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年 份:
期 号:
关键字:
按文号:
搜索 高级搜索 重置信息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责       编
编       校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开放型

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川办发〔2011〕80号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日
 

(此文件已于2017年12月29日宣布失效)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四川省“十二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四川省“十二五”开放型经济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我省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省开放型经济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扩大规模、提升水平,努力开创新局面。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及《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是我省开放型经济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向拓展、四层推进”为路径,大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全省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对外贸易。“十一五”时期,全省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外贸进出口总额5年累计达1044.50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7倍,年均增长26%。出口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以及计算机与软件服务、建筑工程承包等服务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规避贸易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出口市场拓展到207个国家和地区,外贸主体队伍壮大,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3500余家。 

  利用外资。“十一五”时期,全省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质量水平不断提高,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9.69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2.5倍。 

  外商投资跨上新台阶。5年累计外商投资实际到位154.04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5倍,年均增长42%。2008—2010年累计外商投资到位127亿美元,超过改革开放以来前30年的总和。到“十一五”末,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61家落户四川。电子信息、重大装备、汽车等现代制造业和金融、物流、商贸、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外商投资质量进一步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增强。 

  国外优惠贷款稳步增长。5年累计使用国外优惠贷款13.32亿美元,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以及农村扶贫与发展等领域的国外优惠贷款项目。“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全省争取到由中央财政统借统还、世界银行等5个国外贷款机构提供的12亿美元国外优惠紧急贷款,用于全省23个重灾县(市、区)的城镇基础设施、农村公路等6个领域的灾后恢复重建。同时,港澳特区提供了130.41亿元援建资金,用于我省65个灾区县(市、区)的学校、医院等民生领域的灾后恢复重建。到“十一五”末,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实际使用外资9.98亿美元。国外优惠紧急贷款和港澳援建项目的实施,扩大了我省灾后恢复重建的国际影响。 

  承接产业转移。“十一五”时期,全省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累计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55万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7.5倍,年均增长45%。英特尔、富士康、戴尔、仁宝、丰田、一汽大众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落户四川,不仅带动了大量配套企业落户,而且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都及周边地区吸引外来投资优势明显,其他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不断增强。 

  “走出去”。“十一五”时期,全省“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5年累计完成境外投资14.5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117.5亿美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7倍和4倍。全省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业务档次、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明显提升,境外投资领域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新建、并购、参股等方式积极开展对外投资,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 

  区域合作。“十一五”时期,全省按照“三向拓展、四层推进”的路径,全面推进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川渝合作不断深化,与周边省(区、市)、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更加紧密,对口援建长效机制初步建立。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入推进。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南亚和南亚的开放合作不断拓展,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新川创新科技园正式签约,西博会已成为我国在西部地区重要的投资促进、贸易合作和外交服务平台。“十一五”末,已有9个国家在四川设立领事馆。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国际金融危机为全球经济格局多元化提供了新契机,发达国家经济深度调整,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国际产业分工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全球范围内多边、区域、双边合作不断加强,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仍处于不稳定复苏阶段,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剧烈动荡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加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加快,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也面临更趋复杂的国际环境。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阶段,开放领域和空间不断拓展,对我省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化开放型经济结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省开放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基础更加牢固,势头更加强劲。“十二五”时期,我省面临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以及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等重大机遇,开放型经济发展具备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但是,我省仍然受到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高、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物流成本较高等因素的制约,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规模尚小、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以及国内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等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努力实现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新跨越。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三向拓展、四层推进”为路径,坚定不移地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全面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进资金、技术、先进理念和高端人才,鼓励帮助省内企业、产品和人才走向国际市场,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坚持贸易、投资与产业互动,促进外贸、外资、外经联动发展,整体推进,不断扩大开放型经济发展规模。 

  ——扩大规模与提升水平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扩大开放型经济规模与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结合起来,把开放合作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夯实开放型经济发展基础,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以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为目标,强化引智引技,加快提升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 

  ——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坚持对内与对外开放并举,大力推动国际国内和省内区域合作,提高合作效率,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对内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形成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积极营造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支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氛围,制定导向性、激励性的政策措施,有效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各类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开放型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5年的努力,全省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开放合作更加深入,开放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充满活力,建成内陆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和外来投资首选地,初步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对外贸易规模继续扩大,结构更加优化,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外贸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到2015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突破1000亿美元。 

