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是一项全龄友好的体育运动,在夏季尤其受到大众的喜爱,室内游泳场所成为夏日运动避暑的好去处。
夏季游泳场所室内温度高、湿度大,环境中微生物易于滋生。由于客流量增加,泳池水净化消毒的压力增大,中耳炎、眼结膜炎、感染性腹泻等经水传播传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升高,泳池水中消毒剂及消毒副产物暴露可能导致的皮肤和黏膜刺激等非传染性健康损害概率也会相应增高。
一、选择正规的游泳场所
公众在选择游泳场所时,首先要了解游泳场所的卫生许可资质、水质和环境状况。在我国,游泳场所属于实行卫生许可管理的一类重要公共场所。游泳场所应具备卫生管理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配备符合卫生要求的更衣室、淋浴室、卫生间、机械通风设施,配备专业的救生员、急救人员,在醒目的位置公示卫生检测合格报告、卫生信誉等级、从业人员健康证等相关信息。
进入泳池前,可先观察泳池水的颜色、气味和透明度,发现水质浑浊、气味刺鼻或手感皮肤刺激时谨慎下水。
二、游泳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游泳过程中,游泳者的皮肤、眼、耳、口、鼻黏膜持续直接接触泳池水,呛水和误饮泳池水的情况时有发生。当泳池水水源受到污染,或在使用与循环过程中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净化消毒处理,或者游泳者不遵守卫生规定,带病游泳、游泳前不洗澡、在泳池中便溺,都可能导致泳池水中微生物病原大量繁殖,造成游泳者的直接感染。救生圈、浮板等公用游泳器材如果清洗消毒不严格,也可能成为病原微生物的温床。
因此,游泳者应提高卫生意识,不在身体不适时去游泳,进入游泳场所后严格遵守卫生管理要求,杜绝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确保游泳前后进行充分淋浴,游泳时佩戴泳镜泳帽,做好个人防护。
三、儿童、老年人和初学者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比成人,儿童的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较弱,而且尚未形成健全的免疫系统,受到微生物病原感染的风险可能更高。
老年人患有心脏病、糖尿病或呼吸道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比例较高,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游泳过程中更易发生血管、肌肉痉挛等意外,而且更易受到微生物侵袭,感染后可能引起的危害也更为严重。
游泳初学者对游泳技巧掌握不足,缺乏经验,容易在紧张慌乱中呛水,甚至溺水,发生感染或意外伤害的概率也会增加。
因此,除加强对上述人群的看护,预防溺水、滑倒等常见意外的发生之外,还应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增强其健康意识和安全意识,避免意外和健康损害的发生。
四、加强安全管理是游泳场所的基本要求
加强卫生管理是保障夏季游泳场所卫生安全的基本要求。场所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要提高责任意识,认真落实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场所各区域的卫生保洁,严格做到泳池水的科学消毒,及时补水、换水,从源头上对水中污染物实施稀释减量和消毒处理,适当提高夏季游泳池水的主动监测频率,自觉接受公众和卫生主管部门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采取应对措施。
此外,还应制定本场所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或方案,做好相关的人员和物资准备,最大限度地保护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