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知识产权
保护和运用规划的通知
川府发〔2017〕13号 2017年2月28日
(已失效)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四川省“十三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规划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十三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知识产权领域创新改革,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助力我省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根据《“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期间发展成绩。
“十二五”期间,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实现新发展,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西部知识产权大省地位更加稳固。知识产权法规政策进一步完善,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四川省专利保护条例》,在强化专利行政执法保护的同时,加大专利创造和运用的促进力度;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四川省专利实施与产业化激励办法》《深入实施四川省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水平大幅提高,“十二五”期间申请专利40.04万件、获得授权专利22.89万件,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和2.8倍;专利质押融资54亿元;商标有效注册量累计32.4万件,272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商标质押融资66.5亿元;2015年作品著作权登记量比2010年增长2.7倍;获得授权植物品种权累计574件,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累计241个。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全省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4978件;行政部门立案查处假冒专利案件1898件,受理专利纠纷案件614件;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7091件;查处版权侵权盗版案件533件,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落户四川,成都高新区获批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新增专利代理机构17家(累计41家),新增分支机构18家(累计26家),新增执业专利代理人323人。成都市、广安市认定为国家级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拥有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3家、优势企业77家,国家级商标战略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版权示范示范园区(基地)3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企业541家;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全省申请量和授权量的比重分别提升到64.3%、69.4%。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发达国家加速推进新一轮投资贸易协议谈判,将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与国际投资贸易挂钩,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诉求日趋强烈。知识产权合作交流空前活跃,知识产权国际纠纷频发,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家和地区间的知识产权竞争更趋激烈。
从国内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创新引领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更加突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对知识产权与经济融合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71号),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全国各省(区、市)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分别立足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把知识产权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竞相增添新举措,展现新作为。
从我省看,知识产权发展正面临国家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我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以及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等重大机遇,发展具有巨大空间和潜力。但知识产权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还不够紧密。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发展不协调,核心专利、知名品牌、精品版权还不够多,知识产权区域发展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严格,知识产权转化转移效益还不够高,企业知识产权竞争能力还不够强;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还相对滞后,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与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省知识产权发展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新形势、新要求,推动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加快实现“两个跨越”作出新贡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化改革,促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产业化、商品化、资本化、证券化,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建成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强省,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服务经济,引领发展。把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知识产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和效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为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改革,助推发展。全面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转变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形成高效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水平。积极培育知识产权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提升四川知识产权竞争力。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优化创新和知识产权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在知识产权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知识产权创造和转化转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更好发挥政府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中的作用。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全省一盘棋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动全省各区域知识产权工作协调发展,提升知识产权整体发展水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补齐短板,推动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突破。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目标如期完成,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转化转移效益显著增强、保护状况显著改善、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掌握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打造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密集型产业,形成一批知识产权强市和强县,培育一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建成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强省。
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拥有量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核心专利、知名品牌、精品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优良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资源大幅增加,质量显著提升。专利申请持续增长,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幅12%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翻番。成德绵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0件以上。商标有效注册量达到60万件。作品著作权登记量4万件/年,保持年20%以上增速。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1.5万件/年。有效植物新品种权380件。
知识产权运用效果显著提高。建成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体系,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水平大幅提高。知识产权许可转让额明显增长。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左右,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左右,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0%左右,5—10个品牌进入全国品牌价值500强行列。
