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规范和指导我省医疗机构制剂研究,鼓励和推动我省医疗机构制剂发展,省局组织制定了《四川省医疗机构制剂研究技术指南》(试行版),现予发布。特此通知。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5年4月17日
四川省医疗机构
制剂研究技术指南
(试行版)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14年5月26日
目 录
一、中药制剂
1、中药制剂配制工艺研究技术指南
2、中药制剂质量及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南
3、中药制剂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技术指南
4、中药制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南
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5、中药制剂申报资料的撰写要求
二、化药制剂
1、化药制剂配制工艺研究技术指南
2、化药制剂质量及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南
3、化药制剂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技术指南
4、化药制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南
5、化药制剂申报资料的撰写要求
三、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究技术指南申报模板(参考)
1、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配制工艺研究申报模板
2、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申报模板
四川省医疗机构
中药制剂配制工艺研究技术指南
根据《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结合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特点,制定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配制工艺研究技术指南,目的是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配制工艺的研究与评价进行指导。配制工艺的研究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的一个关键环节,配制工艺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制剂的安全有效,并与制剂质量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密切相关。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配制工艺研究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剂型选择、工艺路线设计、工艺条件筛选和中试试验等系列研究。要求制剂剂型适合临床应用,投料、提取、精制、浓缩、成型、包装等工艺过程,参数明确、质量可控、简便易行。
一、剂型选择
根据药物性质、处方剂量、给药途径、用药对象等,通过文献研究或预试验研究,选择适合临床应用的制剂剂型。需要考虑剂型对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的影响,借鉴前期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所用相关处方的经验,认识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剂型特点以及制剂要求,所选剂型的用法应与前期临床用法相近,且制备技术需求与医疗机构制剂能力相适应。
二、工艺路线设计及预试
根据选择的剂型,针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差异,以尽可能保留药效成分为目的,设计较为合理的工艺路线,并进行预试验,初步考察所选剂型和所设计工艺路线的可行性。
三、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
(一)药材的鉴定
药材必须经过鉴定,符合《中国药典》、《四川省中药材标准》等标准中的药材品种来源。
(二)药材的前处理
药材在制剂配制投料前必须制备成饮片或制备成投料所需的形式。因此,根据方剂对药性的要求和工艺对药味的规定,明确药材的净制、切制、炮制、粉碎、破碎等加工处理方式,加工炮制后的饮片质量应符合相应的饮片标准,如《中国药典》、《四川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未收载的炮制方法应提供方法来源及研究资料。
四、提取工艺研究
(一)提取工艺条件的研究
1、采用单因素或多因素、多水平(如正交设计、均匀设计、星点设计)等方法,对提取溶媒、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及加溶媒量等进行考察。
2、如有相同的成熟工艺技术条件可借鉴时,可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三批验证试验,若验证试验的评价指标(如单一成分或大类成分)的转移率等与相关文献资料相符,也可作为制订合理的工艺技术条件的依据。
(二)评价指标
选用浸膏量、单一成分或大类成分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五、分离、纯化、浓缩与干燥工艺研究
(一)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
1、采用单因素或多因素、多水平(如正交设计、均匀设计、星点设计)等方法,考察分离与纯化各步骤的合理性及所测成分的转移率,如对醇沉、水沉、滤过、离心等方法的考察。通过试验确定分离纯化工艺的具体条件,如醇沉工艺的乙醇浓度、水沉工艺的相对密度、滤过方式、离心转速等。
2、若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硅胶或有机溶剂等分离与纯化方法,还应对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
(二)浓缩、干燥工艺研究
根据剂型的要求和物料的性质,考察浓缩方法如常压蒸发、减压蒸发、薄膜蒸发等,考察干燥方法如烘干法、沸腾干燥法、喷雾干燥法等,确定浓缩、干燥的工艺参数,如浓缩液的相对密度、减压浓缩的压力与温度、干燥的时间与温度等。
(三)评价指标
选用浸膏量、单一成分或大类成分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必要时可采用生物学评价等。
六、成型工艺研究
制剂成型研究应在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等工艺技术条件确定的前提下进行研究,涉及制剂处方的设计、辅料选择及制剂成型工艺等研究。
(一)制剂处方设计
制剂处方设计是指根据中间体(提取物、浸膏或浓缩液等,下同)性质、剂型特点、临床要求、给药途径等筛选适宜的辅料及确定制剂处方的过程。原则上,应首先研究与制剂成型性、稳定性有关的原辅料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然后根据在不同剂型中各辅料作用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有针对性地筛选辅料的种类、用量,所用辅料应符合药用要求。
制剂处方量应以1000个制剂单位(片、粒、克等)计,并写出辅料名称及用量等,明确制剂分剂量与使用量确定的依据。
(二)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制剂成型工艺是将中间体与辅料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剂型并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一般应根据中间体等特性,选择简便可行的成型工艺路线进行试验。处理好工艺与制剂处方设计间的关系,筛选各工序合理的加工方法与方式,应用较为先进的成型设备,选用适宜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以下简称“药包材”),完成制剂的成型。
成型工艺需要考虑工艺的合理性、放大生产的可操作性、制剂的稳定性等因素。因此,需要有相应的考察指标评价制剂处方和成型工艺的优劣,如固体制剂考察流动性、堆密度、均匀度、水分、溶化性、崩解时限、融变时限等;半固体制剂考察流动性、均匀度、粒度、相对密度等;液体制剂考察澄清度、pH值、相对密度等。
(三)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
所用药包材应符合国家《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的要求。对选择的药包材可行性提供相应说明,同时结合稳定性试验,确定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
七、中试研究
中试研究是对实验室工艺合理性研究的验证与完善,是保证制剂制法达到批量配制可操作性的必经环节。
中试规模一般不少于制剂处方量的10倍;中试过程中应考察工艺关键技术参数,并视情况修订和完善,确定配制工艺;提供连续三批中试生产数据,包括投料量、中间体量、辅料用量、成品量及成品收率等;按《中国药典》制剂通则项下的要求对中试产品进行检查。
八、无菌制剂的要求
有无菌要求的制剂,如眼用制剂、烧伤或严重创伤用制剂等必须符合《中国药典》相关要求。
九、附表
中药制剂配制工艺研究主要项目、基本内容和评价指标可参照表1进行。
表1 研究的主要项目、基本内容和评价指标
主要研究项目
|
基本研究内容和评价指标
|
前处理
|
净制、切制、炮制、粉碎、破碎等。
|
提取
|
提取溶媒(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提取温度及加溶媒量等。
|
精制分离
|
醇沉工艺的乙醇浓度、水沉工艺的溶液相对密度、滤过方式、离心转速等。
|
浓缩干燥
|
浓缩干燥方式,浓缩液相对密度,干燥温度与时间等。
|
辅料筛选
|
种类、型号、用量等。
|
成型工艺
|
固体制剂:流动性、堆密度、均匀度、水分、溶化性、崩解时限、融变时限等。
半固体制剂:流动性、均匀度、粒度、相对密度等。
液体制剂:澄清度、pH值、相对密度等。
|
中试研究
|
投料量、半成品量、辅料用量、成品量及成品率等。
|
评价指标
|
浸膏量、单一成分或大类成分等指标综合评价。一般不能单用浸膏量作为评价指标。
|
测定方法
|
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重量法以及容量法等。
|
四川省医疗机构
中药制剂质量及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南
根据《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结合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特点,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基于“临床应用安全、质量基本可控、方法适用可行、资料完整规范”的基本原则,特制定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质量及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南,以指导医疗机构进行中药制剂的质量及稳定性研究,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质量评价提供明确统一的技术指南。
中药制剂质量研究技术指南
一、标准研究的总体要求
(一)标准正文的编写体例与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一致。顺序如下:中文名和汉语拼音名、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规格、贮藏、有效期等。(二)标准正文中所用术语及符号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应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凡例的规定。所使用的试剂、试药、试液、指示剂等均应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的有关规定,若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没有收载的,应在标准正文中以加注括号内容的方式列出。(三)检测所需的对照品或对照药材(或对照提取物)一般应为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检院”)提供,若使用的对照药材非中检院提供,可自行建立对照药材标准。自行建立的对照药材标准需经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以下简称“省检验检测院”)鉴定标化后使用。(四)标准项目中所有涉及检验的方法与技术均按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凡例和附录的要求执行,如采用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以外的特殊方法或技术应在标准正文中予以具体描述。
(五)标准起草说明应对标准正文中各项目逐一说明。
二、各项目的具体要求(一)名称与汉语拼音1、中文名称按中药命名原则的要求命名,汉语拼音按现行版新华字典进行相应标注。2、名称必须后缀剂型。3、不得与现行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或已批准的不同医疗机构制剂品种重名。4、不得使用商品名。5、不得采用 “回春”、“宝”、“灵” 等不科学或夸大疗效的文字命名。6、起草说明中,应对命名的依据作简要说明。(二)处方1、处方中的全部药味及辅料一般应为法定药品标准收载品种。个别辅料如无法定药用标准,口服制剂应符合食品的国家标准(申报时应附标准复印件)。如使用的药材(如鸡蛋壳、猪大肠等)或辅料未收载于法定药用标准的,注册申请人应提交使用历史、安全性及质量控制等相关资料。2、处方应列出全部药味的名称及用量,药材名应与法定标准收载名称一致,炮制品需注明。药味的排列顺序应根据“君、臣、佐、使”组方原则排列。3、处方中的药味必须是经炮制或净制的“饮片”、“净药材”或“净粉”。4、法定药材标准标注“大毒(或剧毒)”、“有毒”的药材,原则上不能超过法定标准规定的日用量。5、处方中各药味用量应以制成1000个制剂单位(如1000片,1000g,1000ml)的成品量进行标注。6、起草说明中,应对处方的来源、各药味标准的收载情况、产地等作出说明。(三)制法1、在标准正文中,应根据制备工艺写出简明扼要的工艺全过程,对质量有影响的关键工艺,必须标明参数。如处方中各药味的提取、精制、浓缩等工艺,应标明提取温度、溶媒及其用量、提取时间、醇沉的乙醇浓度及醇沉前浸膏的相对密度、固液分离方式、浓缩(或干燥)的温度等;粉碎工艺应注明粉末的细度;成型工艺标明采用的制备方法;辅料应注明名称;防腐剂及矫味剂必须标明名称及用量;各种剂型均应标明制成总量。辅料如使用了白酒,应标明浓度;如使用了植物油,应标明植物油的种类及名称。2、起草说明中,可对制法的工艺控制条件作进一步说明。(四)性状1、标准正文中,应对制剂除去包装的直观情况(包括断面情况),按颜色、外形、气味、味觉依次描述。片剂或丸剂有包衣的应包括去除包衣后对片芯或丸芯的描述;胶囊剂应除去囊壳后就内容物进行描述;溶液剂应注意对其颜色及澄清状态的描述。外用药不描述味觉。
2、起草说明中,对颜色的色系及幅度可作必要的说明。
(五)鉴别 1、鉴别应满足专属、灵敏、重现性好的基本要求。鉴别方法包括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光谱鉴别、色谱鉴别等方法。2、应首先对君药进行鉴别,且鉴别药味原则上不少于全方药味的30%。除此之外,有下列情况的药味必须进行鉴别:处方中含有培植牛黄、体外培植牛黄、人工牛黄、人工麝香、冬虫夏草、人参、西洋参、三七、西红花、血竭等贵细药材。3、大类化合物的理化鉴别,由于其专属性往往较差,一般不提倡,若要采用,应在起草说明中对专属性进行有关说明。4、以原生药入药的品种可采用显微鉴别方法进行鉴别,但一般来说,淀粉、导管、薄壁细胞等不具鉴别意义的组织不应作为鉴别特征。制剂中不同药味显微特征在标准正文中的描述应按处方的排列顺序逐个描述,每药味的特征描述完毕后将药味名加注在括号内并以句号结束。起草说明中应对每药味显微特征的“特征性”进行说明,并绘制显微特征图。
5、薄层鉴别的研究必须设置空白样品。质量研究资料中,应对样品的前处理、薄层板及展开剂的选择进行详细说明,还应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进行方法的专属性和耐用性考察。应附必要的薄层鉴别色谱彩色照片。所使用对照物质的来源、批号等信息必须标明。
(六)检查
1、处方中含有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列为大毒的药材、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规定的28种毒性药材、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分册、藏药分册、维药分册、蒙药分册)注明大毒或剧毒的药材、全国各省区(市)药材标准注明大毒或剧毒的药材应建立毒性成分的限量检查项。一般采用薄层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对毒性成分的限量进行控制。质量研究资料中,应对样品的前处理、色谱条件的筛选、对照品浓度的设置、限度的合理性等进行说明。还应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对方法的专属性(即设置空白)、耐用性进行考察。同时标明所使用对照物质的来源、批号等信息。附必要的薄层鉴别色谱彩色照片或色谱图。
2、含矿物药的制剂,应对重金属和砷盐的检查方法进行研究,并纳入标准正文。含动物类药材的制剂,应对沙门杆菌进行检查,并纳入标准正文。
3、【检查】应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各有关剂型通则项目的要求。如有通则规定以外的项目或与通则中某项检查要求不同时,需阐明充分理由。通则以外的剂型应另行制定要求。 (七)含量测定1、含量测定应满足专属、灵敏、重现性好的基本要求。含量测定方法包括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容量法、重量法等。含量测定目标成分一般应为单一化学成分,也可以为大类化学成分(如总黄酮、总皂苷、总生物碱等)。2、首选处方中的君药(主药)、贵重药(培植牛黄、体外培植牛黄、人工麝香等)、毒性药材(马钱子、蟾酥、斑蝥等)制定含量测定项目。对国家标准中已有含量测定方法的毒性药味(包括有毒矿物药和动物药),应研究建立毒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规定上、下限。3、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进行方法学考察 参见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一般要求见表1。表 1 方法学考察验证项目表
验证项目
|
专属性
|
线性
|
准确性
|
重复性
|
耐用性
|
色谱法
|
+
|
+
|
+
|
+
|
+
|
光谱法
|
+
|
+
|
+
|
+
|
+
|
容量法
|
+
|
/
|
+
|
+
|
*
|
重量法
|
+
|
/
|
+
|
+
|
*
|
“*”表示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进行。
4、经过研究有些品种或剂型(如黑膏药)确实无法建立含量测定方法,或者含量测定限度低于万分之一时,可采用浸出物测定方法作为质量控制,但必须进行必要的研究,如溶剂的选择、溶剂的用量、提取方法的考察、重复性及耐用性研究等。浸出物测定,一般采用最小制剂单位的含量作限值规定,如“每片(或每粒、每袋、每丸等)含浸出物不少于 ××mg ”。(八)功能与主治中药制剂的功能主治应依据临床试验的结果拟定,并有符合要求的相关临床试验资料作为技术支持。功能主治的描述应使用规范的医学术语,不得使用生僻或有歧义的术语。中药制剂功能主治的表述原则上应符合中医的传统表述习惯,主治中一般应有相应的中医证候或中医病症的表述。(九)用法与用量 用法用量应依据临床应用的结果说明临床推荐使用的用法和用量,先写用法,后写用量。如同一药物不同的适应症、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用法用量不一致,应详细列出。如“一次2片(粒、袋、支),一日3次”表示。用法与用量的表述应规范、详细、易懂、便于患者自行服用。具体要求参见《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局令24号)等有关规定。(十)规格 规格指制剂单位的含量、装量、重量等,必须规范表述,如每瓶(支)装10ml、每粒装0.25g、每袋装5g、大蜜丸每丸重3 g等。如有多种规格应由小到大的顺序全部列出,并且与说明书中的表达方式一致。不同剂型的规范表述举例如下:补肾强骨丸(大蜜丸) 每丸重 7.3g苍辛通窍丸 每袋装9g牛黄清心丸(水蜜丸) 每20粒重 1.5g清肺利痰颗粒 每袋装12g三七跌打片 每片重0.3g桔麻咳喘糖浆 每瓶装100ml丁桂活络膏(橡胶膏剂) 7cm×10cm金翘解毒口服液 每支装10ml重芪康复胶囊 每粒装0.42g冰蝎麝香酒 每瓶装(1)50ml (2)100ml风湿骨刺膏(黑膏药) 每张净重4g红脂软膏 每盒装10g参附益气茶 每袋装100g前淋通栓 每粒重2.3g(十一)贮藏贮藏条件应根据稳定性试验结果拟定,贮藏条件所用术语应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凡例的规定。(十二)有效期1、有效期格式 应标注为:××个月,如【有效期】 12个月。2、有效期确定方法 有效期应通过加速试验或长期试验的结果予以确定。中药制剂稳定性试验技术指南
药品的稳定性是其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是确定药品有效期的主要依据。因此申报医疗机构制剂必须进行稳定性试验。根据国家有关技术指导原则,结合医疗机构制剂批量小、使用周期短等特点,制定医疗机构制剂(中药)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南。一、试验条件及相关要求(一)样品进行稳定性试验的样品批次至少不少于三批。(二)包装包装材料应与最终制剂的包装材料一致,且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三)实验方法一般采用加速试验或长期试验(可任选一种方式)进行稳定性考察。(1)加速试验一般应在40℃±2℃,相对湿度75%±5%条件下进行试验,分别于0、1、2、3、6个月取样检测。若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质量标准或发生显著变化,可在30℃±2℃,相对湿度65%±5%条件下进行试验。或根据中药制剂品种的具体情况确定考察时间及时间点。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物制剂(需在4~8℃冷藏保存),加速试验可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的条件下进行;对采用半通透性的容器包装的液体制剂,如塑料袋装溶液,塑料瓶装滴眼剂、滴鼻剂等,建议在相对湿度20%±2%的条件进行试验。对膏药、胶剂、眼膏剂、软膏剂、栓剂、泡腾片及泡腾颗粒等制剂可直接在温度30℃±2℃、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进行试验。(2)长期试验是在接近药品的实际贮存条件下进行的稳定性试验,建议在常温(10~30℃), 相对湿度60%±20%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分别于0、3、6、9、12个月取样检测。或根据中药制剂品种的具体情况确定考察时间及时间点。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品,长期试验可在温度6℃±2℃的条件下放置12个月,按上述时间要求进行检测。二、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 除另有规定外,各剂型按表2中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
