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年 份:
期 号:
关键字:
按文号:
搜索 高级搜索 重置信息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责       编
编       校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工业发展
  规划的通知



  川办发〔2011〕91号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此文件已于2017年12月29日宣布失效)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四川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四川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本规划是指导未来5年四川工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四川工业领域编制其他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1年—201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发展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全省工业领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省”主导战略,全省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规模总量迈上新台阶,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7326.4亿元,5年间年均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国排名由2005年的第10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8位。工业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34%上升到2010年的43.2%。优势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全省“7+3”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85.2%。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60.5%。工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5年来工业总投资达16824.1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达9429.8亿元;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4.3%提高到2010年的4.5%。“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2.03%,主要污染物排放化学需氧量消减5.43%,二氧化硫消减12.93%。“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产品竞争力明显提高,涌现了一大批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优势产品,2010年我省产量占全国份额超过5%的工业产品达到102种。灾后恢复重建决定性伟大胜利,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灾区工业发展全面超过震前水平。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和我省形势,四川工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难得的历史机遇和诸多的风险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和市场需求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从省内看,我省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处于加速发展期,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发展模式、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全省上下合力加快发展工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级党委、政府前所未有地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十二五”时期,我省工业发展面临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支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和国际国内产业加快调整转移、成渝经济区与藏区跨越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机遇。但是,我省工业产业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同时还面临着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综合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因此,未来5年,我省工业发展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实现我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继续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实施“5785”发展战略,统筹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和质量,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强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科技支撑,创新发展。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和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更多产品、技术和工艺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科学布局,集聚集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科学规划统筹,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强化协作配套,优化要素配置,引导相关产业向优势产业带集中、向特色产业园区(基地)集聚,形成专业化集群,支撑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加强对外交流,深化区域合作,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开放发展的核心,以产业链完善和提升为产业承接的重点,鼓励企业“走出去”,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环境友好,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注重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由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粗放增长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发展模式转变。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充分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首要任务,走出一条顺应时代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又好又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总量速度目标。到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均增长15%。

  结构优化目标。到2015年,“7+3”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7%,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

  技术改造目标。“十二五”期间,工业投资突破3.2万亿元,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力争突破2万亿元。

  技术创新目标。到2015年,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4.7%,企业发明专利占比稳步提高,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00家以上。

  节能减排目标。“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3.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家和省上要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上升到72%。按期完成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淘汰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

  第三章 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立足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经济,推动区域间产业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协调发展,为我省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第一节 成都经济区

  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石油化工、新材料为代表的成绵高新技术产业;以汽车制造、机车车辆、发电设备、工程机械和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为代表的成德资重大装备制造业;以太阳能、核能、风能、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成德眉雅新能源装备产业;以现代物流、工程总集成总承包、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为代表的成德绵生产性服务业;以肉制品、烟草、软饮料、泡菜、茶叶、果蔬加工为代表的成德绵资眉雅饮料食品。成都是支撑全省工业发展的高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产业、交通、人才等优势,发挥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与省内其他城市的区域合作,积极开展产业互动和产业转移。



  第二节 川南经济区

  立足川南产业、资源优势,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和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装备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西部重要的油气化工基地、能源工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饮料食品产业基地,形成全省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发挥乐山、宜宾、泸州临港工业优势,以“黄金水道”和港口为依托,发展壮大机械制造、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重点打造川南沿江重化工产业带。深入挖掘自贡、内江、乐山等老工业城市增长潜能,推动老工业基地发展转型,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加快页岩气开发力度,壮大提升饮料食品、机械制造、轻工纺织、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域,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白酒区域品牌。加大自贡国家节能环保装备研制基地建设力度。



  第三节 川东北经济区

  依托龙岗气田、普光气田、罗家寨气田、通南巴构造带的天然气开发,积极推动达州、广安、南充、巴中等地发展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的化工产业,打造天然气化工产业集群,建设西部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加快纺织、服装、丝绸、食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发挥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以粮油、畜禽、果蔬、茶叶、食用菌、林木及其他特色农业为重点,加快南充、达州、巴中、广安、遂宁、广元等地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强产业协作配套,依托重庆汽车、摩托车产业基地和成都龙泉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加快南充、广安、遂宁、达州等地的汽车、摩托车配套零部件等机械加工业发展。积极承接重庆、成都两大经济区的辐射带动,在产业布局上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调互动,把广安建设成为川渝合作示范区。