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显著优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体系更加完善,行政执法效能和市场监管水平明显提升,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刑事司法、维权援助和举报投诉工作绩效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企业的知识产权维权、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明显提升。知识产权认知度超过80%,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超过70分,外商在我省投资、设立研发机构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知识产权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效能明显提升,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全省50%以上市(州)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25%以上县(市、区)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县,建成一批知识产权强市和强县(市、区)。高新技术企业贯标达到1000家,培育一批知识产权强企。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成都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作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备、服务优质、覆盖全省的四川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知识产权市场化服务机构,打造一支规模大、结构优、素质高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知识产权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
1.深化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综合执法机制。建立跨区域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新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建设重点产业快速维权中心,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放宽知识产权服务业准入,开展专利代理行业改革试点,扩大专利代理领域开放。紧扣创新发展需求,发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引领作用,贯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支撑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行机制,推动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
2.推进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享制度改革。落实国家促进知识产权权益分配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四川省专利保护条例》职务发明奖酬规定,完善我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职务发明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制度,探索推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职务发明知识产权所有权、处分权和收益权改革和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提高科研人员创新成果转化转移的收益分配比例。创新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方式,鼓励知识产权与资本市场对接,推行知识产权入股、股权期权奖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增加科研人员合法收入。
3.加快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改革。拓宽知识产权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发挥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知识产权运营和产业化,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天府知来贷”等知识产权投融资产品,改进运营模式,扩大信贷规模。引导保险机构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执行保险和侵权责任保险,积极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知识产权信用担保及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
(二)完善知识产权法规政策。
1.强化知识产权法制保障。作好知识产权法规立改废释相关工作。制定《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修订完善《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和《四川省专利保护条例》等法规和规章,增强知识产权立法及法制的衔接配套。研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商业模式、生物遗传资源、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制度,适时启动地理标志、商业模式、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艺等知识产权立法工作。
2.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支撑。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创新和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完善激励知识产权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科技、财政、金融、投资和税收等政策对知识产权的支持力度,政府科技发展资金、产业技术进步资金等专项资金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倾斜。统筹制定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政策,合理配置财政性资金使用范围。建立完善重大科技经济项目知识产权评议制度。
(三)知识产权促进产业升级。
1.知识产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部署知识产权服务链,建立知识产权集群管理制度,推动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优势集聚区。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产品和关键技术目录,引导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设立知识产权布局设计中心。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知识产权金融产品,探索知识产权股权化、证券化。鼓励企业综合运用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手段打造自有品牌。开展省级专利产业化基地试点工作,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利产业化项目,在工业性生产试验、重大产品和装备产业化阶段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建立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品数据库。探索建立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统计监测体系和知识产权统计制度,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分析及动向监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建立专业性或区域性专利联盟,构建行业专利池,提升行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市场和重大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研究发布海外知识产权环境信息,跟踪研究重点产业领域国际知识产权动向,引导建立海外知识产权案件信息提交机制,建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海外并购和维权行动。
2.知识产权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围绕传统优势产业,研究制定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路线图和科技行动计划,实施重大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化和关键零部件的专利布局,建设产业专利数据库。引导传统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实施一批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制造工艺专利技术。推动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围绕优势产业开展专利导航产业发展研究,加强专利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传统优势产业联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技术引进、企业并购等重大生产经营活动中加强知识产权评估,防范知识产权风险。
3.知识产权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支持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专利、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创造运用,通过技术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有重大价值的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优良品种。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注册一批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加强原产地域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和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支持农户、基地、龙头企业与地理标志、涉农商标紧密结合,发展拥有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产品优势产业商标集群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品牌建设。
4.知识产权促进现代服务业提高水平。围绕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和服务外包等服务领域知识产权需求,创新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模式,促进现代服务业提高水平。加强知名景区景点名称旅游商品商标开发和利用,推动其扩展注册为民族民间工艺品、特色食品等旅游商品商标。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开发利用,挖掘藏羌彝文化、大熊猫生态文化、三国文化、长征文化等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品牌。鼓励文化领域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版权代理和版权经纪业务。围绕图书、影视作品、软件、动漫、游戏等版权打造产业链,促进版权贸易,助力版权产业加快发展。
(四)统筹区域知识产权发展。