  ——承接产业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大,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外资在推动我省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两化”互动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全省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5年累计达到3万亿元以上。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年均增长20%以上,5年累计超过400亿美元;来川落户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00家以上。 

  ——“走出去”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一批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年均增长30%以上,5年累计超过300亿美元。 

  ——开放平台和载体功能进一步完善,开放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各级各类开放合作平台和载体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到2015年,争取全省开放口岸达到10个以上、国家级开发区数量达到10个以上,与国际国内主要经济区的交流往来更为便捷通畅,对外开放的平台和载体更为坚实。 

  第三章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第一节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努力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有效结合,促进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和出口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加强工贸、农贸、技贸结合,引导有优势的潜力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壮大外贸主体。扩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在保持肉类、生丝、白酒等传统出口产品优势的同时,提高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外向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有效利用国际资源,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来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以进促出,促进贸易平衡。 

  专栏1 四川省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重要基地 

  “十二五”期间,四川以发展优势产业为导向,分层打造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出口基地。 

  加快推进国家级基地建设。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以成都生物医药、德阳重大装备、绵阳电子信息和攀枝花、自贡新材料为重点,加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以建成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为目标,发挥三地连片效应,加强成都、德阳、绵阳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级基地的示范效应,加强政策引导,培育和建设一批新的国家级基地。 

  加快推进省级基地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形成上百个各类省级基地(包括综合出口基地、专业出口基地和出口基地企业)、上十个出口超过10亿美元产业。 

  积极培育市县级基地。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培育市(州)和县(市、区)特色产业园区,为省级、国家级出口基地建设集聚产业、夯实基础。 

  第二节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产能整合、调整生产布局和国家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契机,充分发挥我省在劳动力资源、产业发展基础以及企业综合运营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重点围绕便携式电脑及家电、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光电显示产品、光伏产品、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特色化工、轻纺类等产品,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加工贸易订单和加工贸易企业转移。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层次,做大加工贸易产业规模,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条,提高加工贸易产业附加值。将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成都、德阳、绵阳分别建设成为汇集终端IT产业、重大装备产业、家电产业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的聚集区,成为承接跨国公司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制造环节、研发中心的重要基地以及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转型的先导区、示范区。 

  第三节 加快推进服务贸易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稳步提高服务贸易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促进旅游、文化、中医药、物流、建筑等传统服务业出口,努力提高知识和技术含量,增加贸易附加值。深入挖掘我省文化产业潜力,打造文化出口品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外向型旅游服务。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联动,加快商业服务业发展,并逐步向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研发设计等高端服务业拓展。大力发展软件、金融、保险、财务等服务外包产业,引进和培育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支持其开展国际认证、人力资源培训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培育我省外包品牌。加快成都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推动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发展。加强服务贸易统计,全面准确反映我省服务业国际化程度。 

  第四节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稳妥扩大外部需求。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轻工纺织等产业和产品为核心,巩固港澳台、日韩、欧美、俄罗斯等重点市场,以对外经济合作项目为牵引,围绕装备制造、汽车零配件、能源电力等产业,着力开拓东盟、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建立完善与国际各类经济组织、商协会和企业的联系机制,通过多种形式推动企业在海外建立销售网点、售后中心、区域营销中心等营销网络。继续办好各类展会,充分利用国内外多种平台和载体,有效开展国际营销。加强政策宣传和专业培训,帮助企业熟悉掌握国际贸易新政策新规则,用足用好全球各自贸区和类似自贸区的相关政策,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建立完善国际商事调解仲裁体系,组织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有效防范和控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各类风险,保护企业利益。 

  第四章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第一节 突出承接产业重点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目标,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依托我省资源、市场等比较优势和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资源换产业,以承接促发展。围绕我省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制订产业促进规划,突出重点,积极承接带动作用大、产业链延伸长、配套能力强、产业集聚效果明显的产业转移,注重承接配套企业转移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进一步强化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等产业的承接,努力实现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产业承接的重大突破,推动全省更多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壮大。注重承接现代物流、工程设计、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发展国际服务离岸外包,提高我省服务业整体水平。 

