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信息化
规划的通知
川府发〔2017〕62号 2017年12月21日
(已失效)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四川省“十三五”信息化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十三五”信息化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网络强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加快推进四川省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是主动适应新时代,培育发展新动能,构筑竞争新优势,实现“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必然选择。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完善。“十二五”期间,全省加速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开展了骨干传输网、无线城市、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数据存储灾备、高性能云计算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四川“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光纤入户、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3G/4G)基站数、光缆长度等宽带基础设施规模在全国领先,并在全国率先建成“全光网省”。全省移动电话普及率逐年提高,城乡移动宽带的覆盖基本完成,数据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两化融合效果日益显现。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新业态不断涌现,以中车眉山、成都百威凯诚和德阳工业云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和平台,引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成都经济示范区聚集融合发展新动能,以成都重汽王牌、特变电工(德阳)、德恩精工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在全省形成了集群化推进两化融合的标杆样板。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以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化格局逐渐显现,部分龙头企业已开展智能工厂建设试点,积极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
3.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省重要支柱产业。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信息安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家用视听、智能终端、卫星应用、航空电子、计算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软件等完整产业链条,我省成为全国第三大游戏产品研发和运营中心、五大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和四大电脑生产基地之一,军事电子装备整体实力全国第一,信息安全产业总量居全国第二,微型计算机产量占全国近1/5,集成电路设计收入居全国第六,省会成都享有“中国软件名城”称号。
4.社会信息化水平日益提升。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启动省级政务云建设,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连续三年在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名列第三。信息惠民实现新突破,完成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一期建设,省内就医“一卡通”局面正在形成;全省9298个边远农村山区“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成都、绵阳、内江信息惠民试点工作成效明显。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智慧交通建设初见成效,交通运输行业监管和服务能力有效提升;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省级旅游产业运行监管及安全应急管理联动指挥平台;金融、安全、食品药品监管等管理领域信息化重大工程相继建设完成。
5.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二五”时期,成立了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启动四川省信息化立法工作,开展《四川省信息化条例》等立法调研,出台《四川省云计算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等一系列文件,信息化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全省从事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专业人员达25万余人,与大数据产业上中下产业链相关的研究所、企业技术中心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0余个,拥有网络与分布式系统实验室、机器智能实验室、知识工程及网络智能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撑。
同时,全省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信息化认识水平有限,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二是信息化统筹力度不够,区域、城乡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三是信息资源集聚和共享程度较低,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四是两化深度融合水平有待提高,核心信息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五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偏弱。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加强统筹谋划,主动顺应和引领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力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信息化发展新局面。
(二)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持续演进,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应用、智能控制技术等新技术驱动网络空间从人人互联向万物互联演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将无处不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日益交汇融合。全球经济体普遍把加快信息技术创新、最大程度释放数字红利,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增长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深化结构性改革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引擎。
从国内看,我国信息化取得长足进展,开始步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制造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互联网成为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大数据成为重要战略性资源,云计算成为核心竞争手段之一,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快速演进,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加速,数字经济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信息化作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和进一步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从省内看,四川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加快融入世界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一方面面临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存在经济发展压力、区域竞争压力、资源环境压力、发展结构矛盾、民生需求矛盾等多重风险挑战,亟需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目标,发挥信息化覆盖面广、渗透性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三)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刻领会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信息化促进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着力增强信息化发展支撑能力,促进信息化与产业经济、社会治理、扶贫攻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健全网络安全长效机制,为推进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建设、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奠定坚实基础。
(四)发展原则。
统筹协调,集约建设。加强全省信息化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联动实施,综合协调各部门、各区域、各行业间的信息化发展,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及共性平台集约建设,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
融合创新,转型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全面提升信息化整体效能。