表2 稳定性试验各剂型重点考察项目表
剂型
|
稳定性考察项目
|
合剂
|
性状(澄清度)、鉴别、相对密度、pH值、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
|
糖浆剂
|
性状、鉴别、相对密度、pH值、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
|
酒剂
|
性状、鉴别、乙醇量、甲醇量、总固体、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
|
酊剂
|
性状、鉴别、乙醇量、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甲醇量(口服酊剂)
|
丸剂
|
性状、鉴别、溶散时限、水分、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
|
散剂
|
性状、鉴别、均匀度、水分、粒度、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无菌(用于烧伤和严重创伤的外用散剂)
|
煎膏剂(膏滋)
|
性状(反砂、分层)、鉴别、相对密度、不溶物、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
|
流浸膏剂
与浸膏剂
|
性状、鉴别、pH值、乙醇量、总固体、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
|
胶囊剂
|
性状、鉴别、崩解时限、水分、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
|
滴丸剂
|
性状、鉴别、溶散时限、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
|
片剂
|
性状、鉴别、硬度、崩解时限、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
|
茶剂
|
性状、鉴别、水分、溶化性(含糖块状茶剂)、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
|
颗粒剂
|
性状(吸潮、软化)、鉴别、水分、溶化性、粒度、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
|
软膏剂
|
性状(酸败、异臭、变色、分层、涂展性)、鉴别、粒度、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无菌(用于烧伤和严重创伤的软膏剂)
|
膏药
|
性状、鉴别、含量测定、软化点
|
贴膏剂
|
性状、鉴别、含膏量、耐热性(橡胶膏剂)、赋形性(凝胶膏剂)、黏附性、微生物限度检查
|
搽剂、洗剂、涂膜剂
|
性状、鉴别、相对密度(以水或稀乙醇为溶剂)、pH值、乙醇量(以乙醇为溶剂)、折光率(以油为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无菌(用于烧伤和严重创伤的洗剂、涂膜剂)、含量测定
|
露剂
|
性状、鉴别、pH值、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
|
胶剂
|
性状、鉴别、水分、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
|
凝胶剂
|
性状、鉴别、水分、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无菌(用于烧伤和严重创伤的凝胶剂)
|
鼻用制剂、
眼用制剂
|
鼻用制剂与眼用制剂,除按具体品种对性状、鉴别、含量测定及相应剂型的要求作考察外,还应按《中国药典》附录鼻用制剂与眼用制剂的特殊要求进行稳定性考察。
|
注:表中项目应根据具体品种,可适当选择。
三、稳定性试验结果评价
对稳定性试验结果应进行评价,以确定药品的有效期等。一般情况下,药品的稳定性以长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长期实验考察结果与零月比较无明显变化,且指标成分的含量改变小于20%,可根据实际考察时间确定有效期。长期实验考察结果发生变化(各项目检测结果与零月比较有明显变化,且指标成分的含量改变大于20%)的前3个月为有效期的终点。加速试验结果也可作为确定有效期的参考依据,3个月加速实验各项目检测结果与零月比较无明显变化,且指标成分的含量改变小于20%,可推测有效期为12个月。6个月加速实验各项目检测结果与零月比较无明显变化,且指标成分的含量改变小于20%,可推测有效期为18个月。 四、稳定性试验报告的内容 稳定性试验报告的内容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一)供试中药制剂的品名、剂型、规格、批号、配制单位、配制日期和每个考察时间点的日期。(二)各稳定性试验的条件,如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必要时)、容器等。应明确药包材类型、形状和颜色等。(三)稳定性研究中各重点考察项目的质量和指标的限度要求。(四)在研究起始和试验中间的各个取样点获得的实际分析数据,一般应以表格方式提交,并附相应的图谱或照片。(五)检测结果应如实标明数据,不宜采用“符合要求”等表述。(六)应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给出结论。
四川省医疗机构
中药制剂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技术指南
根据《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相关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结合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特点,以保障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安全、有效为目的,本着体现特色、规范程序、鼓励创新的精神,特制定中药制剂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技术指南。
申请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应当进行相应的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报送药效学、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资料(含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一、一般要求
(一)实验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物临床前毒性试验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二)研究机构条件
研究机构必须是已在国内外相关机构注册(或备案)、从事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应具有相关研究领域所需的设备和相应设施。
(三)研究人员资质
所有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接受过相关领域的正规训练,其项目负责人必须是相关专业领域的副高职称及以上的人员。
(四)试验样品/对照药物要求
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试验所用样品,应当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申报临床质量标准要求的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如果由于给药容量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提取的浸膏进行试验)。应提供所用溶媒和/或辅料的批号、规格、生产厂家。对照药物原则上应采用已上市的、适应症相同或类似且疗效公认的药物。
(五)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应符合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情况复杂,本文所提及的内容不可能涵盖临床前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的全部实际情况,在进行研究时,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二、不同类型制剂的研究技术指南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临床前安全性研究内容应根据申报品种的立题依据、临床意义和定位、处方来源、使用历史、有效性与安全性等背景资料进行综合考虑。研究内容应该以能够科学、合理、充分地评价制剂的临床前安全性为原则。在具体进行试验时可按以下指南进行。
(一)符合以下条件,可免报药效学及长期毒性资料。
1、已有同品种获得制剂批准文号的中药制剂(需取得首家获得批准文号注册申请人的书面同意)。此情况可免报急性毒性资料。
2、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利用传统工艺配制(即制剂配制过程没有使原组方中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的),且该处方在本医疗机构具有5年以上(含5年)使用历史的中药制剂。
3、利用传统工艺配制(即制剂配制过程没有使原组方中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的)的古代经典名方品种(见附件)。
(二)以下情况可免报长期毒性试验资料,但需说明理由及依据
1、若处方中各药味符合法定药材标准,无毒性药材,无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又未经化学处理或仅用水处理,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最大给药容量、最大给药浓度)未见明显毒性反应,临床实际用药期为1周以内者,可免报长期毒性试验。
2、皮肤刺激、皮肤过敏以及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的外用制剂,可免报长期毒性试验资料。
3、增加适应症或主治病症的制剂,给药途径不变、不延长用药周期或/和不增加剂量者,可免报长期毒性试验资料。
(三)如果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需报送注册急性毒性资料及长期毒性资料
1、处方组成含有法定标准中标识有毒性或现代毒理学证明有毒性的药材。
2、处方组成含有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
3、处方中的药味用量超过药品标准规定的。
三、基本内容
(一)药效学
预测药物疗效的重要手段就是围绕其拟定的临床适应症开展系列药效学评价。药效学评价的方法应该遵照公认的或经验证后的方法、模型。根据药效学研究结果判定药物的作用强弱及主要作用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1、实验动物
大鼠、小鼠应为清洁级及以上的实验动物,兔、豚鼠、犬等动物应为普通级及以上等级动物。提供单位必须是已经取得相应实验动物生产合格证的单位。
2、实验环境
应与实验动物级别相应的实验环境。
3、动物模型
药效学评价尽量采用整体动物实验,尽量采用与拟治疾病相似或相近的成熟中医“证候”模型或疾病模型,如无相应的“证候”动物模型或疾病模型,则可通过观察药物的相近“功能(药理作用)”来评价药效。根据药物作用特点选择相应的动物模型,鼓励创新,但应有相应的试验数据支持。应围绕制剂的临床适应症选择最具代表性的2个(含2个)以上动物模型,对制剂的药效进行评价。
4、组别设置
至少应设三个剂量组,同时还应设溶媒组以及证明试验方法可靠性的阳性药物组。必要时需设正常对照组。
5、检测指标选择
检测指标应与其临床适应症相匹配,且所检测的指标应能进行定量或半定量。
6、统计学处理
所有结果均应选择适宜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并用合适的用语进行描述。
7、结果表述
应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表示,病理观察应有相应的病理照片佐证。
8、讨论
对结论应有简略的讨论,简要说明检测指标与疾病的关系,初步阐明药物的作用特点。
(二)临床前安全性研究
中药制剂临床前安全性研究应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相关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遵循《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1、急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动物在24小时内单次或多次给予受试药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其主要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了解受试药急性毒性的强度、为药效学研究提供剂量参考、为临床毒副反应的监测及解救提供参考依据、为长期毒性、蓄积毒性试验选择剂量提供依据以及用于质量控制等。急性毒性试验处在药物毒理研究的早期阶段,对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和了解其毒性靶器官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动物
一般采用1~2种种属的实验动物进行,推荐使用小鼠或大鼠,雌雄各半,如临床为单性别用药,则可采用相对应的单一性别的动物。对于所用的动物数,应根据动物的种属和研究目的来确定。动物数应符合试验方法及其结果分析评价的需要。动物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等级要求,来源、品系、遗传背景清楚,并具有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通常采用健康成年动物进行试验。如果受试物拟用于儿童,建议考虑采用幼年动物。动物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平均体重的20%。
(2)实验环境
应在与实验动物相应的试验环境下进行。
(3)实验动物分组
根据所选用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合理进行实验动物的分组。一般情况下,除设受试物的不同剂量组外,需要设立空白对照组和/或溶媒对照组。
(4)给药途径
一般应与拟临床给药途径一致,如不采用拟临床途径给药,必须充分说明理由。经口给药前应禁食不禁水16小时。
(5)观察期限
一般为14天,如果毒性反应出现较慢,应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如观察时间不足14天,应充分说明理由。观察的间隔和频率应适当,以便能观察到毒性反应出现的时间及其恢复时间、动物死亡时间等。
(6)观察指标
应测定LD50或最大耐受量。观察的指标包括一般指标(如动物外观、行为、对刺激的反应、分泌物、排泄物等)、动物死亡情况(死亡时间、濒死前反应等)、动物体重变化(给药前、试验结束处死动物前各称重一次,观察期间可多次称重)等。记录所有的死亡情况、出现的症状,以及症状起始的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对濒死及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大体解剖,其他动物在观察期结束后进行大体解剖,当发现器官出现体积、颜色、质地等改变时,则对改变的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7)结果处理和分析
根据所观察到的各种反应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分析各种反应在不同剂量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根据观察结果归纳分析,判断每种反应的剂量-反应及时间-反应关系、各种反应可能涉及的组织、器官或系统等。根据不同剂量组的各种毒性反应及发生率、动物死亡情况等,确定动物对受试物的毒性反应的性质与强度。说明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和统计学方法,提供所选用方法合理性的依据。
根据大体解剖中肉眼可见的病变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初步判断可能的毒性靶器官。如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有异常变化,应附有相应的组织病理学照片。组织病理学检查报告应经检查者签名和病理检查单位盖章。
应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提示在其他安全性试验、临床试验、质量控制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同时,结合其他安全性试验、有效性试验结果权衡利弊,分析受试物的开发前景。
2、长期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是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的总称,描述动物重复接受受试物后的毒性特征,它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毒性试验可以达到以下目的: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剂量-反应和时间-反应关系、可逆性等;推测受试物重复给药的临床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预测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和重复用药的安全剂量范围;提示临床试验中需重点监测的指标;为临床试验中的解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信息。
(1)实验环境
实验应在与实验动物相应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动物
推荐长期毒性试验采用啮齿类动物如大鼠,必要时采用非啮齿类动物如犬,所用动物应符合国家有关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要求(清洁级或SPF级);长期毒性试验一般选择健康、体重均匀的动物,雌性应未孕。原则上,动物应雌雄各半。当临床拟用于单性别时,可采用相应性别的动物;应根据研究期限的长短和受试物的使用人群范围确定动物的年龄。一般情况下,大鼠为6〜9周龄;每组动物的数量应能够满足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的需要。一般大鼠可为雌、雄各10〜30只。
(3)给药途径
原则上应与临床拟用药途径相同。如选择其他的给药途径,应说明理由。
(4)给药频率
原则上应每天给药,且每天给药时间相同。试验周期长(3个月或以上)者,也可采取每周给药6天。特殊类型的受试物由于其毒性特点和临床给药方案等原因,应根据具体药物的特点设计相应给药频率。
(5)给药期限
长期毒性试验给药期限的长短,通常与拟定的临床疗程长短、临床适应症、用药人群相关,应充分考虑预期临床的实际疗程。
当受试物预期会长期使用,或用于反复发作性疾病等需经常反复给药时,应进行啮齿类动物的长期毒性试验,给药周期应为临床拟用药周期的4倍或以上。当临床适应症有若干项的,应按照临床最长疗程的临床适应症来确定长期毒性试验的给药期限。如临床给药需采用多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时间不足以使受试物可能对机体组织器官造成的损害得以恢复,则需按多个疗程的时间之和作为参照的临床疗程;如疗程间隔时间基本可判断足以使受试物可能对机体组织器官造成的损害得以恢复,则可按单个疗程的时间作为参照的临床疗程。
(6)给药剂量
一般情况下,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和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必要时还需设立空白对照组和/或阳性对照组。低剂量组原则上应高于动物药效学试验的等效剂量或预期的临床治疗剂量。高剂量组原则上应使动物产生明显的毒性反应,甚至可引起少量动物死亡(对于毒性较小的中药,可尽量采用最大可给药量)。在高、低剂量之间至少应再设一个中剂量组。如果高剂量在大于临床拟用剂量的80倍以上或给药剂量大于100g原生药/kg以上,动物仍无明显中毒表现时,可仅设一个高剂量组。
若受试物在饮食或饮水中给予时,应能充分保证受试物的均一性、稳定性和定量摄入,提供相关的检测报告,并应根据动物生长和体重的变化情况而调整在饮食或水中的剂量。局部给药时,应尽可能保证给药剂量的准确性及与局部充分接触的时间。
(7)检测指标
应进行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血液生化、电解质、粪尿、脏器组织病理学等检测。除上述必需的检测指标外,应根据受试物的特点,针对性地增加相应的检测指标。
当所用动物为非啮齿类动物时,应对各组所有动物的器官和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当所用动物为啮齿类动物时,应对高剂量组和对照组的器官和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如果高剂量组出现组织病理学变化时,更低剂量组也应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定剂量-反应关系。若在尸检时发现器官或组织有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时,应对此脏器或组织进行详细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应注意对脏器和组织的标本取材保存。高剂量组发现有异常病变时,应对保存的更低剂量组的相应脏器、组织标本进行检查。如发现有异常变化,应附有相应的组织病理学照片。组织病理学检查报告应经检查者签名和病理检查单位盖章。
