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全力做好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一是标准化储备。制发《泸州市市级救灾物资储备管理暂行办法》《泸州市市级前置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建立市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完善全市各级物资储备库(点)247个。根据物资调拨使用、地方灾情特点、灾害预警研判、报废消耗情况制定救灾物资储备标准,新购入物资6000件(套),累计储备帐篷、照明灯、防寒服、应急包等68899件(套),确保救灾物资储备能够满足市级启动自然灾害救助二级响应需求。二是信息化管理。利用应急资源管理平台,替代传统手工管理模式,实现各环节物资出入库过程数字化管理,满足数量、质量均可追溯的管理要求,有效杜绝救灾物资挪作他用、调用困难等问题。灾害发生时,高效协调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的物资调用,实现应急物资网上申请、调拨快速完成,为受灾群众提供各类基础保障。三是精准化救灾。结合全市灾害风险防范形势和地区需求等因素综合评估提出前置计划,为高寒山区、行洪通道、地震带、地质脆弱地区等36个灾害点前置帐篷、折叠床、棉被等救灾物资14393件(套),为灾害信息员配备应急包1500个,今年新增前置物资5973件(套),全力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准备。(泸州市应急管理局供稿)
成都市成华区全面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化水平。一是法律宣传“精准化”。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纳入法治宣传重要内容,持续开展“法律‘七进’巡回讲堂”等普法活动,运用智慧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载体,通过专家讲法、以案说法等方式,分级分类普及安全生产法律知识,不断提高居民尊法学法用法守法意识。二是安全培训“实效化”。对全区11个街道及龙潭工业机器人管委会、东客站新城办的基层应急管理人员开展安全培训34场,累计培训2748人,助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树牢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三是行政执法“规范化”。加大对全区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巡查,强化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监管执法。今年1—2月,共检查企业754家,发现隐患921项,已整改隐患866项,立案30起,责令停产停业8家。坚决堵塞漏洞,做到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规范问责、精准问责,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成都市应急管理局供稿)
攀枝花市米易县应用多元化手段筑牢非煤矿山安全防线。一是借智借力,强化专业支撑。建立“专家查隐患、政府强执法、企业抓落实”联动隐患排查机制,聘请4名安全技术专家长驻米易县,深入非煤矿山企业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整改建议。监管部门根据专家出具的诊断报告,实施差异化和精细化监管,非煤矿山企业按照专家建议落实整改形成闭环,有效化解了本地安全监管人员不足、专业深度不够等难题。今年以来,米易县重点行业领域采取“三带三查”等方式,检查非煤矿山企业190家次,发现安全隐患1149条,专家出具意见130余份,专业参考意见650余条。二是科技赋能,促进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多维监测手段在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融合应用,在试点企业采用边坡在线监测系统+数字阵列形变监测雷达+无人机巡航“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非煤矿山重点区域、关键环节重大安全风险的识别监测和精准研判,推动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向远程化、可视化、智能化方式转变。目前已经安装设备3套,采集数据70余万条。三是精准发力,推动责任落实。深化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信息化建设,邀请专业团队精准数字化“画像”,制定责任清单,厘清各层级、各岗位职责,扫除安全监管的盲区漏洞;推广应用“四川安全码”,采用“安全码+清单制”的智能信息系统,在试点非煤矿山企业尾矿库设置“总码+库尾、坝面、坝顶、坝底”的“4+1”模式,在非煤矿山采矿区和排土场设置“2+1”模式,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闭环管理体系,切实做到高效赋能安全生产,管人管事管住风险。(攀枝花市应急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