  第四节 攀西经济区

  以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主导,整合资源、集中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占领产业高端,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创新开发模式,促进水电资源与区域优势矿产资源的结合,形成全国最优越的区域开发条件,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成长环境。加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依托攀钢公司和攀钢西昌钒钛综合利用项目,深化大型钒钛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集聚,开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含钒含钛产品,建设全国重要的钒钛产业基地。推进稀土资源与开发企业的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把引进企业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资本实力相结合,开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依托攀西地区磷资源,打造磷化工基地。加快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积极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建设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大力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流域丰富的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围绕烟叶、热带作物、马铃薯、生物能源林木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深加工和绿色食品,强化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打造国家级优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第五节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

  贯彻落实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政策,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适度发展的原则,科学确定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依托三江流域的水电资源开发,积极发展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发展铝、锂、硅、磁材、人工晶体等新材料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民族地区农牧产品的产业化,大力发展以牦牛、青稞、荞麦、核桃、花椒、俄色茶、野生菌等为主的绿色食品深加工业。培育壮大中藏药业,推动川产道地药材的产业化,建设全国重要的藏药产业化基地。大力扶持以唐卡、羌绣、藏饰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手工业,积极开发生态及民族特色旅游商品。



  第四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十二五”期间,四川工业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转型提升的新格局,加快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发挥我省在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科技人才、军工技术、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优势,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大力推进产业深度集聚整合,优化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

  (一)电子信息。加快推进我省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分工的能力,做实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通信与网络、平板显示与智能视听、计算机及外设、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设备及装备、电子基础元器件及电子材料等产业集群。大力攻关高端软件、芯片设计、系统集成、新型显示、敏感及传感器件、新型电子材料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通信与网络产品、平板显示与数字视听产品、计算机及外设产品、集成电路、信息技术装备与应用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等。

  (二)装备制造。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优势,抓住承接产业转移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加快提升装备制造产业规模,积极实施重大技术装备“3+9”工程,即着力打造德阳、成都、自贡3大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清洁高效发电设备、重型机械及容器、石油天然气钻采输送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施工机械、节能环保设备、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民生用机械设备等9条产业链。围绕国际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强以水电、火电、燃气为重点的发电设备研发制造,开发大型水电机组、大功率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火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组。以实现产品成套化、性能高端化为突破口,以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与功能模块、基础原材料等为重点,加强系统集成技术、基础配套产品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大力发展发电设备、重型装备、机车车辆设备、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数控机床和石油钻采成套设备等重点产业链,积极开发航空、海洋等领域高端铸锻件产品。

  (三)油气化工。坚持“基地化、大型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深入整合产业要素资源,着力在资源开发工艺上进行嫁接,推进产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提高加工深度和产业附加值。突破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现代煤化工和磷硫化工等产业核心技术。推进石化深加工及精细化发展,培育壮大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橡塑深加工等产业链。调整天然气化工产业结构,发展天然气制取高效复合肥、乙炔、氢氰酸、烯烃等。加强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推进气盐氟结合,发展化工新材料。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和磷硫钛化工。加大工程塑料新品种开发及工程塑料的深加工和应用技术、新型氟硅橡胶开发及有机硅、氯、氟材料应用技术、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的攻关力度,大力发展氟硅材料、聚苯硫醚及纤维、芳纶、聚芳醚醚腈、玄武岩纤维等产品,研究开发碳纤维、聚碳酸酯等产品。

  (四)汽车制造。强力引入大品牌大企业,推进整车制造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倾力打造整车制造业集群,实现我省汽车制造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群化”目标。围绕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高原、四川南骏、重汽王牌、绵阳华瑞、成都大运、东风南充等整车生产企业,着力推动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和发展。重点开展整车设计、汽车发动机、变速器、传动制动系统、汽车电子等关键技术攻关。全力推动轿车、城市越野、中重轻型载货车、客车、专用车、汽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等产品结构升级。突破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储能系统、快速充电系统和电子控制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整车、关键零部件产品,加强供应链建设,延伸完善配套产业链。加快新能源汽车供能配套设施建设步伐,推进CNG、LNG汽车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

  (五)饮料食品。围绕满足居民消费升级和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加速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切实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形成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突破超临界萃取、冷藏保鲜、新型灭菌、高精度定量罐装技术、产品包装关键技术,强化原料基地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白酒、肉制品、粮油制品、烟草、软饮料、果蔬制品、泡菜、茶叶及乳制品等产业。大力发展地方名优特食品,提升产业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依托我省特有的地质气候条件和白酒产业基础,加快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步伐,巩固白酒产业在全国领先地位,进一步提升品质、品牌影响力。