病理指标应尽量检测多脏器,一般情况下应检测附录3所列的脏器。但如有合理的理由说明所申报的制剂有一定的安全性,所检查的脏器和组织可减少为:心、肝、脾、肺、肾、脑、胃、小肠、大肠、垂体、脊髓、骨髓、淋巴结、膀胱、睾丸、附睾(或子宫、卵巢)、胸腺、肾上腺及给药局部组织等。
(8)观察指标的时间和次数
应根据试验期限的长短和受试物的特点而确定试验期间观察指标的时间和次数,原则上应尽早、及时发现出现的毒性反应。
试验前,啮齿类动物至少应进行适应性观察5天,应对实验动物进行外观体征、行为活动、摄食量和体重检查,此外,实验动物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在长期毒性试验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试验期间,一般状况和征状的观察,应每天观察一次,饲料消耗和体重应每周记录一次。大鼠体重应雌雄分开进行计算。试验结束时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当给药期限较长时,应根据受试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中期阶段性的检测。
长期毒性试验应在给药结束时留存部分动物进行恢复期观察,以了解毒性反应的可逆程度和可能出现的延迟性毒性反应。在试验期间,对濒死或死亡动物应及时检查并分析原因。
(9)结果及分析
试验报告应全面客观反映整个试验过程收集的原始资料和信息,应详细描述毒性的主要表现、大体解剖检查和/或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等,并说明数据处理的统计学方法。分析长期毒性试验结果的目的是判断动物是否发生毒性反应,描述毒性反应的性质、程度(包括毒性起始时间、程度、持续时间以及可逆性等)和靶器官,确定安全范围,并探讨可能的毒性作用机制。
应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全面和科学的分析,对在正常范围以外的各实测值应在试验结果中详细列出,对异常数据予以合理的分析。根据长期毒性试验结果,分析讨论需在临床、质量可控性研究中注意的问题。
如果大鼠试验结果显示药物具有明显毒性作用,应提供受试物对非啮齿类动物的长期毒性试验结果。
3、皮肤用药急性毒性试验
皮肤用药急性毒性试验是指观察动物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短期内接触受试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1)实验动物
一般选用兔、豚鼠以及大鼠,原则上,动物应雌雄各半。家兔体重2kg、豚鼠300g,大鼠200g左右为宜。
每组动物的数量:兔4只及以上,豚鼠或大鼠应至少为10只。
(2)脱毛面积
脱毛面积应为动物体表面积的10%左右。
(3)给药剂量及组别
一般情况下,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或/和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若受试物剂量超过有效浓度20倍以上,仍未出现异常反应或死亡,可设一个高剂量组。
(4)受试物固定
受试物均匀涂布于动物背部脱毛区,破损皮肤则在脱毛区划破皮肤后再涂受试物,并用适宜方法固定。局部给药时,应尽可能保证给药剂量的准确性及与局部充分接触的时间。敷受试物24小时后,可用温水或适当溶媒去除残留受试物或赋形剂。
(5)观察时间
逐日连续观察14日。
(6)观察指标
除了参照口服急性毒性的一般观察指标外,需要观察皮肤给药的局部反应。必要时提供相应的组织病理学照片。
(7)结果及分析
试验报告应全面客观反映整个试验过程收集的原始资料和信息,应详细描述毒性的主要表现、大体解剖检查和/或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等,并说明数据处理的统计学方法,如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应说明所用软件。结果应以清楚、准确的方式来表示。实验结果的判断应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判断。
4、皮肤用药长期毒性试验
皮肤用药长期毒性试验是指观察动物皮肤长期接触药物后,对皮肤组织或经皮肤渗透对机体产生的毒性反应和反应的可逆程度,寻找毒性靶器官。
(1)实验动物
一般选用兔、豚鼠以及大鼠,原则上,动物应雌雄各半。家兔体重2kg、豚鼠300g,大鼠200g左右为宜。
(2)每组动物的数量
家兔每组6只,豚鼠大鼠每组10只。
(3)脱毛面积
脱毛面积应为动物体表面积的10%左右。
(4)给药剂量及组别
一般情况下,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溶媒或/和赋形剂对照组;若受试物剂量超过有效浓度20倍以上,仍未出现异常反应或死亡,则只设一个高剂量组。
(5)受试物固定
受试物均匀涂布于动物背部脱毛区,破损皮肤则在脱毛区划破皮肤后再涂受试物,并用适宜方法固定。每日一次,每次至少接触6小时。
(6)给药时间
参照口服长期毒性试验的一般原则。
(7)观察指标
除增加给药部位皮肤及其组织乃至全身皮肤变化和皮肤病理学检查外,其余指标参照口服长期毒性试验的一般原则。
(8)结果及分析
全身毒性反应的结果分析应参照口服长期毒性试验的一般原则,还应评价给药局部及其周围组织的毒性反应。
5、皮肤刺激试验
皮肤刺激试验是指观察受试物短期接触动物皮肤后,在规定时间内对动物皮肤所产生的刺激反应及其它毒性反应。
(1)实验动物
首选家兔,每组动物数4只以上,一般雌、雄各半,也可选用其他种属的动物如豚鼠、小型猪等,小型猪每组4只以上,豚鼠每组10只以上。应设赋形剂对照,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法。试验前24小时对给药区(通常在背部)进行脱毛处理(可剪、剃或用适宜的脱毛剂)。去毛范围左、右侧各3 cm×3 cm。给药前应检查去毛皮肤是否因去毛而受损伤,有损伤的皮肤不宜进行试验。进行破损皮肤的刺激性研究时,在用药部位用砂纸磨或划“井”字并以渗血为度。
(2)给药方法
刺激试验应观察受试物对破损皮肤和完整皮肤的刺激作用。常在敷药24小时后进行观察、评分,皮肤刺激试验除了设空白对照组、溶媒或赋形剂组外,药物组应包括临床用药浓度组。一般取受试物0.5 ml或0.5 g直接涂布于一侧已去毛的皮肤上,然后用二层纱布(2.5 cm×2.5 cm)和一层玻璃纸或类似物覆盖,再用无刺激性胶布和绷带加以固定,贴敷时间至少4小时。贴敷结束后,除去受试物并用温水或无刺激性溶媒清洁给药部位。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应连续在同一部位给药,每次给药时间相同,贴敷期限一般不超过4周。
(3)观察指标
重点观察敷药区皮肤的反应,如红斑与水肿,并按相关皮肤刺激反应进行评分。必要时提供相应的组织病理学照片。
(4)结果及分析
根据评分判定受试物的刺激强度。
6、皮肤过敏性试验
皮肤过敏性试验是指观察受试物多次接触动物皮肤后,在规定时间内对动物皮肤所产生的过敏反应及其它不良反应。
(1)实验动物
一般选用豚鼠,雌雄各半。豚鼠250g左右为宜。每组动物的数量10只左右。过敏试验动物脱毛面积为动物体表面积的10%左右。
(2)给药剂量及组别
皮肤过敏试验除了设空白对照组、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及药物组外,还应设阳性药物组。药物剂量取决于所选择的方法。在Buehler试验(BT试验)中,致敏剂量应当足够高,以产生轻微的刺激性,激发剂量为不产生刺激性的最高剂量。在豚鼠最大化试验(GPMT试验)中,致敏剂量应足够高,以产生轻-中度的皮肤刺激性且能很好地全身耐受,激发剂量为不产生刺激性的最高剂量。
(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敷药区皮肤的反应,如红斑与水肿等,并按相关标准进行评分。必要时提供相应的组织病理学照片。测定开始和结束时的动物体重。
(4)结果及分析
计算过敏反应发生率,判断过敏反应发生程度,并根据评分判定受试物的致敏强度。
7、眼刺激试验
眼刺激试验是指观察受试物对动物眼和粘膜的原发性刺激作用。
(1)实验动物
一般首选兔,雌雄各半。家兔体重2~3kg,每组家兔的数量至少4只。
(2)给药方法
一般设计一只眼给药物,另一只眼做对照。给药眼睛每只滴入0.05~0.1ml或涂敷0.1g受试物。给药后使眼睛闭合10秒钟左右,记录给药后6、24、48、72小时至7日内眼的局部反应情况。观察时应用荧光素钠检查角膜损害,用裂隙灯检查角膜透明度和虹膜纹理改变。
(3)给药时间
凡临床用药超过1周的受试物要进行多次给药刺激试验,每天给受试物的次数应与临床用药频率相同,连续给药在1周以上。
(4)结果及分析
按眼刺激反应分值标准,将每一个观察时间每一动物的眼角膜、虹膜和结膜的刺激反应分值相加得总积分,将一组的积分总和除以动物数,即得最后分值。
8、鼻腔给药急性毒性试验
鼻腔给药急性毒性试验是指观察受试物一次滴入或吸入后对动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或死亡情况。
(1)实验动物
选择大鼠、豚鼠或兔,雌雄各半。大鼠、豚鼠体250~300g,家兔体重2~3kg。每组动物的数量:兔4只,大鼠或豚鼠10只。
(2)给药剂量及组别
一般应设计3个剂量组,同时还应设赋形剂或空白对照组。若大剂量组超过预计临床用量的50倍以上而未出现死亡情况时,可只设一个高剂量组。如能测出LD50,则参照口服LD50测定方法进行。
(3)给药时间
给予药物后,尽量保证药物接触鼻腔的时间。
(4)观察指标
除了参照口服急性毒性的一般观察指标外,需要观察鼻腔的局部反应。
(5)结果及分析
参照口服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分析的一般原则。
9、鼻腔给药刺激性试验
鼻腔给药刺激性试验是指观察受试物一次滴入或吸入后对动物所产生的刺激作用。
(1)实验动物
选择大鼠、豚鼠或兔,雌雄各半。大鼠、豚鼠体重250~300g,家兔体重2~3kg。每组动物的数量:兔3只,大鼠或豚鼠5只。
(2)给药剂量及组别
一般应设计3个剂量组,同时还应设赋形剂或空白对照组。
(3)给药时间
给予药物后,尽量保证药物接触鼻腔时间。凡临床用药超过1周的受试物要进行多次给药刺激试验,连续给药在1周以上。
(4)观察指标
末次给药后24小时处死动物,重点观察给药局部有无充血、水肿等现象,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5)结果及分析
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判断。
10、口腔给药刺激性试验
口腔给药刺激性试验是指观察受试物一次滴入或吸入后对动物口腔粘黏膜所产生的刺激作用。
(1)实验动物
首选金黄地鼠,也可选用家兔,雌雄各半。金黄地鼠体重250~300g,家兔体重2~3kg。每组动物的数量:兔5只,金黄地鼠10只。
(2)给药方法
取金黄地鼠10只,采用左、右自身对照的方法,分为药物组和溶媒组。用乌来糖腹腔注射麻醉后(800mg/kg.bw),先用生理盐水清洗颊囊,再将重量为0.02g的消毒棉球注入1.5ml药液,轻放于动物颊囊极低处,保持接触4小时。
(3)给药时间
给予药物后,至少接触4小时。凡临床用药超过1周的受试物要进行多次给药刺激试验,连续给药在1周以上。
(4)观察指标
在每次给药前及取出棉球后肉眼观察颊囊,按表1判定动物每一观察期颊囊的刺激反应情况;于末次取出棉球后24h处死动物,取局部给药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按表2病理反应评分标准计算每只动物病理反应分值,再按表3进行病理反应分级。
表1 口腔黏膜临床表现分级
表现
|
反应
|
无红斑
|
无
|
明显红斑
|
轻度
|
中度红斑
|
中度
|
重度红斑(深红)~轻度疤痕形成(包括糜烂及溃疡)
|
重度
|
表2 口腔黏膜组织病理反应评分标准
反 应
|
说明
|
评 分
|
上 皮
|
正常
|
0
|
细胞变性或变扁平
|
1
|
化生
|
2
|
局部糜烂
|
3
|
广泛糜烂
|
4
|
白细胞浸润(每个高倍视野)
|
无
|
0
|
极小﹤25个
|
1
|
轻度26~50个
|
2
|
中度51~100个
|
3
|
重度﹥100个
|
4
|
血管充血
|
无
|
0
|
极少
|
1
|
轻度
|
2
|
中度
|
3
|
重度伴有血管破裂
|
4
|
水肿
|
无
|
0
|
极少
|
1
|
轻度
|
2
|
中度
|
3
|
重度
|
4
|
表3 病理反应分级
反应评分
|
等级
|
0~4
|
无
|
5~8
|
轻度
|
9~11
|
中度
|
12~16
|
重度
|
(5)结果及分析
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进行判断。
试验动物中,10只动物有3只或3只以上临床评价为重度反应,即可认为具有口腔黏膜刺激性;
除上述情况外,均以病理组织学分级为准;
试验动物中,10只动物有1只或1只以上等级为重度,则认为供试品具有口腔黏膜刺激性;
试验动物中,10只动物有3只或3只以上等级为中度,则认为供试品具有口腔黏膜刺激性;
试验动物中,10只动物有5只或5只以上等级为轻度,则认为供试品具有口腔黏膜刺激性;
试验动物中,等级为轻度和中度的动物数总和为4只或4只以上,则认为供试品具有口腔黏膜刺激性;
除上述情况外,均认为供试品无口腔黏膜刺激性。
11、直肠、阴道用药急性毒性试验
直肠、阴道用药急性毒性试验是指观察动物直肠或阴道一次接触受试物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或死亡情况。
(1)实验动物
选择大鼠或兔,雌雄各半。大鼠体重250~300g,家兔体重2~3kg。每组动物的数量:兔4只,大鼠10只。
(2)给药剂量及组别
一般应设计3个剂量组,同时还应设赋形剂或空白对照组。
(3)给药时间
给予药物后,尽量保证药物接触腔道的时间。
(4)观察指标
除了参照口服急性毒性的一般观察指标外,还需要观察直肠、阴道的局部反应。
(5)结果及分析
参照口服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分析的一般原则。
12、直肠、阴道用药刺激性试验
直肠、阴道用药刺激性试验是指观察受试物一次或多次给药后对动物直肠或阴道所产生的刺激作用。
(1)实验动物
选择大鼠或兔,雌雄各半。大鼠体重250~300g,家兔体重2~3kg。每组动物的数量:兔4只,大鼠6只。
(2)给药剂量及组别
一般应设计3个剂量组,同时还应设赋形剂或空白对照组。
(3)给药时间
给予药物后,尽量保证药物在腔道的停留时间。凡临床用药超过1周的受试物要进行多次给药刺激试验,连续给药在1周以上。
(4)观察指标
末次给药后24小时处死动物,重点观察直肠或阴道有无充血、水肿等现象,若有变化则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5)结果及分析
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判断。
13、直肠、阴道用药长期毒性试验
直肠、阴道用药长期毒性试验是指观察受试物经直肠或阴道反复多次给药后对动物产生的毒性反应或死亡情况。
(1)试验动物
选择大鼠或兔,雌雄各半。动物数可参照口服长期毒性试验。
(2)给药剂量及组别
一般应设计3个剂量组,同时还应设赋形剂或空白对照组。
(3)给药时间
可参照口服长期毒性试验的一般原则。
(4)观察指标
除了参照口服长期毒性试验的一般原则外,还应特别注意观察直肠或阴道一般情况、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5)结果及分析
参照口服长期毒性试验要求的一般原则。
附录1 长期毒性试验血液生化学检测指标表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
●丙氨酸转氨酶
|
●碱性磷酸酶
|
●γ-谷氨酰转移酶(非啮齿类动物)
|
●尿素氮
|
●肌酐
|
●总蛋白
|
●白蛋白
|
●血糖
|
●总胆红素
|
●总胆固醇
|
●甘油三酯
|
●钠离子浓度
|
●钾离子浓度
|
●氯离子浓度
|
●肌酸磷酸激酶
|
附录2 长期毒性试验中需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的器官表
●脑
|
●心脏
|
●肝脏
●肺脏
|
●脾脏
●肾脏
|
●肾上腺
|
●胸腺
|
●睾丸
|
●附睾
|
●子宫
|
●卵巢
|
附录3 长期毒性试验中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脏器、组织表
●脑(大脑、小脑、脑干)
|
●脊髓(颈、胸、腰段)
|
●垂体
|
●胸腺
|
●甲状腺
|
●甲状旁腺
|
●食管
|
●唾液腺
|
●胃
|
●小肠和大肠
|
●肝脏
|
●胆囊*
|
●肾脏
|
●肾上腺
|
●脾脏
|
●胰腺
|
●气管
|
●肺
|
●主动脉
|
●心脏
|
●附睾
|
●睾丸
|
●卵巢
|
●子宫
|
●前列腺
|
●乳腺
|
●坐骨神经
|
●膀胱
|
●眼(眼科检查发现异常时)*
|
●视神经*
|
●给药局部
|
●骨髓
|
●淋巴结(包括给药局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
|
注:*为啮齿类动物可不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组织或器官。
附录4 长期毒性试验中需进行血液细胞学检测的指标表
●红细胞计数
|
●血红蛋白
|
●红细胞容积
|
●平均红细胞容积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
●网织红细胞计数
|
●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
|
●血小板计数
|
●凝血酶原时间
|
四川省医疗机构
中药制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南
根据《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特点,参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制定中药制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南。其目的是指导医疗机构制定临床研究计划和方案,规范临床研究行为,真实客观地获得中药制剂安全性、有效性的数据及结论;明确免报临床研究资料的条件及范围;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临床评价提供明确统一的研究技术指南。
一、临床研究的前提
进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临床研究前,必须取得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机构制剂临床研究批件》和本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临床研究医学伦理审查批件》(未建立伦理委员会的医疗机构可委托其他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临床研究应当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临床研究用的中药制剂,应当按照《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配制,配制的制剂应当符合申报的质量标准,并经检验合格。
二、临床研究的场所
医疗机构制剂的临床研究,一般应在提出申请的本医疗机构进行。
如本单位不具备开展临床试验的条件,可委托具有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机构开展临床试验。
三、临床研究的期限
《医疗机构制剂临床研究批件》的有效期为2年,逾期未启动临床研究者需重新申请。自批准之日起3年内应完成临床研究及总结报告,如临床试验已开展但因特殊情况未如期完成,应提前60日向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出延期申请。
四、免报临床研究资料的条件及范围
(一)根据中医药理论组方,利用传统工艺配制(即制剂配制过程没有使原组方中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且该处方在医疗机构具有5年及以上使用历史,需提供100例以上的相关原始病历或处方等相关使用证明文件。
(二)利用传统工艺配制(即制剂配制过程中没有使原组方中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或部分少数民族民间习用)中的品种(见附件1),适应症必须在原处方的功效主治中选择,可采用适宜的现代医学术语表达,同时符合中医理法方药特点;制剂名称应符合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命名原则,处方剂量、剂型和用法用量应根据临床实际合理选择。
(三)已有同品种取得制剂批准文号的中药制剂(需取得首家获得批准文号注册申请人的书面同意)。
(四)改变剂型不改变给药途径,且物质基础不发生变化的制剂。
(五)已经完成100例以上临床试验,能够提供临床试验报告或阶段报告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正式立项的科研课题协定处方或制剂。
(六)采用国家公布的药食两用中药进行组方研制的中药制剂。采用国家公布的“药食两用物品”和“可以作为保健食品的物品”进行组方研制的中药制剂(其中可以作为食品的中药药味数不得超过处方药味数的百分之三十)。
(七)临床协定方、经典名方、药食两用验方、科研协定方、少数民族验方等的组成中,不得含有毒性药材(指现行版药典和已颁布的法定药材标准中标注为“有毒”、“大毒”或“剧毒”的药材),不得有配伍禁忌,单味药日用量不得超过药典规定日用最大量。
(八)其他中医处方、少数民族医药处方,只要符合上述条件者,可以参照条件准备研究资料,供评审专家评审。
五、临床研究方案的制定
根据《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拟定的功能主治,制定合理、可行的临床研究方案,取得《医疗机构制剂临床研究批件》后,再经伦理委员会(未建立伦理委员会的医疗机构可委托其他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经审评通过存档的临床研究方案将作为临床总结资料审评的依据,研究者应严格按存档的临床研究方案开展临床研究。
六、临床研究方案设计规范
(一)试验目的
1、确立试验目的原则
(1)中药临床试验目的应明确、具体,具有可行性,要注重突出中医药特点。
(2)一个临床试验一般以一个主要试验目的设计,根据试验需要有时可设计次要试验目的。
2、确定试验目的的依据
(1)参照中药制剂处方组成、功能特点以及既往临床使用经验。
(2)参照临床前的药效、毒理学试验结果。临床前的药效学试验已证实的药理作用,是确定试验目的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临床试验目的应与药效学实验结果相适应,而临床前的毒理学试验的支持是确定试验目的的必要前提。
(二)试验设计
1、临床试验设计的原则
临床试验必须遵循对照、随机和可重复的原则。
2、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1)随机化
临床试验的随机化主要包括分组随机和试验顺序随机,常采用分层、分段随机化方法。
(2)盲法
临床试验根据设盲的程度分为双盲、单盲。不设盲的试验称为开放试验或非盲法试验。盲法的实施应符合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鼓励采用盲法设计。
(3)对照
对照方法包括阳性药物对照、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由于医疗机构制剂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对目标适应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且样本量较小,因此,应在符合医学伦理学原则的前提下鼓励采取安慰剂对照。阳性对照药一般采用已上市的、功能相同或类似且疗效公认的中成药。
