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种工作,能把你的身体变得“畸形”,拉低你的颜值,你会去做吗?在四川简阳,有这么一位医生,从医47年的他共主刀各类手术2万多台,其中大型开胸手术4000余台次,过度的劳累让他的肩歪斜,脊柱变弯,甚至背都驼了。但他依然舍不得医生的职位,退休后仍然稳稳地站在手术台上。他就是张同钦,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的一名胸外科医生。
张同钦在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退休仍坚守一线,他心里放不下病人
在简阳市人民医院的一间诊室里,有一位穿着格子衬衣外面套着短袖白大褂,微微驼背,不停为病人忙碌的医生,那就是张同钦。今年65岁的张同钦,从18岁开始行医,至今已有47年。2014年,已经到退休年纪的张同钦,由于心里放心不下病人,被返聘回医院,继续坚守在第一线。
曾经有人不解,这个年纪的张同钦本应在家颐养天年,为什么还要工作。张同钦每次被问到这样的问题都只笑一笑。“一个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只要还能拿起手术刀,我就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常年侧身做手术,他为病人“付出”了背
上班时,张同钦每天要在早上6点起床,7点半赶到医院,8点开始查房。一般在查房后的20分钟,忙碌的张同钦就得站在手术台上,开始为病人做手术。“特别忙的时候,我一天会做三、四台手术,每个手术大约2至4个小时。”
张同钦告诉记者,有时候手术会做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到家后,他还要电话与护士联系,了解情况后才能放心入睡。“病人睡安稳了,我才能睡踏实。”就这样,加上术前的准备、术后的观察,张同钦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左右。
由于胸外手术需要长期保持侧身姿势,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张同钦的脊柱不堪重负,已经微微弯曲,从背后看去一高一低失去了正常的形态。然而张同钦却一点也不在意,“是我站姿不规范,跟手术没多大关系。”张同钦笑着说,当医生也要当一个好医生,一个“好”字,是他一生对自己的要求。
能救回一条命,就是让我最欣慰的
今年4月1日,一男子从楼上坠落,被三根钢筋穿胸,胸外科由张同钦牵头抢救,“过去遇到过一根钢筋穿透胸腹部的伤者,而被三根钢筋同时贯通身体的伤者是第一次遇到,手术难度相当大。”术后,伤者还出现全身多根肋骨骨折,张同钦又进行了肋骨切开复位。在多科医生的倾力合作下,患者“捡回了一条命”。“能救回一条生命,就是让我最欣慰的。”
医患关系是一组备受社会关注的社会关系。说起这些,张同钦笑了笑,“其实医患关系大多是良好的,只要沟通到位,换位思考,就能互相理解。”
“我曾经也差点被投诉过。”张同钦回忆说,他曾经在一天内被安排了4台大型手术,前3台手术做完已是晚上10点,11点又有第4台手术,“我当时十分疲惫,为了对病人负责,决定把手术推到第二天。但病人不理解,很失望地说要投诉。”后来张同钦与患者沟通后得到了患者的体谅。
虽然有过被误解的委屈,但不少病人的“小心思”却让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为之动容。张同钦记得有一次他在外开会时,遇到曾经的病人。这位病人看到他后,直接跑到他身边,紧紧地握住张同钦的手。“张医生,是你给我了第二次生命的人。”
在张同钦管理的胸外科,拒收红包已是常态,病人为了感谢,有送水果、油的,还有送锦旗的,每逢过年过节,张同钦的手机里全是病人们的祝福。曾经有一个女病人,还特地为张同钦织了一件毛衣。说到这里,张同钦使劲眨了一下已经湿润的眼睛。“他们记得我,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他是年轻医生心中的“一本书”
医院胸外科目前一共有8个人,年纪稍大的医生都比张同钦小20岁,最小的医生只有20多岁。“一人好不算好,年轻医生的医术好,整个科室的医疗才能提质,医院才能发展。”
张同钦经常会在术前翻阅书籍。受访者供图
何学东是张同钦一手带出来的医生,目前是胸外科主任助理。“手术台上,有张老师在,我心里就有底。”何学东说,有一次,一个烧伤伴骨折的病人只做了CT,张同钦来后,仔细地观察出病人的脾有问题,于是给病人又做了彩超,并进行了手术。“张老师的仔细谨慎,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何学东说,除了平时的言传身教,张同钦还送他们这群年轻医生到华西培训微创手术,现在科里几个年轻医生都能独立完成手术。“跟随张老师12年,他就是我们的‘一本书’。”
“他们都是一群很‘攒劲’的好医生。”张同钦说,自己带领的这批年轻医生都十分热爱这个职业,他们经常在晚上做完手术后,还要与病人谈话、写病历。有时时间太晚,这群医生干脆就在医院里找一个小角落睡觉。
“他们的拼劲让我觉得‘后继有人’了。”张同钦笑着说。
他的忙碌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由于工作繁忙,张同钦很少在家,可他的妻子邬瑞蓉从来都没有抱怨过。今年66岁的邬瑞蓉退休前是医院的护士,她十分理解和心疼自己的丈夫,“他每天很晚回来,回来就喊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他后顾无忧。”于是,邬瑞蓉包揽了家中所有的家务。
“1980年我生孩子的时候,医院来电话,说有一个患者需要手术,他硬是丢下我到医院做手术去了。”几十年过去了,邬瑞蓉直到现在仍然记得这件事,可她也明白,丈夫有今天的水平,靠的就是2万多台手术的千锤百炼。2004年,夫妻俩买了新房,可张同钦却一直“赖”在旧房里不搬,“他说离医院远了,不方便晚上急诊去做手术。”
在儿子张立巍眼中,从小到大,他的父亲都是一个特别忙碌的人。张立巍回忆,在他读高中的时候,家中装上了座机电话。傍晚,只要电话铃一响,年幼的张立巍就知道,父亲又要去医院做手术、抢救病人了。
“那时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爸爸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张立巍说,每逢除夕节时,千家万户团圆的时候,就他和邬瑞蓉两个人在看春节晚会,因为张同钦在医院忙着救治病人。
可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当40岁的张立巍也有了妻子和孩子后,他才慢慢开始理解父亲的选择,也为自己的父亲感到无比骄傲、自豪。如今,父子俩每天都会通电话20分钟,交流每天遇到的成就和困惑。在张立巍眼中,张同钦不仅仅是父亲,还是良师益友。
他对自己很随意,对病人却很细心。
心胸外科病区的护士长吴秋林与张同钦共事已有10年了。“勤奋”“踏实”“认真”“负责”是张同钦给吴秋林留下的最深印象。“张医生交代的事,你完成后必须给他回馈。不然,他还会继续问你,进行复核。”
“其实张医生也有‘缺点’。”吴秋林说,一台手术需要三、四个小时,做完手术后不少人会关心张同钦吃什么,可他这不吃那也不吃,就去食堂吃碗面,随后马上去急诊室看病人。
“其实他是怕耽误时间,但也太不顾自己了。”吴秋林说,张同钦在工作上中追求完美,对自己却很随意。
精湛的医术,对病人的悉心关怀,让张同钦成为了患者心中的“口碑医生”。据医院统计,胸外科一年的门诊量有6000多人次,张同钦一个人就承包了一半。
“我要‘张同欠’医生给我做手术。”经常有病人到胸外科指名道姓地找张同钦。吴秋林每次闻声都会对病人说:“是张同钦,不是‘欠’。”
作者:何佳欣 吴平华 庞音 侯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