造“阳光温泉度假之旅”、“大裂谷奇异风光之旅”、“大三线工业探秘之旅”、“卫星发射高科技之旅”、“泸沽湖女儿国探秘之旅”、“彝家风情之旅”等优势旅游品牌。发挥区位优势,与西环线相衔接,推出跨区域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将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建成冬季阳光度假和川滇民族风情体验旅游目的地,将旅游区打造成为特色突出的阳光度假旅游精品。

(1)重点景区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二滩—红格阳光温泉度假基地和邛海—泸山阳光生态度假基地。泸沽湖要切实加强对摩梭母系氏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区。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推进安宁河乡村生态休闲带建设。结合阳光度假主题,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及专项旅游,加快建设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生态旅游区、迤沙拉历史文化名村、米易龙潭溶洞、螺髻山、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景区。整合二滩、攀钢等工业旅游资源,按照旅游发展的规律,高标准建设一批工业旅游景区(点),打造大工业探秘旅游产品。

(2)旅游城镇建设。围绕攀枝花、西昌两个中心旅游城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西昌市要抓住承办第二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的机遇加快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切实加强特色旅游城镇建设和管理,全面提升城镇品牌和形象,高水平搞好规划建设,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围绕旅游抓城镇风貌改造和功能完善,重点建设好冕宁、普格、螺髻山、泸沽湖、红格、盐源等一批特色旅游城镇。

(3)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现代旅游相适应的多层次的旅游运输体系和旅游信息网络,构建安全、快捷、方便和舒适的旅游交通客运网络。加快西攀、攀昆、雅攀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对外通道。积极争取开通和增加攀枝花、西昌到其他旅游城市的航线、航班。切实推进连接螺髻山、攀西大裂谷格萨拉等重要旅游景区(点)的旅游专线公路建设,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加快二滩环湖公路建设。配套完善交通沿线的通信、邮政、电力、银行、医疗、供水、餐饮、厕所、停车场、环保等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3.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抓住嘉陵江电航工程建设和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的机遇,实施重点开发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区域旅游开发战略,加快嘉陵江渠化、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以嘉陵江为纽带,以小平故里、朱德故里为龙头,打造以南充市为中心的两小时旅游圈,将旅游区建设成为我国内陆河流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精品。

(1)重点景区建设。重点建设好阆中古城、朱德故里—琳琅山、嘉陵第一曲流、嘉陵第一桑梓、小平故居、华蓥山、东门码头、白鹤山庄、太极湖、宝箴塞、阆中金沙湖、万卷楼等旅游景区(点),创建一批国家4A级旅游区;进一步完善邓小平故里旅游区旅游功能,2008年前创建国家5A级景区。做好嘉陵江流域水上活动中心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使嘉陵江流域成为融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观光、水上娱乐、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旅游城镇建设。加快沿江旅游城镇建设,强化中心城市旅游功能,南充市、华蓥市、武胜县要加快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安市、阆中市要积极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旅游城镇的建设要做到与景区景点建设相协调,注重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突出地方特色。

(3)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省内旅游机场航线,争取增开广元、南充至成都、攀枝花、西昌等地航线。加快推动南充—广元高速公路建设,尤其是南充—阆中段以及连接各地开发景区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力争2010年前完成广元—巴中高速公路建设。争取兰(州)渝(重庆)铁路尽快开工,开通成都—广元、成都—南充—广安旅游专列。加快嘉陵江黄金水道船运码头的完善和新建,开通广元—阆中—南充—武胜水路旅游航线。结合天保、水保工程,加快嘉陵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实施沿江两岸绿化工程,建设千里嘉陵江绿色长廊。

4.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规划建设。围绕生态和文化两条主线,全面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以万里长江第一城、蜀南竹海、兴文石海、五粮液酒海、僰人故里、向家坝库区、赵一曼红色旅游区、哪吒旅游区等景区为载体,大力挖掘酒文化、竹文化、僰文化、哪吒文化、石文化、盐文化等,增强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将旅游区建成世界级的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1)重点景区建设。将蜀南竹海、夕佳山等景区统一包装,加快中国竹文化博物馆和万竹园建设,夕佳山、淯江河及三江湖等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尽快启动兴文石海申报5A级旅游区的前期工作,支持兴文石海与云南石林、广西桂林、贵州荔波、重庆奉节联合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建设好石海洞乡、僰人文化、僰王山等景区,把石海洞乡建成喀斯特自然景观和川南苗族风情文化旅游目的地。利用“五粮液”品牌效应加快名酒文化节场馆设施和游人接待中心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把五粮液集团“十里酒城”工业园建成独具魅力的工业旅游观光区。