1.打造成德绵知识产权核心区。发挥成德绵经济带在全省知识产权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将成都、德阳、绵阳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和运用样板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宣传,营造有利于招商引资和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围绕先进制造、高端服务、军民融合等,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引导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集聚,打造“企业知识产权航空母舰”。建设知识产权导航产业发展试验区,探索实践知识产权导航产业发展新模式。对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推动建立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2.建设区域性知识产权中心。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创建一批知识产权体制顺畅、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知识产权强市,提升城市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推进宜宾、自贡、泸州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推动绵阳创建国家版权示范城市,加快新能源、高端装备及化工等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围绕钒钛、稀土、水电、特色农业等产业,推动攀枝花、凉山打造优势资源产业综合利用知识产权密集区。引导南充、遂宁、广元、广安、巴中等市加强油气化工、汽车零部件、石墨烯、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知识产权资源利用。
3.培育知识产权强县。推进县域知识产权工作,建设一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健全、运用和保护水平较高、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的知识产权强县(市、区)。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县(市、区)围绕主导产业、瞄准产业关键环节实施技术改造和名牌建设,培育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自主创新品牌企业。促进知识产权资源利用与旅游、信息、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助力县域经济创新发展。
4.建设知识产权小镇。围绕创新、创业和创意,挖掘特色产业、民俗文化、地方特产、传统知识等地方优势资源,制定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建设方案,构建国、省、市共建知识产权特色小镇机制。通过知识产权价值发现、市场推荐、产品开发和保护运用,打造一批文化底蕴深、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形象好的知识产权特色小镇。
5.知识产权助力脱贫攻坚。实施知识产权助推脱贫攻坚工程。坚持“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保护产权、培育产业,上下联动、精准施策”,创新知识产权服务脱贫攻坚工作机制,重视特色川菜、地方小吃、特色服务、特色农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民间艺术等的市场价值挖掘和市场开发,实现知识产权与旅游、农业、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建设一批知识产权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培育一批知识产权致富能手。
(五)实行严格知识产权保护。
1.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审判“三合一”工作。争取成立成都知识产权法院。推动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人民陪审员、司法鉴定与技术调查官等制度。完善技术专家咨询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治力度。强化临时措施保护,提高知识产权司法救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推进诉讼诚信建设,有效运用证据机制强化严格保护的法律效果。
2.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提高执法队伍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完善西南地区专利行政执法协作调度机制和省内川南、川北片区执法协作机制,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行动。加强网络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监管,强化大型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网络侵权。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维权援助、重大案件通报和纠纷快速解决机制。建立举报投诉网络平台,健全知识产权网络执法线上办案系统。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壮大知识产权执法队伍,改善市(州)、县(市、区)执法条件。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监督,加强执法维权绩效管理。
3.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新业态、新领域、新模式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加强对食品、药品、环境等民生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网络新闻、影视、动漫、教材等领域和电子商务、软件应用商店等平台的执法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传统中医药和创新药物、新型疫苗、先进医疗装备等的知识产权保护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进乡村专项行动,加强农村市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加大对建材、食品、农资等专业市场侵权假冒产品的打击力度。开展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等知识产权资源调查,强化传统优势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对进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开展调查,严厉打击跨境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
4.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络平台建设,建设重点园区和专业市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发挥四川知识产权执法维权平台作用,开展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服务,对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提升平台服务质量。引导重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维权工作,推动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等维权组织、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和重大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援助力度。完善知识产权投诉举报受理机制。
(六)促进知识产权有效运用。
1.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基金和平台融合发展,引导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资本化、证券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专业化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推动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健全形式多样、运行有效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促进知识产权收储、开发、组合、投资,实现知识产权市场价值。推动四川省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良性运行,支持特色优势产业高价值专利组合转化转移和产业化;发挥四川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作用,满足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知识产权融资需求。推进建立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推动各类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整合,打造区域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
2.强化知识产权协同运用。面向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开展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建立订单式发明、投放式创新的专利协同运用机制。完善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专利协同运用体系,形成资源集聚、流转活跃的专利交易市场。强化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联合创造、协同运用、合力保护、共同管理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强化知识产权申请、运营权责,加大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力度,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共建专利技术产业化基地。
3.加强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建立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制度,开展重大产业规划、重大经济和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试点,探索建立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目标评估制度。建立重点领域知识产权评议报告发布制度,推动市(州)、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制。针对人才引进、国家参展、产品和技术进出口等开展知识产权风险评估,提高企业应对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能力。
4.促进国防知识产权转化转移。推进绵阳科技城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畅通“军转民”和“民转军”的知识产权信息通道。探索军用技术成果的评估和降、解密机制,推进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转移转化先行先试政策落地。推动“民参军”机制创新和“军转民”开放创新,积极开展军用技术再研发,促进军用优势技术成果向民用领域转移,根据发展需要引导民口单位积极申报国防专利。
(七)提高知识产权创造水平。
