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来源:四川日报发布时间:2024-06-03阅读:
  

(2024年5月13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体会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就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理论概括和战略部署,特别是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引领中国经济乘风破浪、稳健前行。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25周年的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作出战略部署,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强调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提出“四个发力”重要要求,要求建设“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当前,全省经济总量已经迈上六万亿元台阶,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正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方向加速演进,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依然是最大的省情实际,产业体系不优、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问题仍然存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四川现代化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走在前列、多作贡献。

在新的起点上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强化服务国家全局的使命担当,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努力打造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着力锻长板、补短板,全面提升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发挥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作用,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必须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锚定四川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到2027年,全省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经济总量再跨两个万亿元台阶。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新进展,前沿科技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企业研发经费、技术合同成交额、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2022年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未来产业规模稳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更大步伐。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新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五区共兴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民生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统筹发展和安全开创新局面,服务国家战略安全能力不断增强,平安四川法治四川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到2035年,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强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以创新为主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四川发展需要,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实施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围绕专用芯片、大模型、智能终端等重点方向,全力突破先进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智能计算等方面关键技术。加快工业机器人及关键系统等研发与应用,发展工业智能、智慧医疗。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布局建设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和省级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集中打造一批大模型行业应用标杆案例与示范场景。建好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等平台。

——实施航空航天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航空航天先进制造、通信导航与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打造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拳头产品。高水平建设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和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推动建立低空飞行器行业标准和适航认证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争取开展城市空中交通试点,打造国产大飞机重要配套基地。

——实施先进装备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突破极限制造、增材制造、先进装备设计与智能运维等关键技术。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开展工业母机、核医疗、轨道交通、智能农机、真空装备、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特色装备攻关。推动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高质量运行。

——实施生物制造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合成生物学、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等前沿生物技术研究,突破生物检测与治疗、核医学、脑机接口、生物育种、生物智能发酵、特色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材料等共性关键技术,创制一批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基化学品、农业新品种等。加大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力度。高标准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实施清洁能源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氢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天然气(页岩气)等开发与高效利用,突破燃料电池、新型储能、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材料等方面关键技术。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一体化应用。争创国家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中心。

——实施先进材料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有色金属、化工及功能高分子、无机非金属等基础材料升级,发展钒钛、稀土、高温合金、高性能纤维等材料,推动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光磁电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创新应用。推动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提质增效。

围绕实施上述重大专项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高起点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运行,加快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建设世界一流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全面提升天府实验室建设运行质效,启动组建第二批天府实验室,优化重整省重点实验室。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高效运行省自然科学基金,强化前沿交叉技术研究布局。推进产学研融通创新,组建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和产业创新平台,强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深化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支持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打造成德绵眉乐高新技术产业带。建强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加强川渝协同创新,建设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和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特色优势产业科技赋能。深入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推动重大项目提能增效,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万亿级产业,争创航空航天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抓好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落实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做强在川国家级“链主”企业和国家级产业集群,以标志性产品引领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全球柔性显示产业聚集区。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激励引导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增加研发投入,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促进专利高效转化运用,培育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提升中试服务水平,支持领军企业、科技型企业建设产业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布局建设行业领域中试基地,创新发展中试产业,建好省级中试研发平台和西部中试中心。

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培育“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布局一批制造业“智改数转”赋能平台、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广企业首席数据官制度,做强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一体推进云、端、网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5G工厂,支持数据中心面向智算需求进行结构性转型,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升级。发展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争取建设一批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强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运用,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数据中心、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产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推动绿氢全产业链发展和推广应用,打造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工业互联网、核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量子科技、元宇宙、生命科学、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低空经济示范区。加强新兴产业应用场景建设,引导开发特色化场景,开展应用场景实测和市场验证,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推广。高质量建设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和经开区,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策源地。研究制定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政策措施。谋划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争取纳入国家未来产业重大布局。

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围绕技术创新和提升生产效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科技服务、期货交割、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发展服务衍生制造,启动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发挥新需求对新供给的催生引领作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更大力度促进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深入实施消费提质扩容工程,加大“蜀里安逸”消费品牌推广力度。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方面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大力推进高性能算力、物联感知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节能减排降碳、技术改造等领域项目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建(含改扩建)项目。

(三)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抓好经济、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牵引性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健全土地管理制度,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能力;开展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和运营机制改革,培育数据交易流通生态;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依规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实施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优化整合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推动落实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优化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完善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费优惠政策,深化天府科技云服务。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编制实施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发展规划,实施重大人才计划和重点领域人才专项,深入推进人才管理授权规范试点,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集聚顶尖科学家、卓越工程师、高端产业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壮大高技能人才和工匠队伍。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加强科创类股权投资基金培育引导,研究设立省级成果转化类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加快构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提高投资风险容忍度,壮大耐心资本,优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以大开放集聚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介新四川、开辟新通道、开拓新市场。实施开放平台提能工程,强化向西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提质增效,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提升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影响力。加快建设贸易强省,做强重点外贸企业,升级货物贸易、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培育绿色贸易。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提升国际商务活动、涉外支付便利度,打造“投资四川”品牌。推进开放通道枢纽建设,建设中欧班列成都集结中心,巩固提升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和长江班列运营效能,提升成都双枢纽机场功能、建设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发展临空经济、临港经济。加快完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打造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创新物流园区联运模式,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落实好东西部协作机制,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交流合作,推进跨区域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加强与中央企业融合联动。