(2)旅游城镇建设。宜宾市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着力挖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内涵,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品牌和形象,形成山、水、人相互协调的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充分发挥地处川滇黔渝三省一市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加快江安、长宁、李庄等旅游城镇的策划包装和规划建设,打造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目的地城市。李庄古镇要加强策划包装和规划建设,突出其在建筑科学、抗战文化、川南民俗文化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建成宜宾市都市旅游区和文化观光旅游目的地。

(3)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抓住宜宾市承办第四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的有利契机,加快完善旅游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加快乐宜高速公路建设,加快隆乐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和宜渝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建设以蜀南竹海、兴文石海等世界级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环线公路以及公路沿线的风貌整治。继续推进三江(长江、岷江、金沙江)航道整治,改善水运基础设施,增开旅游航线和航班。

5.“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规划建设。“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近期要以龙泉湖、十陵—洛带成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龙泉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三岔湖为重点,整合龙泉桃花节、农家乐、洛带客家文化、川西民居民俗文化及山水生态等旅游资源,通过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享誉国内外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精品。

(1)重点景区建设。重点打造龙泉山休闲度假旅游区、龙泉湖水上乐园休闲度假旅游区、三岔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以及十陵—洛带历史文化观光旅游区等4大旅游片区。开发建设好龙泉湖、三岔湖、丹景山、石经寺、洛带古镇、明蜀王陵公园、兴龙万亩观光果园、柏合古镇—万亩梨园、枇杷沟、丹景山三国文化遗址公园等重点景区。将天府花果山主题观光景区建设成为成都国际桃花节的重要载体和龙泉花果山标志性景观。

(2)旅游城镇建设。规划建设好以龙泉驿中心城和石盘—贾家新城市组团为核心、以洛带等中心镇为重点、以丹景等一般乡镇为配套的三级网络旅游城镇体系。依托龙泉城区的特殊区位,将龙泉驿建成经济基础雄厚、生态环境良好、旅游接待和观光游览功能突出、城市景观特色鲜明的成都东部旅游集散中心。

(3)基础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三岔湖快速通道、龙泉山公路等旅游公路以及龙泉湖、三岔湖“环湖路”建设,加快原有道路的改造和新线建设,构筑区域内外完整的交通网络。依托龙泉驿区的旅游客运中心开辟连接主要旅游景点的旅游公交环线。完善旅游停车设施与旅游交通形象标识系统,旅游通道、景区道路、徒步路径等应设置明显的交通标志、标识。合理调整住宿设施档次结构,形成旅游星级宾馆、度假别墅、青年旅舍及农家旅馆等互为补充的接待设施体系。

(二)提升完善老五大旅游区。

1.加快建成三大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在加快新五大旅游区规划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提升老五大旅游区的档次和水平,加快建设“中国第一山”、大九寨、青城山—都江堰3大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要完善乐山、峨眉山市旅游城镇配套功能,增加运动休闲、温泉和高尔夫等项目;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整合瓦屋山、蒙顶山、碧峰峡、三苏祠等周边旅游资源,突出佛教文化、茶文化品牌。大九寨国际旅游区要尽快把漳扎镇、川主寺打造成国际性旅游城镇,加快黄河大草原、藏羌风情走廊、红军长征文化中心等重点景区建设。青城山—都江堰旅游区要依托成都中心城市和交通便捷的优势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按照国际休闲度假区要求,把道教文化、饮食文化、水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结合起来,整合开发青城后山、龙溪—虹口、西岭雪山、银厂沟、天台山等周边旅游资源,加快开发一批高尔夫、漂流、滑雪等运动休闲项目和精品演出项目,高水平规划打造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全面打造三大旅游品牌。全面打造大熊猫、太阳神鸟、农家乐3大旅游品牌。抓住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及大熊猫被评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契机,加快推进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建设,把卧龙镇和耿达镇建成生态旅游城镇,同时整合卧龙、碧峰峡、蜂桶寨、四姑娘山等大熊猫栖息地景区,形成大熊猫生态旅游线路,树立“天下四川,熊猫故乡”的旅游形象。抓住“太阳神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全面整合三星堆、金沙遗址等旅游资源,打造古蜀文化旅游精品。抓住2006中国“乡村旅游主题年”和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在成都举办的有利条件,全面提升和规范农家乐的品质,挖掘丰富文化内涵,使四川农家乐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标志。