  (六)现代中药。围绕构建现代中药产业链,通过创新和技术改造,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推进我省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突破道地药材种植(养殖)、中药饮片加工炮制、药材粉碎、中药提取、分离纯化和在线检测等关键技术,加强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管理,重点支持国家基本药物生产和供应。积极开展新药开发、上市品种二次开发和保健品开发认证,丰富中药新产品、新剂型。加强扶持川贝母、川芎、丹参、半夏、石斛等川产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加强中药标准体系研究、药效基础成分物质研究和药性安全性评价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项目国际交流合作。

  (七)钒钛钢铁。以攀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钒钛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提升技术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把我省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钛材料和钒钛优质钢铁生产基地。突破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流程、钒清洁生产、氯化法钛白生产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钒钛低微合金深度开发、多元优质钛合金等高档钛材料核心产品,进一步延伸钒钛产品链,提高航空航天、核电风电、高速铁路、汽车、高强度机械等特殊用途含钒钛钢材比例,积极发展多元优质铁合金、高强度结构钢、优质不锈钢、高附加值焊接材料及合金产品。

  (八)能源电力。依托丰富的水能和天然气资源,以提高能源电力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供给率为出发点,加大水电梯级开发力度,优先支持流域龙头调峰水电站建设,建成三江七片两线为基本格局的水电基地。加快川东北天然气勘探开采力度和川南、川东、攀西煤炭资源开发整合以及煤气化综合利用建设步伐,大力推进页岩气开发,积极开发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加快分布式能源建设,丰富电力生产结构。按照“适度超前”原则,以跨区域电网通道尤其是西北西南输电网络建设和天然气管道建设为重点,加强与华中华东电网、西北电网、川东北输气管道、华中输气管道的互联互通,进一步优化提高电力调度和天然气调配能力。

  (九)航空航天。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力发展航天电子、卫星应用等高技术产业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完善航天产业链。增加航天核心技术储备,强化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航天先进技术的市场转化,培育知名品牌,着力打造国家级军民结合型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军机、公务机、无人机等整机研制项目,争取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技术攻关及其产业化项目,积极参与大中型飞机机头等关键设备产业分工,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产品,大力发展飞控、液压、燃油、电源等航空设备。

  专栏1 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项目

  电子信息。成都高世代TFT-LCD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项目,仁宝(成都)生产基地项目,成都主动举阵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AMOLED)量产线项目,戴尔成都全球运营基地项目,纬创集团成都制造基地项目等。

  装备制造。泸州大型液压挖掘机基地建设项目,资阳西部发动机制造基地建设项目,成都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三期项目,核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项目,等静压产业基地项目,乐山新能源及光电复合海洋工程用特种电缆建设项目等。

  油气化工。泸州200亿方煤制气项目,四川石化下游产业项目,宜宾年产20万吨TDI项目,江油日产60万立方米生物质能燃气项目等。

  汽车制造。成都青白江40万辆商用车项目,资阳雁江区商用车基地建设项目,成都经开区54万辆轿车等项目,绵阳高新区20万辆商用车整车项目等。

  饮料食品。泸州优质白酒基地暨中国白酒金三角·二郎名镇建设项目,泸州酒业集中区北区建设及南区扩建项目,南充中国西部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农业示范园项目,眉山中国泡菜城项目,内江30万吨啤酒扩能改造项目等。

  现代中药。成都中药配方颗粒及川芎系列提取物产业化建设项目,成都中药新小包装饮片创新技术平台及产业化生产项目,甘孜然降多吉胶囊产业化建设项目,攀枝花康复新液产业化示范建设项目等。

  钒钛钢铁。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威远10万吨钒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沙湾100万吨不锈钢项目等。

  能源电力。太阳能聚光光伏产业园项目,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燃煤发电示范项目,须家河组天然气产能建设项目,川西中浅层天然气产能建设项目等。

  航空航天。大飞机和支线飞机项目,公务机项目,无人机项目,航电系统研制项目,空管系统科研生产基地项目,成都航天产业园项目等。

  第二节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产业和军工优势,坚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导向,有选择性地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创新、技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动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争在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研发和示范应用上有所突破。重点发展高端软件、宽带通信与泛在网、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信息技术装备、智能终端、高端计算机、新型敏感元器件与传感器等一批核心基础产业。大力攻关云计算、集成电路、可信网络计算平台、新型显示及材料、高性能多业务承载网、射频识别、数字虚拟等关键技术。

