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走出具有川味底蕴的医改之路

阅读量: 【发布日期:2024-06-20 】 关闭

logo

四川省既有丰饶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又有经济欠发达的三州山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差异大,医改难度堪比“蜀道难”。但凭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敢啃硬骨头的决心、高效务实的方略,四川迎难而上,走出了一条具有川味底蕴的医改之路。

由点到面
在试验田里精耕细作

  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徐斌看来,四川医改大致可分成4个阶段。

  2009年至2011年是四川医改夯基固本期。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成为四川医改的纲领性文件。随后,四川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以基层为重点,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着力解决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基层卫生工作基础薄弱问题。

  2012年至2015年是四川医改探索突破期。在这一时期,四川大胆突破,告别“以药补医”。2012年,四川在南充市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改革。2013年,全省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同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4年,四川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高值医用耗材全部品种省级挂网阳光采购的省份。

  2016年至2020年是四川医改攻坚成形期。在此阶段,四川将重点放在建立体系和机制上,比如全面推进覆盖城乡的全民预防保健制度、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统一高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8项制度的建设,基本完成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的立柱架梁。2016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建立药品、高值耗材、医用设备、二类疫苗、体外试剂“五位一体”集中采购模式。同年,四川成为综合医改试点省。此外,四川在全国率先建设“医疗三监管”(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信息化监管)平台,探索出医疗服务综合监管的“四川模式”。

  2021年至今是四川医改高质量发展期。四川着力建设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2021年,四川获批建设西部唯一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2023年,自贡市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2024年,四川成为全国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3个试点省份之一。

  四川从省情出发,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深化医改之路。一方面,紧跟国家深化医改决策部署和步伐节奏,完成好“规定动作”;另一方面,敢于迈出第一步,充分利用试点优势,在医改的试验田里培育硕果。

  “当前,四川医改正在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集成,通过边试点边探索,总结梳理出可行经验,力求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徐斌说,近年来,四川坚持上下联动、点线面结合,形成“2﹢2﹢16”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模式,即强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自贡市两个国家级试点引领,深化“5市12县”三医联动暨系统集成改革、“6市3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两条线示范带动,“一市一策”打造16个委市共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市样板。从数据来看,四川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连续3年进入全国前五,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奖励资金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门诊患者满意度、职工满意度连续2年排名全国第二。

“穿针引线”
织牢织密医疗服务网

  四川虽是西部医疗资源大省、医疗服务供给大省,但医疗资源布局呈现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等特点。具体来看,该省约59%的三甲综合医院集中在成都平原经济区;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占全省面积的61.3%,却仅有17家三级医院。

  针对这一省情,四川系统谋划,多措并举,健全完善“雁阵齐飞”服务体系。在重点项目上,四川省努力扩大国家层面优质医疗资源容量。截至目前,四川省已获批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和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建有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老年医学、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相继投用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达到118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入选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入选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项目储备库。

  在规划统筹上,四川持续做大省级层面优质医疗资源总量。围绕“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的目标,四川在全省范围内规划设置3个省医学中心,同时在成都、川东、川西、川南和川北五大片区设置50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在市域层面,四川省注重协同共建,全面推开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六一体管理”(组织管理、医疗管理、运营管理、信息管理、药械采购、培训考核六个一体化管理)和“六协同共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医防协同、深化中西医协同发展、探索线上线下护理服务)机制,推进成都、自贡、攀枝花3个国家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和泸州、德阳、绵阳等11个省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建设。

  为了建好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四川省通过建章立制,建立跟踪问效机制,确保“双中心”开花结果。该省将“双中心”设置工作与省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战略相结合,与医疗资源规划布局、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医联体建设、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医学人才培养等工作挂钩,探索与医改重点工作任务有效衔接、相互影响的考核机制,将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医疗辐射带动、“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改革措施纳入监督考核范畴。

  与此同时,四川省均衡布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实施“卓越、精品、支撑、培育”临床专科高质量发展工程,形成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引领、以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核心、以市(州)级临床重点专科为支撑、以县级临床重点专科为基础的临床专科体系。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四川省统筹考虑省域内不同层级、不同地域专科布局的建设要求,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创建逐步向省市级医疗机构倾斜。该省聚焦重大疾病救治、居民急需、“一老一幼”以及异地就医占比较高的专科,统筹规划全省5大片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和建设方向,从专科规模、医疗技术、诊疗模式等不同角度,重点开展“普惠10个﹢特色5个”专科建设。“十四五”以来,四川省共争取省级财政、市级财政和医疗卫生机构配套资金6.75亿元,先后支持49家医院建设23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覆盖26个专业,实现全省21个市(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全覆盖、全省五大片区专科均衡布局。

  通过“穿针引线”,四川省织起了符合省情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居民无论是身在城市还是身在乡村,都能以较低成本获得适宜的医疗服务。

城乡联动
实现一体化发展

  四川是人口大省,地域辽阔且呈现“老少边”的特点,城乡特点鲜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考察时强调,要加强乡村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好广大农民群众基本医疗。四川省始终牢记总书记要求,深入实施“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达标”等4个三年行动,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八统一”管理,加快构建以县医院为龙头、以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为支撑、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以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四川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建设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两大“体系”文件,全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在组织体制上,四川省建立了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管委会,健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议事规则,推动部门协调,打破政策壁垒,统筹谋划系列配套措施。

  四川省深入推进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做强县级医院龙头;全省90家县医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纳入“千县工程”,数量居全国第三;推动县级医院建设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和胸痛、卒中、创伤、高危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带动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四川省打破县域现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架构。一方面,该省推进县乡机构整合,组建由县级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组成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分类划片确定服务半径和服务范围;另一方面,推进乡村一体发展,按照“乡活、村稳”思路,构建起“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1个县级医院﹢N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M个村卫生室”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地理位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优化村卫生室布局,该省将符合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村级医疗服务点,目前实现人财物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达67.5%,今年底前行政村村卫生室开通医保联网结算将实现全覆盖。

  面对基层不同的基础和需求,四川省不搞一刀切,按照“一县一策”原则因地制宜改革,涌现出不少符合基层自身发展实际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模式。比如,宜宾市江安县设立医共体总医院,将其作为县卫生健康局下属事业单位,内设人力资源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一办七中心”,实行扁平化管理;德阳市罗江区实行医保“一个总额、结余归己、超支不补”政策,结余资金由医共体自行分配;攀枝花市米易县推行“集约管理﹢资源联动”模式,建立县域“编制池”,将人财物交由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统一管理;南充市仪陇县以学科整合为切入点,构建“1个总医院﹢5个院区﹢N个分院”体系,实现学科集中布局、业务集中开展、机构错位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