四、实施对策

(一)编制旅游规划。新五大旅游区要严格按规划开发建设,杜绝盲目、无序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力打造旅游精品,通过合理开发促进资源与环境的有效保护,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006年要编制完成新五大旅游区概念规划,报经省政府批准下发实施。同时要尽快编制旅游开发详细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并组织新五大旅游区联合进行项目招商。进一步完善“中国第一山”等老五大旅游区规划。都江堰市要抓住成都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机遇重新编制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规划,卧龙大熊猫生态旅游区要重新编制卧龙、耿达旅游城镇规划。

(二)完善旅游标准。围绕建设新五大旅游精品的目标,结合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在原五大旅游区建设标准基础上修改完善新五大旅游区建设标准,所有项目严格按照标准建设。新五大旅游区建设标准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强调旅游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休闲度假设施、丰富多样的活动项目,温馨周到的接待服务。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强化安全保障,完善应急救援系统。

(三)创新体制机制。研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引导民间资金和外资进入旅游产业,积极引导国有大型旅游企业跨行业、跨地区拓展业务;加大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省旅游企业改组、改造,千方百计做强、做大一批旅游企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和扶持省内外企业在新五大旅游区开发、生产、销售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四)加大宣传促销。新五大旅游区要以开拓休闲度假市场为重点,组织大规模的宣传促销活动,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积极争取重要客源地的核心媒体对五大旅游区开展富有实效的宣传。鼓励旅行社整体包装销售新五大旅游区产品。在主要口岸、交通干线及城市出入口等地发布新五大旅游区形象广告。精心组织有特色的会展、商务旅游活动,举办大型主题旅游节庆活动。

(五)加强领导,狠抓责任落实。各有关市(州)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新五大旅游区建设工作的领导,把新五大旅游区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层层分解任务,认真抓好责任落实。发展、计划、建设、交通、宣传、文化、林业、邮政、旅游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支持抓好新五大旅游区建设。

附件:

   1.新五大旅游区范围

   2.新五大精品旅游区规划示意图(略)

   3.新五大旅游区建设试行标准

 

附件1

 

新五大旅游区范围

 

   新五大旅游区共16个主要旅游景区、17个主要旅游城镇,涉及8个市(州)的30个县(区)。

一、主要旅游景区(点)16个:

   1.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3个):亚丁、环贡嘎山(包括木格措、塔公、海螺沟、泸定桥、美人谷、伍须海)、泸沽湖。

   2.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4个):邛海—螺髻山、红格、二滩、格萨拉。

   3.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2个):蜀南竹海、兴文石海。

   4.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4个):千年绸都(第一曲流、第一桑梓、第一坊)、朱德故里、华蓥山、小平故里。

   5.“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3个):龙泉湖、三岔湖、龙泉山。

二、主要旅游城市(镇)17个:

   1.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6个):康定县城、磨西镇、香格里拉镇、新都桥镇、稻城县城、八美镇。

   2.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3个):攀枝花市、西昌市、盐源县城。

   3.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2个):南充市、阆中市。

   4.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4个):宜宾市、李庄镇、江安县城、长宁县城。

   5.“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2个):洛带镇、石盘镇。

三、涉及8个市(州)的30个县(区)

   1.成都市(1个):龙泉驿区。

   2.资阳市(1个):简阳市。

   3.甘孜州(6个):康定县、泸定县、丹巴县、道孚县、九龙县、稻城县。

   4.宜宾市(5个):翠屏区、宜宾县、长宁县、江安县、兴文县。

   5.攀枝花市(4个):东区、西区、仁和区、盐边县。

   6.南充市(6个):顺庆区、嘉陵区、高坪区、蓬安县、仪陇县、阆中市。

   7.凉山州(5个):西昌市、盐源县、冕宁县、普格县、木里县。

   8.广安市(2个):华蓥市、广安区。

 