  (二)新能源。突出新能源资源开发转化和装备制造两大重点,促进新能源装备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互动,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和产业结构低碳化,建成国家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突破新一代核能技术、先进反应堆、整机(系统)集成、关键模块产品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核电及民用核能利用装备,风能、太阳能及生物质能发电装备,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燃煤机组、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煤清洁高效利用装备、大规模储能电池装置和智能电网装备。加大页岩气开发力度。研发推广核能、风能、光伏电池、太阳能功能材料、生物质燃料、生物质发电、燃料电池、锂电池、储能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产品。积极开展电动汽车技术研究,大力推进节能汽车发展。

  (三)高端装备制造。发挥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作用,全面提升高端装备制造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智能化、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建设国家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提升工艺技术和材料品质为基础,突破空间基础设施、高速铁路成套技术、精密高速数控机床、柔性化及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以航空设备、航天与卫星应用装备、轨道交通设备及机车车辆产业、智能设备与基础制造装备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大飞机机头及机载设备集成、通用飞机、大型涡扇发动机、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关键元器件、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经济型城际双动力动车组、高速重载铁路货车等机车车辆产品和其他高速轨道交通装备,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为核心的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及数控成套智能制造装备。积极开发空间服务系统、亚轨道科学研究火箭。

  (四)新材料。坚持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建成国家重要的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积极加强钒钛磁铁矿煤基直接还原技术、高端氟硅制造、先进环保的稀土冶炼分离技术、高精度硬质合金及制品制造、稀土功能技术、表面生物活化及抗凝血和组织增生改性等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以钒钛新材料、硅锂新材料、化学新材料、稀土新材料、超硬新材料、生物医用新材料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芳纶Ⅱ和芳纶Ⅲ、高品质钛白粉、高纯大直径多晶硅和单晶硅、特种有机硅、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硬质合金数控刀具、新型人工器官等关键产品。

  (五)生物医药。以生物技术为龙头,大力推进疫苗、血液制品、诊断检测试剂、医疗器械的研发和产业化、规模化,将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着力开发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预防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新型疫苗、危重传染病的快速体外诊断试剂。支持包括中西药物新剂型、生物医药中间体特别是抗生素领域中间体的产业化,支持传统中药工艺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利用生物技术解决现有血液制品血源短缺的瓶颈,突破哺乳动物细胞无血清大规模培养的关键技术,多肽和蛋白质纯化的关键技术,引导生物发酵在药物研发方面的广泛应用。鼓励自主创新,扶持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设计和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新药药理学研究及毒理学评价体系建设。

  (六)节能环保装备。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提升装备制造技术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自贡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遂宁资阳西部高效照明产业基地、金堂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绵阳节能家电产品制造和废旧家电回收利用基地、内江西南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基地等6大分工明确、特色鲜明、具有区域和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将我省建设成为全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研制基地,推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突破高效清洁燃烧技术、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纯烧高炉煤气发电、纯低温余热发电、有机废水处理等关键技术,带动能效整体水平的提高。以节能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环保装备产业为重点,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技术产品,开发节能电器、半导体照明(LED)、无极灯等绿色照明产品。

  专栏2 战略性新兴产业“611”计划

  “611”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突破60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100个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的重点产品,培育10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

  重点突破的技术。宽带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三网融合关键技术、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技术、等离子显示技术、三代核电核岛主设备制造技术、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新型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飞机协同设计与敏捷管理技术、大型客机航电综合监视系统技术、“北斗二代”高灵敏度芯片技术、高强高韧高温钛合金及高档钛材生产技术、氟材料产业化及应用技术、特种工程塑料产业化及应用技术、纤维级聚苯硫醚树脂质量控制技术、芳纶等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技术、疫苗规模化生产和纯化关键技术、中药饮片小包装压块技术、缓控释药系统技术、磁共振医学成像检测技术、高效照明产品制造技术、节能机电设备制造技术、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等。

  重点打造的产品。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LED芯片及外延片、微型系统级芯片、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核电设备、核电主管道、核电控制棒驱动机构、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航空导航系统、北斗卫星民用导航终端、高铁安全维护仪器和设备、大型数控精密加工中心、钒钛合金、高档钛材、高档专用钛白、有机氟材料、有机硅材料、聚苯硫醚、聚芳醚醚腈、芳纶、疫苗、小包装中药饮片、化学药原创药物、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高分辨扫描的磁共振系统等新型产品、高效节能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电机、高效节能风机、烟气脱硫及脱硝成套设备等。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坚持以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为发展指向,加快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提升传统产业整体竞争力。