  专栏2 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 

  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力量引进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集群配套项目,加大研发中心、营运中心、结算中心、分拨中心等引进力度,加快建设集成电路、软件、光电显示、计算机制造、网络通信产品重要基地。 

  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以引进大集团、大品牌整车制造和新能源汽车项目为重点,带动关键零部件项目配套集聚,加快建设国内重要的乘用车和商用车制造基地;加大高端制造业重大项目引进力度,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油气化工产业:重点引进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重大产业项目,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化工产品,加快把我省建设成为重要的油气化工和精细化工基地。 

  生物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生物环保等领域为主攻方向,以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目标区域,在生物资源开发、原料加工提取、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生物产品生产等环节着力引进一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推动我省生物产业突破发展。 

  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引进以新一代核电、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制造、研发和应用重大项目,力争太阳能光伏产业走在全国前列;重点引进以高性能材料和功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力争在钒钛、硅锂等新材料应用领域实现突破;重点引进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制造领域重大项目,力争在节能照明器具、清洁能源和余能利用设备、节能建材领域实现突破。 

  现代服务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来川设立采购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设立总部及区域性交易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来川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加快西部股权投资基金基地建设;积极引进软件和金融外包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引进文化类创意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 

  第二节 加快建设承接载体 

  完善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绵阳出口加工区建设,拓展综合服务功能,争取条件成熟时申请在泸州、宜宾设立具有保税功能的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开放型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符合相关条件的城市,积极申请增设海关机构。加快对外开放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口岸通关环境,完善电子口岸平台,积极开展与沿海、沿边口岸的大通关协作,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支持具备条件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在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设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建设天府新区,充分发挥成都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构建我省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其他国际市场直通的产业平台。结合我省五大经济区产业发展和资源禀赋特点,优化承接产业区域布局,引导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着力培育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争取国家在四川设立包括广安、泸州、内江等城市在内的中国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成德绵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把我省建成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着力提升开放载体和平台的承载发展功能,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优惠政策,完善配套条件,强化要素保障,全面增强产业转移承载力和吸引力。 

  专栏3 四川省国家级开发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全国综合排名第四。西部园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等为主导产业,南部园区重点发展科技创新、软件研发、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已集聚各类企业20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企业100余家。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综合排名第二。以汽车及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已集聚世界500强企业23家、上市公司30余家。已有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汽车、云内动力等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项目100余个,工程机械骨干项目30余个。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以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为主导产业,以长虹电子集团、日普精化、中力公司、安昌江科技等企业为龙头,入园企业近千家,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80%以上,是西部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之一。 

  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西部综合排名第五。以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以东方电气集团、二重集团等企业为龙头,已入驻企业2000余家。借助太阳能光伏、核电、风能发电等产业的技术优势,努力打造世界级“三新”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为目标,利用广安丰富的天然气、盐卤、煤炭、石灰石等资源,依托玖源化工、北新建材、科塔金属等龙头企业,建设电力、油气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加工及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自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已形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两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是自贡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的重要载体,将有力推动高端产业的科学布局和区域经济的战略转型。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 

  集保税出口、保税物流、口岸功能于一体,是目前国内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有英特尔、富士康、德州仪器、普惠、莫仕连接器等20多家企业入驻,投资总额22.3亿美元,区内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 

  绵阳出口加工区 

  是中国西部地区二级城市首个封关运行的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特色产业。已有美国泰科、普思电子、湖山电子等10多家企业入驻。 

  专栏4 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布局 

  成都经济区:重点承接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 

  川南经济区:主要承接发展机械制造、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打造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川东北经济区:积极承接发展清洁能源和石油、天然气化工、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业等产业,构建联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新兴产业带。 

  攀西经济区:主要承接发展钒钛、稀土、水电、特色农业、阳光旅游、生态旅游等产业,建设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重要的钒钛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开发基地和我省重要的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主要承接发展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和特色畜牧业等产业,建设特色鲜明、绿色生态的产业体系。 