附件3

 

新五大旅游区建设试行标准

 

一、旅游景区

(一)旅游规划。

   1.有正式批准的旅游总体规划、旅游开发建设详细规划和相关行业规划。

   2.严格实施规划,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符合规划要求。

(二)旅游服务设施。

   1.游人中心。游人中心设在主入口附近或游客集中活动区域,位置合理,方便醒目;占地和建筑面积符合游客需要,规模适度;内部设施齐全,功能体现充分,设有包括景点、设施及服务介绍的电脑触摸屏影视介绍系统以及数量、规模和档次与景区相适应的游客休息设施并能正常使用。提供咨询服务、旅游景区导览宣传资料、游览线路图等,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提供饮料及纪念品服务,明示景区活动节目预告等。服务人员配备齐全,业务熟练,服务热情。

   2.公共休息场所。游客公共休息设施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计精美,特色突出,有艺术感和文化气息。

   3.公共卫生设施。各类场所全部达到GB9664规定的卫生标准。餐饮场所达到GB16153规定的卫生标准;游泳场所达到GB9667规定的卫生标准。垃圾箱布局合理,标识明显,分类设置,外观造型美观独特,与环境相协调;垃圾不乱堆乱放,清扫及时,日产日清;垃圾处理场或垃圾集中场地远离旅游景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80%以上,无垃圾积存。公共厕所建筑造型景观化,布局合理,数量能满足需要,标识醒目美观,设施和配备达到《旅游厕所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三星级标准以上,有残疾人厕位,具备水冲、盥洗、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厕所设专人服务,洁具洁净、无污垢、无滴漏、无堵塞;有电动干手器或纸巾盒、手纸盒架等。室内整洁,有文化气息。

   4.特殊人群设施。有为特定人群(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配备的旅游工具、用品设施,提供特殊服务。合理划分吸烟区,管理到位。

   5.住宿接待设施。住宿主体设施齐备。以度假休闲为主的旅游区中,度假村(中心)、度假别墅等主要接待服务设施舒适豪华,服务便利,具有文化主题,地方特色鲜明。度假营地、特色项目服务规范,舒适、卫生。

   6.旅游电子信息网络设施。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按照省旅游局《四川省旅游行业等级评定信息化建设细则》(试行)实施。景区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建立符合景区规模和档次的景区监控系统和门禁管理系统;景区管理部门建立局域网,基本实现协同办公和无纸化办公;旅游区所辖星级宾馆采用与其星级相适应的内部管理软件进行内部业务处理和企业管理,景区所辖旅行社电脑配备数量和配置应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实现联网办公和宽带上网;建立动态网站,加强网络营销,网站上应有本单位经营主要产品、线路信息和咨询、投诉电话,实现景区门票的在线预订和支付,有专门的信息员负责本单位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景区和星级宾馆有公众信息查询系统,触摸屏应实现联网,内容应涵盖景区介绍、旅游指南、咨询投诉电话等,每月最少更新一次。

   7.邮政通信服务。提供邮政业务服务及四川旅游邮资封片、四川旅游集邮品等邮政旅游纪念品销售服务;通讯设施布局合理,出入口及游人集中场所设有信箱(筒)、公用电话,具备国际、国内直拨功能;信箱(筒)和公用电话亭要与环境相协调,标志美观醒目;通讯方便,线路畅通,至少使用英语等多语种的服务,服务亲切,收费合理,无线通讯覆盖旅游区。

   8.导游图文标识和公共信息设施。门票设计制作精美、特色突出,背面有游览简图,咨询、投诉、紧急救援电话;各种引导标识(包括导游全景图、导览图、标识牌、景物介绍牌等)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求,造型特色突出,材质合适,艺术感和文化气息浓厚,视觉效果精美、清晰,维护保养好,能烘托总体环境;图文解说准确、人性化、科学合理,日常维护良好;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合理醒目,设计精美,特色突出,有艺术感和文化气息,符合GB/T10001.1—2000的规定;公众信息资料(如研究论著、科普读物、综合画册、音像制品、导游图和导游材料等)特色突出,品种齐全,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制作精美,适时更新;各项设施和文字解说系统支持语种不少于中、英文两种或根据需要设置。各类文字科学、准确、有文采、规范、简洁、文明、体现人性化和个性化需求,区内主要景点有中英文对照或多语种与汉语对照的说明牌或讲解录音。