(4)样本量
每个适应症的试验病例数不得少于60例,对照组另设。试验样本量要符合统计学要求。
3、受试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
疾病诊断标准:疾病西医诊断标准应采用国际、国内普遍接受的诊断标准,或权威机构颁布、全国性专业学会和一些权威性的著作标准。对疾病有不同分型(分期、分度、分级)的要列出分型(分期、分度、分级)标准。诊断标准要公认、先进、可行,并注明西医诊断标准的名称、来源等。必要时对标准采用的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证候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应参照现行的全国统一标准制定,若无现行标准,可采用全国专业学会或国际会议等提出的标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应公认、权威、可行,注意说明诊断标准的名称、来源等。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主症和次症,主症和次症宜分别列出。要注意到中医舌、脉特征,并特别注意证候的特异性指标或特征性指标。
症状体征量化标准:需要尽量使观察指标客观化。症状体征需分级量化。症状体征的分级量化应根据病症情况决定,分级量化要合理。
(2)病例纳入标准
入选标准必须与临床试验的目的相符合,包括疾病的诊断标准、证候诊断标准,入选前患者相关的病史、病程和治疗情况要求;其他相关的标准如年龄、性别等。应特别注意的是,为了保障受试者的合法权益,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亦应作为入选的标准之一。
(3)病例排除标准
制定排除标准,应根据试验目的,考虑年龄、合并症、妇女特殊生理期、病因、病型、病期、病情程度、病程、既往病史、过敏史、生活史、治疗史、家族史、鉴别诊断等因素。
4、研究用药物
包括试验药物的名称、规格、配制单位、批号及标签格式、包装规格等;对照药物的名称、规格、生产单位、批号及药品批准文号等,并阐明对照药物选择的理由及依据。
5、治疗方案
包括基础治疗、具体分组治疗方法、疗程、合并用药等。
6、观测指标
(1)人口学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种族、身高、体重、健康史、用药史、患病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
如呼吸、心率、血压、脉搏等。
(3)安全性指标
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
与安全性判断相关的实验室数据和理化检查,如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注意加强对毒性靶器官不良反应的观察。
处方中不含毒性药材、疗程3天以内、预期安全性风险小的皮肤外用制剂可不作实验室指标检测。
与预期不良反应相关的检测指标。
(4)疗效指标
主要疗效指标:反映制剂主要作用的特征性指标,可以是症状、体征、生化指标、病理指标等,主要疗效指标应该明确,一般为1~2个。
次要疗效指标:反映制剂次要作用的疗效指标。
7、疗效评定标准
应根据试验目的选择最新、公认的疗效评定标准,包括疾病疗效评定标准、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及标准来源等。
8、不良事件的观察与记录
包括预期不良事件、试验期间实际发生的不良事件的观察与记录方法、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因果关系判断方式、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途径等。
9、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应有数据双份录入、核查、答疑等的规定;统计分析计划,统计分析数据集的规定;所选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检验水准的规定,给出统计分析方法、统计量及P值等。
10、预期进度
包括临床试验需要的总时间、病例收集时间、统计及总结时间等。
11、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包括试验相关的伦理学,临床试验预期的进度和完成日期,临床观察、随访和保证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数据可溯源性的规定,试验结束后的随访和医疗措施,参加试验各方承担的职责及其他有关规定等。
附件1:
古代经典名方和少数民族验方目录
古代经典名方和少数民族验方目录收载的多系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目前仍然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方剂。根据《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参照《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的有关要求,结合我省中医医院制剂研究和使用特点,为推动四川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体现中医医疗特色,并为中药新药研究奠定基础,凡申报的医疗机构制剂系古代经典名方和少数民族验方目录中的方剂,配制工艺与传统工艺基本一致的(即制剂配制过程没有使原组方中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可免报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申报资料项目13~17。现将古代经典名方和少数民族验方目录方剂名称、组成、功效、主治公布如下:
1、一仙丹 《古今医统》
组成:川牛膝 威灵仙
功效:温经,散寒,消肿。
主治:脚疾肿痛拘挛。
2、一加减正气散 《温病条辨》
组成:藿香 厚朴 杏仁 茯苓皮 陈皮 健曲 麦芽 茵陈 大腹皮
功效:芳香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腹胀满,大便溏垢不爽。
3、二味大蒜汤 《蓝琉璃》
组成: 大蒜 牛奶
功能:解毒祛湿。
主治:治疗隆邪痞瘤,隆疫疠,身体蜷缩等一切隆症。
4、二味无茎芥药酥 《藏药与方剂》
组成:无茎芥 诃子 酥油 竹黄 甘草 蜂蜜
功能:解热祛痰。
主治:肺脓疡,肺热症。
5、二味木香汤散 《藏汉常用藏成药实用手册》
组成:木香 诃子
功用:清热,止痛。
主治:内耳炎引起的耳内出脓血,刺痛。
6、二味石榴丸 《藏药与方剂》
组成:石榴 荜茇 红糖
功能:止呕,助消化。
主治:消化不良,呕吐。
7、二母散 《证治准绳》
组成:知母 川贝母
功效:清热化痰。
主治:肺热咳嗽,痰壅喘急。
8、二味诃子汤 《蓝琉璃》
组成:诃子 高良姜
功能:消瘤退黄。
主治:痞瘤,胆目黄疸。
9、二味酒糟擦剂 《蓝琉璃》
组成: 青稞酒糟(干) 蓝布裙 酸奶
功能:外用,排脓消肿止痛。
主治:掌骨,蹠骨创伤,肿胀化脓,流脓不愈等症。
10、十味沉香丸 《秘诀续》
组成:沉香 红花 白豆蔻 三黄水药 石榴 白刀豆 紫草茸 白糖
功能:干黄水。
主治:隆血注入膝盖的狼头风。
11、 十味檀香散 《蓝琉璃》
组成:白檀香 竹黄 红花 丁香 岩白菜 高山辣根菜 葡萄 甘草沙棘果 川木香等 白糖
功能:排脓止咳祛痰。
主治:痰咳困难,引出积脓。
12、丁香七味方 《藏医秘方精选》
组成:杜鹃花 丁香 竹黄 红花 桂皮 石榴 荜菝
功能:活血通瘀,疏肝退黄。
主治:慢性肝炎,肝郁血瘀型,身目发黄而晦暗,右胁刺痛。
13、丁香柿蒂汤 《症因脉治》
组成:丁香 柿蒂 人参 生姜
功效:温胃祛寒,益气降逆。
主治:胃寒呃逆胸痞,脉迟者
14、七味白术散 《小儿药证直诀》
处方: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藿香 木香 葛根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15、七味乌发膏 《医学秘诀补遗》
组成: 铁屑 核桃外皮 阿如 毛诃子 久如 贝齿灰 芒嘎种子 甘蔗汁
功能:外用,乌发,护发。
主治:白发症。
16、七味竹黄方 《医学四续》
组成:竹黄 红花 白豆蔻 毛瓣绿绒蒿 石榴 荜茇 肉桂 白糖
功能:主药调理寒热,促进食欲。
主治:食欲不振。
17、七味杜鹃散 《秘诀部》
组成: 小叶杜鹃花 肉桂 白豆蔻 草果 孜然芹 荜茇 黑胡椒
功能:温胃散寒。
主治:培根病。
18、七福饮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人参 熟地 当归 白术 炙甘草 枣仁 远志
功效:益气养血
主治:气血俱虚而心脾为甚者。
19、人参黄芪汤 《证治准绳》
组成;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白芍 艾叶 阿胶
功效;益气固脱止血。
主治;出血过多,面色苍白,头晕眼花,甚则晕厥不省人事,手足厥冷,唇舌淡白,脉芤或细微无力等气随血脱症。
20、人参汤 《圣济总录》
组成:人参 吴茱萸
功效:温心益气。
主治:心痛。
21、三才汤 《温病条辨》
组成:人参 天冬 地黄
功效:益气养阴。
主治:暑热耗伤气阴,心烦不安,食不甘味,神识不清。
22、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卷下
组成:紫苏子 白芥子 莱菔子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
主治:老年咳嗽,气逆痰痞。
23、三甲复脉汤 《温病条辨》
组成:炙甘草 生地黄 白芍 麦冬 阿胶 火麻仁 牡蛎 鳖甲 龟板
功效:滋阴潜镇。
主治:热病后期,阴虚阳亢,心悸,脉细促。
24、大半夏汤 《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 人参 蜂蜜功效:补中降逆。
主治:胃反证,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25、大补元煎 《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 山药 杜仲 熟地黄 当归 枸杞子 山茱萸 炙甘草
功效:救本培元,大补气血。
主治:气血大败,精神失守。
26、小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 厚朴 枳实
功效: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 胀满,里急后重者。
27、小薊饮子 《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地黄 小薊 滑石 通草 蒲黄 淡竹叶 藕节 当归 栀子 炙甘草
功效: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主治:下焦结热,血淋。
28、小陷胸汤 《温病条辨》
组成:黄连 法半夏 瓜蒌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痰热互结,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细数。
29、小营煎 《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 熟地黄 白药 山药 枸杞 炙甘草
功效:养血滋阴。
主治:治阴虚血少,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脉象细弱,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小腹虚。
30、干枣丸 《千金要方》
组成:大枣 乌梅
功效:补胃,清热,摄涎。
主治:伤寒热病后,胃虚有热,口干,咽痛,喜唾。
31、广酸枣药酥油 《蓝琉璃》
组成:黑沉香 白檀香 穆库尔没药 光酸枣 葡萄 白糖 配制成药酥油
功能:清心热。
主治:心热症。
32、开郁种玉汤 《傅青主女科》
组成: 白芍 香附 当归 白术 丹皮 茯苓 天花粉
功效:疏肝解郁,调经种子。
主治:治妇人肝气郁结所致的不孕症。
33、天丝饮 《辨证录》
组成:巴戟天 菟丝子
功效:补肾填精。
主治:健忘。
34、五仁丸 《世医得效方》
组成:桃仁 杏仁 柏子仁 郁李仁 松子仁 陈皮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津枯肠燥,大便艰难,以及年老或产后血虚便秘。
35、五加皮散 《普济方》
组成:五加皮 杜仲
功效:壮腰健肾。
主治:腰软酸痛。
36、五皮饮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生姜皮 桑白皮 陈皮 大腹皮 茯苓皮
功效:健脾理气,利水消肿。
主治:脾失健运,水湿外溢肌肤,头面四肢悉肿,气喘胸闷,小便不利。
37、五味丹参散 《甘露本草明镜》
组成:丹参 沙棘 咱主 红景天根 草红花
功能:调血。
主治:瘀血症。
38、五味红景天丸 《甘露本草明镜》
组成:红景天根 沙棘膏 鸡蛋参 麦门冬 烈香杜鹃
功能:活血消肿,清肺止咳,益气安神。
主治:高山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嘴唇和手心等发紫,全身无力,难于透气,体虚无力,失眠多梦。
39、五味消毒饮 《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天葵子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疖。
主治:火毒结聚的痈疮疖肿,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或发热恶寒;各种疔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舌红,苔黄,脉数。
40、五神汤 《辨证录》
组成:茯苓 车前子 金银花 川牛膝 紫花地丁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附骨疽等湿热凝结而成者。
41、五磨饮子 《医方考》卷六
组成:木香 沉香 槟榔 枳实 台乌药
功效:行气导滞。
主治:气郁,食积,痰阻等症。
42、玉女煎 《景岳全书》
组成:石膏 知母 玄参 地黄 麦冬
功效:辛凉清热,甘寒生津。
主治:治太阴温病气血两燔,口渴,脉数,舌降之症。
43、玉液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山药 黄芪 知母 鸡内金 葛根 五味子 天花粉
功效:益气生津,润燥止渴。
主治:消渴病。气不布津,肾虚胃燥,口渴引饮,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44、止泪补肝散 《银海精微》
组成:白蒺藜 当归 熟地黄 川芎 白芍 木贼 防风 夏枯草
功效:补养肝血,祛风散邪。
主治:流泪症之肝血不足,复感风邪。
45、贝母瓜蒌散 《医学心悟》
组成:川贝母 瓜蒌 天花粉 茯苓 橘红 桔梗
功效: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肺燥有痰,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等。
46、牛蒡解肌汤 《疡科心得集》
组成:牛蒡子 薄荷 荆芥 连翘 栀子 丹皮 石斛 玄参 夏枯草
功能:祛风清热解毒。
主治:治头面风热,颈项痰毒,风热牙痛,兼有表证者。
47、牛膝丸 《圣济总录》
组成:怀牛膝 熟地黄
功效:壮筋骨,驻颜黑发。
主治:消渴不止,下元虚损。
48、乌发涂剂 《秘诀续》
组成:藏青果 木香 诃子 蔷薇茎皮 铁屑
功能:外用,乌发。
主治:少年白发。
49、长发滋荣散 《御药院方》
组成:生姜 人参
功效:益气养发。
主治:髭发脱落。
50、六合汤 《简易方》
组成:当归 白芍 熟地黄 川芎 莪术 肉桂
功效: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主治:室女经事不行,腹中结块疼痛,腰疼腿痛。
51、六郁汤 《医学正传》卷二
组成:陈皮 半夏 苍术 川芎 茯苓 栀子 香附 甘草 砂仁
功效:宽胸顺气,利湿化痰。
主治:治诸郁。
52、六磨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枳壳 槟榔 乌药 人参 木香 沉香
功效:行气导滞
主治:气郁,食积,痰阻等症。
53、双仁丸 《圣济总录》
组成:桃仁 杏仁
功效:肃肺平喘。
主治:上气喘急。
54、双白丸 《魏氏家藏方》
组成:茯苓 鹿角霜
功效:填精利便。
主治:肾虚白浊,小便频多。
55、双和汤 《和剂局方》
组成:白芍 当归 黄芪 川芎 熟地黄 炙甘草 肉桂
功效:健脾补血。
主治:虚劳,心肾俱虚,精血气少,百骸枯瘁,四肢倦怠,寒热往来,咳嗽咽干,行动喘乏,面色萎黄。
56、丹参饮 《时方歌括》
组成:丹参 檀香 砂仁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57、化疸汤 《杂病源流犀烛》
组成:茵陈 苍术 川木通 栀子 茯苓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黄疸。
58、水火既济丸 《普济方》
组成:黄连 茯苓
功效:交通心肾。
主治:上盛下虚,心火炎燥,肾水枯竭,不能交济而成渴症者。
59、水晶桃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核桃仁 柿霜饼
功效:润肺止咳。
主治:肺肾两虚,或咳嗽,或喘逆,或腰膝酸疼,或四肢无力,治小儿尤佳。
60、龙香散 《圣济总录》
组成:地龙 乳香
功效:息风止痛。
主治:偏头痛不可忍。
61、四妙勇安汤 《验方新编》
组成:金银花 玄参 当归 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养血活血。
主治:脱疽。热毒炽盛,症见下肢黯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
62、四黄散 《证治准绳》
组成:黄连 黄柏 大黄 黄芩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创伤感染及阳痈局部红肿热痛。
63、四物消风散 《外科证治全书》
组成:生地黄 当归 赤芍 荆芥 薄荷 蝉蜕 柴胡 川芎 黄芩 甘草
功效:养血祛风。
主治:素体血虚,风热外客,皮肤游风,瘾疹瘙痒;及劳伤冒风,身热口燥。
64、四物五子丸 《审视瑶函》
组成:熟地黄 当归 白芍 川芎 地肤子 菟丝子 覆盆子 枸杞子 车前子
功效:滋补肝肾,活血明目。
主治:视瞻有色之肝肾不足证,或弱视之禀赋不足证
65、四苓散 《丹溪心法》卷二
组成: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功效:健脾利水渗湿。
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泄泻,水肿,尿血。
66、四海舒郁丸 《疡医大全》卷十八
组成:木香 陈皮 海蛤粉 海带 海藻 昆布 海螵蛸
功效:行气化痰,散结消瘿。
主治:肝脾气郁,致患气瘿,结喉之间,气结如胞,随喜怒消长,甚则妨碍饮食。
67、四生丸 《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侧柏叶 荷叶 艾叶 生地黄
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
68、归葛饮 《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 葛根
功效:养血滋阴。
主治:阳明暑温时证,大热大渴,津液枯涸,阴虚不能作汗。
69、圣僧散 《普济方》
组成:白芷 甘草
功效:解毒避秽。
主治:时行瘟疫,一切伤寒,不问阴阳,不拘轻重。
70、生血补髓汤 《伤科补要》
组成:生地黄 白芍 川芎 黄芪 杜仲 五加皮 川牛膝 红花 当归 川续断
功效:生血补髓,舒筋活络。
主治:扭挫伤及骨折复位后,愈合缓慢,或伴疼痛。
71、生脉地黄汤 《医宗金鉴》
组成:熟地 山茱萸 山药 丹皮 泽泻 茯苓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功效:益气养阴。
主治:气阴两虚证。
72、瓜蒌贝母汤 《增订胎产心法》
组成:瓜蒌仁 浙贝母 甘草
功效:化痰软坚。
主治:乳房结节。
73、瓜蒌牛蒡汤 《医宗金鉴》
组成:瓜蒌仁 牛蒡子 花粉 黄芩 陈皮 生栀子
功效:疏肝解郁、清解邪热。
主治:乳痈初起。
74、瓜蒌薤白半夏汤 《金匮要略》
组成:瓜蒌仁 薤白 半夏
功效: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主治:痰盛瘀阻胸痹证。症见胸中满痛彻背,背痛彻胸,不能安卧者,短气,或痰多粘而白,舌质紫暗或有暗点,苔白或腻,脉迟。
75、瓜蒌青黛丸 《丹溪心法》
组成:瓜蒌仁 青黛
功效:清肺化痰。
主治:酒嗽。
76、半夏秫米汤《黄帝内经》
组成:半夏 秫术
功效:祛痰,除湿,安神。
主治:痰湿内阻,胃气不和之失眠。
77、半夏汤 《普济方》
组成:半夏 瓜篓仁
功效:化痰宣痹。
主治:胸痹,心下坚痞,急痛彻背,短心烦闷,自汗出。
78、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 天麻 茯苓 橘红 白术 甘草
功效: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主治:风痰上扰。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79、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组成: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紫苏叶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梗阻,咳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或咳或呕等。
80、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组成: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炙甘草 黄连 大枣
功效:和胃降逆,开结消痞。
主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81、甘草小麦大枣汤 《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 浮小麦 大枣
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主治:脏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红苔少。
82、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 白术 干姜 茯苓
功效:暖土胜湿。
主治:寒湿下侵之肾着病,身重腰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但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
83、石决明散 《普济方》
组成:石决明 草决明 赤芍 青葙子 麦冬 羌活 栀子 木贼 大黄 荆芥
功效:清热平肝,退翳明目,祛风散邪。
主治:目翳之肝经风热证。
84、石榴君王方 《医学四续》
组成:石榴 肉桂 胡椒
功能:温胃除湿。
主治:消化不良,喑哑,呼吸不畅,特别是对肝部疼痛效果显著。
85、平肝清火汤 《审视瑶函》
组成:生地黄 连翘 白芍 柴胡 夏枯草 枸杞 当归 车前子
功效:滋阴潜阳,平肝降火。
主治:阴虚阳亢证。
