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8月19日,第二个中国医师节。“被病人需要,被病人信任,是我人生的最大价值”“治好一个病人,温暖一个家庭”……这些话语充满正能量。近年来涌现的一批批优秀卫生健康工作者的故事让人们了解到,美好健康生活的背后是“白衣天使”的默默守护。“最美医生”不只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精神。医者仁心,大医精诚。他们用无疆大爱托起健康中国的大厦,谱写一曲曲生命赞歌。
“医生多受累,病人少受罪。治好一个病人,温暖一个家庭”
在海拔3000多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斯木乡中心卫生院,有一位年轻医生名叫谭晓琴。
“对于大城市,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但对家乡来说,多我一个,就多很多,因为家乡最缺医生。”谭晓琴从第三军医大学成都军医学院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一个人挑起了卫生院的重担。
2009年的一天,谭晓琴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一名藏族妇女难产,生命垂危。当她赶到病人家里时,产妇已经虚脱,几近昏迷……谭医生立即和同事着手接生。由于长时间重度缺氧,婴儿全身发紫,出生后已没有心跳和呼吸。当家人准备放弃的时候,谭晓琴却抱住孩子,嘴对嘴进行人工呼吸,并实施心脏按压。经过紧张的抢救,奇迹发生了,婴儿清脆的啼哭声响彻藏家小院……
有一次,斯木乡瓦达村八旬老人尔吉玛珍到卫生院看病,当时血氧含量很低,情况危急。经过谭晓琴治疗后,老人身体好转,但还需持续用药,谭晓琴便叮嘱她隔天再来。可5天过去了,尔吉玛珍依然没来。原来,因为交通不便,老人没找到车,出不了门。谭晓琴听说后,带上药箱,坐车赶赴瓦达村,看到老人情况不错,谭晓琴才放心地离开……
2010年9月,年仅27岁的谭晓琴被诊断患上肺癌。“我做了一回病人,深深体会到病人的感受。有时候,来看病的患者很绝望,我就告诉他们,你们能看出来我也是癌症患者吗?”
一边治病,一边拉家常,是谭晓琴的习惯。病人倾诉家长里短的烦恼事,谭晓琴总是耐心地安慰,病人心情随之也变得舒畅了。她看病的时候,医患之间总是笑声不断。谭晓琴说:“被病人需要,被病人信任,是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武警新疆总队医院肝胆外科中心主任医师庄仕华扎根边疆47年,把爱的种子播撒到天山南北。他常年坚持为各族群众送医送药,行程近40万公里,巡诊39万多人次,帮助偏远贫困农牧区医院和医疗点改善医疗条件,培养200多名技术骨干,帮助680多个患者脱贫。庄仕华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所有重病患者的电话,“一次住院,终生负责”是他对病人的承诺。
有一年,他带领医疗队到乌鲁木齐县萨尔达板乡大泉村巡诊时发现,乌拉孜在放牧时不小心掉入废矿井,造成颅骨、四肢等11处骨折。于是,他们抢救了六天六夜,先后做了3次手术,乌拉孜的命保住了,但全身僵直,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治病,他把家里的牛羊都卖了。乌拉孜出院后,庄仕华每周两次骑自行车往返10多公里,给他做康复治疗,还买了一头奶牛让他补充营养。后来,他的妻子患胆结石病,女儿也检查出乳腺纤维瘤。庄仕华带头捐款给母女俩做了手术,又帮他家开了一个小卖部,还资助他们盖了新房。
把病人的痛苦当自己的痛苦,把病人的生命当自己的生命。带着这样的信念,庄仕华爬雪山、越戈壁,走遍了新疆的每一个乡村。他说:“医生多受累,病人少受罪。治好一个病人,温暖一个家庭。作为医生,不仅要除掉病人的病根,还要拔掉穷根,帮他们种下福根,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帮助每一名患者”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妇产科护士长王新华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先后出色完成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被誉为“铿锵玫瑰”。
2014年,西非暴发了严重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王新华作为我国首批医疗队成员,紧急奔赴塞拉利昂。临出发前几分钟,丈夫拉住她说:“咱俩拍张合影吧。”3个月后,王新华援非归来,丈夫指着照片问她:“知道我为什么要跟你拍照吗?我怕这一去,不知还能不能再见到你……”
面对致死率极高的埃博拉病毒,王新华毫不畏惧,每天背负着几十斤重的消毒器具,进入疫区喷洒消毒液。在密不透气的防护服里,王新华常常满身是汗。有一天查房,她发现女患者艾玛瘫倒在地,呕吐物和排泄物到处喷溅。她顾不上多想,赶紧扶起艾玛,一丝不苟地消毒清理。由于家人都死于埃博拉,艾玛一度绝望到拒绝治疗。王新华一次次送上祝福卡片,并始终陪在她身边。艾玛康复出院那天,激动地对她说:“感谢中国军人给我第二次生命!”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王新华与队友并肩作战60个日日夜夜,收治近300名患者,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
2015年,王新华被授予第四十五届南丁格尔奖章。她说:“荣誉绝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我只是军队千万护理人中的一个。我要传承发扬南丁格尔精神,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帮助每一名患者。”
2019年1月2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著名病毒学家顾方舟溘然长逝。这位被网友称为“糖丸爷爷”的人,就是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他为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脊髓灰质炎在江苏南通大规模暴发,随后迅速蔓延全国。刚回国不久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了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顾方舟决定自己先试用疫苗。冒着瘫痪的危险,顾方舟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一周过去后,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尽管如此,他还是有所担忧。成人本身就对脊灰病毒有免疫力,必须证明疫苗对小孩也安全才行。那么,找谁的孩子试验呢?顾方舟咬了咬牙,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拿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做试验!在顾方舟的感召下,同事们也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服用了疫苗。
1960年12月,首批500万人份疫苗生产成功。随着疫苗的大面积推广,我国脊髓灰质炎发病率大幅下降,数十万儿童免于致残。2000年7月,中国宣布成功阻断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传播,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只要病人有呼救,我们就有应答”
不久前,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创始人凌锋结束了一场义诊,在微信群里,写下这样一段话:“你们都是中国志愿医生的种子和核心,请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不断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志愿医生存在的意义!”
2017年3月,凌锋发起成立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委员会拟组建一支2000人的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在义诊、扶贫、救灾、援外四个方面,精准支援贫困地区医疗机构建设、救助弱势病患群体、推动医疗援外。同时,在老少边穷地区发起针对性医疗志愿行动,带领中国志愿医生了解当地的医疗需求,进行医疗援助。
2017年6月,“中国志愿医生行动”正式启动。中国志愿医生的徽章为红色心形,寓意为“用心”。凌锋说,成立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就是为了给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个展现医者情怀的平台,将医生的智慧和爱心汇集起来,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和困惑。
2018年12月12日,中国志愿医生救援队队员宣誓:“不管你在哪里,是灾区前线,还是身处行进的机舱或列车中,不管是国内救援还是国际支援,只要病人有呼救,我们就有应答!”
近年来,中国志愿医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专家义诊、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基层适宜技术培训、学科对口长期援助等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以医生指导医生,为当地组建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所有志愿医生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或调休时间参与义诊的。
在凌锋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半人高的表格,上面是所有国家级贫困县的名单。每到一处,她就会在那个县的名字上盖一个小脚丫印章。“我们已经走了110个县。”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19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