(三)景区环境氛围。

   1.建筑布局合理。建筑物体量、高度、色彩、造型与景观相协调;出入口主体建筑格调突出,能烘托景观及环境;周边建筑物与景观格调协调或具有一定的缓冲区域。

   2.环境氛围优良。水域和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植物与景观配置得当,景观与环境美化措施多样化。引用当地物种,防止外来物种。旅游区与周边环境协调,设有隔离带或缓冲区。

   3.广泛采用清洁、节能、环保型材料。不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一次性餐具、用品等。

   4.各项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不造成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不破坏旅游资源和游览气氛。景区内输变电、通讯线路全部采取地下隐蔽方式或架空线路整齐,不破坏视觉效果。

   5.旅游活动项目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较强的参与性。旅游景区可在白天开展与景区主题相关的文娱表演和参观节目,晚间设置固定的可接待旅游团队的娱乐活动或艺术表演。

(四)景区内部交通。

   1.景区内游览(参观)路线或航道布局合理、顺畅,与观赏内容联结度高,兴奋感强。路面特色突出或航道水体清澈。

   2.游览路线布局合理、顺畅,与环境协调;设有生态或仿生特色游步道。

   3.景区内部使用特色或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

   4.各项交通游览设施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注重细节,特色突出,形成独特、和谐、舒适的氛围。

二、旅游城镇

(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旅游业总收入占城镇GDP的比例大于10%的城镇要建立旅游业管理体系。

(二)完备的现代旅游功能。有布局合理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信息标识、便捷有效的公用设施以及面向公众的咨询及投诉电话,在主要路段具备中英文对照指示牌。

(三)高效的旅游市场营销。有健全高效的旅游市场营销机构,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有举办国际会议、展览、比赛或其他文化交流活动的能力。

(四)进出便捷。具有高等级公路或高等级航道、航线直达或具有旅游专线交通工具。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码头距离重要景点不超过100公里。

(五)高质量、有特色的旅游住宿设施。客房数量、档次基本满足海内外旅游者需求,大量经济型酒店或家庭饭店、星级饭店的复核率达到100%,旅游饭店客房全年出租率达到55%以上。

(六)安全卫生的旅游餐饮。有相对集中的街区专门提供地方或民族特色餐饮,有适应主要客源国旅游者的餐馆,在旅游者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有快餐店。旅游餐馆就餐环境整洁,严格执行食品卫生等相关法规和标准。

(七)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80%,城镇建成区噪声平均值小于58分贝,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城市饮用水质达标率大于95%。

(八)良好的旅游购物环境。购物场所布局合理,有旅游商品相对集中的购物街区,建筑造型、色彩、材质有特色,与环境协调;购物区环境良好;旅游纪念品、商品种类丰富,内容健康、艺术性强,具有地方特色。

(九)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娱乐。具有齐备的度假项目、康体娱乐项目,主要包括度假酒店、度假别墅以及娱乐、休闲、康体、运动、理疗、特色服务等;有1处以上能为旅游团队提供文艺表演的固定场所,星级饭店普遍有比较丰富的晚间娱乐活动。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内容健康、有特色。

(十)优质的旅行社服务。旅游城镇的旅行社门面整洁、标志醒目,贯彻执行《旅行社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05号令)和国家或行业相关服务标准,及时认真处理旅游者投诉,近两年内没有严重的质量事故投诉。

(十一)方便卫生的旅游厕所。主要街区及旅游者相对集中的地方具备可以满足需要的旅游厕所,旅游厕所保持清洁卫生并设专人管理,旅游厕所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标识规范。

(十二)安全文明的旅游城镇氛围。旅游城镇有巡警制度,旅游者相对集中的场所设专职安全保卫人员,有医疗救护点并公布其电话,旅行社投保责任险率达100%。

(十三)较统一的、有特色的建筑符号。所有建筑或主体建筑有较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能让海内外游客长期居停的特色或风情街区。