三、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加快形成区域共兴新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保障,坚持全省一盘棋、先发带后发,构建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推进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优势地区领先发展。做强成都极核支撑,高标准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实施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建强全省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引擎。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健全省域经济副中心、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机制,谋划实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承载地。支持天府新区建设公园城市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增强省级新区产业和人口集聚承载能力,深化集成授权改革试点。

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突出短板。推动川中丘陵地区四市加快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促进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追赶跨越,更大力度支持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强化民族地区对口支援。扎实推进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用好“五项机制”,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监测,强化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要素保障。支持广安深化改革开放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高水平建设川渝高竹新区。

(二)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工作思路,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抓好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

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巩固提升和持续培育全国百强县、百强区。做强县城产业支撑,实施县域百亿主导产业培育行动,打造一批工业强县。优化县域经济发展考评办法,建立完善分类监测、重大事项分级协调和资源要素梯度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探索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以旧换新等经验,推进县城城中村改造,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提升县城功能品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实施城市生命线工程,加强城市地下管网、燃气管道、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管理和更新改造。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开展“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支持建设9个国家级和20个省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布局建设省级农高区。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行动,加快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建设,发展优质白酒、川味调料、休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食品产业集群,擦亮“川字号”土特产品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农房质量安全,加快补齐乡镇场镇建设管理短板。加大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推广力度,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推进“交商邮供”融合发展,促进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和灌区工程建设。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建设数字乡村,推动乡村5G网络全覆盖,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先行村。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信息化专项。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激励各类人才入乡返乡创新创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

(三)全面加强美丽四川建设。始终坚持大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加强跨界污染协同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加强蜀道翠云廊古柏群等古树名木保护,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开展幸福河湖建设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森林“四库”建设。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广元、巴中、雅安全域开展省级试点。稳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环保节能降碳集中攻坚。加快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全面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化宜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建设。

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一)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就业优先,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培育“川字号”劳务品牌,强化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群体权益保障,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推进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县域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办学水平,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支持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建设。做好高校“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工作,改善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实施“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双高计划”和“三名工程”。高水平筹建成都美术学院、广安理工学院。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加快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逐步提高医护比、床护比,推动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健全“一老一小”工作机制,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健全和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开展适老化改造与便利支付服务。

(二)探索促进共同富裕新机制。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研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措施,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转化知识、技术等要素的经济价值。完善民生政策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因地制宜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合理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救助。健全儿童福利体系,强化特殊困难儿童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分类保障。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总结推广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帮扶、打造农村创富共同体等经验。

(三)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推进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加快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新高地。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工作机制,推动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苏祠建设国家一级博物馆,加强皮洛遗址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打造“地名天府”文化品牌,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农文旅、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培育一批高水平旅游名县,加速推进入境游,促进旅游市场规范有序,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加快建设旅游强省。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深化体教融合,积极发展赛事演艺经济。

五、构建更高水平安全格局

(一)保障重要初级产品供给安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五良”融合,实施“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和“天府良机”行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粮食扩面增产,推进种业振兴,保障粮食、生猪和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强化能源安全保障,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加快雅砻江等清洁能源走廊建设,增强电力顶峰兜底能力,加强骨干电网建设,提升电网互联互济水平,统筹建设虚拟电厂,推进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有序开展外电入川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保障体系,多措并举降低用能成本。建设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科学开发利用钒钛、稀土、锂、磷等矿产资源,推动增储上产、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布局建设新型钾肥产能基地。加快建设现代水网,推进引大济岷等骨干水网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国家储备设施建设,服务构建大国储备体系。

(二)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控,稳妥处置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分层分类系统推进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促进政府债务按时足额还本付息,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有序化解存量,加强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监管,严防“爆雷”风险。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探索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风险研判,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工作阵地。

(三)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四川法治四川。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地方立法,推动制定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新技术发展等条例。统筹开展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纵深推进政法领域改革,深化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优化法律服务供给,强化合法权益保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化涉藏州县依法常态化治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严格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完善社会稳定风险防控体系,强化重大政策特别是涉民生政策的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和问题处置。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建设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着力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推动社会治理向“深耕善治”转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强化禁毒防艾综合防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抓实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深入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常态化治理,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强化地震气象水文监测预警,提高防震减灾救灾、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防汛抗旱能力,发展安全应急产业,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快山洪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实施。

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

坚定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担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切实提高抓好经济工作的能力水平。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持续深化“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半拉子工程”和统计造假等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坚决杜绝生态环境破坏大、投入产出效益低的粗放式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发展新质生产力,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止贪大求洋、一哄而上,防止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把各级党委(党组)贯彻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作为巡视巡察的重要内容,加强各类监督贯通协同,确保科学论证、科学决策,防止同质化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

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注重在高质量发展一线发现、培养和使用干部,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突出考察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实绩。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促进政绩考核、目标考评等有机衔接。大力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