  (一)机械。用信息化技术和绿色制造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机械工业,进一步推动机械工业管理和服务现代化,积极发展机电液一体化产品,提升产品水平、质量和可靠性,在研发提升重大技术成套装备水平的同时,大力提升和发展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努力推进我省机械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大力提升铸造、锻压、热处理、焊接、表面工程和切削加工等基础制造工艺,推进机械工业所需的小批量、特种优质专用基础材料攻关,提高“四川造”成套机械设备大型铸锻件、基础零部件、基础工模具、关键原材料省内配套能力。

  (二)冶金(有色)。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水电资源优势,以开放和技术创新为抓手,在壮大普通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品规模的同时,全力发展高性能有色金属新材料,实现产业产品升级,努力打造中国西部的稀有金属工业强省和水电冶炼一体化有色金属产品生产大省。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低品位难选矿采选、金属冶炼、连铸连轧、不锈钢深加工和型材锻造等关键技术瓶颈,提升工艺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行业准入管理,积极推广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艺,大力淘汰落后产品与产能,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高性能、特殊用钢铁产品,开发板、带、箔等高性能高精度铝材、铜材和铜、铝、铅、钼、锌、镁合金及制品,推进产业产品链的延伸和产品结构升级。

  (三)建材。尽快形成我省建材工业的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使四川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建材产业基地和建材物资交易中心。大力推广浮法玻璃、玻璃纤维、建筑陶瓷纯氧燃烧技术,推广窑炉余热回收利用、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水平。以水泥、平板玻璃等产业为重点,切实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特殊功能型、节能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建筑材料,化解部分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矛盾。

  (四)轻工。加快运用高效节能装备、信息化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改造传统轻工产业,提升造纸、制革、日用玻陶及制盐等行业的规模化水平。提升家具、鞋业等原创设计水平。推动半导体技术、变频技术在照明灯具、家用电器行业的应用,大力发展LED灯、无极灯等新一代节能光源和智能变频、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家用电器产品。推动改性技术在塑料行业的应用,发展可降解塑料和特种功能型塑料制品。

  (五)纺织。突破宽幅印染、高档服装面料、高性能化学纤维、苎麻染织、生物质纤维材料产业化等关键技术,推广新型清洁、节水型印染设备及新型节能减排技术,提升纺织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品牌服装、家纺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发展产业用过滤除尘、医用、特殊装饰用纺织品。

  第五章 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实施“5785”发展战略,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通过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和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我省工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大力实施“5785”发展战略

  “5785”发展战略,即打造5条特色产业带、7大支柱产业、8个重点园区、50户龙头企业。“5785”发展战略以企业为点、以产业带为线、以五大经济区为块,推动全省工业面上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逐步形成四川工业发展的新格局。

  (一)构建5条特色产业带。根据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托不同区域发展定位,以城市、产业园区为载体,形成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鲜明、区际良性互动的产业带状、集群、集聚发展。

  ——成德绵广遂内电子信息产业带。重点发展计算机、智能视听、集成电路、通信与网络、新型显示、军事电子、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设备及装备、电子节能照明与光伏等。

  ——成德绵自内资装备制造产业带。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清洁高效发电设备、重型机械及容器、石油天然气钻采输送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施工机械、节能环保设备、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民生用机械设备等重点产业链。

  ——成德资眉内宜泸饮料食品产业带。重点发展优质白酒、烟草、肉食品、粮油制品、方便食品、泡菜、饮料与果蔬加工等产业链。

  ——成眉乐自泸宜遂南达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带。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氯碱化工、磷硫化工、煤化工和新材料等产业链。

  ——攀西和三江流域特色资源产业带。加快水能和钒钛、稀土、稀贵金属、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以及烟叶、热带作物等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

  (二)打造7大支柱产业。着力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汽车制造等7大支柱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每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均超过1000亿元。

  (三)建设8个重点园区。把产业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和有效突破点,根据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布局城市新区,通过城市新区建设服务产业园区发展。大力实施“521计划”,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8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园区(基地),其中1000亿元园区(基地)5个,2000亿元园区(基地)2个、3000亿元园区(基地)1个。全省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70%。

  (四)培育50户龙头企业。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作,推动大企业大集团迅速做强做大,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到“十二五”末,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50户。

  第二节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坚持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作为加快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重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

  (一)实施重点工程。区域上聚焦成、德、绵、眉、广、攀、宜等地区,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525”工程培育园区为载体,启动实施区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程。行业上重点在重大装备、钒钛钢铁、能源电力、食品饮料等“7+3”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各行业,推广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启动实施行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程。企业上重点支持100户大企业大集团、小巨人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等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关键企业,启动实施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工程建设,普及10000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应用企业。

