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年 份:
期 号:
关键字:
按文号:
搜索 高级搜索 重置信息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责       编
编       校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下达2006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川府函[200666号 二○○六年四月一日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据此安排工作。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组织下达和实施。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保持“十五”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步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各地、各部门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快更好发展。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繁荣服务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认真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强化生态建设,搞好环境保护,努力做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6个方面的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关键领域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改革开放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等突出问题,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各地、各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强化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开拓创新,埋头实干,努力完成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开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新局面。

 

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省发展改革委

(二○○六年三月一日)

 

四川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2005年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强化“四个意识”,深入推进“三个转变”,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增加、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面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完成7385.1亿元,增长12.6%,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5.8%17.8%1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9.5亿元,增长24.3%。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63939.4调整为20.241.638.2;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总产量3409万吨,增产83万吨;肉类总产量949.2万吨,增长9%;工业生产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034.4亿元,增长23%;实现净利润321.9亿元,增长31.3%。消费需求稳中趋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1.4亿元,增长14%;旅游快速发展,实现旅游总收入721.3亿元,增长27.4%;物价明显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同比低3.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62.1亿元,增长30.7%;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3.8%,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控制行业得到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国家重点控制行业投资增速继续回落;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农林牧渔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及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分别增长29.6%39.9%42%。生态环境建设呈现新面貌,全年有效管护天然林215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8.98%;环境治理进一步加强,对“三江”流域237户超标排污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全省空气质量达到三级以上的城市为86.9%,五大河流73个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为71.2%,同比均有所好转;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32%38%;循环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启动了一批重点城市、重点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等进展顺利,体制性障碍的消除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其占GDP的比重达到43.5%,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出口47亿美元,增长18.1%;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增加14家,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增长10.1%;引进国内省外到位资金716.2亿元,增长49.2%;成功举办西博会、花博会和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社会事业得到新发展,教育事业得到加强,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7.7%150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得到改造,民族地区新增寄宿制学生1.1万人;卫生体系加快建立,完成了225个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新增16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启动了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扎实推进,省科技馆、省博物馆开工建设;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2.9‰。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85.9元,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2802.8元,增加223元;就业岗位逐步增加,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6%,低于5%的控制目标;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制定了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158.5万城市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免征农牧业税及附加12.6亿元,兑现粮食直补资金6.5亿元。各项扶贫工程顺利实施,解决了13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了5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

虽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但也应看到,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较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突出、就业形势严峻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还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粮食增产和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钢铁、水泥、电解铝、电石、焦炭等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显现;土地、资金和煤电油运依然紧张;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仍然繁重;重大自然灾害和疫病、疫情影响较大;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二、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主要预期目标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保持“十五”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二步战略目标至关重要。今年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政策环境总体上都有利于我省经济保持较快发展。从外部环境看,一是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今年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可能增长4%左右,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8%。二是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有利于我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国际国内区域合作日益加强,有利于我省拓展发展空间。从内部环境看,一是“十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今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将推动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三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显著增强。四是近几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陆续投产,生产要素供给能力稳步提高。五是我省具备加快发展水电、重大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和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条件,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从政策环境看,一是国家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促进我省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二是中央长期建设国债和预算内投资仍将保持一定规模,有利于我省加快建设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项目。三是今年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我省扩大消费需求。四是中央将加大财税、金融、投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力度,有利于激发我省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与此同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阶段后,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会更加凸显。二是国内商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可能导致企业产品库存增加、价格回落、利润下降。三是国际贸易保护倾向增强,可能导致我省出口增幅减缓。四是国家将继续实施财政、货币“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导致土地和资金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五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基本条件,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3%以内,出口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70元,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以内。

三、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围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我们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快更好发展。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是:

(一)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大力夯实粮食安全这个基础,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650万公顷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400万吨以上。二是不断强化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抓好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三是紧紧抓住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个重点,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四是牢牢把握投入和改革这个关键,确保“三农”投入有明显增长,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工业。一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抓好300个技术改造项目和100个技术创新项目。二是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优势资源、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农产品加工四大特色产业。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全力打造一批企业集团。四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引导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向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集中,加快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五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努力缓解煤电油运和资金紧张的局面。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全面繁荣服务业。一是加快发展旅游业,力争全年旅游收入突破800亿元。二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大力促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三是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餐饮、商贸、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

(二)充分发挥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推动经济加快发展。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突出项目支撑作用。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增加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薄弱环节的投入,加大对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二是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债等各类资金,安排好预算内贷款贴息资金和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广泛推行BOT等多种融资方式。三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实施好300个重点项目建设,着力解决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问题,建立重点项目绿色服务通道。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稳定市场物价。一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努力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特别是城乡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二是拓展消费市场,促进汽车消费,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身消费。三是改善消费环境,组织实施好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四是稳定市场物价,合理安排出台政府调价项目的力度和节奏。

(三)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摆在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一是加强生态建设,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二是搞好环境保护,重点整治工业、城市和农村污染源,抓好水污染综合治理,力争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三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力争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制定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突出抓好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抓住当前经济形势好、改革开放意识强的有利时机,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一是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行为。二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试行“代建制”。三是稳步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搞好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四是继续推进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健康发展。五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营造良好的政策、市场、法制、政务、舆论环境。

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一是积极开展对外贸易,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短缺资源的进口,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和特色商品出口。二是增强招商引资实效,以优势资源、项目、企业和产品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三是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省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有效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五)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建设和谐社会。认真做好关系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切实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等突出问题。一是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好各项扶持措施,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二是继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城乡低保体系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三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抓好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认真搞好73个县(市、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四是切实做好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抓紧完善失地无业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五是搞好扶贫开发,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丘陵地区等困难地区的扶贫投入,新解决1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做好今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地、各部门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放松,强化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开拓创新,埋头实干,努力开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新局面。

附件:四川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略)

   
 
   
 
 
订阅须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为公开出版发行刊物,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全国统一刊号CN51—1727/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991,半月刊,A4开本,约40页码,全年24期。
一、《公报》由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按期直接邮寄给每位订户,保证刊物准确及时送到订户手中。
二、订户可到所在市(州)、县(市、区)工作站、联系点办理订阅手续,由各工作站、联系点统一报省政府信息公开办,也可直接到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订阅。订阅价每册5.00元,全年24期共计120.00元(含邮寄费)。
开 户 行:工商银行成都春熙路步行街支行
户  名: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帐  号:4402208009100215971
本刊社址:成都市督院街30号省政府院内
联系电话:(028)86604546
传  真:(028)86605771
联 系 人:朱 莎
邮政编码: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2    蜀ICP备 1300128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微信
    微信二维码
  • 微博
  • 客户端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 头条号头条号
    头条号二维码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