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指导下,四川省医学科教中心、四川省卫生健康宣教中心联合封面新闻集中推出“健康四川寻新记——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系列访谈”,邀请卫生健康领域临床专家、科学家、企业家和行业领军人物,共话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提到“核”,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核武器、核电等重工领域,实际上,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探索核在医学中的应用。作为一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由加速器产生的射线束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核辐射来诊断、治疗疾病并进行相关医学研究的学科,核医学在临床和研究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期健康四川寻新记走进致力于核医学尖端技术研究的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寻找核和医学碰撞的科技“火花”。
这个创业团队平均年龄近70岁
致力放射性微球成果转化
39岁的刘强强是成都纽瑞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核心研发成员,2014年,他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药物与器械评价科学专业,期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接受联合培养。目前,他主要负责公司放射性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包括放射性药物的体外、体内筛选和临床前药理毒理评价工作。
“第一次听到‘放射性药物’就是因为纽瑞特,他们正在做放射性微球,希望有新药临床前研究经验的人员加入团队。”刘强强说,当时他被这个创业团队不忘初心的坚持和崇高的理想感动,“78岁的钱老(钱积惠),76岁的李老(李茂良)以及51岁的蔡总(蔡继鸣)在2016年组建了一个平均年龄近70岁的创业团队,目标是把因放射性药物定义模糊、管理空白等原因搁置了20年的‘放射性微球’进行成果转化,应用到国内肿瘤病人上,造福国内的肿瘤患者。”就这样,刘强强加入了这个创业团队。
从0到1
解决钇90核素国产化“卡脖子”问题
什么是放射性微球?刘强强告诉记者,“放射性微球可以理解为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直径在微米级别的粒子(通常在20~45μm),如钇[90Y]玻璃微球等,主要用于实体瘤的内照射治疗。”
加入纽瑞特后,刘强强最主要的成绩之一就是和团队以及合作伙伴们一起将纽瑞特自主研发的“钇[90Y]炭微球”从研发推入临床,这项国产成果的诞生首先解决了钇-90核素国产化的“卡脖子”问题,相关产品核心原料均自产,无需在国外制备和从国外运输入关,而且生产过程不依赖反应堆辐照,可实现稳定供货,大幅提升中国肝癌患者的用药可及性。
图:刘强强在实验室开展实验。受访者供图
从“0”到“1”的突破,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相较于小分子、抗体等药物,放射性药物的临床前研究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花费更多的费用,克服更多的困难,做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比如,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剂量分布以及在体内的定位都需要精确监控和分析,相关基础研究少,使得探索性工作多,实验设计也变得复杂;“动物介入手术+放射性药物+短时间大样本量+辐射防护”多因素叠加,让试验难度飙升;而且,辐射研究技术门槛高,对环境、设备及人员要求非常高……
“庆幸的是,‘钇[90Y]炭微球’已顺利推进到临床,已开展了50余例肝癌患者的治疗,进展非常顺利。这是一个通过介入局部给药、内照射治疗癌症的产品,除了肝癌外,很快将开始胰腺癌的临床试验。”刘强强介绍。随着纽瑞特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吸纳了国际化的团队,在开展钇[90Y]炭微球创新研发与产业化的同时,也正在积极布局其他类型放射新药物,公司的先进技术和丰富资源都在推动着项目的不断取得新进展。
图:纽瑞特公司研发生产的钇90Y炭微球正在进行试验。受访者供图
“对于我个人来说,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卓越团队的一员,见证放射性药物从概念到临床的全过程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荣誉。我坚信随着核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的药物将在临床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也为全球的肿瘤治疗贡献出一份力量。”刘强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