86、平胃散 《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功效: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腻而厚,脉缓。
87、白及枇杷丸 《准绳·类方》卷三引戴氏方
组成:白及 枇杷叶 藕节
功效:清肺止血。
主治:咯血。
88、加减驻景丸 《银海精微》
组成:楮实子 菟丝子 枸杞子 车前子 五味子 当归 熟地黄
功效:补益肝肾。
主治:青风内障之肝肾亏虚证。
89、加味百花膏 《医学入门》卷七
组成:紫苑 款冬花 百部 生姜 乌梅
功效:敛肺止咳。
主治:久嗽不愈。
90、加味温胆汤 《医宗金鉴》
组成: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实 竹茹 黄芩 黄连 麦冬 芦根
功效:清胃生津,降逆止呕
主治:治妊娠恶阻,胃中有热,呕吐,心中烦热,喜饮凉浆者。
91、加味五淋散 《医宗金鉴》
组成:栀子 茯苓 当归 白芍 黄芩 甘草 生地 泽泻 车前子 滑石 川木通
功效:清热利水。
主治:主子淋。孕妇小便频数窘涩,点滴疼痛。
92、圣愈汤 《兰室秘藏》卷下
组成:生地黄 熟地黄 川芎 人参 当归 黄芪
功效:补气养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
93、卯戌丸 《普济方》
组成:菟丝子 枸杞子
功效:补肾明目。
主治:眼疾。
94、芎芷石膏汤 《医宗金鉴》
组成:川芎 白芷 石膏 菊花 藁本 羌活
功效:疏风清热,活血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头风盛时发作,日久不愈。
95、连朴饮 《霍乱论》
组成:厚朴 黄连 石菖蒲 法半夏 淡豆豉 栀子 芦根
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蕴伏,霍乱吐利,胸脘痞闷,舌苔黄腻,小便短赤。
96、防风黄芪汤 《古今名医方论》
组成:防风 黄芪
功效:益气祛风。
主治:中风不能言,脉沉而弱者。
97、防己汤 《杨氏家藏方》
组成:汉防己 白芷
功效:祛风利水。
主治:伏暑吐泻,阴阳不分。
98、如金解毒散 《痈疽神秘验方》
组成:桔梗 甘草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功效:降火解毒。
主治:肺痈,发热烦渴,脉洪大。
99、当归六黄汤 《兰室秘藏》卷下
组成: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 黄柏 黄芩 黄连 黄芪
功效:滋阴清热,固表止汗。
主治:盗汗,发热面赤,口干唇燥,心烦尿赤,大便干结,舌红脉数;亦治自汗。
100、当归地黄饮 《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 熟地黄 山药 杜仲 川牛膝 山茱萸 炙甘草
功效:滋补肾阴,活血止痛。
主治:主肾虚腰膝疼痛。
101、当归散 《鸡峰普济方》
组成:龙胆草 当归
功效:清肝养血。
主治 :风毒攻注,眼目疼痛,或赤眼疼不可忍者。
102、当归地黄膏 《摄生众妙方》
组成:当归 熟地黄
功效:补阴养血。
主治:血少生疮疡,皮肤燥痒,自汗遗精。
103、壮筋养血汤 《伤科补要》
组成:白芍 当归 川芎 川续断 红花 生地黄 川牛膝 丹皮 杜仲
功效:活血壮筋。
主治:用于软组织损伤。
104、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组成:淡竹叶 石膏 半夏 麦冬 人参 炙甘草 粳米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脉虚数,舌红苔少。
105、百合知母汤 《伤寒论》
组成:百合 知母
功效:清热益肺。
主治:百合病误汗后,津液受伤,虚热加重,心烦口渴者。
106、芍药甘草汤 《金匮要略》
组成:白芍 炙甘草
功效:缓急止痛。
主治:治腿脚挛急,或腹中胀痛。
107、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组成:芍药 当归 黄连 槟榔 木香 甘草 大黄 黄芩 肉桂
功效:和血调气,清热化湿。
主治:湿热痢疾,腹痛下痢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尿短色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108、约营煎 《景岳全书》
组成:生地 白芍 甘草 续断 地榆 黄芩 槐花 荆芥 乌梅
功能:养阴清热止血。
主治:治血热便血。
109、安老汤 《傅青主女科》
组成:人参 黄芪 熟地黄 白术 当归 山茱萸 阿胶 荆芥 甘草 香附
功效:益脾补肝,育阴止漏。
主治:老年妇女肝脾两虚,肾水亏耗,月经已绝,忽而复行,或下紫血块,或下血淋漓如红血淋。
110、异功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 茯苓 白术 陈皮 甘草
功效:健脾理气。
主治:脾胃虚弱,中焦气滞,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
111、远志汤 《圣济总录》
组成:远志 石菖蒲
功效:化痰止痛。
主治:久心痛。
112、连理汤 《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组成:人参 白术 干姜 炙甘草 黄连 茯苓
功效:清暑理中。
主治:外受暑邪,内伤生冷,泄泻次数甚多,心烦口渴,肛门灼热,小便赤涩者。
113、决明子散 《太平圣惠方》
组成:决明子 蔓荆子
功效:补肝明目。
主治:治风热或虚火上攻之赤眼,或目晴昏暗多泪等证。
114、地芝丸 《审视瑶函》
组成:天门冬 生地黄 枳壳 菊花
功效:补益肝肾。
主治:远视之肝肾不足证。
115、麦冬麻仁汤 《温病条辨》
组成:麦冬 火麻仁 白芍 何首乌 乌梅 知母
功效:酸甘益阴。
主治:胃阴受伤,不饥不饱,口渴,小便少,潮热,进食后烦热加剧。
116、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组成:麦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大枣
功效: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主治:肺阴不足,咳逆上气,咯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或胃阴不足,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117、两地丹 《石室秘录》
组成:地黄 地榆
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便血与溺血。
118、赤小豆当归散 《金匮要略》
组成:赤小豆 当归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排脓。
主治:湿热蕴毒,积于肠中,形成痈脓,症见肌表热不甚,微烦,欲卧,汗出,目四眦黑,能进食,脉数者;亦治大便下血,先血后便。
119、何人饮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何首乌 当归 人参 陈皮 生姜
功效:补气血,截虚疟。
主治:疟疾久发不止,气血两虚,寒热时作,稍劳即发,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自汗,形体消瘦,舌淡,脉缓大而虚者。
120、何首乌丸 《圣济总录》
组成:制何首乌 怀牛膝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脚软,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瘙痒。
121、苏叶黄连汤 《温热经纬》
组成:黄连 紫苏叶
功效:清热和胃。
主治:湿热证,肺胃不和,呕吐不止。
122、补肾固冲丸 《古今名方》
组成:菟丝子 川续断 白术 鹿角霜 巴戟天 枸杞子 熟地黄 砂仁 党参 阿胶 杜仲 当归 大枣
功效:补肾益气,固冲安胎
主治:主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有先兆症状者。
123、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黄芪 当归 赤芍 地龙 川芎 桃仁 红花
功效: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主治:正气亏虚,脉络瘀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
124、补肾壮筋汤 《伤科补要》
组成:熟地 当归 怀牛膝 山茱萸 茯苓 川续断 杜仲 白芍 青皮 五加皮
功效:强筋壮骨。
主治:肾虚体弱,筋骨萎软无力者。
125、补肝散 《千金要方》
组成:地肤子 地黄
功效:清凉明目。
主治:虚劳眼目昏暗,风热目赤肿痛。
126、杏仁汤 《普济方》
组成:黄连 杏仁
功效:清热泻肺。
主治:风热上攻,目赤涩痛。
127、杏仁滑石汤 《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 滑石 黄芩 橘红 黄连 郁金 通草 厚朴 半夏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治暑温伏暑。症见胸膈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多尿少,舌苔灰白。
128、牡蛎散 《和剂局方》
组成:黄芪 麻黄根 牡蛎
功效:固表敛汗。
主治:诸虚不足。身常汗出,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短气烦倦。
129、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
组成: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车前子 苍术 甘草 陈皮 荆芥 柴胡
功效:补中健脾,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色白或淡黄,清稀无臭,面色光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130、羌活胜湿汤 《内外伤辨》卷中
组成:羌活 独活 藁本 防风 甘草 川芎 蔓荆子
功效:祛风胜湿。
主治:风湿在表,头痛项强,腰背重痛,一身尽痛,难以转侧,恶寒发热,脉浮。
131 、快气丸 《普济方》
组成:陈皮 大蒜
功效:利气开胃。
主治:膈气,饮食噎隔,肌体羸瘦。
132、启膈散 《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沙参 丹参 茯苓 浙贝母 郁金 砂仁 荷叶
功效:润燥解郁,化痰降逆。
主治:噎膈,咽下梗塞,食入即吐,或朝食暮吐,胃脘胀痛,舌绛少津,大便干结者。
133、启阳娱心丹 《辩证录》
组成:人参 远志 茯神 菖蒲 甘草 橘红 砂仁 柴胡 菟丝子 白术 酸枣仁 当归 白芍 山药 神曲
功效:养心,解郁。
主治:抑郁忧闷,阳痿不振。
134、豆连散 《圣济总录》
组成:赤小豆 黄连
功效:解毒利湿。
主治:下注疮。
135、苇茎汤 《外台秘要》卷十
组成:苇茎 薏苡仁 桃仁
功效: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肺痈,咳吐腥臭黄痰脓血,胸中肌肤甲错,隐隐作痛,咳时尤甚,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136、身痛逐瘀汤 《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秦艽 川芎 桃仁 红花 甘草 羌活 没药 当归 五灵脂 香附 川牛膝 地龙
功效: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主治:瘀血挟风湿,经络痹阻,肩痛,臂痛,腰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者。
137、寿胎丸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菟丝子 桑寄生 川续断 阿胶
功效:补肾,安胎。
主治:肾虚滑胎,及妊娠下血,胎动不安,胎萎不长者。
138、青蒿散 《普济方》
组成:青蒿 石膏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时气疫疠。
139、青丸子 《普济方》
组成:石膏 青黛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身热不除。
140、青金丸 《丹溪心法附余》
组成:黄芩 天冬
功效:清肺消痰。
主治:肺火咳嗽。
141、和营止痛汤 《伤科补要》
组成:赤芍 当归 川芎 苏木 陈皮 桃仁 川续断 乌药 乳香 没药 川木通 甘草
功效:活血止痛,祛瘀生新。
主治:损伤积瘀肿痛。
142、保阴煎 《景岳全书》
组成:生地 熟地 芍药 山药 川续断 黄芩 黄柏 生甘草
功效: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主治:妇女阴虚内热动血症。
143、明目槐子丸 《太平圣惠方》
组成:槐角 黄连
功效:清热明目。
主治:眼热目暗。
144、治消渴丸 《普济方》
组成:麦冬 黄连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消渴。
145、固阴煎 《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远志 炙甘草 五味子 菟丝子
功效: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主治:肝肾两亏,遗精滑泄,带下崩漏,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止,妇人阴挺。
146、固下益气汤 《临证指南医案》
组成:人参 白术 熟地黄 阿胶 白芍 炙甘草 砂仁 艾叶
功效:益气养血,固冲止血
主治:妊娠期间,阴道少量下血,色淡红,质稀薄,神疲肢倦,气短懒言,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
147、泻肺汤 《审视瑶函》
组成:桑白皮 黄芩 地骨皮 知母 麦门冬 桔梗
功效:清肺泻热。
主治:肺经燥热证。
148、泻心导赤散 《医宗金鉴》
组成:川木通 生地黄 黄连 甘草梢
功效:泻心脾积热。
主治:心脾积热上发,口舌疮赤糜烂。
149、泻黄散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广藿香 栀子 石膏 甘草 防风
功效: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引起的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弄舌等。
150、枇杷清肺饮 《医宗金鉴》
组成:枇杷叶 桑白皮 人参 甘草 黄连
功效:清宣肺热。
主治:肺热之粉刺。
151、退赤散 《审视瑶函》
组成:桑白皮 甘草 丹皮 黄芩 天花粉 桔梗 赤芍 当归 瓜蒌仁
功效:清肺凉血散血。
主治:白睛溢血之热客肺经证。
15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伤寒论》
组成:厚朴 生姜 半夏 炙甘草 人参
功效:温运脾阳,宽中除满。
主治:治脾胃气弱,运化迟滞,或伤寒发汗后,腹胀满者。
153、养心汤 《仁斋直指方论》
组成:黄芪 茯苓 茯神 法半夏 当归 川芎 远志 肉桂 柏子仁 酸枣仁 五味子 人参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功效:养心安神。
主治:心虚血少,惊惕不宁。
154、养金汤 《沈氏尊生书》
组成:生地 阿胶 杏仁 知母 沙参 麦冬 桑皮
功效:养阴润燥,清肺开声
主治:肺阴亏虚证。声音嘶哑,甚至不能出声,口干咽燥,或呛咳气逆,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苔少,脉细滑而数。
155、养脏散 《医宗金鉴》
组成:当归 木香 丁香 川芎 沉香 肉桂
功效:温中祛寒。
主治:小儿腹痛,腹部中寒。
156、养荣壮肾汤 《叶天士女科证治》
组成:当归 川芎 独活 肉桂 防风 杜仲 续断 桑寄生 生姜
功效:补肾填精,强腰壮骨。
主治:肾虚精伤者,症见腰背疼痛,胫膝酸软,足跟痛,舌淡,苔薄,脉沉细。
157 、养精种玉汤 《傅青主女科》
组成:熟地黄 当归 白芍 山茱萸
功效:补肾养血。
主治:治肾亏血虚,身体瘦弱,久不受孕。
158、茯苓导水汤 《医宗金鉴》
组成:木香 木瓜 槟榔 大腹皮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桑皮 砂仁 苏叶 陈皮
功效:理气行滞,利水除湿。
主治:治妊娠水肿胀满,喘而难卧。
159、茯苓皮汤 《温病条辨》
组成:茯苓 薏苡仁 猪苓 大腹皮 通草 淡竹叶
功效:淡渗利湿。
主治:湿热弥漫三焦,头胀身痛,呕逆,舌白,渴不多饮,小便不利者。
160、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论》
组成:茯苓 桂枝 白术 炙甘草
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161、茯苓杏仁甘草汤 《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 杏仁 甘草
功效:宣肺化饮。
主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
162、除瘟化毒汤 《白喉治法抉微》
组成:葛根 银花 枇杷叶 薄荷 生地黄 桑叶 川木通 淡竹叶 浙贝母 甘草
功效:清肺解毒。
主治:白喉初起,症状轻而白膜未见者。
163、除湿汤 《眼科纂要》
组成:连翘 滑石 车前子 枳壳 黄芩 黄连 川木通 甘草 陈皮 荆芥 茯苓 防风
功效:清热除湿。
主治:脾胃湿热,外受风邪,风、湿、热邪相搏,上攻睑弦所引起的睑弦赤烂,眵泪胶黏,痛痒并作。
164、除湿蠲痛汤 《证治准绳》
组成:羌活 茯苓 泽泻 白术 陈皮 甘草 苍术
功效:祛风除湿,蠲痹止痛。
主治:风湿外客,周身骨节沉重酸痛,天阴即发。
165、举元煎 《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 黄芪 炙甘草 升麻 白术
功效:升举元气。
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症。
166、咳血散 《丹溪心法》
组成:青黛 瓜蒌仁 诃子 海浮石 栀子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止血。
主治:肝火灼肺,咳嗽痰中带血。
167、济川煎 《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 牛膝 肉苁蓉 泽泻 升麻 枳实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肾虚气弱,大便不通,小便清长,腰酸背冷。
168、胃苓汤 《丹溪心法》卷四
组成:甘草 茯苓 苍术 陈皮 白术 肉桂 泽泻 猪苓 厚朴
功效:健脾除湿。
主治:治脾虚湿胜,致成黄疸,或大便泄泻,小便清涩,不烦不渴。
1691、草果茵陈汤 《温病条辨》
组成:草果 茵陈 茯苓 厚朴 陈皮 猪苓 大腹皮 泽泻
功效:温化寒湿。
主治:足太阴寒湿证。腹胀,上腹不适,纳食不香,口粘不渴,舌苔灰滑。
170、胡黄连散 《普济方》
组成:地黄 胡黄连
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吐血,衄血。
171、活络效灵丹 《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当归 丹参 乳香 没药
功效: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气血瘀滞,心腹疼痛,腿臂疼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癥瘕积聚等。
172、神术散 《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苍术 陈皮 厚朴 甘草 藿香 砂仁
功效:除湿,理气,辟秽。
主治:治时行不正之气,发热头痛,伤食停饮,胸满腹痛,呕吐泻利。
173、栀子清肝汤 《外科正宗》卷二
组成:牛蒡子 柴胡 川芎 白芍 石膏 当归 栀子 丹皮 黄芩 黄连 甘草
功效:清肝泻火。
主治:肝火风热上攻,遂成鬓疽,痛连颈项、胸乳、太阳等处,或寒热晡甚,胸胁满闷,口苦舌干者。
174、栀子柏皮汤 《伤寒论》
组成:栀子 炙甘草 黄柏
功效:清热除湿。
主治:皮肤发黄,发热,小便黄色,不欲饮食,舌苔腻。
175、茵陈蒿汤 《伤寒论》
组成: 茵陈 栀子 大黄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176、顺经汤 《傅青主女科》
组成: 当归 熟地黄 白芍 丹皮 茯苓 沙参 荆芥
功效:补肾清肝。
主治:肾阴不足,肝气上逆之痛经。
177、荆防达表汤 《时氏组成》
组成:荆芥 防风 苏叶 白芷 橘红 杏仁 茯苓 生姜 建曲
功效:辛温疏表。
主治:风寒感冒。
178、宣毒发表汤 《痘疹活幼至宝》
组成:升麻 葛根 前胡 桔梗 枳壳 荆芥 防风 薄荷 甘草 川木通 连翘 牛蒡子 杏仁 淡竹叶
功效:透疹解毒,宣肺止咳。
主治:麻疹透发不出,发热咳嗽,烦躁口渴,小便赤者。
179、胎元饮 《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 当归 杜仲 白芍 熟地黄 白术 炙甘草 陈皮
功效:补肾固胎。
主治:治妇人冲任不足,胎元不安不固。
180、茜根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茜草根 黄芩 阿胶 侧柏叶 生地黄 甘草
功效:凉血止血。
主治:鼻衄不止,心神烦闷。
181、宣痹汤 《温病条辨》卷二
组成:汉防己 杏仁 滑石 连翘 栀子 薏苡仁 半夏 蚕沙 赤小豆
功效:清化湿热,宣痹通络。
主治:湿热痹证。湿聚热蒸,阻于经络,寒战发热,骨节烦疼,面色痿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灰滞。
182、通血散 《异授眼科》
组成:草决明 防风 荆芥 赤芍 当归 大黄 栀子 羌活 木贼 白蒺藜
功效:活血化瘀,疏通脉络
主治:脉络瘀滞之突眼症。
183、荆防四物汤 《医宗金鉴》
组成: 荆芥 防风 生地黄 当归 白芍 川芎
功效:养血祛风,散寒解表。
主治:产后发热恶寒,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咳嗽,苔薄白,脉浮紧。
184、莲肉丸 《普济方》
组成:莲子 茯苓
功效:健脾利湿。
主治:梦泄白浊。
185、消翳汤 《眼科纂要》
组成:密蒙花 柴胡 川芎 当归 甘草 生地黄 荆芥 防风 木贼 蔓荆子 枳壳
功效:养阴祛邪,退翳明目。
主治:天行赤眼之余邪未清证。
186、消风散 《外科正宗》
组成: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仁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 甘草 川木通
功效:养血祛风,清热燥湿止痒。
主治:治风湿侵淫血脉,致生疮疥,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偏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者。
187、消瘰丸 《医学心悟》
组成:玄参 牡蛎 川贝母
功效:清热滋阴,化痰散结。
主治:肝肾阴耗所致的瘰疠。
188、益胃升阳汤 《兰室秘藏》
组成:柴胡 升麻 炙甘草 当归 陈皮 人参 神曲 黄芪 白术 黄芩
功效:益胃,升阳,补气。
主治:经水不调,或血脱后脉弱食少,水泻日二、三行者。
189、桃花汤 《伤寒论》
组成:赤石脂 干姜 粳米
功效:温中涩肠。
主治:久痢不愈,便脓血,色暗不鲜,小便不利,腹痛喜按喜温等。
190、桔梗汤 《伤寒论》
组成:桔梗 甘草
功效:清热利咽。
主治:风热引起的咽喉疼痛,吞咽不利,口干。