  第三节 加大投资促进力度 

  积极跟踪国内外产业转移新动向,以境外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为目标,围绕重大产业化项目,突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强力推进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园区、重要集群投资促进,着力引进重大终端产品、核心部件、成套设备等龙头产品,以龙头产品的引进推动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引进和重点产业发展的突破。创新投资促进方式,优化统筹推进流程,完善优惠政策,推进项目信息国际化、运作机制多元化、招商队伍专业化。加强省、市、县三级投资促进体系建设,协调有序推进各地投资促进工作,避免恶性竞争。实行招商选资,注重环境保护,避免一般性产业挤占发展空间。建立和完善全省多层次、全方位的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和前中后台无缝衔接的工作机制,把投资促进主体、承接主体和服务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做好需求对接,切实提高投资促进实效。认真落实已签合作协议,做好重大项目落地服务工作,让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充分发挥投资促进示范效应。 

  第四节 强化重大项目要素支持 

  加快土地、技术、劳动力和资本市场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要素保障。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差异化配置要素资源,使要素保障向产业带集中、向优势产业集中。完善土地供应机制,加强对水、电、气等生产要素的统筹协调。在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对带动力强、辐射较广的外来投资项目和重点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保障。定期开展劳动力成本评价分析,确保重大项目劳动用工需求。 

  第五章 大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一节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和我省“十二五”规划,抓住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要素重组的机遇,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鼓励外资参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国有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鼓励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我省各类融资平台建设,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拨中心、结算中心和服务外包中心。严格限制“两高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加强外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支持成都经济区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率先实现利用外资由“量”到“质”的转变,引导外资向其他经济区转移和增加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专栏5 四川省总部经济发展目标及空间布局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积极促进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来川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拨中心、结算中心和服务外包中心。以成都为中心建立以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把我省建设成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重要制造、研发、配套和增资服务基地,成为跨国公司投资中国中西部的首选地。 

  一、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全省拥有1000家以上服务外包接包企业。累计引进100家知名跨国公司(含中资企业)在川建立服务其中国区、亚太地区或全球市场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拨中心、结算中心和服务外包发包中心。累计引进30家全球服务外包前100强企业的交付中心落户。培育20家千人以上的服务外包企业,其中2家超5千人。拥有100家以上获得CMMI3认证的企业,其中10至15家获得CMMI5认证。到2015年,全省服务外包产值达到1000亿元,保持约25%的年复合增长率。离岸外包业务收入达120亿元,占服务外包总收入的12%以上。吸纳25万服务外包从业人员,5年累计新增16万就业岗位。 

  二、空间布局 

  ——“一个中心”。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是跨国公司来川投资的中心区域,着力建成世界500强和知名跨国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拨中心、结算中心和服务外包中心。 

  ——“多点聚集”。在成都市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等多个中心城区,逐渐聚集形成以高端专业服务和外包服务、工程设计及汽车工业设计服务等为特色的总部经济集聚区,引进相关产业企业入驻,与核心区、梯度转移扩展区实现错位发展。 

  ——“梯度转移”。在成都主城区外围的温江区、崇州市、郫县、都江堰市等区(市)县以及遂宁、绵阳、德阳、资阳、眉山、南充、乐山、内江、泸州、宜宾等城市的基础性服务外包产业梯度转移扩展区,重点发展以ITO(信息技术外包)和BPO(业务流程外包)为主、对就业拉动大、空间需求大的劳动密集型服务外包基础性业务。 

  第二节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再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省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能、整合产业链,提高外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和吸引国外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进入,争取设立中外合作(合资)投资基金。鼓励外资来川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利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善退出机制,促进外资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发展。允许外资企业债权转股权。支持A股上市公司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利用好境外资本市场,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及自身发展需要到境外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公开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拓宽融资渠道。 

  第三节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把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完善科技创新和外资政策,注重引智引技。发挥外资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溢出效应,吸引外资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养研发人才,增强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和技术交流,提高省内配套企业研发能力。推进我省企业与国外产学研机构开展联合研究与开发,在关键领域及核心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在合资合作中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掌握和运用核心技术,转化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力度,推动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 

  第四节 有效利用国外贷款 

  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使用国外优惠贷款,提高贷款使用效益。保持国外优惠贷款一定规模,紧密结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优先领域,重点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城乡基础设施、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项目。加强国外优惠贷款项目管理,注重吸收和推广国际先进理念、管理经验和技术,发挥贷款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设管理好灾后恢复重建国外优惠紧急贷款项目和港澳援建项目,认真总结和推广工作经验。允许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项目借用成本低于国内的国际商业贷款,支持有实力的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国际金融市场发行债券融资。完善全口径外债管理,规避外债风险。 

