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工作正在全国展开。6月10日,川滇黔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调查座谈会在贵州毕节举行,来自贵州、云南、四川三省文物部门负责人和文化遗产、文物考古相关专家深入交流了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调查工作成绩和经验。记者从会上获悉,未来西南三省将紧密合作,携手推动丝绸之路南亚廊道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
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启动申遗
南亚廊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英国学者提姆·威廉姆斯(Tim.Williams)在2014年提出,指从公元2世纪至20世纪初,连接中国西部(包括云南、四川、新疆在内)与南亚、中亚的一系列线路,主要分为西线、中线和东线三大线路。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关注,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国家文物局启动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申遗工作。
2017年,由国家文物局主导,各省(区、市)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承担的“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准备工作”正式开展,2017年9月和2018年11月连续在西安举办“丝绸之路(南亚段)跨国系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共商丝绸之路南亚段的研究、保护、申遗策略,形成西安共识。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青海、西藏、云南、四川等地启动“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
东线在川总长约2000公里
据介绍,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东线经过四川境内,指自西安出发,经川滇藏地区至越南、缅甸的古道,总长度超过5800公里,其中四川境内分布总长度约2000公里。主要由川陕古道即主线金牛道及副线利阆道,川滇古道即清溪道、石门道3条干道组成,其中金牛道广元段已被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南亚廊道东线(四川段)历史悠久,开通时间可追溯至战国,沿用时间长,因四川地形、地貌复杂,多丘陵、山地、峡谷,导致现代公路和古驿道选线上基于各自交通的特点有所区别,保存了目前国内最丰富的古道类型和最大体量的古道系统,包括木栈道、石栈道、碥道、石板路。穿越的地形包括翻山岭、过溶洞、穿峡谷等。典型路段有明月峡古栈道、剑阁蜀道、大相岭古道、飞越岭古道、清溪峡古道等。此外古道沿线还有大约400处与古道相关的遗迹,包括古街、古桥、寺院等。这些遗迹完整展现了“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东线)”从开辟、繁盛到衰落的各个阶段的文化、政治、经济和历史特征,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0世纪古道沿线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动的杰出见证。
省内申遗点已基本确定
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西南三省近年来积极开展丝绸之路南亚廊道文化线路遗迹调查,不断取得新成果。专家认为,丝绸之路南亚廊道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工作应与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蜀道研究紧密结合,对于深入研究古代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等区域的交通、文化和经济联系,进一步认识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战略的重要性有重大意义。未来,西南三省将携手共进,全面推动丝绸之路南亚廊道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和保护利用。
记者了解到,四川境内南亚廊道的相关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通过梳理文献资料,目前已对四川境内的古道线路的开通历史、主干道线路确定、走向变迁、南亚廊道东线的国际交流史等进行了梳理,并根据明清以来四川的驿铺系统记录,核对确定70%的铺递位置,提升路网精度。此外基本完成四川境内金牛道、利阆道、清溪道、石门道干道调查,南亚廊道东线基本贯通。参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标准,目前已暂时拟定23处重点、5处次重点、17处一般推荐申遗点,相关古道调查报告也将相继推出。未来,还将持续开展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准备等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