191、凉血四物汤 《医宗金鉴》
组成:当归 生地黄 川芎 赤芍 黄芩 茯苓 陈皮
功效:凉血活血。
主治:酒渣鼻。
192、桂枝柴胡汤 《症因脉治》
组成:桂枝 柴胡
功效:太少两解。
主治:寒伤少阳,寒多热少之证。
193、桂枝加黄芪汤 《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黄芪
功效:祛风散黄。
主治:黄汗症。黄汗,汗出而渴,从腰以上有汗,腰下无汗,汗沾衣色呈黄如柏汁,身重而烦躁,小便不利。
194、海桐皮汤 《医宗金鉴》
组成:海桐皮 透骨草 乳香 没药 当归 川椒 川芎 红花 威灵仙 甘草 防风 白芷
功效:活络止痛。
主治:治跌打损伤疼痛。
195、海藏紫菀散 《医学心悟》
组成:紫菀 知母 浙贝母 桔梗 阿胶 五味子 茯苓 甘草 人参
功效:补肺止咳。
主治:咳中有血,虚劳肺痿。
196、香附地榆汤 《普济方》
组成:香附 地榆
功效:凉血理气。
主治:小便不畅,尿血。
197、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组成:柴胡 葛根 甘草 黄芩 白芍 羌活 白芷 桔梗 石膏
功效:解肌清热。
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恶寒发热,头痛肢酸,目疼鼻干,眼眶疼痛,心烦不眠,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
198、柴胡疏肝散 《景岳全书》卷五十六
组成:陈皮 柴胡 川芎 枳壳 芍药 甘草 香附
功效:疏肝解郁。
主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
199、桑白皮汤 《古今医统》卷四十四引《医林》
组成:桑白皮 半夏 紫苏子 杏仁 浙贝母 栀子 黄芩 黄连
功效:清肺降气,化痰止嗽。
主治:肺经热甚,喘嗽痰多。
200、桑螵蛸散 《本草衍义》
组成:桑螵蛸 远志 石菖蒲 龙骨 人参 茯苓 当归 龟板
功能:调补心肾,固精止遗
主治: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症见咽燥口干,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01、栝蒌桂枝汤 《金匮要略》
组成:瓜蒌仁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功效:解肌祛邪,舒缓筋脉。
主治:太阳柔痉体强证。症见项背强直,肢体拘急,发热,恶风寒,头痛汗出,苔薄白,脉沉细而迟或兼弦。
202、调元散 《活幼心书》
组成:山药 人参 茯苓 茯神 白术
功效:调补元气。
主治:元气不足,颅囟开解,肌肉消瘦。
203、调肝汤 《傅青主女科》
组成:山药 阿胶 当归 白芍 山茱萸 巴戟天 甘草
功效:补益肾水,养血止痛。
主治:主妇人肾水不足,肝气不舒,行经后少腹疼痛。
204、复元活血汤 《医学发明》卷三
组成:柴胡 瓜蒌仁 当归 红花 甘草 穿山甲 大黄 桃仁
功效:疏肝通络,活血祛瘀。
主治:跌打损伤,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或小腹作痛。
205、泰山磐石散 《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 黄芪 白术 炙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 川续断 黄芩 砂仁
功效:补气养血,益肾安胎。
主治:治妇人气血两虚,素有堕胎之患者。
206、润燥汤 《万氏妇人科》
组成:人参 甘草 当归 生地黄 枳壳 火麻仁 桃仁 槟榔
功效:补脾益肺,润肠通便。
主治:产后大便数日不解,或怒责难出,神倦乏力,气短汗多,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207、黄芪鳖甲散 《卫生宝鉴》
组成:黄芪 天冬 鳖甲 地骨皮 秦艽 茯苓 柴胡 紫菀 半夏 知母 白芍 桑白皮 生地黄 炙甘草 人参 肉桂 桔梗
功效:补阴阳,益气血,清劳热。
主治:气阴两虚之劳热,见五心烦热,四肢无力,咳嗽咽干,骨蒸,自汗或盗汗,饮食减少,潮热等证。
208、黄芪当归散 《医宗金鉴》
组成:人参 白术 黄芪 当归 白芍 甘草
功效:益气固摄。
主治:治小便频数,淋沥不禁。
209、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 白芍 桂枝 生姜 大枣
功效:益气温经,和经通痹。
主治:血痹症,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210、黄芪葛根汤 《证治汇补》
组成:黄芪 葛根
功效:益气生津。
主治:气虚伤酒,内热恶寒,脉微。
211、黄芪散 《普济方》
组成:黄芪 茯苓
功效:益气利湿。
主治:白浊。
212、黄芩白芷汤 《医部全录》
组成:黄芩 白芷
功效:清热,祛风,止痛。
主治:眉棱风热痛。
213、黄芩汤 《伤寒论》
组成:黄芩 白芍 炙甘草 大枣
功效:清热治痢,和中止痛。
主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腹痛下利;或痢疾腹痛有热,舌红,脉弦数。
214、黄连丸 《圣济总录》
组成:黄连 茯苓
功效:清热宁心。
主治:心肾气不足,思想无穷,小便白淫。
215、黄连温胆汤 《六因条辨》卷上
组成:半夏 陈皮 竹茹 枳实 茯苓 炙甘草 大枣 黄连
功效:清热除湿
主治:治伤暑汗出,身不大热,烦闭欲呕,舌黄腻。
216、黄连膏 《医宗金鉴》
组成:黄连 当归 生地 黄柏 姜黄
功效:清火解毒。
主治:肺经壅热,上攻鼻窍,聚而不散,致生鼻疮,干燥肿疼,皮肤湿疹,红肿热疮,水火烫伤。
217、黄连香薷饮 《丹溪心法》卷一
组成:香薷 厚朴 黄连
功效:清暑化湿。
主治:冒暑,腹痛水泻,恶心。
218、清热泻脾散 《医宗金鉴》
组成:山栀 石膏 黄连 生地 黄芩 赤苓
功效:清脾泄热。
主治:小儿心脾蕴热,致患鹅口,白屑生满口舌,如鹅之口者。
219、清中汤 《证治准绳·类方》卷四
组成:黄连 山栀 陈皮 茯苓 半夏 草豆蔻 甘草
功效:清热除湿。
主治:湿热内蕴之胃脘痛。
220、清胃散 《脾胃论》
组成:当归 黄连 地黄 丹皮 升麻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阳明热盛,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喜寒恶热,其齿喜冷恶热。
221、清心莲子饮 《和剂局方》
组成:黄芩 麦冬 地骨皮 车前子 炙甘草 莲子 茯苓 黄芪 人参
功效:益气阴,清心火,止淋浊。
主治: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症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或肾阴不足,口舌干燥,烦躁发热。
222、清燥救肺汤 《温病条辨》
组成:石膏 甘草 桑叶 人参 杏仁 胡麻仁 阿胶 麦冬 枇杷叶
功效: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满肋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
223、清痹汤 《痹证治验》
组成:忍冬藤 败酱草 络石藤 青风藤 土茯苓 老鹤草 丹参 香附
功效:清热解毒,通络治痹。
主治:热痹证。
224、清骨散 《证治准绳·类方》卷一
组成:银柴胡 胡黄连 秦艽 鳖甲 地骨皮 青蒿 知母 甘草
功效:清骨退蒸,滋阴潜阳。
主治:虚劳阴虚火旺,骨蒸劳热,身体羸瘦,脉细数。
225、清血养阴汤 《妇科临床手册》
组成:生地黄 牡丹皮 白芍 玄参 黄柏 女贞子 旱莲草
功效: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主治:妇人经行时间延长,量少,经色鲜红,质稠、咽干口燥,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大便燥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226、清胃解毒汤 《痘疹传心录》
组成:当归 黄连 生地黄 天花粉 连翘 升麻 丹皮 赤芍
功效:清胃泻火,凉血解毒。
主治:口龈生疮肿痛
227、清空膏 《兰室秘藏》
组成:川芎 柴胡 黄连 防风 炙甘草 羌活 黄芩
功效:祛风,清热,止痛。
主治:偏头痛及雷头痛。
228、猪苓散 《金匮要略》
组成:猪苓 茯苓 白术
功效:健脾利水。
主治:呕吐后思水,胃中续有停饮。
229、旋覆代赭石汤 《伤寒论》
组成:旋覆花 人参 生姜 代赭石 炙甘草 半夏 大枣
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梗,噫气不除。
230、银翘马勃散 《温病条辨》
组成:连翘 牛蒡子 金银花 射干 马勃
功效:清热利咽。
主治:风热喉阻咽痛。
231、菊花决明散 《证治准绳》
组成:草决明 石决明 木贼 羌活 防风 菊花 蔓荆子 川芎 石膏 黄芩 炙甘草
功效:疏风清热,退翳明目。
主治:天行赤眼暴翳之初感疠气。
234、菊花散 《太平圣惠方》
组成:菊花 川芎
功效:祛风,活血,止痛。
主治:头风头痛,风毒昏晕。
235、菟丝子丸 《魏氏家藏方》
组成:鹿角霜 菟丝子
功效:补肾涩精。
主治:妇人本虚经弱,阴阳不升降,小便泔白,溺出无度;男子精滑不固。
236、续断散 《魏氏家藏方》
组成:川续断 怀牛膝
功效:强筋健骨。
主治:老人风冷,转筋骨痛。
237、萆薢化毒汤 《疡科心得集》
组成:萆薢 当归 丹皮 川牛膝 汉防己 木瓜 薏苡仁 秦艽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所致疮疡。
238、萆薢渗湿汤 《疡科心得集》
组成:萆薢 苡仁 黄柏 茯苓 丹皮 泽泻 滑石 通草
功效:清热利湿,疏风化浊。
主治:主湿热下注之臁疮。
239、滋血汤 《证治准绳》
组成:人参 茯苓 熟地黄 川芎 当归 白芍 山药 黄芪
功效:益气养血,调理脾胃。
主治:气血两虚证。
240、滋肾通关丸 《兰室秘藏》
组成:知母 黄柏 肉桂
功效:滋肾清热,利尿通淋。
主治:下焦湿热,小便癃闭,点滴不通。
241、滋水清肝饮 《医宗己任编》卷六
组成:熟地黄 当归 白芍 酸枣仁 山茱萸 茯苓 山药 柴胡 栀子 丹皮 泽泻
功效:滋阴养血,清热疏肝。
主治:阴虚肝郁,胁肋胀痛,胃脘疼痛,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虚弦或细软。
242、滋阴降火汤 《审视瑶函》
组成:当归 川芎 生地 熟地 黄柏 知母 麦冬 白芍 黄芩 柴胡 甘草梢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所致的聚星障、混睛障。
243、痛泻要方 《景岳全书》
组成:白术 白芍 陈皮 防风
功效:健脾泻肝。
主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244、紫苑散 《千金要方》
组成:紫苑 款冬花
功效:止咳化痰。
主治:咳嗽日久,痰涎不利。
245、温经摄血汤 《傅青主女科》
组成:熟地黄 白芍 川芎 白术 柴胡 五味子 续断 肉桂
功效:补肾温中。
主治:治妇人肝肾虚寒,经水后期,量多者。
246、温胆汤 《千金要方》
组成:半夏 竹茹 枳实 陈皮 生姜 甘草
功效:和胃宁心。
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属胆寒者。
247、葛根汤 《伤寒论》
组成:葛根 麻黄 桂枝 生姜 炙甘草 白芍 大枣
功效:发汗解表,生津液,舒筋脉。
主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者。
248、新加香薷饮 《温病条辨》
组成:香薷 金银花 白扁豆 厚朴 连翘
功效: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主治:暑温初起,复感寒邪,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
249、缓肝理脾汤 《医宗金鉴》
组成:桂枝 人参 茯苓 白芍 白术 陈皮 山药 扁豆 甘草 炮姜 大枣
功效:健脾缓肝。
主治:慢惊风,发时缓缓搐搦者。
250、黑丸 《济生方》
组成:鹿茸 当归
功效:养血填精。
主治:肝肾亏虚,精血耗竭,虚劳诸症。
251、疏风清肝汤 《一草亭目科全书》
组成:当归 赤芍 银花 川芎 菊花 甘草 柴胡 连翘 栀子 薄荷 龙胆草 荆芥 防风 牛蒡子 灯心草
功效:清热散风,解毒散结。
主治:眼眶假瘤之风热毒壅证。
252、葶苈大枣泻肺汤 《温病条辨》
组成:葶苈子 大枣
功效:泻肺行水,下气平喘。
主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满。
253、槐花散 《普济本事方》
组成:槐花 侧柏叶 荆芥 枳壳
功效:清肠止血,疏风理气。
主治:肠中下血,血色鲜红,或粪中带血。
254、解肌透痧汤 《喉痧症治概要》
组成:荆芥 蝉衣 射干 生甘草 葛根 牛蒡子 马勃 桔梗 前胡 连翘壳
功效:解肌透痧,宣肺利咽。
主治:痧麻初起,恶寒发热,咽喉肿痛,遍体酸痛,烦闷。
255、解毒散 《疠疡机要》
组成:黄柏 栀子
功效:除湿解毒。
主治:一切疮毒风疹痒痛。
256、 暖肝煎 《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 枸杞 沉香 肉桂 乌药 小茴香 茯苓
功效:温补肝肾,行气逐寒。
主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
257、膈下逐瘀汤 《医林改错》
组成:五灵脂 当归 川芎 桃仁 丹皮 赤芍 乌药 延胡索 甘草 香附 红花 枳壳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主血瘀气滞。
258、缩毒散 《普济方》
组成:白芷 栀子
功效:解毒消肿。
主治:诸般肿毒。
259、膏淋汤 《医学哀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山药 芡实 龙骨 牡蛎 生地黄 党参 白芍
功效:补虚通淋。
主治:治膏淋。小便混浊稠粘,淋涩作痛。
260、鲤鱼汤 《千金要方》
组成:鲤鱼 白术 生姜 白芍 当归 茯苓
功效:健脾渗湿,养血安胎。
主治:治妊娠腹大,胎间有水气,通身肿满。
261、橘叶散 《外科正宗》
组成:柴胡 陈皮 川芎 栀子 青皮 石膏 黄芩 连翘 甘草 橘叶
功效:疏肝清热,理气散结。
主治:妇人乳房结块肿痛。
262、橘皮竹茹汤 《金匮要略》
组成:陈皮 竹茹 大枣 生姜 甘草 人参
功效:和胃,降逆,止呃。
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干呕。
263、橘枳姜汤 《金匮要略》
组成:陈皮 枳实 生姜
功效:和胃降逆。
主治:气滞痰阻而致胸痹,胸中气塞,短气。
264、薏苡竹叶散 《温病条辨》
组成:薏苡仁 淡竹叶 滑石 白蔻仁 连翘 茯苓 通草
功效:辛凉解表,淡渗利湿。
主治:治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
265 、藿朴夏苓汤 《医原》
组成:藿香 厚朴 半夏 茯苓 杏仁 薏苡仁 白蔻仁 猪苓 淡豆豉 泽泻
功能:理气化湿,疏表和中。
主治:湿温初起,恶寒无汗,身热不扬,肢体困倦,肌肉烦疼,面色垢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胸次痞闷,大便溏而不爽,舌苔白滑或腻,脉濡缓。
266、藿香安胃散 《脾胃论》
组成:广藿香 丁香 人参 橘红
功效:温胃、益气、止呕。
主治:脾胃虚弱,不欲食,食即呕吐。
267、彝族验方 《双柏彝医方》
组成:马勃 橄榄树皮 何首乌 甘蔗渣
功能:外用,解毒消肿。
主治:脓疱疮。
268、彝族验方 《双柏彝医方》
组成:茯苓 续断 金竹叶。
功能:除湿止痛。
主治:感冒身困,咽喉疼痛,发热恶寒,全身痛疼。
269、彝族验方 《双柏彝医方》
组成:瓜蒌根 五加皮 花椒 石榴叶研粉 糯米饭调和
功能:促进骨折愈合。
主治:骨折。
270、彝族验方 《双柏彝医方》
组成:白茅根 三七
功能:煎水内服,研粉外用,凉血止血。
主治:刀伤出血。
注:
1、古方药材和现代药材使用部位不同者,应注明申报药材使用依据。
2、对于药材使用习惯不详的,需提出申报制剂拟使用的依据,存疑者,由技术审评部门解释。
四川省医疗机构
中药制剂申报资料的撰写要求
根据《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结合我省中药制剂研发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制定中药制剂申报资料的撰写要求,其目的是指导注册申请人系统整理总结试验数据及资料,按规定格式撰写申报资料,使其逻辑清楚,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以便对申报品种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
中药制剂申报资料的撰写要求,是根据《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结合我省制剂研究、技术审评工作实际,为医疗机构制剂研发或注册申请提供参考以及用以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而制定的指导性技术要求。据以阐明制剂研发与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系统过程,并表达注册管理部门的关注点。医疗机构制剂研发与评价是一个复杂、科学的系统工程,制剂研发者与评价者在遵循一般规律和原则的同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科学的试验数据为依据,为各种研究结论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一般原则与格式要求
(一)真实、客观、可信原则
中药制剂申报资料的撰写必须贯彻真实、客观、可信原则,力求系统反映中药制剂研究开发的实施过程,真实客观地整理各项试验数据资料及采用的文献资料。切忌编造试验数据或有关资料。
(二)科学、合理原则
中药制剂申报资料的撰写应体现科学、合理的原则,重点反映中药制剂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相关内容及数据。
(三)规范、完整原则
中药制剂申报资料的撰写应当规范、完整。文字使用中文简化字,术语、符号等应使用中医、医学、药学或有关标准的规范化用语。切忌随意简化或断章取义。
(四)申报资料格式要求
统一用A4幅面纸张打印或复印,字号一般采用简体中文4~5号,每一项申报资料项目必须有封面及内容,并单独装订。封面必须标明资料项目编号、制剂名称、资料项目名称、试验单位名称(盖章)、试验单位地址、试验单位联系电话、试验负责人姓名(签字)、试验人员、试验起止日期、原始资料保存地点、联系人姓名、联系人电话(含手机)、注册申请人(盖章)、申报日期(格式见附件1)。每套资料用牛皮纸袋封装,封袋上标明制剂名称、申报阶段(临床研究、注册)、注册分类(新制剂、已有标准的制剂)、规格、注册申请人、联系人、联系电话(含区号)、手机号码、地址、邮政编码、申报日期、注明为原件或复印件(格式见附件2)。
二、各项申报资料的整理撰写要求
(一)制剂名称及命名依据
中药制剂名称包括中文名,汉语拼音。命名应明确,简短,科学,不用容易误解和混同的名称。命名不应与已有上市药品名称或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的制剂名称重复。中药制剂不得另起商品名。
命名时应查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http://www.sfda.gov.cn)基础数据库和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http://www.scfda.gov.cn)的已批准制剂品种目录。按中药命名原则的有关要求,命名适当的制剂名称,并阐述其命名依据及理由。
(二)立题目的以及该品种的市场供应情况
中药制剂立题目的是注册申请人阐明申报注册制剂的研发背景、目的及依据等的技术资料。中药制剂研发的目的是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因此,立题目的应着重阐述研发品种的临床需求以及科学合理性、经济实用性和现有药物治疗的局限性等。立题依据的阐述应基于对申报品种自身特点,临床应用的效益/风险,国内同类有关该品种研发、上市销售、生产使用情况,以及知识产权情况等的综合分析。立题目的与依据申报资料的撰写应紧扣品种的特点,结合医疗机构的执业范围在具体内容上有所侧重或取舍。
申报资料一般可从品种基本情况,立题背景,有关该品种的知识产权等情况,该品种或类同品种的市场供应情况、综合分析及参考文献几方面来撰写。
1、品种基本情况
一般应包括制剂名称,包括通用名、汉语拼音,处方组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主要不良反应等的概述;申报临床时,应阐述拟用于临床的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表述应明确、规范。申报配制时,应标明临床研究的批件号及批准时间、临床研究批件中遗留问题等。
2、立题背景
一般应包括简述拟定功能主治(适应症)的临床特点,适应症可能的病因病机或发病机理、流行病学(发病率、地域、年龄等)、危害性、临床表现和预后。简述拟定适应症的治疗现状及常用治疗药物,包括该适应症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药物和非药物)及对药物治疗的需求。简述目前常用治疗药物的情况。存在的主要不良反应以及临床应用的局限性。简述申报品种的科学依据、临床意义和定位,如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依从性等方面的特点。简述其他与立题有关的背景资料。对上述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阐明开发该品种的立题背景、科学依据和目的。
3、国内有关该品种的知识产权等情况
简述与申报品种有关的专利情况,包括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专利期限、专利法律状态等。明确申报品种是否涉及侵权问题,是否存在知识产权障碍。
4、该品种或类同品种的市场供应情况
若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的品种(即具有药品批准文号的品种),市场又确无供应的品种,应提供相关的证明文件(如生产企业不生产,医药经营企业无供应的证明材料)。若不是,则阐述为类同品种的市场供应情况,包括标准收载情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情况。
5、综合分析
在上述对申报品种立题背景、品种特点、知识产权情况、市场供应情况分别阐述的基础上,从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临床应用的效益/风险比,临床定位、药物经济学等方面对申报的品种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进一步阐明申报品种的立题目的与依据、临床应用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6、参考文献
按文中首次引用的顺序列出有关的参考文献,并附原文。
(三)证明性文件
证明性文件包括:
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复印件。
2、医疗机构制剂或者使用的处方、工艺等的专利情况及其权属状态说明,以及对他人的专利不构成侵权的保证书(保证书样稿见附件3)。
3、实行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材提供合法来源证明文件,包括:原料药的批准证明性文件、销售发票、检验报告书、药品标准等资料复印件。
4、直接接触制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注册证书复印件。