1.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实施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知识产权创造投入,完善企业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知识产权创造活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培育能力,建立一批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知识产权创客空间,促进小微企业和创客知识产权创造。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行动,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引导优势企业制定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优势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推动创新主体在生产经营、科技创新中加强知识产权全过程保护、运用和管理。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行动,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知识产权管理,加强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推动企业在并购、股权流转、对外投资等活动中的知识产权资产运用,引导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资本化运作。实施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行动,培养企业知识产权“明白人”,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人才队伍和知识产权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2.提升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研发,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自主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开展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示范工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机构与管理制度。依托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孵化器、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和基地,创造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建立重大科研项目知识产权跟踪检索制度,提高创新效率。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创新绩效评价机制,优化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考核体系。
3.推动知识产权产学研协同创造。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企业牵头建立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战略联盟,建立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推动知识产权创造。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计划,推动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强合作,联合组建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探索“企业需求+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研究”的知识产权订制创造模式,促进知识产权创造的供需有效对接。创新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享制度。
4.促进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创业。搭建高价值知识产权项目供需对接平台。促进成都市“科创通”与“菁蓉汇”系列活动有机融合,打造线上“菁蓉汇”,搭建企业、人才、机构、技术与产品等创新创业要素无缝对接平台,完善一体化、全覆盖的O2O服务模式。举办天府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大赛。推进产学研联合培育高价值专利,扶持省内高等学校建立知识产权转化转移机构。
(八)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
1.构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围绕知识产权获权、用权、维权、信息、交易等服务,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建设,建设“一站式”四川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知识产权大数据分析运用系统建设,打造涵盖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和产业、企业基础信息的中国西南知识产权大数据服务中心。推进商标注册受理和质押登记窗口建设。加强市(州)、县(市、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设,推动菁蓉小镇、创业工场、蓉创咖啡等创新创业空间和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乡镇加强知识产权服务站建设。
2.培育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推动成都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建设,带动和引领知识产权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培育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促进服务机构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引进知识产权优质服务机构,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到服务需求旺盛的市(州)、县(市、区)开展业务。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参与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投融资和产业化经营。加强对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和机构的监管。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引导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合理流动,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发展知识产权媒体服务。
3.优化知识产权服务环境。优化整合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实施“一站式”知识产权政务服务。健全知识产权服务诚信信息管理、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等管理制度,及时披露相关执业信息。探索开展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协会组织“一业多会”试点,加强行业自律,加大执业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评价体系,推行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和服务评价标准。建立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知识产权调查统计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九)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1.营造知识产权文化环境。健全知识产权新闻发布制度,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挖掘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人物,创作具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题材影视文化作品,弘扬正能量,营造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实施知识产权教育推广计划,开展知识产权知识普及教育,将知识产权知识纳入各级行政学院培训内容,推动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
2.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完善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体系,推动成都市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推动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设立知识产权学院。建立知识产权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在职培训、专业培训等常态化机制,建设知识产权远程教育体系、教育培训基地和训练营。将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引进列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面向海内外吸纳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实施知识产权人才信息化工程。建设知识产权智库。
(十)扩大知识产权开放合作。
1.加强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加强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域、川台、川粤、川渝等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建立区域性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深化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美国、欧盟、韩国、日本、以色列等在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转移、人员交流培训方面的合作。引导涉外企业开展知识产权风险预警、贸易摩擦应对和公证证据保全。依托中法成都生态园、中法农业科技园、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川法生态科技园、东盟国际产业园、中韩创新创业园等,加强与相关国家的知识产权交流合作。
2.提升川企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支持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注册境外知识产权、收储海外专利、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海外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在主要贸易目的地和对外投资目的地加强与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合作,帮助企业融入国际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保护体系。开展涉外企业知识产权培训,增强应对知识产权诉讼、防御知识产权风险、处理涉外知识产权事务等方面能力。
3.强化知识产权涉外维权援助。建设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平台,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指引,建立涉外企业知识产权数据库,搭建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服务平台,制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应急预案,帮助企业规避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加强对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和规则研究,建立科学决策、快速反应、协同运作的涉外知识产权争端应对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络平台建设,强化“走出去”企业海外维权服务。
四、重点领域