  专栏6 四川省“十二五”时期借用国外优惠贷款重大项目 

  国外优惠紧急贷款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国家安排我省使用由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外贷款机构提供、中央财政统借统还的国外优惠紧急贷款12亿美元,用于灾区城镇基础设施、农村公路、病险水库、生态修复、农村沼气和卫生机构等领域的恢复重建,涉及全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29692个项目中的197个。 

  世行贷款四川小城镇发展项目:总投资11.57亿元,其中借用世界银行贷款1亿美元,用于我省新津、米易、资中、大英、顺庆、嘉陵、洪雅、彭山等8个县(区)小城镇的道路、管网、河堤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对于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世行贷款武都引水二期灌溉工程项目:总投资44.11亿元,其中借用世界银行贷款1亿美元,用于全省重大项目武都引水二期工程中的西梓干渠、金峰水库以及17条分干渠、支渠和分支渠等工程。借用世行贷款对推动武引工程早日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将起到积极作用。 

  奥地利政府贷款医疗卫生项目:总投资4.42亿元,其中借用奥地利政府贷款4200万欧元,用于资阳市人民医院、资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遂宁市中医院等医疗机构的设备采购。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相关市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好的医疗条件。 

  德国促进贷款(KFW)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4.62亿元,其中借用德国促进贷款3500万欧元,用于遂宁市安居区、船山区、蓬溪县等3个县(区)城镇的道路、管网、污水处理、河道整治等工程。该项目的实施对于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将起到积极作用。 

  德国政府贷款林业可持续经营管理项目:总投资1.39亿元,其中借用德国政府贷款1000万欧元,在宜宾、遂宁、眉山、巴中、广安5市的9个县(市、区)实施,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及相关工程建设。该项目通过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森林经营理念和方法,增加项目区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起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示范作用。 

  第六章 积极稳妥推动企业“走出去” 

  第一节 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 

  充分发挥优势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继续扩大对外工程承包,推动行业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更大规模地带动各类商品和成套设备出口,促进省内产业发展,形成内外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新局面。巩固路桥、建筑等传统对外承包工程领域,拓展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铁路等新领域。指导帮助企业积极适应国际市场发展趋势,提升工程承包层次,逐步向投资规划、项目设计、项目运营、后期管理等高端领域延伸,努力向工程总承包、国际投资、带资承包等国际工程承包综合性方式转换,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四川特色、规模较大、国际竞争力较强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第二节 积极发展境外投资 

  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开发资源、输出技术和产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强境外农业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等领域互利合作,鼓励电子信息、轻工、机械、建材、家电、农产品加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到境外发展,在境外开展技术研发投资合作,创建国际化营销网络。鼓励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合作促进省内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加强境外投资指导和协调,指导企业按照国家境外投资产业政策,结合自身比较优势,选准投资方向和项目,提高投资经营水平。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投资项目带动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设备、技术、服务出口和劳务输出,拓展企业国际发展空间。 

  第三节 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 

  继续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优势,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紧密跟踪国际劳务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畅通国际劳务合作信息发布渠道,完善服务平台建设,调整外派劳务结构。以扩大专业型、技术型劳务输出为目标,加强劳务培训,提高劳务素质,提升服务层次,树立四川外派劳务品牌,推动外派区域多元化、外派工种多样化。建立健全对外劳务合作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劳务合作企业的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对外劳务合作活动,维护劳务人员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对外劳务合作举报和投诉机制、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与我驻外使(领)馆沟通协调,加强对劳务合作项目的跟踪调研,协助做好预防性领事保护和维护劳务人员及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合法权益的对外交涉等工作,促进我省外派劳务健康有序发展。 

  第四节 完善“走出去”促进体系 

  建立和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发展改革、商务、科技、外事、外汇、海关、口岸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通力合作,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建立和完善“走出去”促进体系,研究制定我省财税、金融、外汇、保险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建立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完善统计制度。扶持我省投行、法律、财务等中介机构发展,切实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化咨询和服务作用,做好项目咨询评估,减少投资合作的盲目性,防范各类风险。鼓励“走出去”企业积极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信誉,逐步提高我省“走出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七章 加强国际国内区域合作 