5、《医疗机构制剂临床研究批件》复印件,申报临床研究不提供。
6、未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或《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无相应制剂剂型的医疗机构申请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还应当提供委托配制中药制剂双方签订的委托配制合同(原件)、制剂配制单位《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或《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复印件。
7、申请仿制中药制剂,应提供首家获得制剂批准文号的医疗机构同意其仿制的证明文件。
统一用A4幅面纸张复印,应逐页加盖注册申请人的公章。
(四)标签及说明书设计样稿
中药制剂说明书及标签按《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局令24号)撰写和设计。说明书及标签应分页打印,可不提供彩稿,待批准后设计彩稿备案。
中药制剂说明书:至少应有【制剂名称】、【成分】、【性状】、【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贮藏】、【包装】、【有效期】、【执行标准】、【批准文号】、【配制单位】等项,其中【执行标准】、【批准文号】核准后填写。
其余【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儿童用药】、【老年用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试验】、【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依据各品种情况填写,如无,则取消该项目。
中药制剂的功能主治的表述一般使用中医术语、中医病名。
外用制剂在说明书的右上角标明专用标识“外”,内服制剂则不标。【成分】列出全部药味及辅料。【包装】必须列出药包材和包装规格,药包材照药包材注册证的名称填写。【制剂名称】、【性状】、【功能主治】、【规格】、【贮藏】、【有效期】按标准的内容填写。【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依据各品种情况填写,如无则标明“尚不明确”。【配制单位】填写单位名称、地址、电话号码、传真号码。如为委托配制,应填写委托单位和受托单位名称、地址、电话号码、传真号码。地址应与制剂许可证或《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的配制或生产地址一致。电话号码、传真号码应含区号。
在说明书末端标明“本制剂仅限本医疗机构使用”,委托配制标明“本制剂仅限××××××医院使用”( 说明书样稿见附件4)。
说明书的起草说明:应说明制剂说明书各项内容采用的依据及其理由,有文献资料的,提供文献资料说明书其支持性;有试验资料的,说明试验资料的支持性。
(五)处方组成、来源、理论依据以及使用背景情况
撰写处方组成、来源、理论依据以及使用背景情况的目的在于说明申报品种对拟主治病证(适应症)安全性、有效性的支持程度,应反映其研究基础、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应该突出中医药特色、突出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突出中医临床应用经验的支持作用。使药品审评者可据此评价所申报品种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基础及其对进入临床研究的支持程度,决定相应的技术要求。
1、处方组成
规范表述处方组成、剂量(一日用药量)、功能、主治(适应症)、拟定的用法用量。中药制剂应根据本品的组方特点和中医药组方理论,确定其合理的功能、主治,用中医术语表述;拟定的主治病证(适应症)一般应注意对中西医疾病、病情、分期、分型、中医证候等方面的合理限定。
2、处方来源
应详细说明处方来源、应用、筛选或演变过程及筛选的依据等情况。来源于古方的应该详细说明其具体出处、演变情况,现在的认识及其依据。已有临床应用经验的应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信息,根据不同的品种,可应用动物或/和人体的药效、毒理和临床的文献资料或处方筛选中的试验研究资料进行说明。
3、理论依据
中药制剂应用中医药理论对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治法进行论述,并对处方的基本配伍原则(如君、臣、佐、使等)及组成药物或成分加以分析,以说明组方的合理性。应围绕制剂的研究目的,从主治病证(适应症)、处方用药等方面进行古今文献综述,以进一步说明立题依据的科学性。应注意引用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及针对性,并注明出处,注意文献的可信度和资料的可靠性。
4、使用背景情况
中药制剂一般来源于临床医生的经验方,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基础及使用历史。使用背景情况应详细客观描述临床医生的姓名、处方起源,处方固定过程,应用剂型,用法用量、功能主治(适应症),固定处方使用起始时间,使用人群,合并用药情况,临床疗效情况等。并附处方签、病例的原始资料复印件等证明材料。
(六)配制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
配制工艺的研究资料的撰写一般可分为处方、制法、工艺流程图、工艺研究(工艺路线的设计及合理性分析 药材前处理、提取纯化、成型等)、中试研究与验证(含设备清单)、参考文献。具体研究内容参见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配制工艺研究技术指南。
1、处方
列出确定的处方组成药味及剂量,辅料品种及用量。一般按1000个制剂单位计算。
2、制法
列出工艺研究确定的详细制法及工艺技术参数。
3、工艺流程图
将确定的工艺制成框图,标出工艺控制点及技术参数。
4、工艺研究
应阐明工艺路线的设计,以及合理性分析,初步设计的工艺路线、药材的基源,采用的药材标准,药材的前处理、炮制加工、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研究内容及数据,剂型的选择理由及依据,剂量的确定。
5、中试研究与验证
包括主要设备清单、中试数据,中试产品的质量情况、验证资料及数据。
6、参考文献
按文中首次引用的顺序列出有关的参考文献,并附原文。
(七)质量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质量研究的试验资料主要阐述处方药味的理化性质及文献资料、与工艺质量有关的理化性质及文献资料、质量研究的试验项目及试验数据,并附相关照片及图谱。具体研究内容参见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质量及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南。
(八)制剂的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质量标准草案是按现行年版药典格式整理质量标准,并说明处方各药味的基源及执行的药材标准,现行年版药典及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载的药味,标明即可;未收载的,应提供药材标准的复印件或有关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起草说明主要是对设定的各项质量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数据的支持性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参见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质量及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南。
(九)制剂的稳定性试验资料
按稳定性试验数据整理撰写资料,说明试验样品、试验条件、试验项目、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试验结论。确定中药制剂适宜的有效期,附有关照片及图谱。具体研究内容参见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质量及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南。
(十)样品的自检报告书
列出三批样品的检验报告书,一般应为中试样品,其批号应与现场考察报告、注册检验报告书的批号一致;委托配制的,应为被委托单位的检验报告书。
(十一)辅料的来源及质量标准
列出辅料的来源并附质量标准复印件、生产商检验报告书复印件,非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辅料,应按药用标准进行检验,并符合药用要求。
(十二)直接接触制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依据及质量标准
阐述直接接触制剂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依据,结合稳定性试验,确定药包材。并附药包材的质量标准复印件。
(十三)主要药效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一般应撰写摘要、试验材料、试验方法、试验结果、分析评价、参考文献等内容。如为减免应阐明理由及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参见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技术指南。
(十四)急性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一般应撰写摘要、试验材料、试验方法、试验结果、分析评价、参考文献等内容。如为减免应阐明理由及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参见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技术指南。
(十五)长期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一般应撰写摘要、试验材料、试验方法、试验结果、分析评价、参考文献等内容。如为减免应阐明理由及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参见四川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技术指南。
(十六)临床研究方案
一般应撰写试验背景、试验目的、试验设计、受试病例选择、试验药物、治疗方案、观测项目、疗效评定标准、不良事件的观察与记录、统计分析、预期进度、知情同意书、病例报告表等内容。如为免临床研究,应阐明理由及依据。
1、试验背景
应阐述处方组成,拟定的功能主治。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结论概述。制定临床方案的主要依据等。
2、试验目的
明确试验主要目的与次要目的,并与研究内容一致。
3、试验设计
包括试验设计类型、设计方法(含对随机、对照、盲法的具体描述)、样本含量估算、对照药选择依据等。
4、受试病例选择
包括疾病诊断标准、证候诊断标准、症状体征量化标准、病例纳入标准、病例排除标准等。
5、研究用药物
包括试验药物和对照药物的名称、规格、生产企业或配制单位、批号及研究用药物的标签格式、包装规格等。应阐明对照药物选择的理由及依据。
6、治疗方案
包括基础治疗、分组治疗、疗程、合并用药等。
7、观测项目
包括疗效性观测指标(应根据试验目的明确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安全性观测指标、诊断性指标等。
8、疗效评定标准
包括疾病疗效评定标准、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及标准来源等。
9、不良事件的观察与记录
包括预期不良事件、不良事件观察与机理方法、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因果关系判断方式、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途径等。
10、统计分析
阐述统计方法及统计指标。
11、预期进度
包括临床试验需要的总时间、病例收集时间、统计及总结时间等。
12、知情同意书
根据临床试验品种临床前的研究结论和临床试验方案,结合临床试验的伦理要求,撰写知情同意书样稿。
13、病例报告表
根据临床研究方案,制作病例报告表。
(十七)临床研究总结
一般应撰写摘要、前言、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讨论结论、附件等内容。如为免临床研究,应阐明理由及依据。
1、摘要
简要概述试验目的、试验设计、受试对象、治疗方法、疗程、观测指标、疗效评定标准、试验病例情况、有效性评价结果、安全性评价结果、结论等内容。
2、前言
简要说明试验药物的功能主治、试验依据、试验单位、试验起止日期等。
3、试验目的
与临床研究方案相同。
4、试验方法
包括试验设计、受试病例选择、试验药物、治疗方案、观测项目、疗效评定标准、不良事件的观察与记录、统计分析方法等,与临床研究方案相同。
5、试验结果
包括受试病例情况(病例入组情况、完成情况、统计病例情况、剔除病例情况、脱落病例情况),基线可比性分析(生命体征、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用药依从性、合并用药情况等),疗效性分析(疾病疗效、证候疗效、症状体征疗效、检测指标疗效等),安全性分析(安全性指标分析、不良事件分析等)等。
6、讨论
应围绕试验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对风险和受益之间的关系作出简要分析和讨论,同时应阐明新的或非预期的发现,评论其意义,并讨论所有潜在的问题,例如有关检测之间的不一致性;试验药临床使用应当注意的问题;试验药疗效分析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等。
7、结论
根据试验结果科学、客观地给出临床试验结论。重点在于安全性、有效性最终的综合评价,明确是否推荐申报注册。
8、附件
包括小结表、随机化方案、揭盲记录、试验药物发放登记表、统计分析报告等。
附件1 资料封面格式样张
资料项目编号
制剂名称:
资料项目名称:
试验单位(加盖公章):
地址:
电话:
试验负责人(签字):
试验人员:
试验起止日期:
原始资料保存地点:
联系人:
联系电话:
注册申请人(盖章):
申报日期:
附件2 资料封袋格式样张
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申报资料
制剂名称:
申报阶段:□临床研究 □注册
注册分类:□新制剂 □已有标准的制剂
规格:
注册申请人:
联系人:
联系电话(含区号):
手机:
地址:
邮政编码:
申报日期
本袋为 □原件 □复印件
附件3 保证书样稿
保 证 书
×××为我医院研制的新制剂,经检索,本注册申请中处方、工艺等,对他人的专利不构成侵权。
本注册申请人对可能的侵权后果负责。
附件4 说明书样稿
核准日期: 年 月 日
外
矾砂洗散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制剂名称】
通用名:矾砂洗散
汉语拼音:Fansha Xisan
【成分】白矾、硼砂、芒硝。
【性状】本品为白色粉末或白色结晶粉末。
【功能主治】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用于痔瘘肿痛、坠胀、便血、肛门湿痒,内痔脱出、血栓外痔,肛门手术后等。
【规格】每袋装45g
【用法用量】外用。一次1袋,用沸水1000~1500ml冲化熏洗患处,一日1~2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包装】药品包装用复合膜袋,6袋/包。
【有效期】12个月
【执行标准】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SZBZ20070503
【批准文号】川药制字Z20070504
【配制单位】
单位名称:四川省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地址:达州市通川区西圣寺村
电话号码:0818-2128379
传真号码:0818-2121744
本制剂仅限本医疗机构使用
四川省医疗机构
化药制剂配制工艺研究技术指南
根据《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结合医疗机构化药制剂的特点,制定化药制剂配制工艺研究技术指南。目的是指导医疗机构化药制剂的研发,为医疗机构化药制剂配制工艺评价提供明确统一的研究技术指南。配制工艺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研究工作,以满足临床用药的需求特点为出发点,做到剂型选择依据充分,处方合理,工艺稳定,技术参数明确、适合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由于剂型及配制工艺的多样性,且各种新剂型和新工艺不断涌现,制剂研究中具体情况差异很大,因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医疗机构制剂配制工艺研究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剂型的选择、处方研究、工艺研究、包装材料(容器)的选择等。
一、化药制剂原辅料的一般要求
(一)化药原料
原料药必须具有药品批准文号,并符合法定的药品标准;原料药应有合法来源,并有固定的供应商。
(二)辅料
辅料应符合药用或食用要求;辅料应有合法来源,并有固定的供应商。
(三)包装材料(容器)
包装材料(容器)须符合国家药用包装材料标准,并取得《药用包装材料和容器注册证》。
(四)配制条件
配制制剂必须有相应的条件,包括必要的配制场所、设备、仪器等。
二、剂型选择
根据临床用药需求特点、结合药物理化性质及作用特点、用药对象与剂量等因素,通过文献资料或试验研究选择制剂的剂型。
剂型合理的选择,首先应对各剂型的特点,对药物的要求、临床应用情况有充分的了解。
剂型的选择应通过对原料药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性的考察,根据临床治疗和应用的需求进行。原料药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是剂型选择的基础,如溶解性差的药物不宜配制成溶液型的制剂,有肝脏首过效应的药物不宜制成口服制剂。临床治疗和应用需求也是剂型选择的重要依据,用于急性治疗的药物应选择起效快的剂型,用于预防或慢性治疗的药物应选择服用方便的剂型。另外,为提高病人用药的依从性,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应进行新型给药系统的开发,如缓释、控释制剂,经皮给药制剂等。同时,剂型的选择应考虑医疗机构自身的配制条件和配制成本,根据已有或能增添的设备进行剂型的选择。
三、处方研究
处方研究包括处方设计、处方筛选与优化等内容。
(一)原料药与辅料
包括对原料药与辅料的理化性质、原料药的生物学性质、相容性等的文献资料查阅,为处方设计提供依据。
原料药与辅料的理化性质可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或试验测得。原料药包括色泽、臭味、pH值、pKa、粒度、晶型、比旋度、光学异构体、熔点、水分、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溶剂化/或水合状态等,以及在固态和/或溶液状态下在光、热、湿、氧等条件下的稳定性情况。辅料包括分子量及其分布、取代度、粘度、性状、粒度及其分布、流动性、水分、pH值等。重点应关注对拟选制剂剂型质量有影响的理化性质,特别是辅料对制剂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时,更应保证辅料质量的稳定,应制定或完善相应的质控指标。
原料药生物学性质包括对生物膜的通透性,在生理环境下的稳定性,原料药的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药代动力学参数,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治疗窗等。原料药的生物学性质对处方设计有指导作用,也为配制工艺提供了依据,如口服吸收较差的药物,可通过制剂新技术,采用制剂新工艺改善药物的吸收;再如经皮吸收差的药物可加入渗透促进剂,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量,从而制成顺应性较好的经皮给药制剂。
相容性是处方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与药物、药物与辅料、辅料与辅料之间的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在稳定性上可能是物理的,也可能是化学的;在药效上可能产生协同作用、加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制剂外在和内在的质量,如果降低制剂质量,则在处方设计上应加以避免;如果有助于提高制剂质量,则应加以利用。
(二)处方设计
处方设计是在前期对原料药和辅料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剂型的特点及临床应用的需要,制定几种基本合理的处方,以开展筛选和优化。
在原料药的种类和用量、制剂剂型初步确定的基础上,处方设计的内容主要是筛选与原料药配伍的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在选择辅料时,一般情况下首先考虑的问题是辅料不影响药物的溶解与吸收,特别是对于难溶性药物,应选择有利于药物溶解或能增加药物溶解度的辅料。对于某些稳定性差的药物,处方中可考虑使用适量的抗氧剂、金属离子络合剂等。
(三)处方筛选和优化
制剂处方筛选和优化主要依据制剂基本性能评价、稳定性评价的结果进行判定。
1、制剂基本性能评价
根据剂型的特点,从表1中选择影响制剂质量的相关项目,进行制剂的基本性能考察。可采用经典的比较法,分别研究不同处方对制剂质量的影响;也可选用正交设计、均匀设计或其他科学的方法进行处方筛选和优化。处方筛选和优化时,应着重考虑对制剂质量比较重要的评价项目,并尽可能阐明对制剂处方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
2、稳定性评价
选择影响制剂质量的评价指标,对制剂基本项目考察合格的处方样品进行稳定性考察。具体方法可参考四川省医疗机构化药制剂质量及稳定性研究技术要求。
四、工艺研究
工艺研究包括工艺设计、工艺研究和工艺放大三部分。在过程控制、数据积累等方面应参考《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注意数据的记录和积累,为制剂配制和质量控制打下基础。
(一)工艺设计
工艺设计包括对工艺类型及工艺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步骤如粉碎、混合、搅拌、加热等的选择,即制剂的具体成型过程。可根据剂型的特点,结合已掌握的药物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设计几种基本合理的制剂工艺,再通过优化技术对工艺进行优化。
工艺设计还需充分考虑医疗机构自身的制剂配制条件,主要是工艺、操作、设备在制剂配制中的可行性,尽量选择与生产设备原理一致的实验设备,避免制剂研发与配制过程脱节。
(二)工艺研究
