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推行移风易俗,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宴席俭办、余事不办,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全州城乡文明程度,推进乡村振兴,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坚持“党建引领、标准立规、运行提效”靶向发力,推动移风易俗组织体系规范化
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坚持“县级指导纠正、乡镇协同配合、村(社区)具体管理”模式,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书记抓移风易俗工作机制,落实专门工作力量,成立三级工作专班,一体推进“深化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行“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工作模式,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党员教育管理、党风廉政建设重要内容,充分发挥300个“石榴籽工作中心”、2242个“石榴籽工作室”、2737支“石榴籽工作队”、6087名“育籽员”作用,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党政主导、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二是建立量化标准体系。九龙、乡城、泸定、炉霍、甘孜等县出台深化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工作细则,制定婚丧事宜办理标准,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树立文明新风。三是建立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组织机制、联席会商制度和专项考核办法,将移风易俗细化指标纳入目标考核,专班每季度召开专题调度会议,对各成员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向属地党委、政府进行专项报告。
二、坚持“自治聚力、法治护航、德治润化”三轮驱动,实现移风易俗治理模式多元化
一是以自治聚力移风易俗。构建“四会组织+村规民约”治理架构,完善村(居)民会议、代表会议等制度,规范建立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2400余个,广泛开展“家和万事兴”“勤劳得收获”等主题评议2.6万余场(次),大力推广“红黑榜”“善行义举榜”“积分超市”“流动红旗”等典型做法,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双管齐下,常态化开展道德评议,引导各族群众自觉抵制不良风俗。二是以法治护航移风易俗。以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州创建为牵引,组建移风易俗工作法律“顾问团”,定期开展调研、联席协商,免费为群众提供婚姻家庭道德、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法律咨询服务,宣传移风易俗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法治化。推广“卡达噶波调解小分队”“石榴籽调解工作室”等品牌调解机制,强化川滇藏青毗邻地区联动协作,培养“法律明白人”26万余人,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个。三是以德治润化移风易俗。倡导培育向善向上的家庭美德,坚持模范引领,常态化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等典型评选评比表彰活动,积极对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推广,用群众身边的典型事迹弘扬正能量、传递真善美。目前,共评选“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2万余户,“身边好人”等335人。
三、坚持“宣传引导、服务供给、监督约束”同向发力,促进移风易俗保障机制长效化
一是强化宣传引导。设立移风易俗事务公示栏,图文并茂宣传移风易俗制度规定,展示特色经验做法,增强群众认知度。泸定、丹巴、康定等县(市)建立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237支,结合“汉藏”“汉彝”双语,广泛开展“推进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立家规、严家教、正家风”等主题宣讲活动500场次,惠及群众8万余人次,实现“面对面”“零距离”宣传。创新改编小品、山歌等移风易俗的主题形式,制作《一枝花》《新嫁娘》《彩礼风波》等文艺作品,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小视频、抖音等平台,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宣传,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二是创新服务供给。九龙县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82个,结合“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依托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村电影放映、文艺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炉霍县深入全县15个农牧乡镇,开展“深化移风易俗,引领乡风文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评选表彰文明户,通过拍摄制作短视频、微电影等方式持续讲好“中国好人”“四川好人”“甘孜好人”故事,深受群众好评。其他县(市)积极拓展村级活动室阵地功能,建设红白事大食堂,打造公灶、统一购买厨具、桌椅板凳等物品,免费为村民开放和使用,为群众改变陋习提供方便的公共服务。三是加强监督约束。建立“群众监督+智能监管”体系,设立“码上举报”监督举报平台,全社会公布“码上举报”二维码、“12388”举报电话,广泛收集问题线索,统一建账管理。推行婚丧事“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议”全流程管理机制。创新“三方连带问责”机制,对违规操办的当事人、参与者、属地管理者同步追责,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效应。