开放协作,普惠共享。推动信息资源开放开发,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推进面向公众的信息化服务,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服务模式,实现基本民生服务均等化,使民众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安全可控,绿色发展。健全可信可控的政策、技术和标准规范体系,切实防范、控制和化解信息化发展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推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绿色健康、良性互动、互为支撑、协调共进的发展格局。
(五)发展目标。
到2020年,网络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信息化发展水平居中西部领先地位,形成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电子信息产业支撑有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社会治理服务高效便捷、网信军民深度融合、网络安全技术领先发展、体系保障全面有力的新局面。
1.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40太比特每秒(Tbps),光纤入户用户占总宽带用户比率达88%,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65%,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75%,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到100%。4G网络全面通达,积极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商用,重点公共区域实现WiFi全覆盖。宽带和通信资费水平不断降低,三网融合全省推广,物联网感知设施和云计算等数字基础设施趋于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网络安全综合管控能力明显提升。
2.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到2020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00亿元,年平均增速17.6%。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收入达7500亿元,年平均增速19.7%;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达5500亿元,年平均增速15.0%。核心关键技术和相关优势产业实现新突破。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的千亿级和百亿级产业基地。
3.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基于互联网融合的创新业态加速发展,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数字经济成为全省加快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到2020年,全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达到90,位居中西部领先水平;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0%,数字研发工具普及率达72%;全省农业新型生产主体信息化水平达51%,信息服务惠及80%以上涉农农户;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达3.5万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西部领先。
4.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政务信息化支撑社会治理坚实有力,“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和全省统一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形成,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大数据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教育、健康、交通、文化、人社、民政等民生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线上线下服务对接更为紧密。公共安全、市场监管、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住房建设等社会治理领域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智慧城市和一批智慧特色小镇。网络扶贫取得明显成效,网信军民深度融合迈上新台阶。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六)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1.突破核心关键信息技术。以企业为主体,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和资源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进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分门类、分领域突破高端芯片、传感器、新型平板显示、信息安全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核心基础元器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特色装备、关键基础材料等的研发创新能力。超前布局前沿技术研究,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选择新一代新型显示、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中一批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前沿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积极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优势。
2.提升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突破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和高端产品,全面提升基础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实现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跨越。积极发展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优势资源,加强与国内外技术研发机构的合作,大力促进行业资源整合,加快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数字家庭、智能终端、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等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布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批技术创新强、附加值高、竞争力大的支柱产业。积极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向服务延伸,鼓励引导制造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催生新产品、新业态繁荣发展。
3.创新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城市特色和产业优势,以城市汇集资源,积极支持成都市打造“全球软件制造基地”和“世界软件名城”、泸州市创建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做大做强行业应用软件、地理信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特色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动漫与网络游戏、数字媒体内容等数字内容加工处理,培育发展多语言信息处理、计算机仿真设计、系统集成及运维服务、金融IT服务、服务外包、IC设计等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加快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加快推进政务云、行业云和产业大数据服务应用,以数据为纽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鼓励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移动支付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七)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1.加快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全省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依托成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统筹优化宽带信息网络布局,完善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深入推进“光网四川”建设,推动城乡光纤网络覆盖和扩容提速。加快建设“无线四川”,推动移动通信网络升级,扩大高速无线局域网覆盖范围。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提高老少边穷地区信息服务能力,缩小“数字鸿沟”。推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支持成都建设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地面数字电视网、调频广播覆盖网和卫星地球站新建、改造,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和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构建“高清四川”,加强家庭智慧视听节点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加快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全力推动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有效保障网络安全运行,积极开展电子政务内网应用系统建设;有力推动各类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整合。
