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舱后直到疫情结束,医疗队员再也不能互相靠近了,这是最后一次合影。图据受访者
“幺妹,说句四川话。”
武汉汉阳方舱医院B1区,隔着面罩和防护服,护士申苗云似乎听到熟悉的口音,便转过身去。下面一句,让她更加确定:“四川话,听着亲切。”
感到说话的阿姨有些焦虑,申苗云配合着将口音调回“四川频道”:“你啷个了?不要紧张撒。”周围的患者们禁不住一齐笑了起来。来到武汉,是攀枝花幺妹申苗云第一次坐飞机,初出远门,就赶赴战“疫”最前线。
2月10日启用的汉阳方舱,工人们刚离场,立即就有患者住进来。次日,72名四川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和303名四川省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一同进驻汉阳方舱医院B1区救治患者。
进舱
10日晚,医疗队驻地酒店的客房,从门口到落地窗被队员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上一次厕所,来回要换4次拖鞋。
正在做清洁的苏荣,21点收到紧急消息:因排班临时变动,次日凌晨2点提前入场。按照原来的排班,他准备好好睡一觉,养足精力在明早8点进舱,现在提前了6个小时。
“还好准备做得足,没仓促,抓紧时间睡会儿。”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这个30出头的汉子,心理却是仓促的。他反反复复琢磨着,准备工作有没有做够,防护措施能不能更好。
凌晨零点三十分许,摆渡车载着第一批值班的队员出发。车窗外,没有行人和车辆,虽然安静,苏荣的紧张感,却又提高了一层。不过,他又充满期待,新闻上经常看到的武汉前线,那些的患者到底是什么样子?置身于病毒环境做护理又是什么样子?终于能瞧瞧了。
队员赵晓平送大家上车时就感到:“这一次,他们的眼神都很坚定。”
舱内
汉阳方舱医院设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最大规模可以同时容纳6000名确诊轻症患者。B1区由白色的木质挡板隔出49个单元,一共960张床位,目前四川和山东医疗队各负责一半。
启动前的B1区
穿上层层防护服,原以为会比较闷热,好在博览中心空间巨大,空气循环,苏荣反而有了一丝寒意。队员们时时注意着自己的防护装备是否严密,也时时互相检查,每一次透风,面对患者密度更高的方舱,心里会泛起不安。
进舱时,B1区已约入住300多名患者,他们反复询问着自己的病情,想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照CT,“气氛比较沉重”。尽管队员们不断地进行抚慰,患者们的不安也直接体现在行为上,有的患者连续换了好几次床位,有的希望配置单独使用的电饭煲,还有的反复上厕所,集中上的厕所很快就堵了。
“当看着病人们的眼神时,完全忘记了先前的顾虑和紧张,也忘记了他们是身染病毒的‘危险’患者。”患者的状态,让队员李勇缓过神来,把注意力集中在医治上,眼前一位老人的反应又让他深有触动:“怕我挨她太近被感染,说,医生你不要跟我挨太近,要不我给你念下检查结果。”
老人的眼已经老花,并且不认识检查单上的医学术语,李勇觉得,得对得起她对医生的这份信任:“护目镜会逐渐模糊,只能分清楚医务人员和患者,但是我们这些身穿防护服的陌生人是他们希望、依靠。”
汉阳方舱医院设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可以同时容纳6000名确诊轻症患者
回驻地的路上,隔着口罩呼吸,疲惫的身体却充满着一种希望的力量,李勇想起来武汉的路上同事说一句话:我走时,希望武汉大街上已经没戴口罩的行人。
出舱
早上8点,第一批值班的队员们将工作交接给下一班次。此时,B1区的患者增长到约530人。原计划以收治轻症患者为主的方舱,也收治不少状态较差的患者。队员们也在密切关注着,出现重症情况需转到其他医院。
出舱的程序,繁琐但必要,要经过4个缓冲间,小心翼翼脱掉层层防护服,生怕触碰到外层,期间手部要消毒好几次,最后从鼻孔、耳朵到鞋底都要过一次酒精。排了1小时队的苏荣出来的时候,一看表9点多,已经被防护服捂了快7个小时:“憋着,不舒服,还是不想尿在尿裤里。”
第一个出来的陈善萍没有闲着,尽管熬了一宿,她想的是早点把经验传递给之后进舱的队友。外面有些冷,她走到一处电梯旁边,花了半个钟头敲字,很快就在医疗队各个微信群里流传开。
陈善萍
她传递的经验,细致到出门前最好要吃一顿饭、进舱前在大门右手边上一次厕所、怕冷就穿秋衣秋裤,以及工作上还提醒如何解决物缺乏问题、如何办理入院流程、如何应对不同症状的患者等情况。另外,她还给了大家心理上的辅导。
陈善萍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总结起来,队员们互相之间的关心非常重要,时刻提醒战友避免“漏风”,队友们在一起,也是心理上的抚慰。
面对疫情,队员们在主动融合进团队和新环境。四川援助湖北第六批医疗队领队告诉红星新闻,这支医疗队303名队员,分别来自11个市州,但整合起来的难度并不大:“他们都很主动,指挥层面只需稍加引导。”
(转自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