  (二)推进项目建设。以数字化研发、智能化生产、精细化管控为重点,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绿色发展四大环节,大力实施一批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项目。在研发设计环节,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航空航天、重大装备等行业企业,实施一批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应用项目,提升工业产品研发的智能化水平。在生产制造环节,支持机械、汽车、纺织、钢铁、电子等行业企业,实施一批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项目,提高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在经营管理环节,支持企业加快采用基于网络和面向市场的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先进管理信息技术。在绿色发展环节,实施一批对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项目,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

  (三)完善服务体系。在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和发展集信息化规划、咨询设计、项目实施、系统运维和专业培训为一体的信息服务业。探索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平台,提供工业设计、虚拟仿真、样品分析、检验检测等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建立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推广、质量评价、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四)创新推进机制。建立和推广实施工业企业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加快建立第三方开展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的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开展自评估,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研究建立和推广企业信息化规划、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后评估方法和考核机制。建立定期沟通、协调行动的部门间协同推进工作机制。

  第三节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以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快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水平。

  (一)扩大技术改造投资规模。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资中的比重逐步增加。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钒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医药、汽车、轻工、纺织等产业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支持企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生产流程再造,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大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过程、产品集成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推动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产品信息化。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技术,重点支持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促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实施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安全生产等方面技术改造。

  (二)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密切跟踪重点产业的技术升级路径和发展趋势,编制和实施技术改造导向目录,突出技术改造投资重点和方向。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节能减排等领域推动实施一批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建立省、市、县三级技术改造项目库,形成三级重点技改项目库相互支撑、联动推进的新局面。

  (三)落实完善支持政策。坚持和完善并联审批制度,提高技术改造项目的行政审批效率。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技术改造扶持政策,对鼓励类产业和外商投资优势产业项目符合条件的进口自用设备免征关税。落实国家关于固定资产的进项税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有关财税政策,加速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落实国家有关购置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投资额10%的抵免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政策。落实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及相关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

  第四节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顺应全球技术革新步伐加快、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优势产业链上共性、关键和平台技术,大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开发新技术、实现产业化为主要目标,从产品设计研发到制造、营销、服务,先行策划制定并同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策略,加强核心知识产权的创造和相关知识产权系统的集聚,通过创造、收购、继承、保护和管理,提升知识产权工作的整体水平,使优秀创新成果成为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政府资金引导、企业投资主体、风投资金拉动、金融资本支持、上市融资扩张的技术创新投资新机制,研究实施创新评价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在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政策的引导扶持和服务,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创新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紧紧围绕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通过加快推进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企业技术创新专项、企业信息化专项、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提升专项、工业设计专项等重大专项,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推动一批技术创新成果实施产业化,提升我省工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工程”。结合《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支持和推进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军用技术民用化。

  (三)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业链的龙头骨干企业普遍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完善形成以国家级中心为核心,省级中心为骨干,市级中心为支撑的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打造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平台、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平台、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产学共建平台等四个平台。

  第五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方针,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提高工业低碳化发展能力。综合运用结构调整、新技术推广、政策引导、法规强制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加强节能调度,实施清洁能源优先、减排优先的有序供能、用能政策。加快低碳技术和设备研发应用,推广清洁发展机制,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在各市(州)和重点企业推行碳计量审计和碳减排目标考核,推进低碳企业试点示范。

  (二)深入推进工业节能节水减排。坚持“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淘汰落后”和“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的总体工作思路,突出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节水减排工作。完善工业节能节水地方法规,加强用能用水定额管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地方标准,制定并严格执行主要耗水产品水耗限额和产品水耗地方标准。探索开展产业园区节能规划和分布式能源规划工作。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加强新建、扩建、技改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探索开展新建、扩建、技改项目节水评估和审查。健全工业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工业领域合同能源管理,探索推进工业领域合同节水管理,推广先进节能节水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节水能力建设,完善工业节能节水监管体系。深入推进能源审计、重点行业能效对标和能耗限额管理,启动高耗能行业能效在线管理试点。加强能源和取用水计量基础工作,提高重点企业用能和用水统计水平,加快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对污染减排工业项目和不稳定达标的企业实行挂牌整治,在重点污染行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固体废物监管和危险废物处置。

  (三)依法淘汰落后产能。按照“明确目标,加强组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完善机制”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基础和企业主体作用,以市场手段为主,综合采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利用财政、金融、价格、税收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实施淘汰,鼓励企业优先采取兼并重组和转产升级的方式,妥善处理资产债务、人员安置等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特别是能耗限额标准的门槛作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职业健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大执法处罚力度,依法淘汰落后产能。