2.积极部署物联网感知设施。充分利用现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增强窄带物联网(NB—IoT)、下一代广播电视无线网(NGB—W)接入支撑能力。加强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摄像头等感知设备的应用,完善燃气、热力、供水、排水、电力等城市地下管线感知网络,继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筑、重点公共场所等视频监控设备布局,形成覆盖全省的基础设施物联网络,大幅提高基础设施的可控性、安全性、可靠性。建立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强化物联网在城市安全、智能安防、楼宇节能、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交通管理等重点领域应用示范,支持企业探索构建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系统。重点加强智能停车场、多功能路灯杆、综合管廊等新型物联网集成载体建设。
3.统筹建设云计算基础设施。统筹全省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积极探索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和模式,支持中国移动西部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吸引国家级数据服务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功能性平台落户四川,推动建设一批公共服务、互联网应用服务、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引导数据中心向规模化、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鼓励通信、广电运营商和各区域大数据中心增强高性能计算、海量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能级,拓展服务领域,满足全省及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计算需求。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模式,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开展电子政务新技术应用探索。
(八)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体系。
1.完善信息资源库建设。统筹规划省级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推进基础信息资源和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建设,加快完善电子政务外网省级政务云平台基础架构,推动省直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向云平台迁移部署,提升行政效能。探索制定信息资源采集流程规范,建立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注册、校核、更新、变更和会商的管理机制。分类推进省、市两级信息资源库建设。按照一数一源、整合共享、及时更新、权威发布的原则,优先建设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推动在政务内网和外网平台上部署;逐步建设完善经济发展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城市建设、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等主题数据库,依托云灾备平台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部门数据备份中心,建成全省信息资源库,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国家和省明确要求集中建设信息资源库的,市(州)不再分散建设。开展常态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和政务信息共享审计,加强对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成效的监督检查。
2.深化政府数据共享交换。按照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梳理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建立全省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共享体系,明确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属性、更新时限、共享类型、共享方式和使用要求等,统筹建设全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加快建设省级统筹、部门互联、市(州)互通的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共享交换平台包括内网、外网两个部分,推动信息资源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共享。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内网)应按照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要求,依托省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和管理;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外网)应按照国家网络安全相关制度和要求,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管理。各部门建设的跨部门共享信息业务信息系统,必须通过各级共享交换平台实施信息共享。
3.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推动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建设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加强对政府数据的监督和管理。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落实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推进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提升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化程度,优先推动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促进社会化开发利用。引导社会力量主动采集并开放共享数据,加强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汇聚。推动政府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领域大数据创新应用。
(九)构筑数字经济融合创新体系。
1.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产品、装备融合创新,推广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支持大型制造企业建设“双创”平台,积极培育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模式,完善产业链,打造新型制造体系。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普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全面推广两化融合评估诊断、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工作。系统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和应用,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鼓励中小企业使用云资源和云服务,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
2.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以成都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打造一批“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市县、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加快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农业农村大数据工程建设、林业信息化建设等专项行动,推动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深度融合和应用,建立健全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3.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平。支持运用互联网开展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健康、养老、旅游、体育、文化、法律等传统服务业现代化进程,提高生活性服务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积极培育设计、咨询、金融、交通、物流、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网络化发展。鼓励发展垂直类、专业类、行业类电子商务,支持移动电商、社区电商、跨境电商等新型电商模式发展,打造完善物流配送与供应链体系。加快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景区、乡村旅游建设,强化智慧旅游服务、营销、管理能力,构建以服务游客为核心的智慧旅游体系。搭建完善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开展智慧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建设网络化、协同化的物流服务体系。积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引导支持金融机构跨境结算、后台服务、灾备中心建设,促进金融信息服务业健康发展。