  第一节 构建开放合作重要通道和平台 

  围绕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着力畅通对外开放通道,打通南向经云南、广西至印度洋,东向连接长三角至太平洋,西北向经欧亚大陆桥至大西洋的出海通道,增开通往南亚、东南亚、欧美等国际航线,改善对外开放区位条件。用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以下简称“西博会”)的重要成果,充分发挥投资促进、贸易合作和外交服务平台作用,继续把“西博会”办成西部第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博览会,不断扩大和提升“西博会”的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打造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最大窗口和最重要平台。举办各类主题鲜明、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实效明显的国际合作论坛及展会,努力构建多种类型的西部合作、东西合作及中外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充分发挥驻川领馆、商(协)会、非企业经济组织、国际友城、驻外机构和海外侨团及其各类专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健全各类国际及地区间、机构间合作机制,利用多种有效渠道,推动政府和民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全面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 

  抓住国家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的机遇,围绕“一中心三区一基地”的战略定位,加快深化内陆开放试验区建设,全面深化川渝合作。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加快推进“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加强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加强区域性资源整合,完善市场机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大力支持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鼓励示范区在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借助“西博会”、“渝洽会”等平台,大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加强投资与产业合作,加快现代产业集聚,共同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 

  第三节 深化与周边省(市)合作 

  充分利用已有区域合作成果和平台,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交流合作,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抓住国家大力提升内陆和沿边省(区)开发开放水平的机遇,积极对接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北部湾开发开放等沿边开放战略,加强川滇、川桂、川黔合作,构建融入东盟自贸区及推进与南亚合作的产业腹地,形成南向开放新格局。扩大西向北向开放,加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交流合作。与周边省(区)共同推动出海出境交通物流大通道建设,加强水利电力、流域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建设合作,推进水电、矿产、旅游等优势资源的联合开发,促进优势产业共同发展。 

  第四节 加强泛区域合作交流 

  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充分利用泛珠合作平台引进资金、项目和人才。加强与新欧亚大陆桥沿线省(区)的交流合作,为西向拓展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的经贸合作奠定基础。继续扩大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并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向我省转移。加强与国内其他经济区和中部省(市)的合作,构建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新型产业合作关系。完善与18个对口支援省(市)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与东部沿海地区和对口支援省(市)合作共建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鼓励我省具备条件的开发区与东部省份开发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发展“飞地经济”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加强与沿海、沿边地区口岸的合作,构建大通关的协调机制。 

  第五节 深化与港澳台合作 

  以港澳特区援助四川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深入贯彻实施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CEPA机制,进一步制定完善与港澳特区加强经贸合作的政策措施,加强金融资产与产业资本合作互动,提升合作水平。积极引进香港的现代商贸、物流、金融、科技、咨询等高端现代服务业项目,进一步加强旅游及教育培训领域的合作,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香港投资、融资。以澳门为平台,加强与葡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港澳特区面向国际市场的优势,推动省内企业与港澳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为基础,进一步深化对台交流和经贸、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拓宽交流渠道,扩大合作领域。抓住台湾地区产业调整并加速向大陆转移的有利时机,有序开展对台产业合作与投资促进活动,主动承接台湾地区的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转移。发展壮大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成都新津和攀枝花盐边台湾农民创业园以及正在建设的邛崃台商工业园、中江台商工业园等载体,积极引进台资和台企来我省建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 

  第六节 加强国际区域合作 

  突出南向,加强东向,畅通西向,推进国际区域合作,提高合作水平。以西南出海出境大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为载体,扩大南向开放,积极推进新川创新科技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与东盟10国直通的贸易投资合作促进机制,推动我省优势产业与东盟对接合作,构建面向东南亚的重要出口基地和物流基地。加强与印度等南亚国家在贸易、基础设施和软件与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的合作,积极推动印度产业园建设,把我省打造成为推进与南亚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加快推进法国生态园、日韩工业园建设,提升我省与欧美日韩的合作层次和水平。积极推动与中亚、西亚及俄罗斯合作,推动建立泛亚区域合作机制,促进泛亚经济合作深入发展。加强与非洲和拉美的经贸与投资合作交流。 

