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绵阳市坚持人民至上,聚焦“省心、舒心、暖心、贴心”多点发力,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聚力改革赋能,注重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
一、深化“一次检多次用”,让群众就医更省心
一是建立互认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高位推动,构建“1+5”工作机制。印发“1个总方案”,明确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医保、财政、大数据等部门各负其责,聚力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复检查多、服务效率低、医疗费用高等问题。制定“5个子方案”,出台1个实施方案和4个配套方案,明确互认目标、互认规则及互认保障。二是健全互认标准体系。扩增市内互认项目至157项,实现川内、川渝互认项目全覆盖。按照难易程度和可操作性,将互认项目分为3类,实行分级分类互认。制定互认质控标准,开展定期排查,不断提升检查检验同质化水平。三是建强互认信息平台。建成全省首个互认信息平台,实现互认情形主动弹窗,同时依托绵阳“城市智脑”大数据平台建成“影像云”系统,解决影像检查线上互认“无片可查”问题。截至目前,累计互认超29万人次,节约费用4100余万元,相关经验入选全省2023年度改革典型案例,并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健康工作交流》专刊刊载。
二、创新“先看病后付费”,让群众就医更舒心
一是“无差别”共享数据。充分发挥信用数据促进医疗服务便民惠民作用,依托政务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根据社保、医保、公积金等信用数据,设计用户授信指标,为市民授信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先看病、后付费、不排队”。二是“无门槛”授信签约。在支付宝、“i绵阳”APP、医院微信公众号等开通信用就医签约入口,一次签约即可在多家医疗机构共享3000至10000元信用就医额度,额度可满足群众平均20次门诊就医花费,且最长56天免息,并推出“亲情付”实现亲属额度共享。三是“无等待”支付结算。全市12家大医院“信用就医”服务已全覆盖,患者可通过系统自动支付费用,无需到人工窗口排队缴费或手动线上缴费。全市累计使用“信用就医”4万余人次,市中心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已试点上线住院金预缴功能,相关做法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三、实现“家门口看好病”,让群众就医更暖心
一是统筹资源建队伍。创新开展“万名医护走基层•一村一月一义诊”行动,统筹46家市、县级医院和186家基层医疗机构3000余名医务人员,组建600余支义诊小分队,创建“市级统筹、县级负责、乡村落实”三级义诊体系,让健康“常下乡、常在乡、常惠乡”。二是因地制宜包片区。根据建制村数量、人口结构、地理位置等因素,按照每队不超过4个村的原则,对义诊小分队实行划区包片。同时,摸清各地各村常见病、易发病、地方病底数,形成“一村一策”义诊模式。三是医防融合扩内涵。精准衔接群众健康需求,开展健康体检、常规诊疗、康复护理及转诊等个性化医疗服务,并将12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义诊服务内容,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转诊”。2023年3月以来共开展义诊活动1.76万次,累计服务67.6万人次。
四、推行“一次号管三天”,让群众就医更贴心
一是明确流程强统筹。在全省率先制定试点方案,首批29家医疗机构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患者因同一疾病同一病程,一次门诊挂号就诊后,三日内在同一院区、同一科室复诊,不再重复收取挂号、诊查费用,进一步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二是创新方式强指导。持续推进试点单位信息化赋能,开通医生端、护士站、自助挂号机、微信公众号等续诊渠道,缩短患者平均续诊等待时间。部分医疗机构积极推行“一次挂号多日有效”“取消门诊挂号费用”等举措,切实降低群众就医成本。三是聚焦宣传强推广。围绕试点时间、范围和操作规则,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涪江观察、健康绵阳等微信公众号推送宣传文章30余篇,各医疗机构同步开展线下推广,提高患者知晓率。目前,已为26万名复诊患者减免挂号费324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