4.营造网络创新创业环境。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鼓励依托现有条件与社会资源,加快建设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业基地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加快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融合创新。鼓励各类线上虚拟众创空间发展,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线上交流和资源链接服务。鼓励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加速发展。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行业领军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向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开放技术、开发、营销、推广等资源,加强创新创业资源共享与合作,构建开放式创业创新体系。
(十)构建社会治理与服务应用体系。
1.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聚焦网上政务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推动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规范行政权力透明运行,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按照“一号、一窗、一网”要求,构建覆盖全省、多级联动、部门协同、一网办理、融入全国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建立以“四川政务服务网”为主,移动客户端、自助服务终端、政务服务热线等为辅的多元化网上政务服务渠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依托电子政务外网省级政务云平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为民服务、办公运行、在线监测四大系统建设,推进在线办公、协同办公和移动办公,进一步增强业务能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非紧急救助服务平台,整合各职能部门服务热线,实现统一接听、分流和处置。
2.加快民生服务普惠化。加快信息技术在民生服务中的深度应用,创新民生服务供给模式。深化智慧教育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构建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加快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推进就业、养老、教育、职业培训、技能人才评价、工伤、生育、法律服务等信息全省联网,构建线上线下相衔接的信息服务模式。加快智慧交通、智慧人社、智慧文化、智慧民政、智慧社区等建设与应用。积极开展民生服务大数据创新,推进民生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形成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的民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民生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3.推进社会治理精准化。鼓励全省各地在体制机制、资源共享、商业模式、技术创新、标准建设、产业带动、政策研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级,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实现城市管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的“五位一体”。着力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治理领域,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形成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精准精细的城市治理、安全可靠的运行体系。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智慧安监、智慧食药监、智慧工商等建设,完善信用支撑体系,全面支撑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加快智慧环保建设,加强自然资源动态监测和监管,构建新型环境治理体系,促进美丽四川建设。构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动政府职能下移。探索“互联网+”监督方式,推动信访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省网上信访信息系统应用功能,建立健全信访大数据分析研判机制。推进智慧法院和检务建设,提高案件受理、审判、执行、监督等各环节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和监察平台升级改造,打造全省统一的科技防腐平台。统筹协调推进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检察院信息化工作。加强政企合作、多方参与,加快公共服务领域数据集中和共享,推进同企业积累的社会数据进行平台对接,形成社会治理强大合力。
(十一)打造网信军民深度融合体系。
1.建立健全网信军民融合机制。建立健全全省网信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整合利用军民两方面资源,推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加强全省网信军民融合评估和风险管理,完善网信动员体系,建立全省网信动员机制。实施军地网信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推进网信军民融合高端智库体系和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成立网信军民融合产业联盟,为网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信息支持。
2.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共享。按照“军地共建、平战结合、融合发展”的要求,实施电磁频谱管理专项建设,构建军民协同合作的电磁频谱监测、检测和探测网系,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共享。努力推动军地信息资源交换共享,规范军事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引导更多网信优势民营企业参与军队信息化建设,依托地方优势数据资源和技术能力服务国防和军队发展,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
3.加快推动军民技术双向转化。鼓励开展联合攻关,重点突破信息安全、航空航天电子、卫星应用和军用电子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催生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军民两用技术。大力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加快建设面向行业的产学研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持具备开放条件的军工集团、军工院所中的各类实验室、实验平台相互开放。支持各类社会科技资源参与国防和军队网信建设。加快发展网信军民融合产业。
(十二)构建网络扶贫精准体系。
1.推进贫困地区网络覆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有序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大力实施“宽带乡村”“视听乡村”等工程,持续推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光纤网络建设和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力度,提高光纤覆盖率和接入速率。鼓励电信、广电运营商和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鼓励电信、广电运营商针对贫困地区推出网络资费优惠套餐、免费升级带宽等政策,精准减免贫困户的网络通信资费。积极引导和组织企业开发适合贫困地区特点和需求的移动终端设备和应用程序。推动民族语言语音、视频技术研发,消除少数民族群众使用移动终端和信息服务时的语言障碍。
2.完善网络扶贫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全国大集中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开展扶贫对象信息采集、动态管理,以及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实现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依托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扶贫办与扶贫开发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推进行业扶贫资源向扶贫对象聚焦。利用扶贫开发大数据开展数据展现和数据分析,推进扶贫开发决策科学化。全面推进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建设,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持和产业发展决策参考。搭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为贫困户提供扶贫快讯、扶贫政策法规、扶贫开发动态、扶贫开发经验交流、科技信息和问题建议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扶贫信息服务。
3.延伸网络扶贫内容服务。深入推进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探索“农户+企业+基地+电商”O2O双线扶贫模式,鼓励电商平台为贫困地区开设“精准扶贫馆”等扶贫频道,完善贫困地区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实施网络扶智、文化惠民等工程,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加强干部群众培训工作,支持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返乡开展网络创新创业,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实施信息服务工程,建立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推动政务服务、市场服务和公共服务等相关信息向农村基层延伸覆盖。实施网络公益工程,构建人人参与的网络扶贫大格局。
