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州新闻

三融合两提升 绘就雅安体育事业发展新画卷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8-12    责任编辑:雅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logo

雅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省委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座谈会精神,精心谋划,创新施策,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贡献体育力量。

促进体旅融合,助力体育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打造“体育+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2月23日,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发展体育旅游的工作方案》,创新提出“三圈一品”赛事圈层布局(构建“雨城、名山、经开区”核心赛事经济圈、“天全、芦山、宝兴、荥经”生态赛事经济圈、“石棉、汉源”特色赛事经济圈和打造雅安“金熊猫”系列赛事品牌),充分挖掘文旅资源特色优势,以培育户外运动、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核心业态为抓手,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汇互促,建设森林度假、休闲康养、徒步溯溪、自驾越野等多层级、多主题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二是创建“金熊猫”系列赛事品牌。2月29日,随着2024年“金熊猫”系列赛事·雅安市乒乓球混合团体赛及配套活动正式启动,打响了雅安“金熊猫”系列赛事品牌创建第一枪,释放出体旅融合的催化集成功能和效应。半年时间,我市已成功举办以“金熊猫”冠名的系列赛事12场次,涉及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轮滑、地掷球等多个项目,参赛人员超0.6万人次,吸引群众观赛、体验、健身投入和参与研学约25万人次以上,撬动体育消费达3000余万元。

三是紧握“跟着赛事去旅行风向标。6月1日至3日,成功举办雅安“金熊猫”系列赛事·2024年“蜀天星辰杯”国青男篮国际挑战赛,配套推出“以体育促发展、以交流促成长”主题研学游和“未来之星雅安行”主题旅游采风活动。来自各地的80余名热爱篮球的小朋友开启与中外篮球新星零距离互动交流的研学之旅,陪同国青男篮球员们走进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游览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打卡318川藏线零公里自驾游大本营,体验夜游青衣江文旅项目。借助国际赛事影响力和体育旅游配套活动热度效应,带动全域餐饮、文化、旅游等综合消费超千万元,形成我市“跟着赛事去旅行”成功案例。

四是扩大“环茶马古道”自主赛事品牌影响力。在持续提升“环茶马古道”雅安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专业水准基础上,首次开设男子公路公开组比赛,同步推出五条特色体育旅游线路,增强全民参与的体验度、娱乐性和感召力。以孵化、精塑多个体育旅游产品促进体育赛事与旅游观光融合为着力点,开启“茶马古道研学”“观赛旅游团”自行车狂欢节三大活动阵营赛事举办场景扩展至具备条件的景区景点、体育公园、商业中心等区域,配套开展音乐会、美食节、潮玩街、网红打卡点等特色活动,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

深化体教融合,助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

一是构建“体育+教育”融合发展新体系。4月17日,印发实施《雅安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导、互补作用,围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完善青少年竞赛体系、评定体教融合示范学校、组建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加强各级体校建设规范社会体育组织配足配优体育师资队伍等工作重心协同发力,建立健全体教融合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

二是打造“示范型”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助力雅安中学打造“教研训赛”集成模式,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设计多元式、开放式的体育课程体育锻炼模块,构建“必修课程+通识课程+日常锻炼”的“三位一体”教学标本依托雅安中学“国重”资源,优化小学、初中、高中“学段贯通”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培养路径,形成“启蒙、选拔、入库、训练、输送”的运动员人才储备新机制。近年来,全市共建成省级二、三线高水平队伍常驻基地4个,市级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13个。雅安中学作为全市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建设排头兵培养出国家级运动健将2名、国家一级运动员11名、国家二级运动员2名。

三是坚持“以赛为擎”学校体育发展理念。突出引进高水平青少年赛事的驱动效能,吸引广大中小学生参与体育竞技,弘扬校园体育传统文化。3月27日,四川省第四届“贡嘎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小学组)在雅安举行,7至8月,我市将承办2024年四川省青少年柔道、举重、羽毛球等体育赛事6大项,以赛促训、以赛促建,为历练雅安市代表队和推动校园体育阵地建设创造良机。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示范学校1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57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9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个。

四是建立“训练培养、协同育才、检察保障”联动机制。6月11日,市体育发展中心、雨城二中雨城区人民检察院共同签署《强化青少年法治保障 促进体育法治建设》合作协议,针对青少年体育训练、人才培育等行业领域,“体教检”三方锚定营造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环境的任务目标落实未成年人保护主体责任达成合作共识,明确工作举措,为雅安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汇聚新的力量。