  专栏7 国际国内区域合作重大工作和项目 

  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是我省“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将按照国际化、专业化发展方向,坚持整体规划、功能分区、综合集成原则,立足精心打造西部地区最大的国际商品展览展示与交易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商务中心,着力将其建设成为天府新区的标志性建筑项目、核心支撑项目,以及中国西部内陆开放型战略高地的标志性空间载体。 

  川渝合作示范区:充分发挥广安作为川渝合作的桥头堡作用,把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成为川渝合作发展的先导区、现代产业合作基地、城市群互动发展枢纽、生态环境共建共治示范区、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窗口,推动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新川创新科技园:2010年9月,四川与新加坡签署合作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合作备忘录。项目将充分依托成都现有产业基础和开放条件,充分借助新加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营模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低碳环保、高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生活于一体的国际一流创新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中新合作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园区。 

  法国生态园:是由商务部与法国经济财政就业部签署的合作协议,旨在中法两国政府的合作框架下,在成都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展与法国企业在节能环保和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资本和技术合作。 

  韩国工业园:依托韩国现代商用车资阳制造基地,重点吸引韩国汽车及机械装备配套产业集聚设立韩国工业园。 

  日本产业园:为承接日本产业转移,我省成都、德阳、绵阳、遂宁等市结合优势产业对接日企需求,采取合作建设、集中承接等方式建设日本产业园区。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对外开放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阻碍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对内对外经贸合作与交流、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建立灵活有效的经贸合作政策磋商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对话与交流。健全省际、省内跨区域行政协调和合作机制,顺应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要求,促进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努力形成促进产学研互动、资本与产业互动、政府与民间互动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第二节 营造良好开放环境 

  充分运用国内外各类新闻媒介和平台,宣传四川更加美好新形象,营造有利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加强社会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降低交易成本,营造公平合理、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来川投资兴业的外省、外籍人士在户籍、住房、出入境、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需要,打造安宁祥和、兴业宜居的社会环境。大力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改善政策咨询、人才培训、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质量标准、统计分析、监测预测等公共服务,打造良好的社会和公共服务环境。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推进依法行政,简化审批程序,提高项目审批、工商登记、涉外税收、口岸通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行政管理和服务效率,打造诚信服务、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 

  第三节 加强政策支持 

  逐步建立健全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法规和政策体系,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努力推动财税扶持、金融促进、要素支持等政策创新。加大对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资金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获得必要的避险、咨询等服务,丰富对外经贸方式。积极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改进和完善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外汇收支管理,贯彻落实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相关改革措施,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政策落实管理,优化政策扶持流程,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建立政策评估制度,适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 

  第四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开放型经济的企业主体队伍、公共服务队伍和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素质优、开放意识强、善于学习谋划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开放合作的重要岗位,把熟悉国家产业政策、具有丰富经济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吸纳到开放合作的第一线。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谈判队伍、营销队伍和项目推进队伍。组织选派政府和企业中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外培训学习、挂职锻炼,培养更多通晓国际规则和涉外经济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努力提高全省各级干部在新形势下推进开放合作的能力和水平。树立新型人才引进观念,结合“天府英才”计划,引入中高端国际复合人才。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用好省外和国外人才,实现人才、智力资源共享。 

  第五节 完善组织保障 

  开放型经济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部门要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省市县三级联动,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强势推进。要突出企业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各类企业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服务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开放型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强化统计管理,定期通报情况,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跟踪检查实施情况,督促贯彻落实。加强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组织开展专项督查,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订阅须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为公开出版发行刊物,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全国统一刊号CN51—1727/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991,半月刊,A4开本,约40页码,全年24期。
一、《公报》由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按期直接邮寄给每位订户,保证刊物准确及时送到订户手中。
二、订户可到所在市(州)、县(市、区)工作站、联系点办理订阅手续,由各工作站、联系点统一报省政府信息公开办,也可直接到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订阅。订阅价每册5.00元,全年24期共计120.00元(含邮寄费)。
开 户 行:工商银行成都春熙路步行街支行
户  名: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帐  号:4402208009100215971
本刊社址:成都市督院街30号省政府院内
联系电话:(028)86604546
传  真:(028)86605771
联 系 人:朱 莎
邮政编码: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2    蜀ICP备 1300128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微信
    微信二维码
  • 微博
  • 客户端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 头条号头条号
    头条号二维码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