(十三)夯实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1.强化信息安全制度保障。贯彻执行《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落实国家网络安全防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国产密码应用保护相关法规和制度,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研究和技术研究,完善容灾备份体系、密码保障体系等,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安全评测机制、研判处置机制、情报共享机制、政府与企业网络信息共享机制等,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四川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体系,推动网络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立网络安全和密码应用安全评估体系。加强公民隐私及个人信息的保护,加强对政府数据的监督和管理。
2.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全面落实网络身份管理制度,建立网络诚信评价体系,健全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民信用记录,完善褒奖和惩戒机制。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做强网上正面宣传,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积极培育“四川好网民”。加强对互联网舆情的收集、分析和掌控,及时掌握和引导互联网舆情动向,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加强无线电领域安全执法,加强伪基站、黑电台清理整治,完善全省网络违法信息举报工作体系,畅通公众参与网络治理渠道。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宣传推广,促进行业自律,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
3.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党政机关信息系统及油气管网、电力系统、水利枢纽、交通运输、城市设施等重要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提升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能力。加快实施党政机关互联网安全接入工程,加强网站安全管理,加强涉密网络保密防护监管。加强应急通信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增强公众通信网应急容灾抗毁能力。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力推广国产密码、可信云计算等安全技术,强化关键数据资源保护能力,增强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推动实施信息安全审查、关键设备及专用产品安全认证制度,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加强云计算平台运行安全防护。
四、保障措施
(十四)完善政策法规,健全标准体系。
加快推动《四川省信息化条例》立法。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两化深度融合、三网融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信息产业、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发展需求,加快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加强信息化相关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充分发挥标准在引导和规范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以国家标准为主体、层次分明、分类明确、相互衔接、满足需求的全省信息化标准体系,重点制定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安全保障等急需的规范。鼓励省内有条件的企业和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
(十五)创新投入模式,引导多元参与。
加大信息化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对各部门和单位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配套政策。各级政府应将信息化建设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财政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端成长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集成电路和信息安全产业投资基金等省级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构建宽松完善的投融资环境。加大对全省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等领域信息化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利用市场化手段,大力拓宽投资渠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在四川省智能制造、重大项目技改、研发创新等信息化转型升级关键领域的投资;引导社会各方对高新信息化企业在用地、用电、入园、入区上的支持;引导四川省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信息产业的信贷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信息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企业债等各种债务融资工具,降低融资成本。支持符合条件的信息化企业到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和“新三板”挂牌、融资,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
(十六)强化人才支撑,建设专业队伍。
组织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针对信息化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才群体提供优化落户制度、完善住房医疗与子女入学等措施,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改善人才集聚的软硬件环境,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川就业创业。积极推进政府和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人员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的能力,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信息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在高校、科研院所、重点骨干企业建设一批信息化创新中心,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开展战略合作,培养信息化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打造符合四川省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十七)深化开放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融入孟中印缅、中巴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利用中俄“两河流域”地方合作平台,拓展国际信息化交流合作渠道。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合作,深化国内区域信息化合作。基于全球化发展的服务体系,建立“走出去”企业信息数据库等,以促进双向开放合作,发挥互联网在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中的作用,建立全球化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
积极申报国家重要试点项目,加强与先进省份的交流合作,构建各政府间交流合作平台,分享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成果,促进区域间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互补、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制定四川省信息化发展宣传推广计划,提高各部门、各领域对信息化建设宣传的重视程度,积极宣传推介信息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新成果,提升公众对信息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十八)加强统筹协调,抓实考核评估。
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各专项小组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做好行业纵向信息化与区域横向信息化的有机衔接,形成高效协同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常态化的工作运作机制。加强对各地区的战略、规划、标准引导及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协调,合理布局,实现差异化和梯次发展。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解细化任务,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地实施。各地方要加强组织实施,落实配套政策,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定位,扎实有序推动信息化发展。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建立和完善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加强信息化发展的统计监测和评估评价,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考核评估工作并向社会公布考评情况。鼓励创新信息化项目推进和运作机制,建立市场化运营管理和动态考核评估机制。发挥人大、政协、各基层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公众的监督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建立起对规划实施进行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
附件:1.名词解释
2.重点任务分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