探索体卫融合,助力群众体育普惠发展

一是开启“体育+卫生健康”融合新篇章。为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创新实施,雅安市体育发展中心与雅安市中医医院签署了体卫融合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加强整合专业资源,推动健康关口前移,为群众提供便捷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开好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医疗处方“三张处方”。近年来,通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科学大讲堂等活动,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开具运动处方,有效发挥了科学健身指导在慢性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辅助作用。

二是加强“复合型”运动康复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承办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运动处方师培训班,组织参加四川省“运动健身促进非医疗健康干预”技术人员培训班。通过学习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处方、心肺耐力测试与评价、临床运动符合测试与应用等课程,以及推广运动健身的各种方法促进非医疗健康干预、如何提高大众体质水平并有效改善生活质量等知识,为雅安培养了一批既能开药物处方,又能开运动处方的“多面手”。

三是开展“健康来敲门”科学健身指导上门服务。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引领员的一线战斗作用,深入机关、乡村、学校和企业,宣传推介科学健身知识,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状况入户调查工作。通过对社区、农村居民体育锻炼状况普查,建立完善当地群众健身数据库,为国家研制科学健身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依据,并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人群,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案,每年将3000余份“运动处方”送达广大群众的手中。

四是探索“健身助医养”促进养老事业发展。积极融入全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探索“互联网+医养”信息化平台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研究促进川西医养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专题研究,体育部门承担健身气功降压教学和练习指导工作任务,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最大程度减少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伤,为高血压患者提供科学的居家养老方案,年度直接受益群众达0.3万人次。

健身设施建设提升,为全民健身夯基筑垒

一是破解“群众健身去哪”难题。坚持将完善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作为群众体育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四级全民健身设施体系提升行动,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效能,推进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功能性改善。今年以来,成功申报省级以上体育专项资金补助项目65个,涉及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9个,初步统计已落实2947万元;“十四五”期间,建成国家标准体育公园3个,省级标准体育公园2个,乡镇全民健身中心8个;我市天全县入围全国第二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创建名单,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设施建设、场馆提升等创建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全市体育场地共计478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3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截至7月,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接待总数达到200.9万人次,已提前完成全年开放服务目标任务。

二是推行“以体为主、统筹运营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模式。构建全市体育发展“一盘棋”格局,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我市启动实施市本级公共体育场馆统筹运营。通过法定程序,推动雅安市体育中心场馆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引入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在保障场馆公益属性基础上激活市场化运行机制,投资建设和完善各类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场馆运营反哺体育事业。今年初,容纳230余人的运动员公寓建成投用,补齐了承接高水平赛事“训、赛、食、宿”一体化短板,能满足各类体育培训住宿、运动队常年驻训基本需求游泳池项目完成升级改造室外游泳池搭建伸缩式遮阳棚,儿童戏水安置游乐设施,在泳池周边增加饮料、小吃和游泳装备售卖点等配套服务,恒温游泳馆增设自动售卖超市、免费手机充电和咖啡吧(补水点)进一步优化经营场所的设施和功能。

公共服务效能提升,为全民健身保驾护航

派出“小黄人”充当“领头雁”,提升群众健身获得感。我市紧扣“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主旋律,注重全民健身志愿队伍专业技能和服务效能双提升。采用省、市、县梯队培育模式,选派骨干参加省级晋级培训,坚持举办市级技能培训,深入指导县(区)开展基层培训,现已发展赋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群众体育引领员称号的“小黄人”近20000名。每逢赛事、节庆活动,雅安“小黄人”穿梭在群众身边,采用“上门送”“线下领”“云指导”等方式,广泛开展健身知识推广、科学健身指导、运动项目普及、赛会志愿服务,打造“乡镇、商圈、景区”全民健身服务新场景。今年以来,组织志愿服务活动100余次,受益群众达2万余人次,推动形成全民崇尚健身、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

二是紧绷“安全弦”牢筑“安全堤”,提升群众健身安全感。我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全面提升行业领域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着力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氛围。定期组织开展公共体育场馆防震防暴、防汛避险和消防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机动能力;建立节假日场馆设施安全检查常态化机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群众健身安全。随着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不断增加,对体育场馆急救设施的配置要求相应提高,目前,全市体育系统实现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每馆必备,市体育中心、各县(区)分别组织场馆运营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做实做足“敢救、会救、能救”和“黄金四分钟”功课,切实筑牢安全生产大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