(十四)完备的旅游信息系统。旅游城镇信息化建设按照省旅游局《四川省旅游行业等级评定信息化建设细则》(试行)实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有自动化办公系统,实现内部协同办公及与省旅游局的联网办公;有旅游数据中心,与省旅游局数据中心联网;有综合性动态旅游信息网站,能实时收集整理发布各类旅游信息,及时更新维护。有城市公众信息查询系统。所辖三星级以上宾馆(包括三星级)和重点旅行社的内部管理使用统一行业管理软件并与省旅游局联网,宾馆客房提供宽带上网接口,实现宽带上网及网上预订和支付。

三、旅游通道

(一)旅游公路。

   1.建设规范,安全环保。交通干道路面硬化,具备双向两车道以上,路面宽度不低于6米。道路两侧护坡良好,工程或生物护坡均应美化,通道无障碍。

   2.设施配套,以人为本。设有在颜色和外形上区别于一般交通标识的旅游交通标识,有中英文对照的交通指示牌;根据需要在公路沿线建设加油站、应急电话亭、汽车救援站、旅游厕所、休息区、餐饮等旅游功能配套设施;无线通讯信号应覆盖旅游线路。

(二)停车场、船舶码头。

   1.有与景观环境相协调的专用停车场或船舶码头,景区内部配有专用停车场,面积与景区游客容量相匹配,满足游客接待需求,一般不少于1.0万平方米。

   2.停车场设有停车线、分车线、回车线,分设出入口;地面实现生态化或硬化,场地平整坚实、美观;码头水域畅通、清洁;各种标志规范、醒目、美观。

3.停车场、船舶码头布局合理,管理完善。

(三)配套服务设施。

   1.厕所。厕所数量与分布能够满足基本需要,厕所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标识规范、清楚,厕位间设隔板和门,有手纸,男厕设小便器,设置残疾人专用厕位,50%以上厕所具备水冲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厕所无秽物、无异味。

   2.购物点。购物场所布局合理,环境整洁,建筑造型与环境相协调,购物点设立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专柜,主要销售具有本旅游区域特色的纪念品。

   3.加油站、维修点。在旅游公路沿线每间隔约80至120公里修建旅游服务区,提供加油、汽车维修、抢险拖车等专业服务,要求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清洁卫生。

   4.急救中心。在旅游通道沿线支撑城镇设立急救中心并公布紧急救援电话号码,配备必要的急救车、救护站、消防设施、消防器材等,设置专职医疗人员,突发情况下可以对游客实施救援,地处高海拔缺氧地带的景区急救中心应提供供氧设备。

   5.路标路牌。旅游主干道公路设置统一标准指示牌,标牌应设计精良、醒目,标牌的尺寸、图案、文字设计、颜色和材料应当规范,与景观协调。

四、旅游配套系统

(一)旅游管理。

   1.安全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安、交通、劳动保障、卫生、林业、水利、文化、安监、质监、旅游等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的安全规章和规定。建立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及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消防、旅游车辆、船舶、游乐设施、缆车等特种设施设备、紧急救护设备完好,运行正常;无安全隐患。交通、机电、游览、娱乐等设备完好,运行正常,无安全隐患;漂流、潜水、蹦极、攀岩等特殊旅游项目确认安全,游乐设施达到GB/T16767—1997规定的安全和服务标准;建立紧急救援机制,组织制订并实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公布紧急救援电话号码,设立医务室并配备专职医务人员,救护设备齐全,及时、如实报告安全事故,保护好事故现场,妥善处理善后事宜,配合安检部门调查处理;通往旅游区的主要公路设有波形防护栏,游览与交通危险路段设立重要警示标志,特殊地段有专人看守;景区内部设有闭路监控系统;执行重大事故处理及报告制度。

   2.旅游营销体系管理。制订国内外旅游市场促销目标、计划并付诸实施;积极参加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和国家、省旅游局组织的海外促销;开通旅游信息网站,为海内外旅游者提供信息;每年政府举办1次以上大型旅游节庆活动。