  (四)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的,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制定地方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和标准体系。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重点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轻工等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深化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加大对试点园区、试点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探索建立适合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重点污染行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在产业园区进行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工作,推动企业加强设备与技术更新、工艺与流程更新、产品重组与设计更新,推动生产过程节材节能、废弃减降化、产品环保化。

  (五)积极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快制定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与规划,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明确再制造标准体系,提高再制造发展水平。加强再制造重点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大型冶金设备等重点领域的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快再制造产业的旧件回收、技术标准、环保安全保障等支撑体系建设,规范再制造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再制造示范企业。

  第六节 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

  坚持“积极发展、扩区建园,提高办园水平”的总体方针和“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布局要求,将产业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载体,继续实施“1525工程”和“521计划”,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加强园区发展规划指导,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链,以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园区,以特色产业园区构建特色产业集群,以不同区域间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带。通过产业带、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发展,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增强区域间的产业联系、利益联系、互利合作,形成5大经济区之间的互动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互动发展促进产城一体。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围绕工业发展需求完善城镇功能,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张,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增强支撑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产城一体化。切实加强产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多规衔接、统筹共建。依托德阳、绵阳、广元、攀枝花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创建以重大装备、数字视听、军民结合、钒钛钢铁等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宜宾五粮液工业集中发展区等“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建设及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全兴、沱牌等名酒名镇打造,创建以酒窖、酒肆、酒庄、酒街、酒镇为特色,横跨酿酒原料基地、白酒生产基地、白酒物流交易中心、酒文化展示体验和旅游等为一体、三次产业共生的示范新城区。依托自贡、乐山打造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以节能环保、光伏硅材料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依托资阳、遂宁城市新组团,创建以汽车、机车制造和现代物流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

  (二)全力推进天府新区建设。抓住全力推进建设天府新区的机遇,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居宜业宜商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将天府新区打造为产城互动的示范,促进跨区域的要素优化配置,进一步探索不同行政区域间的利益平衡机制。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建设成渝经济区新的增长极、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三)提高园区集聚发展水平。强化产业园区科学规划,推动产业园区优先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牵总带动园区要素保障规划、功能配套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区域规划环评。围绕规模化、基地化、特色化,深入推动产业要素资源向园区集中布局,支持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着力提高产业集聚规模效应。不断完善产业园区供电、给排水、防洪、供气、道路、环保、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规划建立一批园区投融资担保平台和技术创新、专利信息、信息网络、物流中心、质量检测、循环经济、员工培训、专业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产业园区的开发利用水平,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探索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加大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千亿元园区的培育力度,布局一批重特大产业化项目,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层次,增强辐射带动力。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积极推动省级开发区扩区、区位调整和转型升级,扶持一批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增设省级开发区。总结推广“飞地园区”和合作园区的成功经验,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

  (四)推动园区特色发展。不断强化园区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突出产业高端引领和龙头企业带动,推动园区产业关联、成链、集聚、集约、合作“五向发展”,着力推动运行方式集聚化、布局方式集群化、发展方式集约化,按照“一园一主业”的布局要求,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完善、联动发展的产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带动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发展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集群。支持建设一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产业承接示范基地。

  第七节 推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构建龙头引领带动、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精特新配发展的现代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一)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健全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的服务协调机制,强化“直通车”服务,简化审批程序,推进战略资源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省内企业通过合并和股权、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积极在省内外、国内外实施重组整合,加强并购和投资合作。依托万亿产业带打造和培育优势产业的重大机遇,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和产业带动作用。

  (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围绕推动中小企业量的扩张、质的提升,培育“小巨人”、“成长型”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配发展。加快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促进规模以下企业成长,提高小微企业发展能力。营造全社会创业氛围,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完善创业政策,培育创业主体,强化创业服务,以创业促进就业。深入实施“国家100万中小企业培训计划”,推动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三)深化国企改革。加大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力度,完善出资人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资本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股,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逐步提高国有企业证券化率。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第六章 规划实施

  通过完善产业政策、公共服务、要素保障等具体措施,确保完成四川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第一节 保障措施

  (一)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工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发展基金。修订和完善工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创新和优化工业发展资金管理模式,大力扶持风险投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加强对工业发展资金的绩效管理和考核。制定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分类推进不同规模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制定重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完善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制定产业招商引资目录,鼓励和支持引进产业互补性强、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大的大项目和大企业。完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政策,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