工艺研究的目的是保证配制过程中制剂的质量及其重现性。制剂工艺通常由多个关键步骤组成,涉及多种生产设备,均可能对制剂配制造成影响。工艺研究的重点是确定影响制剂配制的关键环节和因素,并建立配制过程的控制指标及工艺参数。
1、工艺研究和过程控制
首先考察工艺各主要环节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可根据剂型及药物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检查项目作为考察指标,根据工艺过程各环节的考察结果,分析工艺中影响制剂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工艺优化,建立关键环节的控制指标,指标的制定宜根据剂型特点及配制工艺进行,并有合理的波动,最终的范围应根据工艺放大的研究结果确定。
2、工艺重现性研究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初步确定的制备工艺的稳定性和可行性,一般至少需要对连续三批样品的制备过程进行考察,详细记录制备过程的工艺条件、工艺参数、生产设备型号等,各批样品的质量检验结果。
(三)工艺放大或工艺的适应性验证
工艺放大是实验室制备向批量配制转移的必要阶段,工艺放大应根据医疗机构的配制规模进行。工艺放大规模一般应为制剂处方量的10倍以上,在相适应的设备上配制三批,提供三批的配制数据,包括投料量、半成品量、辅料用量、成品量及成品率等。用量较少的化药制剂可进行工艺的适应性验证。
工艺放大或工艺适应性验证应注意对数据的收集,分析评价,确定适宜的工艺参数。
五、药品包装材料或容器的选择
药包材是制剂的组成部分,药包材的选择应考虑以下方面:
1、药包材需有助于保证制剂质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对于光照或高湿条件下不稳定的制剂,可以考虑选择避光或防潮性能好的药包材。
2、药包材和制剂应有良好的相容性,不与制剂发生不良相互作用。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可能吸附于药包材内表面,或药包材内壁某些组分释放到制剂中,引起制剂含量下降或产生安全性方面的问题,必要时对制剂药包材需要进行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
3、药包材应与制剂工艺相适应。
4、对定量给药装置,应能保证定量给药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药包材需从符合国家药用包装材料标准,并取得《药用包装材料和容器注册证》的材料中选择。在选择药包材时,可以通过对同类药品及其包装材料的文献调研,为包装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并通过加速试验和长期留样试验进行考察,根据考察结果,予以确认。
六、高风险制剂品种
滴眼剂及创伤、腔道用制剂列为高风险品种,在配制工艺研究时,应进行无菌或微生物限度验证。
表 1 主要剂型及其基本评价项目
剂型
|
制剂基本评价项目
|
片剂
|
性状、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限、水分、溶出度或释放度、 含量均匀度(小规格)、有关物质、含量
|
胶囊剂
|
性状、内容物的流动性和堆密度、水分、溶出度或释放度、 含量均匀度(小规格)、有关物质、含量
|
颗粒剂
|
性状、粒度、流动性、溶出度或释放度、溶化性、干燥失 重、有关物质、含量
|
滴眼剂
|
溶液型:性状、可见异物、pH值、渗透压、有关物质、 含量
混悬型:性状、沉降体积比、粒度、再分散性 (多 剂量产品)、有关物质、含量
|
软膏剂、乳膏剂、糊剂
|
性状、粒度(混悬型)、稠度或粘度、有关物质、含量
|
口服溶液剂、
口服混悬剂、
口服乳剂
|
溶液型:性状、溶液的颜色、澄清度、pH值、有关物质、 含量
混悬型:性状、沉降体积比、粒度、pH值、再分散性、 干燥失重(干混悬剂)、有关物质、含量
乳剂型:性状、物理稳定性、有关物质、含量
|
贴剂
|
性状、剥脱力、粘附强度、透皮速率、释放度、含量均匀性、有关物质、含量
|
凝胶剂
|
性状、pH值、粒度(混悬型)、粘度、有关物质、含量
|
栓剂
|
性状、融变时限、有关物质、含量
|
四川省医疗机构
化药制剂质量及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南
根据《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结合医疗机构化药制剂的特点,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二部《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与《原料药及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及相关的内容,基于“临床应用安全、质量基本可控、方法适用可行、资料完整规范”的基本要求,特制定医疗机构化药制剂质量研究及稳定性试验技术指南,以指导医疗机构进行化药制剂的质量及稳定性研究,为医疗机构化药制剂质量评价提供明确统一的研究技术指南。
化药制剂质量研究技术指南
一、标准的编排顺序与一般要求
(一)标准的构成与编排顺序应与现行版中国药典二部相同。顺序如下:中文名、汉语拼音、英文名、含量或效价限度规定、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或效价测定、类别、规格、贮藏、有效期。(二)标准正文中所用术语及符号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应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凡例的规定。所使用的试液或指示液、指示剂与现行版中国药典不同或没有收载时,应在标准正文中以加注括号内容的方式列出。
(三)检测所需的对照品或标准品均应为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统一颁发,所使用对照物质的来源、批号等信息必须在申报资料中标明。
(四)除具体品种项下的特殊要求外,标准项目中所有涉及检验的方法与技术均按现行版中国药典二部凡例和附录的要求执行。
(五)应从制剂的配制、贮藏等各个环节了解影响制剂质量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设置检测项目,加强对制剂内在质量的控制。检验方法的选择,应以“准确、灵敏、简便、快捷”为原则,并注意方法的适用性。(六)标准中各种限度的规定,应结合实际,保证制剂在配制、贮藏和使用过程中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二、各项目的具体要求
(一)名称1、化药制剂的通用名称,应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进行命名。2、每一品种均应有通用名称、汉语拼音、英文名。3、单一成分制剂应以处方中有效成分的化学名称并后缀剂型组成;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制剂,应取处方各组分的缩写或简成称、后缀剂型组成。列举如下:
盐酸普鲁卡因口服溶液 含盐酸普鲁卡因
地米硼酸乳膏 含醋酸地塞米松和硼酸
硼硫柳软膏 含水杨酸、升华硫和硼酸
呋可麻滴鼻液 含呋喃西林、醋酸氢化可的松和盐酸麻黄碱
酚柳洗剂 含间苯二酚、水杨酸和液化苯酚
酚柳松洗剂 含间苯二酚、水杨酸、液化苯酚和醋酸地塞米松
4、不得与现行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及已获得批准文号的医疗机构制剂重名。
5、不得使用商品名。
6、起草说明中,应对命名的依据作简要说明。
(二)含量(或效价)限度制剂中主要的化药成分必须制定含量限度。化药制剂的含量,一般按其原料药的分子式进行计算,抗生素类制剂可按其有效部分进行计算。含量(或效价)限度应与规格相匹配。关于含量限度的描述,主要以下几种:1、一般化药制剂含量限度按规格的标示量或单位浓度计算,并规定限度范围。2、对于限度范围要求较宽、或没有上限的制剂,其限度也可采用有效成分的百分浓度限度范围或规定最低限度。3、毒性化药成分或不良反应大的制剂应规定限度范围。4、含量限度的范围应根据剂型、主药含量的多少、原料药的含量限度、制剂的稳定性、配制工艺以及测定方法的误差等综合考虑制定。可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二部,一般为90.0%~110.0%。(三)处方应列出处方各组分和辅料名称及用量。处方量应以制成1000个制剂单位(如1000片,1000g,1000ml)的成品量为准,处方下画一横线,横线下列制成1000片(g,ml)。
(四)制法
根据配制工艺研究资料写出简明的工艺全过程,列出控制的技术条件及相关技术参数、辅料名称及用量、制成总量等。(五)性状指制剂除去包装的直观情况,按颜色、外形、气味、味觉依次描述。片剂或丸剂有包衣的应包括去除包衣后对片芯或丸芯的描述。胶囊剂应除去囊壳后就内容物进行描述。具毒性的化药制剂、外用药一般不描述味觉。(六)鉴别1、鉴别应满足专属、灵敏、重现性好的基本要求。鉴别方法包括理化鉴别、光谱鉴别及色谱鉴别等。2、单方制剂,应尽可能采用与原料药鉴别相同的方法;复方制剂,应对处方中的每个主要成分分别进行鉴别。3、鉴别研究应考察空白辅料及试剂的干扰,质量研究资料中,采用光谱或色谱鉴别,应提供空白辅料的光谱、色谱图;采用化学反应鉴别,应进行辅料及试剂干扰试验,并注意其最小检出量。(七)检查1、制剂的检查除应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二部制剂通则中的规定外,还应根据主成分的性质增订其他项目,如pH值(酸碱度)、颜色、溶出度、含量均匀度、沉降体积、有关物质、重金属及微生物限度检查等。
2、对于贮藏过程中产生的降解产物或氧化产物等杂质应加强控制,尤其是颜色及相关指标改变者;对处方中明显不稳定或易产生毒性降解物的成分应进行有关物质检查。具体检查项目根据实际情况或参考现行版中国药典同类品种进行,并按现行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的“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进行方法验证。
3、溶出度和含量均匀度检查属于定量测定,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要求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准确度及线性,测定方法通常可采用光谱法或色谱法,若所选方法为现行版中国药典同类品种测定方法,可只作空白干扰和回收试验。参考有关质量标准或文献制定的测定方法应按现行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的“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进行方法验证。
(八)含量测定化药制剂质量标准,除特殊品种外,均应制定含量测定方法,以保证用药剂量的准确。1、单一成分制剂必须对主药进行含量测定;复方制剂,应尽可能对处方中的每个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若处方成分较多,方法制定确实有困难,应对至少两个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且被测成分应为该处方中起主要疗效的组分。
2、含量测定属定量范畴,对方法的专属性、准确度及线性都有一定的要求,测定方法可选容量法、重量法、光谱法或色谱法等。
3、若所选方法为现行版中国药典同类品种测定方法,可只作空白干扰和回收率试验。
4、参考有关质量标准或文献制定的含量测定方法,应按现行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的“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进行方法验证,验证内容包括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线性、定量限、范围、耐用性等。具体验证内容见表1。
5、尽量选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认定的标准品或对照品,自行制备的对照品,需经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标化后使用。
表1 方法学考察验证项目表
验证项目
|
准确性
|
精密度
|
专属性
|
线性
|
定量限
|
范围
|
耐用性
|
色谱法
|
+
|
+
|
+
|
+
|
+
|
+
|
+
|
光谱法
|
+
|
+
|
+
|
+
|
+
|
+
|
+
|
容量法
|
+
|
+
|
+
|
∕
|
∕
|
*
|
*
|
重量法
|
+
|
+
|
+
|
∕
|
∕
|
*
|
*
|
“*”表示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进行。
(九)类别根据具体品种的药理作用类别,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的同类药品,列出该化药制剂的类别。(十)规格化药制剂的规格是指每个最小单位制剂所含主药的量(不包括辅料)或单位浓度,必须与含量限度的表述相匹配,一般按下列要求进行表述。1、含单一化药成分的液体或半固体制剂通常以百分含量表示,如:(1)溴化钠口服溶液 4%;(2)水杨酸滴耳液 1%;(3)硫代硫酸钠涂剂 40%;(4)氧化锌糊 25%。片剂、胶囊、颗粒剂以每片(粒、袋)含化药成分的量表示,如0.1g、50mg等。2、含三种及三种以下化药成分的复方制剂,规格表示为:(1)溶栓脑康胶囊 每粒含吡拉西坦0.2g与蚓激酶15mg;(2)氟甲栓 每粒含甲硝唑0.2g与诺氟沙星50mg;(3)氨樟脑薄荷酊 每100ml含薄荷脑2.5g﹑樟脑2g与浓氨溶液10ml;(4)氯化钠钾碳酸氢钠散 每10g含氯化钾0.76g、氯化钠6.25g与碳酸氢钠2.99g;(5)复方薄荷脑滴鼻液 每10ml含薄荷脑0.1g与樟脑0.1g;(6)地米樟酚乳膏 每10g含醋酸地塞米松5mg、樟脑0.25g与苯酚0.1g;(7)制霉素甘油搽剂 每10ml含制霉素50万单位。3、含三种以上化药成分的复方制剂,规格表示为装量,如:(1)小儿氯麻糖浆 每瓶装30ml、60ml;(2)炉甘石薄荷脑洗剂 每瓶装100ml;(3)复方锌樟散 每盒装50g。4、规格的单位应为ml、g。数量在0.1g及0.1g以上的以‘g’表示,在0.1g以下的以‘mg’表示。5、规格表述参见现行版中国药典二部的规范表述,如有多种规格应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全部列出,按顺序编(1)(2)(3)…,并与说明书的用法用量相匹配。(十一)贮藏通过影响因素试验了解制剂的性质,贮藏条件应根据稳定性试验结果拟定,贮藏条件所用术语应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二部凡例的规定。(十二)有效期1、有效期格式 应标示为:××个月,如【有效期】 12个月。2、有效期确定方法 有效期应通过加速试验和/或长期试验结果予以确定。
化药制剂稳定性试验技术指南
化药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其保持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性质的能力。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药物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制剂的配制、包装、贮藏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确定化药制剂的有效期。因此医疗机构制剂必须进行稳定性试验。根据医疗机构制剂批量小、使用周期短等特点,特此制定医疗机构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南。 一、试验条件及基本要求
(一)样品的批次及规模
进行稳定性试验的样品批次应不少于三批,每批放大规模的数量至少应为各项试验所需总量的5倍。
(二)包装
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应与最终制剂包装一致,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三)考察方式
首先查阅原料药稳定性的有关文献资料,着重了解温度、湿度、光线对原料药的影响,如原料药不稳定,应在制剂处方筛选与工艺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影响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加速试验和/或长期试验。
(四)放置条件
1、加速试验的放置温度为40℃±2℃,相对湿度75%±5%;
2、长期试验在接近制剂的实际贮存条件下进行,放置温度为常温(10~30℃),湿度60%±20%。
(五)考察时间及时间点
加速试验考察时间为1、3、6月末分别考察一次;长期试验考察时间为0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末分别考察一次,以后每6个月考察一次。或根据化药制剂品种的具体情况确定考察时间及时间点。
二、加速试验的有关要求
1、将符合包装要求的制剂置于上述环境条件下,按规定的时间点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检测。2、在上述条件下,如6个月内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制定的质量标准,则应在中间条件(即温度30℃±2℃,相对湿度60%±5%的情况)下进行加速试验,时间仍为6个月。 3、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物制剂(需在4~8℃冷藏保存),此类药物制剂的加速试验,可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的条件下进行,时间为6个月,需冷冻保存的药物不进行加速试验。4、溶液、混悬剂、乳剂可不要求相对湿度。5、乳剂、混悬剂、软膏、眼膏、栓剂、泡腾片及泡腾颗粒宜直接采用温度30℃±2℃、相对湿度60%±5%的条件进行试验。6、对于包装在半透性容器的化药制剂,如塑料袋装液体制剂,塑料瓶装滴眼液、滴鼻液等,则应在相对湿度20%±2%的条件(可用CH3COOK· 1.5 H2O饱和溶液,25℃,相对湿度22.5%)进行试验。
三、长期试验的有关要求
长期试验是在接近药品的实际贮存条件下进行,其目的是为制定药品的有效期提供依据。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品,长期试验可在温度6℃±2℃的条件下放置12个月,按上述时间要求进行检测,12个月以后,仍需按规定继续考察,制定在低温贮藏条件下的有效期。有些化药制剂还应考察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非特殊要求的一般化药制剂,可在拟定的贮藏条件下放置,各考察时间点取样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制定有效期。
四、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
各剂型的重点考察项目参见表2。未列出的剂型和项目,可根据剂型和品种的特点制定。
表2 稳定性试验各剂型重点考察项目表
剂型
|
稳定性考察项目
|
合剂
|
性状(澄清度)、相对密度、pH值、含量测定、有关物质、微生物限度检查
|
糖浆剂
|
性状、相对密度、pH值、含量测定、有关物质、微生物限度检查
|
酊剂
|
性状、乙醇量、含量测定
|
丸剂
|
性状、溶散时限、含量测定、有关物质
|
散剂
|
性状、外观均匀度、粒度、含量测定、有关物质
|
胶囊(软较囊)剂、
|
性状、崩解时限或溶出度或释放度、水分(软较囊不考核)、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有关物质
|
滴丸剂
|
性状、溶散时限、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有关物质
|
片剂
|
性状、硬度、崩解时限或溶出度或释放度、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有关物质
|
颗粒剂
|
性状、水分、溶化性、粒度、含量测定、有关物质、微生物限度检查
|
软膏剂、乳膏剂、糊剂
|
性状(酸败、异臭、变色、分层、涂展性)、均匀性、粒度、含量测定、有关物质、微生物限度
|
贴剂
|
性状、含量、耐热性(橡胶膏剂)、赋形性(巴布膏剂)、微生物限度、透皮贴剂(含量均匀度、释放度)、微生物限度
|
搽剂
|
性状、有关物质、分层现象(乳状型)、分散性(混悬型)、微生物限度检查
|
洗剂
|
性状、分层现象(乳状型)、分散性(混悬型)、相对密度(以水或稀乙醇为溶剂)、pH值、乙醇量(以乙醇为溶剂)、折光率(以油为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无菌(用于创伤)、细菌内毒素
|
涂剂、涂膜剂
|
性状、分层现象(乳状型)、分散性(混悬型)、相对密度(以水或稀乙醇为溶剂)、pH值、乙醇量(以乙醇为溶剂)、折光率(以油为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无菌(用于创伤)
|
栓剂
|
性状、融变时限、pH值、含量测定、有关物质、微生物限度检查
|
眼用制剂
|
性状、澄明度(溶液)、含量、pH值(溶液)、粒度(混悬型)、金属性异物(半固体)、无菌(用于创伤)、微生物限度检查
|
鼻用制剂
|
性状、pH值(鼻用液体制剂)、含量测定、有关物质
|
喷雾剂
|
性状(沉淀物、分层)、喷射试验、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检查
|
注:表中项目应根据具体品种作适当选择。
五、稳定性试验结果评价
稳定性试验结束,应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价,通过获得的稳定性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药品的贮存条件、包装材料/容器、有效期等。综合原料药的性质、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结果,选定贮存条件和包装材料/容器。制剂的有效期应综合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结果,进行适当的数理统计,最终有效期的确定一般以长期试验的结果来确定。一般应按95%可信限进行统计分析,以三批统计分析结果最短的为有效期;若试验数据表明测定结果变化很小,提示药品很稳定,可不做统计分析。稳定性试验中,如样品发生了显著变化,则应改变条件再进行试验,制剂的显著性变化包括:1、含量测定中发生5%的变化(特殊情况应加以说明)。2、任何一个降解产物超出标准规定。
3、性状、物理性质超出标准规定。
4、pH值超出标准规定。
5、溶出度或释放度超出标准规定。
六、稳定性试验报告的内容
稳定性试验报告的内容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
1、化药制剂的品名、规格、剂型、批号、配制单位、配制日期和每个考察时间点的日期。
2、各稳定性试验的条件,如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容器等。应明确包装系统的性状,如包材类型、形状和颜色等。
3、稳定性试验中各质量检测方法和指标的限度要求。
4、在试验起始和试验中间的各个取样点获得的实际分析数据,一般应以表格方式提交,并附相应的图谱。
5、检测结果应如实标明数据,不宜采用“符合要求”等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