   3.环境卫生管理。环境整洁,无污水污物,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建筑物及各种设施设备无剥落和污垢。空气清新,无异味;各类场所全部达到GB9664规定的卫生标准。餐饮场所达到GB16153规定的卫生标准;游泳场所达到GB9667规定的卫生标准;食品卫生符合国家规定,餐饮服务配备消毒设施,禁止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一次性餐具;从业人员达到卫生部门要求的健康许可条件,持证上岗。

   4.旅游购物管理。对购物场所进行集中管理,要求环境整洁,秩序良好,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从业人员服务规范,用语文明,使用普通话或外语,有质量管理、计量管理、价格管理、售后服务管理等统一管理措施和手段;旅游商品种类丰富,本地区及本旅游区特色突出。

   5.旅游经营管理。管理体制健全,经营机制有效,建立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配备专职人员,有固定的办公地点、设备和办公经费,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检查和及时处理各类旅游投诉;旅游质量、旅游安全、旅游统计等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健全有效,贯彻措施得力,定期监督检查,有完整的书面记录和总结;管理人员配备合理,中高级以上管理人员具备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独特的产品形象、良好的质量形象、鲜明的视觉形象和文明的员工形象,确立自身的品牌标志并全面、恰当地使用;游客抽样调查满意率高;旅游经营企业合法登记,证照齐全,无欺诈宰客行为,旅游商店无假冒伪劣商品,无价格欺诈、胁迫消费等行为,旅游餐厅明码标价,无价高质次宰客行为,驾导人员和旅游经营企业无私自收授回扣行为;无重大质量事故投诉,维护和保持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各类旅游投诉处理率100%,圆满解决率95%以上。

   6.旅游从业人员管理。培训机构、制度明确,人员、经费落实,业务培训全面,上岗人员培训合格率达100%;导游(讲解)人员均应具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本科以上不少于30%,全部持证上岗,人数及语种能满足游客需要,普通话达标率100%,外语类导游(讲解)人员占总数的15%以上;饭店、汽车公司80%以上高中级管理人员取得相应的岗位培训证书。

   7.旅游资源和环境管理。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保护手段科学合理,措施先进,能有效预防自然和人为破坏,保持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森林生态系统和动植物资源为依托的景区应设立保护管理机构,配备护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人员;科学管理游客容量;空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一级标准;噪声质量达到GB3096—1993一类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达到GB3838的规定;污水排放达到GB8978的规定。

(二)旅游资源和环境支撑。

   1.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开发潜力大,无泥石流、崩塌等可预测地质灾害威胁;以旅游景区为支撑要素的,对自然景观资源要进行深度开发,强调观光与度假相结合;以自身所依托的环境为支撑要素的,对舒适宜人的环境要加以开发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交流和沟通,营造纯粹的度假气氛;以特殊资源为支撑要素的,对各类旅游服务和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将文化娱乐、康体健身等游乐活动作为度假休闲的主要内容。

   2.环境评估为适宜的气候环境、良好的沿线风貌、较高的居民素质、安全的旅游环境等。

(三)旅游市场和经济指标。

   1.市场结构合理。过夜旅游者的平均停留天数不低于2天,接待人天数指标不低于接待人数的50%,在过夜度假游客中,外地游客的比例不低于50%。

   2.经济指标。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60万人次以上,其中停留2夜以上旅游者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00万元以上,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20万美元以上;对当地经济社会带动明显。景区员工50%以上为本地人。

   
 
   
 
 
订阅须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为公开出版发行刊物,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全国统一刊号CN51—1727/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991,半月刊,A4开本,约40页码,全年24期。
一、《公报》由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按期直接邮寄给每位订户,保证刊物准确及时送到订户手中。
二、订户可到所在市(州)、县(市、区)工作站、联系点办理订阅手续,由各工作站、联系点统一报省政府信息公开办,也可直接到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订阅。订阅价每册5.00元,全年24期共计120.00元(含邮寄费)。
开 户 行:工商银行成都春熙路步行街支行
户  名: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帐  号:4402208009100215971
本刊社址:成都市督院街30号省政府院内
联系电话:(028)86604546
传  真:(028)86605771
联 系 人:朱 莎
邮政编码: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2    蜀ICP备 1300128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二维码 头条号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