  (二)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积极推动“7+3”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加快运用国内外优势资本、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高产业化和国际化经营水平。搭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和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和环渤海地区的合作发展,深化台港澳泛区域合作,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扩大与南亚、日韩、欧盟、美国等国际区域合作。深化与汶川地震灾区对口支援省(市)合作,将灾后重建对口支援机制转变为长期对口合作机制、产业对口转移发展机制,加快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发展。建立成渝经济区工业领域长效合作机制和平台,推动成渝区域产业深度融合。坚持“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在境外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取得国际标准认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境内外相关展会、博览会,到境外开展经贸活动,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自建、并购、合资、合作、参股等多种方式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营销网点和生产基地。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工程承包、投资、技术合作,有效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做强四川企业及产品品牌,畅通“四川造”产品国际销售渠道。

  (三)强化要素保障。建立有效的煤电油气运资金等要素的保障调节机制,实施必要的生产要素储备制度,民生优先,重点保障产业链长、带动效益大的企业和项目。支持管、网、储能力建设,增强要素保障调度、优化配置能力。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提高煤炭开发集约程度及煤矿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增强煤炭自我保障能力。积极组织省外电煤入川,调控省内电煤有序流动。优化布局火电,加大区域电网连接,保障枯水期电力供应和丰水期电力外送。提高新能源并网能力,推动新能源和电网协调发展,增强电网适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大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用电效率,加大水能资源就地转化力度。积极争取直购电政策、进一步加大留存电量实施范围、有效探索“电冶结合、煤电结合”等模式,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促进水能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电煤保障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天然气留存指标,优化用气结构。强化铁路运力协调,做好大件运输。积极推动银企对接,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加快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

  (四)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立足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服务机制,完善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支撑体系,加强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和平台建设,重点推动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和现代金融等服务业机构发展。加快咨询、培训、信息、法律、检测、检验、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提供专业化和针对性的市场化服务。落实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园区、进基地,合理集聚,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示范性和带动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五)强化产品与质量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创建工作机制,推动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协调各方资源,合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品牌成长的政策和市场环境,重点完善自主品牌创建与培育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措施,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产品品牌,形成一批区域品牌。“十二五”期间,力争我省工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居前三位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的产品超过100种,形成每一个百亿元企业有一种以上在全国占前三位的产品、每一个千亿元产业有5个以上百亿元企业为龙头的递进支撑格局,通过强产品从而强企业,进而强产业,最终强四川。支持企业改进和加强质量管理,优化生产和管理流程,增强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树立企业诚信。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对标达标活动,鼓励企业制定实施技术要求高于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使用机制,引导高素质人才向优势企业和产业聚集地流动。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养、引进和使用一批“塔尖”人才。实施“企业家培养计划”、“天府科技英才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加快集聚工业领域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加强工业领域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工业经济联动发展,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工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七)营造良好政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进一步清理制度规范和行政审批事项,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在融资、人才、技术、管理、市场、信息、法律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和支持。深入开展治乱减负工作,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八)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充分发挥工业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现有行业协会进行调整重组,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完善行业协会服务制度,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行业自律,积极协助政府搞好行业管理,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节 规划落实

  (一)明确规划实施主体。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大项目、重点任务,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具体措施,跟踪进展情况,定期公布执行情况。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是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综合牵头部门,要加强与各地、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整合和优化配置工业发展所需的政策、资源和要素,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形成加快工业发展的合力。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要强化服务职能,引导企业按照规划提出的方向和任务健康发展。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主动按照规划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方向,强化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强化规划约束力。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完善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对于确定的约束性指标,要健全目标责任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在项目审批、资金安排、产业布局、土地供应等方面必须符合规划要求,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三)加强动态评估和调整。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反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

  附件:名词解释(略)

   
 
   
 
 
订阅须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为公开出版发行刊物,四川省一级期刊、四川省优秀期刊,全国统一刊号CN51—1727/D,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1991,半月刊,A4开本,约40页码,全年24期。
一、《公报》由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按期直接邮寄给每位订户,保证刊物准确及时送到订户手中。
二、订户可到所在市(州)、县(市、区)工作站、联系点办理订阅手续,由各工作站、联系点统一报省政府信息公开办,也可直接到省政府公报室发行部订阅。订阅价每册5.00元,全年24期共计120.00元(含邮寄费)。
开 户 行:工商银行成都春熙路步行街支行
户  名: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帐  号:4402208009100215971
本刊社址:成都市督院街30号省政府院内
联系电话:(028)86604546
传  真:(028)86605771
联 系 人:朱 莎
邮政编码: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网站标识码5100000062    蜀ICP备 1300128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党政机关 政府网站找错
  • 微信微信
    微信二维码
  • 微博
  • 客户端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 头条号头条号
    头条号二维码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