(一)专利。实施四川省专利战略。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高端成长型产业,实施重大专利储备和战略布局,在重大关键技术、工艺和关键零部件方面储备一批支撑产业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专利组合。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借助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联合组建的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在主要技术领域创造一批创新水平高、权利状态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提升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质量,强化“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的评价引领作用。发挥专利专项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强化对专利实施与产业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企事业单位的激励,对特色优势产业的职务发明和向国外申请专利给予资助。加强专利申请代理服务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强化专利代理机构及分支机构监督管理,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质量。围绕重点产业园区,加快专利资源集聚,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推动专利密集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开展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加强对国际产业创新重点方向的分析和预警,建设一批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验区。推进专利检索数据库、科技计划专利信息数据库、失效专利信息数据库和企业专利信息数据库等专利基础数据资源开放平台建设,便捷数据下载服务,扩大专利数据的推广运用。积极发展专利权质押融资、专利保险,开展专利价值分析与应用效果评价,加强对专利质押的动态管理。加强专利保护,制定出台严格的专利保护政策,营造良好的专利保护环境。
(二)商标。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大品牌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建立商标、产品质量、企业荣誉、企业文化为一体的品牌管理体系。开展商标品牌强市、强县创建活动,促进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品牌文化融合发展,创建一批区域特色品牌。鼓励品牌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品牌国际化进程。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借力“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培育品牌优势企业,发展重点产品,促进商标品牌影响力提升。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服务外包等先导型服务业为重点,加快服务业商标品牌发展。引导企业提高商标运用和管理水平,鼓励商标权质押融资,增强商标资本化运作能力。加强商标监管执法,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保护商标权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版权。实施版权战略,发展版权经济。利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扶持版权代理、评估、质押、投资、融资活动,打造新型版权服务和交易平台。推动版权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延伸版权产业链。加强行业版权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推进版权企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推进作品登记制度改革,提升著作权登记数量和质量。完善版权统计制度,开展版权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统计调查工作。强化版权示范创建工作,提升版权示范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挖掘优势特色版权资源向版权产业转化,推进版权产业市场化进程。支持实体版权贸易,推动版权产业参与对外交流。加强版权保护,营造良好版权产业发展环境。强化版权执法监督,保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常态化,开展网络领域侵权盗版治理行动,巩固扩大软件正版化工作成果,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四)商业秘密。引导企事业单位建立商业秘密管理制度,明确商业秘密保护权利义务,妥善处理保护商业秘密与自由择业、涉密者竞业限制与人才合理流动的关系。加大对侵犯他人商业秘密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被控侵权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防止案件查处外泄他人商业秘密。
(五)植物新品种。提高植物新品种创新能力,优化品种结构。推进植物新品种测试体系建设,提高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优势,建设一批种苗、种质、种业创新服务平台及新技术育种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或专业优势的种子种苗骨干龙头企业。建立推广示范机制,在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优先推广示范优良新品种。实施品种权保护行动计划,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建设,加强新品种推广应用和对农民合法利益的保护。建立植物新品种信息数据库和管理平台,培养壮大管理、执法和品种权代理人队伍。严厉打击侵犯农业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行为,严格品种审定、认定、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和质量监管。建立授权植物新品种基因图谱数据库,强化维权取证和执法技术支撑。
(六)地理标志。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和创建工程,抓好国家级、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力度。普查地理标志资源,推进地理标志资源开发利用,扶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注册和使用。强化地理标志产品宣传推广,推进重点地理标志产品纳入“中欧”“中泰”等国际互认产品目录,促进地理标志产品走出去。
(七)特定领域知识产权。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完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制度,优化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登记和撤销程序,促进集成电路布图自主设计与开发,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升级发展。
传统知识。加强传统知识收集、整理、传承和保护,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完善传统知识资源合理使用与利益公正分享保护机制,维护发源地和传统群体的权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核心技艺的保护。加强对传统医药特别是川产道地中药材等优势资源,蜀锦、蜀绣、羌绣、自贡彩灯、绵竹年画、青神竹编等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民间音乐,川菜、川酒、川茶等四川特产,老字号食品制作、酿造工艺等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民间文艺。加强对川剧文化、三国蜀文化、民间文艺等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运用,鼓励创作民间文艺新品、优品、精品,建立民间文艺保存人与后续创作人之间利益合理分享机制,实施“民族民俗民间”荟萃工程,促进民间文艺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民族民间文化原生态保护,加大民间文艺原地保护力度。
遗传资源。开展特有遗传资源调查,摸清生物资源家底,制定保护、开发和利用行动计划,建立四川特有生物遗传资源数据库。建立健全遗传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制度,探索遗传资源合理获取与利益分享机制,依法保护遗传资源提供者和保护者的合法权益,防止遗传资源流失和无序利用,推动遗传资源可持续发展。
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完善技术标准中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研究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支持和引导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以自主知识产权参与行业、国家、国际标准的制定,在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钒钛和石墨烯等新材料,白酒、中医药、现代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方面形成国际认可的标准体系,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加强生态原产地产品培育、保护工作,推动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加强对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的宣传和推介,扩大生态原产地品牌影响力。完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监管机制,维护生态原产地品牌形象。发挥示范区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的品牌效应,促进企业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域名。跟踪域名发展趋势,完善域名注册制度,建立域名管理机制,有效解决域名纠纷。引导企业通过合法程序注册域名,加大域名保护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域名保护意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省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协调解决知识产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将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纳入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完善和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切实推动本规划有效实施。
(二)强化分工协作。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制定落实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扶持。完善部门沟通协调和工作联动机制,加强统筹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州)、县(市、区)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围绕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
(三)完善政策措施。运用相关政策机制和财税手段,鼓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扶持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探索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促进社会资本向技术创新领域聚集。各地要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力度,切实保障规划重点任务、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
(四)强化考核评估。各市(州)、省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评估。省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相关部门按照本规划部署和要求,建立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机制,对各项任务落实情况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工作,重要情况及时报告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