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省农业厅关于实现2006年
农业增产增收的意见的通知
川办函[2006]15号 二○○六年一月二十四日
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仍然是2006年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现将省农业厅《关于实现2006年农业增产增收的意见》转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实现2006年农业增产增收的意见
省农业厅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省农业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年的基本目标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752万亩,粮食总产达到3420万吨(684亿斤),比上年增产10万吨(2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元以上,其中种植业人均增收20元。为此,2006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要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高标准粮田,组织实施沃土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推进耕地质量建设。要加强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完善灾害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要以《四川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2006年继续在粮食主产区80个县实施“332”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即抓好30个水稻大县、30个玉米〈苕、豆〉大县、20个马铃薯大县)。要求80个县粮食增产量占全省粮食增产总量的80%以上。做到领导精力向主产区集中,技术力量向主产区摆布,项目资金向主产区倾斜。继续组织实施“民族地区增粮增收科技示范工程”,每个项目县建设示范区1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1000亩,带动民族地区增粮增收。全年改造中低产田土12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00万亩,每亩节本增效25元以上。启动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在3个县开展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创建活动,力争建设部、省级农业标准化基地100个,制定和修订农产品地方标准30个,加快市(州)农产品检测中心双认证步伐,力争年内新认证通过2个。在20个县启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力争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0万亩,新增绿色食品50个、有机食品20个。全省优质稻面积达到1800万亩、优质玉米面积800万亩以上、优质专用小麦1000万亩,优质水果、名优茶叶、精细蔬菜的比重分别达到45%、40%和38%。全省农业部门继续联系350家龙头企业,继续抓好农业部确定的16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工作,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3700个(其中农业部门指导6750个)、增加120个。力争建立各类农产品订单基地2000万亩,每亩增收50元以上、户平增收200元以上。
小春生产各地已按《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业厅关于夺取2006年小春增产增收的意见》(川办函[2005]206号)狠抓落实,目前小春苗架长势较好,各地要切实加强田间管理,努力夺取小春丰收,实现“开门红”。大春生产要立足抗灾夺丰收,突出抓好主产地区、主要作物、主要环节、主推技术,确保大春粮食面积稳定在6852万亩,大春粮食产量2712万吨、增产5万吨以上。
二、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先导。必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切实把农业生产转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良性发展轨道。要以实施农业科技提升行动为契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以“332”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为载体,继续组织实施增粮增收“‘三百’科技示范工程”(即在主产区分别建立水稻、玉米〈苕、豆〉、马铃薯高产优质示范片各100万亩)。按照重点区域、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一体化的原则加快重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落实“五良”(良壤、良种、良法、良制、良灌)配套,重点推广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等增产增收技术、免耕、抛秧等省工节本技术、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防治技术等,中心示范片的粮食单产比大面积提高10%以上,每亩增收50元以上。在73个县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养科技示范户3.4万户,辐射带动68万户,推广主导品种10个,主推技术20项,确保科技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产量和收入提高10%以上。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农业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节约型农业既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沼气综合利用、户用高效炉灶、秸秆综合利用等为重点的节约型技术。今年力争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肥料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化肥施用量下降2个百分点,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种子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栽培菌类和免少耕覆盖还田、机械还田、留高茬还田技术,全年完成秸秆还田2000万亩。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好农业部安排的“乡村清洁工程百县千村”建设行动,变“三废”(粪便、秸秆、生活污水垃圾)为“三料”(肥料、饲料、燃料),实现“三净”(田园、水源、庭院干净)。把农副产品作为资源开发,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
四、以户用沼气建设为载体,带动新农村建设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载体,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途径;既是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生态工程”、“致富工程”。由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打总体战,项目集中实施,资金打捆安排,统一规划,整村推进,实施“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治理,合力打造示范村。在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大户推广“猪—沼—果(粮、菜)”等能源生态模式,充分发挥沼气建设在带动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建立上带养殖业,下促种植业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在普及农村沼气的村,按“一户一业,一村一品”培育特色种养业,把小沼气办成大产业。全年完成“32222”目标,即支持农民新建户用沼气池30万口,力争40万口;以沼气为载体抓好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建或改造省柴节煤灶20万户;新增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20万立方米以上;新增太阳能利用装置2万平方米。
五、实施五大培训工程,造就新型农民队伍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此,要充分发挥农技推广部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大中专院校、农产品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培训主体作用,大力开展以科技知识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努力提高新型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政策法律素质、经营管理素质、信息采集应用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业远程教育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5大培训工程,培育新型农民26万人,辐射带动200万人提高素质。其中,在15个县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培训3万人;绿色证书工程完成5万人;农业远程教育培训工程完成100万人次;农业创业培植工程完成2万人。在40个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完成农民工引导性培训100万人,品牌培训16万人,转移就业12.8万人。要以培养生产能手、经营能手、能工巧匠、农村科技人员4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重点,以现有各类农业项目为依托,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力度,深化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全年完成5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启动实施农业远程教育工程,建设10个县级卫星小站,配备科技直通车11辆。
六、建设七大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建设现代农业,构建支持保护有力、服务快捷高效、监管规范有序的农业支撑体系,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至关重要。按照“项目构建工程,工程支撑体系,体系保障发展”的思路完善、提升和加快建设种业、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体系”,今年突出5个建设重点:一是种业体系建设。力争完善1个—2个国家农作物品种改良分中心,完善省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和2个市分中心,新建和完善8个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完善2个省级质检中心及6个市(州)质检中心、建设10个县级质量监督检验站及5个批发市场速测点,建设10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三是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实施“金农工程”,扩大电脑、电话、电视“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试点;争取新列1个—2个农业部定点市场和1个—2个农业部定点农资市场,增列5个省农业厅定点市场。四是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完善省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中心,新建和完善10个县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完善重点测报站30个,积极争取启动柑桔非疫区建设。五是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新增农村户用沼气30万户,力争40万户,建设5个新农村示范村,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试点和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试点,建设标准粮田12万亩。
为确保2006年农业发展各项目标的实现,省农业厅根据省政府关于全年的增产增收目标要求继续实施目标管理,逗硬考核奖惩,将目标完成情况与年度农业项目安排挂钩。省农业厅将整合资金,整合投入来支持目标任务的完成。
附件:
2006年各市(州)全年及大春粮食面积产量考核指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